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阜新市煤矸石山的综合治理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卢淑芝 《能源环境保护》2003,17(2):35-37,40
分析了煤矸石山对空气、水、土壤等环境的影响。针对阜新矿区煤矸石山的现状,介绍了煤矸石山自燃治理、煤矸石综合利用途径和煤矸石山造林绿化的有效方法,提出了对阜新市煤矸石山综合治理工作的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2.
煤矸石山复垦整形设计中的几个关键问题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煤矸石山复垦绿化是解决矸石山污染的一种有效途径,煤矸石山的复垦整形是绿化的基础。通过对国内外煤矸石山复垦整形进行总结,探讨了整形形状设计、边坡稳定性分析、排水系统设计、边坡加固和防侵蚀的措施等,为今后的煤矸石山复垦整形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煤矸石是煤炭生产和加工过程中产生的主要固体废弃物,煤矸石在矿区附近堆积形成煤矸石山。本文以大同晋华宫矿煤矸石山的植物多样性为基础,调查研究了每种植物根系的丛枝菌根真菌的侵染情况。结果表明,所研究的27种植物属11科,23属,其中26种为菌根植物,占到所研究植物的96.3%。多年生草本和灌木类植物根系的丛枝菌根真菌侵染率及侵染强度较高,一年生或一二年生草本植物相对较低;豆科、禾本科和菊科植物为优势种且菌根侵染率及侵染强度较高,蒺藜科蒺藜(Tribulus terrestris)没有发现被侵染现象;须根系植物的菌根侵染率及侵染强度较高,直根系植物较低。丛枝菌根真菌的侵染率和侵染强度与宿主植物的生活型和根系类型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4.
矸石山绿化造林的基本技术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基于矸石山绿化造林的实践,提出了一个五阶段的煤矸石山绿化造林的基本技术模式,并对每一阶段的技术关键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5.
吴先昌 《福建环境》1995,12(3):13-14
我国煤矸石排放量大,本文分析并讨论了国内所采用的煤矸石处理与处置方法,提出了矸石山处置方法,系统介绍了矸石山的绿化措施。  相似文献   

6.
介绍煤矿的绿化美化,尤其是煤矸石山的绿化技术。对绿化基础、植物种植、养护管理方面提出了具体的内容和注意事项。  相似文献   

7.
丛枝菌根真菌在不同类型煤矸石山植被恢复中的作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赵仁鑫  郭伟  付瑞英  赵文静  郭江源  毕娜  张君 《环境科学》2013,34(11):4447-4454
采用温室盆栽试验的方法,研究了接种丛枝菌根(arbuscular mycorrhizal,AM)、真菌Glomus etunicatum(GE)和Glomus versiforme(GV)对新排、风化和自燃这3种类型煤矸石上玉米(Zea mays L.)生长、矿质营养吸收、C∶N∶P生态化学计量比、重金属吸收的影响,旨在为草原生态系统煤矸石废弃地的生态重建和植被恢复提供技术依据.结果表明,在3种煤矸石上2种AM真菌均与玉米成功建立了互惠共生关系,平均菌根侵染率为36%~54%.接种GE和GV均显著增加了新排和风化煤矸石上玉米植株的干重,接种GV显著增加了自燃煤矸石上玉米植株的干重;接种AM真菌不同程度促进了玉米对N、P和K的吸收,降低了C∶N∶P计量比,符合生长速率假设;接种对植株地上部和根部重金属Cu、Fe、Mn、Zn浓度的影响存在显著的差异.结果表明,GE和GV在3种类型的煤矸石上表现出了不同的菌根效应,GV更适于新排煤矸石和风化煤矸石的植被恢复,GE更适于自燃煤矸石的植被恢复.试验初步证明AM真菌对于增强玉米适应不同类型煤矸石复合逆境,以及在草原生态系统不同类型煤矸石废弃地上重建植被均具有一定潜在的作用,应进一步验证野外自然条件下AM真菌对不同类型煤矸石山的实际作用效果.  相似文献   

8.
煤矸石是煤矿主要固体废物之一,也是治理工作的一大难题。本课题着重调查无土煤矸石山的生态特点,采用不同的方法,种植适于矸石山的先锋植物,用植物覆盖煤矸石山,消除污染,已取得很好的效果,为煤矸石山绿化(人工营造植被)提供一种草、灌、乔结合的模式经验。  相似文献   

9.
人工造土造地是近年来提出的一种煤基固废大规模处置利用的新型技术路线,用于煤炭矿山绿化和生态修复具有较大的潜力。通过从室内到室外逐步放大的试验研究有利于验证该技术的可行性,并减少其不确定性和风险。本次先导试验研究为在贵州盘南煤炭公司所属的响水煤矿庙田矸石山开展的煤基固废人工造土造地绿化现场示范项目的第一阶段,介绍了前期勘察、检测化验以及室内人工造土作物种植试验等可行性研究工作,并重点介绍了现场先导试验的研究过程和结果。结果表明:箭舌碗豆在响水煤矿煤矸石人工造土中可快速生长,可作为室内人工造土作物种植试验的检验作物;先导试验完成人工造土先导试验区面积约764 m2的种植工作和天然土壤对比区面积约349.2 m2的种植工作,种植植物黑麦草出苗快、长势好,绿化率接近100%,先导试验区优于对比区,证明了人工造土造地技术路线在矿山绿化和生态修复应用上的可行性。该研究可为煤矸石山人工造土造地的其他更多应用提供借鉴。  相似文献   

10.
阳泉煤矸石山自燃因素与特征及治理措施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本文论述了阳泉矿区煤矸石山的自燃因素和自燃特征,指出了煤矸石山灭火后局面对一次复复燃的原因,并对如何进行煤矸石山的治理提出了几点措施和建议。  相似文献   

11.
了解煤矸石山内部温度的变化对煤矸石山自燃深度的测算以及煤矸石山自燃的预防具有重要的作用。分析了王庄煤矸石山温度探测试验的数据,采取合适的拟合方法,建立温度拟合模型,揭示出自燃煤矸石山内部温度的变化趋势,进而为下一步的灭火工作做好准备。通过模型的比较、验证,证明研究最后得到的基于一元二次函数和指数函数预测模型是切实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煤矿矸石山自燃监测预警系统的开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的矸石山自燃监测预警系统由数据采集系统、无线数据传输系统和监测预警系统构成,可以通过对矸石温度的在线监测,依据温度场特征预测矸石的自燃趋势,判断自燃区域位置,有实用、先进、简单易行、便于维护的特点,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3.
根据近几年对黄土高原地区安太堡露天煤矿废弃土地复垦的系统研究,事实证明新垦土地可超越原有土地生产力及经济效益开发的可行性。认为本地区露天煤矿废弃土地的复垦战略目标应是:借助开矿土地再造的机会,通过科学设计、系统规划,实行大规模地营造农林可利用状态的土地,未来开辟为适宜现代集约经营农林基地;露天煤矿的土地复垦,同时亦应受到社会各方的关注,可在超越矿区范围之外筑坝造田,建设蓄水库等各项工程造福于社会。  相似文献   

14.
张全国 《环境工程》1995,13(1):35-39
本文研究了选煤厂废弃物──煤泥的着火和燃尽特性,揭示出各种添加剂、温度和几何形状等因素对煤泥成型燃烧利用过程的影响规律,分析探讨了添加剂的助燃机理及其应用可行性,以开发和完善煤泥成型燃烧的综合利用工艺和技术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5.
张晴  莫华  徐海红  吴家玉  帅伟 《环境工程》2020,38(6):202-207
我国燃煤电厂掺烧废弃物进入了快速发展期,但也暴露出底数不清、现状不清等问题。基于文献调研和国家排污许可平台统计数据介绍了国内外燃煤电厂掺烧废弃物的现状。相较国外,目前我国燃煤电厂掺烧生物质的项目较少,以掺烧污泥为主,包括城市污水厂污泥以及各种工业污泥,烟气污染物排放标准交叉引用GB 13223—2011《火电厂大气污染物排放标准》、GB 18485—2014《生活垃圾焚烧污染控制标准》、GB 18484—2001《危险废物焚烧污染控制标准》和地方排放标准等,烟气、粉煤灰等污染治理措施普遍沿用电厂原有技术路线。据此,全面梳理了现阶段我国燃煤电厂掺烧废弃物存在的无序掺烧、污染物管理与排放控制要求缺失、信息公开力度不够等环境管理问题,并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研究了用焦化厂三种工业废水制备水煤浆并与自业水制备的水煤浆的性能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用三种工业废水可以制备出性能较好的水煤浆,而且,某些废水制出的水煤浆在性能上,特别是稳定性上好于用自来水制出的水煤浆。  相似文献   

17.
煤矿区废弃矸石山生态恢复技术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煤矸石山作为矿区主要废弃地类型之一,严重破坏了矿区生态环境。通过对平煤集团矸石山实地调查、理化特征分析,最终提出了治理矸石山生态恢复的方法,包括边坡整形和边坡植被重建。通过该治理方法的实施,逐步实现了煤矿区废弃矸石山的生态恢复,解决了煤矸石污染问题。此方案的实施,不仅给企业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同时又改善了当地的生态环境,具有明显的经济和环境效益。  相似文献   

18.
燃煤型氟中毒区石煤氟的环境地球化学行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比典型剖面上的石煤及其风化发育的土壤的氟含量、流经石煤层的水与不经过石煤层的水的氟含量,研究石煤风化、淋溶时氟对土壤、地表水和农作物的影响。采集居民家中石煤、石煤燃后底灰、室内降尘、玉米、辣椒、水缸水和开水,分析其含氟量,研究石煤燃烧时氟的迁移富集机制。结果表明石煤的风化、淋溶虽导致土壤含氟量大幅升高但对地表水和新鲜粮食的含氟量无显著影响;石煤燃烧后释放出的氟污染室内玉米、辣椒和饮水,导致氟中毒流行。  相似文献   

19.
煤与垃圾在流化床中的混烧利用技术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技术、经济和环保等方面 ,对于煤与垃圾在流化床中的混烧利用技术进行了比较详细的分析。结果表明对于我国目前的垃圾 ,混烧比率宜小于 90 % ;垃圾收费和售电价格对于焚烧厂的经济状况影响很大 ,若从鼓励多焚烧垃圾而不是多发电的角度出发 ,应尽量增加垃圾收费补贴来使焚烧厂正常运行 ;与纯烧煤相比 ,混烧时除SOx 外 ,其余污染物排放均有所增加 ,但混烧有利于提高燃烧温度 ,破坏二英类物质的生成。该结果对于混烧处理厂的规划以及相关政策的制定有一定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0.
本文在认真分析、总结国内外露天煤矿土地复垦理论和工程实践的基础上,应用了土壤学、微生物学、采矿学、农林学、环境工程学等多门学科的理论,研究分析了排土场的土壤理化性质及林木生长的适应性。在此基础上确立了排土场植被特征和植被恢复措施。排土场以保护为主。并通过比较不同生境、不同植被配置模式对主要复垦植被的影响,以及主要复垦植被之间的相互影响,提出平庄矿区露天煤矿人工植被的模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