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正2015年12月12日,195个《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代表相聚法国巴黎,达成了历史性协议:《巴黎协定》,确定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幅度控制在2摄氏度之内的目标,并提出为把升温控制在1.5摄氏度之内而努力。《巴黎协定》确立了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制  相似文献   

2.
正2015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第21次缔约方大会在巴黎胜利闭幕,历经四年艰苦的磋商和谈判,各方最终达成了关于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的新协议。巴黎气候大会成果丰硕,而熟悉这一进程的人更觉其来之不易,《巴黎协定》不仅凝聚了各方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积极意愿和决心,更是涉及各方切身利益的艰难博弈。《巴黎协定》的成功既得益于对"协商一致"原则的尊重,更依靠多边主义下的大国推动,特别是中  相似文献   

3.
<正>2015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大会上196个缔约方(195个国家+欧盟)签署了《巴黎协定》,正式对2020年后全球气候治理进行了制度性安排,这是继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京都议定书》之后,人类历史上应对气候变化第三个里程碑式的国际法律文本,形成了2020年后的全球气候治理格局。《巴黎协定》的签署,传递出全球实现绿色低碳、气候适应型和可持续发展的强有力积极信号,为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工作奠定了坚实基础。  相似文献   

4.
正2015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巴黎通过了具有里程碑意义的《巴黎协定》,开辟了全球合作应对气候变化的新起点。《巴黎协定》设定了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中长期目标、全球共同行动的减排模式和以全球盘点机制为主的保障制度,为203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国际合作奠定了法理基础与框架。其  相似文献   

5.
<正>2015年11月30日—12月11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在巴黎召开并通过《巴黎协定》,这一协定是继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97年《京都议定书》之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进程的又一份实质性文件,具有历史性意义,将开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新里程。为探讨《巴黎协定》通过的进程、意义,我国应对气候变化的实践与路径,本刊记者对清华大学低碳经济研究院院长何建坤教授进行了专访。  相似文献   

6.
正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于2015年12月12日通过全球气候变化新协定.协定将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行动作出安排.12月12日晚,《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近200个缔约方一致同意通过《巴黎协定》.协定共29条,包括目标、减缓、适应、损失损害、资金、技术、能力建设、透明度、全球盘点等内容.《巴黎协定》指出,各方将加强对气候变化威胁的全球应对,把全球平均气温较工业化前水平升高控制在2℃之内,并为把升温控制在1.5℃之内而努力.全球将尽快实现温室气体排放达峰,本世纪下半叶实现温室气体净零排放.  相似文献   

7.
<正>气候变化的影响与应对是全球共同关注的议题。2015年12月,《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在巴黎气候变化大会上达成《巴黎协定》,确立以围绕自主减排为中心,各国主动参与减缓、适应及支持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新模式,提出将全球平均气温上升幅度控制在工业化前水平2℃以内,并力争控制在1.5℃范围内。2018年10月,联合国政府间气  相似文献   

8.
<正>2015年12月12日是载入史册的一天,《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会议第二十一次大会在法国巴黎布尔歇会场圆满闭幕,全球195个缔约方国家通过了具有历史意义的全球气候变化新协议。《巴黎协定》也成为历史上首个关于气候变化的全球性协定。  相似文献   

9.
正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尘埃落定,一项具有约束力的《巴黎协定》给出了2020年后全球气候治理的制度安排。作为历史上第一份覆盖近200个国家和地区的全球减排协定,《巴黎协定》首次确立了包括全球温升、适应和资金在内的三项长期目标,其中全球温升控制目标设定为2℃,并努力限制在1.5℃内。《巴黎协定》框架下的国家自主贡献是一项涵盖了减排、适应、资金、技术转让、能力建设等内容的综合行动计划,较为充分地体现了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巴黎协  相似文献   

10.
<正>2017年6月1日,美国总统特朗普在白宫玫瑰花园宣布美国将退出《巴黎协定》,这将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谈判进程和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产生一定影响,中国需予以高度关注,并采取积极应对措施。一、对《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谈判的影响  相似文献   

11.
正9月3日在京闭幕的十二届全国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二次会议表决通过了全国人大常委会关于批准《巴黎协定》的决定.2015年12月12日在巴黎举行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一届缔约方会议通过了《巴黎协定》,旨在控制主要由碳排放而导致的气温升高.《巴黎协定》是继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和1997年《京都议定书》之后,人类历史上应对气候变化的第三个里程碑式的国际法律文本,成为近年来气候变化多边进程的最重  相似文献   

12.
正2015年11月30日-12月12日,备受全球关注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1次缔约方大会暨《京都议定书》第11次缔约方大会(简称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在巴黎北部市郊的布尔歇展览中心举行,来自全球195个缔约国和欧盟代表团、NGO代表、新闻记者等共4万余人参加大会。12月12日,在近200个国家的共同见证下,巴黎气候变化大会达成具有里程碑意义的新的全球气候协议:《巴黎气候协定》标志着全球  相似文献   

13.
<正>2023年11月30日至12月13日,《巴黎协定》通过后的第八年,联合国层面又一次具有里程碑意义的《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二十八次缔约方大会(COP28)在阿联酋迪拜召开,大会就《巴黎协定》的首次全球盘点、减缓、适应、损失与损害基金等多项议题达成“阿联酋共识”,特别是在“逐步脱离化石燃料的转型发展”方面,提出将进一步强化全球向绿色低碳新阶段转型。  相似文献   

14.
正气候变化是当前全球面临的最大威胁之一,对经济、健康、农业、贸易、运输和能源基础设施都有巨大的影响。2015年11月30日,巴黎气候变化大会在法国巴黎开幕,经过13天的谈判,于2015年12月12日晚通过全球气候变化新协定——《巴黎协定》。"对话加拿大"活动为了聚焦巴黎气候大会,展示政府高层官员的前沿视角,并分析巴黎协议对于今后国际合作应对气  相似文献   

15.
<正>中国作为世界工业中心,是温室气体排放量大的发展中国家之一,也是全球应对气候变化的重要参与者。积极应对气候变化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内在要求,为此中国实施了富有成效的法制建设。一、国际层面1992年11月,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了《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以下简称《公约》),《公约》自1994年3月21日起对中国生效。2002年8月,国务院核准《京都议定书》。2016年9月3日,全国人大常委会批准中国加入《巴黎协定》。  相似文献   

16.
《环境》2016,(8)
正我国相继成为世界能源消费大国、二氧化碳排放总量第一大国,人均排放超过了欧盟,煤炭等高能耗产品消费量均超过世界一半。可以说,中国的大气环境治理工作对全球气候变化影响意义深远。谈及低碳就不能不说2015年12月12日第21届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通过的《巴黎协定》,这项关乎全球气候变化的协议由《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6个缔约  相似文献   

17.
<正>G20杭州峰会期间,9月3日,中美两国向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交存了各自参加《巴黎协定》的法律文书,并发表有关中美气候变化合作成果的联合声明。两国元首呼吁其他《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缔约方尽早加入《巴黎协定》,以期协定于今年生效。  相似文献   

18.
<正>经过30多个小时的"加时赛",当地时间12月14日凌晨2时(北京时间15时)左右,《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第20次缔约方大会暨《京都议定书》第10次缔约方大会终于在秘鲁首都利马宣告闭幕.大会通过的最终决议力度与各方预期尚有差距,但就2015年巴黎大会协议草案的要素基本达成了一致.最终决议进一步细化了2015年协议的各项要素,为各方明年进一步起草并提出协议草案奠定了基础.会议还就继续推动德班平台谈判达成共识,进一步明确并强化2015年的巴黎协议在《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下,遵循共同但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的基本政治共识,初步明确了各方2020年后应对气候变化国家自主贡献所涉及的信息.  相似文献   

19.
正当地时间2019年12月15日下午,在拖堂了两天后,《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简称《公约》)第25次缔约方大会(COP25)/《京都议定书》第15次缔约方大会(CMP15)/《巴黎协定》(简称《协定》)第二次缔约方大会(CMA2)在马德里正式闭幕。经过缓慢而艰难的谈判进程,大会通过了名为"智利·马德里行动时刻"(Chile Madrid Time for Action)的决议。大会在性别与气候变化、损失与损害华沙国  相似文献   

20.
正在西班牙马德里闭幕的2019年联合国气候变化大会上,因谈判各方分歧严重,大会未能就《巴黎协定》第六条实施细则谈判这项核心任务达成共识,相关问题只能留待2020年大会上继续谈判。而《巴黎协定》第六条主要涉及碳市场机制和合作。大会结果不尽如人意,但气候变化情况却不容乐观。国际非政府组织"全球碳计划"发布的报告显示,全球二氧化碳排放量增速趋缓。但目前的气候和能源政策太弱,还不足以扭转全球排放总量不断增加的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