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养殖密度对中华鲟行为、免疫力和养殖环境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以北京海洋馆驯养的野生和子一代中华鲟为对象,研究了养殖密度对中华鲟行为、免疫力和养殖环境水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养殖密度分别为27、24、20 kg/m3的循环水环境中,中华鲟的泳层分布改变,体型小的中华鲟变化最大。3种密度环境对中华鲟食欲未有明显影响,对野生中华鲟和F1 1998的泳速和呼吸频率也未有明显影响。27 kg/m3的密度下,F1 1998的超氧化物歧化酶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活力、超氧化物歧化酶/丙二醛值下降,而丙二醛水平上升。在养殖密度为27和24 kg/m3的水环境时,水体悬浮总细菌数量持续大于8 000 cfu/100 mL,年龄大的中华鲟,包括野生中华鲟和F1 1998中华鲟细菌感染。同期对水质监测结果表明,氨/铵、亚硝酸盐和浊度稳定,硝酸盐、磷酸盐和总细菌随养殖密度下降而降低,溶解氧、酸碱度上升,各密度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WTBX〗p〖WTBZ〗<005),硝酸盐、磷酸盐、总细菌与养殖密度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实验表明,使用循环水养殖中华鲟,环境负荷对水体微生物和养殖鱼免疫力的影响是极为显著的。推荐最佳养殖密度为20 kg/m3   相似文献   

2.
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是一种重要的经济作物,它可以用作粮食、蔬菜、饲料及工业原料作物,江汉平原是马铃薯发展的新区。费乌瑞它是一个适宜于低山平原的早熟、优质马铃薯品种。探索马铃薯高产、优质的栽培技术规程是获得马铃薯最大经济效益、促进马铃薯生产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为了探讨马铃薯秋播的最佳密度,设置了4 000穴/667 m2、7 000穴/667 m2、10 000穴/667 m2、13 000穴/667 m2、16 000穴/667 m2、19 000穴/667 m2等6个播种密度,研究密度对马铃薯费乌瑞它的主要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试验表明:播种密度与生育期呈极显著正相关(y=0.000 8x+80514,r1=0990 7*[KG-*2]*),密度每增加300穴/667 m2,生育期延长24 d;密度与株高(r2)呈显著负相关(r2=-0895 1*),与出苗率(r3)、主茎数(r4)、单株块茎数(r5)和商品薯率(r6)呈极显著负相关(r3=-0941 1*[KG-*2]*,r4=-0992 4*[KG-*2]*,r5=-0964 4*[KG-*2]*,r6=-0937 9*[KG-*2]*);密度与单株块茎重(r7)呈二次曲线关系(y=-1E-06x2+0016 8x+13978,r7=-0837 0*),当密度为8 498穴/667 m2时,单株块茎重达到最大值;密度与单产(r8)为二次曲线关系(y= -8E-06x2+0208x+15761,r8=-0726),当密度为12 838穴/667 m2时,单产达到最大值;密度与商品薯产量为二次曲线关系(y=-6E-06x2+0141 9x+19395,r8=-0767*),当密度为1 1087穴/667 m2时,商品薯产量达最大值;10 000穴/667 m2播种密度的马铃薯单产和商品薯产量居首,分别为1 6309 kg/667 m2和1 109 kg/667 m2,综合性状优良;13 000穴/667 m2的效果次之;单产随后的各处理依次为19 000穴/667 m2(1 3046 kg/667 m2)、16 000穴/667 m2(1 2113 kg/667 m2)、7 000穴/667 m2(1 2105 kg/667 m2)、4 000穴/667 m2(8091 kg/667 m2);商品薯随后的各处理依次为13 000穴/667 m2(8473 kg/667 m2)、16 000穴/667 m2(7679 kg/667 m2)、19 000穴/667 m2(634 kg/667 m2)、4 000穴/667 m2(6181 kg/667 m2);4 000穴/667 m2的商品薯率最高,19 000穴/667 m2的商品薯率最底,各处理的商品薯率依次为4 000穴/667 m2(7640%)、7 000穴/667 m2(740%)、10 000穴/667 m2(679%)、13 000穴/667 m2(639%)、16 000穴/667 m2(585%)、19 000穴/667 m2(488%  相似文献   

3.
雅鲁藏布江异齿裂腹鱼生活史对策和种群资源利用现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8月至2009年8月在西藏雅鲁藏布江中游采集到异齿裂腹鱼(Schizothorax oconnori)1 126尾,对其生活史对策和种群资源利用现状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异齿裂腹鱼的总死亡系数(Z)雌性为0.090/a,雄性为0112/a;自然死亡系数(M)雌雄分别为0053/a和0064/a;捕捞死亡系数(F)雌雄分别为0037/a和0048/a;开发率(E)雌雄分别为0415/a和0428/a。以达氏鳇(Huso dauncus)和尖头塘鳢(Eleotris oxycephaoa)作为参照物,运用模糊聚类进行分析,表明异齿裂腹鱼属于比较典型的K 选择类型鱼类。在现捕捞死亡系数、现起捕年龄和现自然死亡系数下,异齿裂腹鱼的繁殖潜力比雌雄分别为5280%和5164%,都大于目标参考点40%。通过单位补充量亲鱼生物量模型分析,显示目前雅鲁藏布江中游异齿裂腹鱼种群资源的开发水平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4.
以三峡水库小江消落区为研究区域,于2009~2011年研究了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消落区坡度、土壤理化因子的关系。研究表明:小江消落区有维管束植物146种,其中草本植物有134种。优势度大于0.02的物种主要有苍耳、香附子、狗牙根、马唐、白茅和小白酒草等19种。坡度影响土层厚度和土壤容重,进而影响植物分布。线性回归分析表明植物鲜重与地形坡度负相关(P<005),与土壤全氮(P<001)、全磷(P<005)、全钾(P<001)、有效氮(P<001)和有效钾(P<005)含量正相关,而土壤有效磷和pH值对植物鲜重的影响不显著(P>005)。多元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影响植物鲜重的主要环境因子为土壤容重和全氮。冗余分析(RDA)表明影响植物重要值的主要环境因子为高程和土壤有效氮。2009~2011年,物种的优势度发生了变化,狗牙根、水蓼和醴肠的优势度增加,而荩草、鬼针草、黄花蒿和艾蒿的优势度下降  相似文献   

5.
以安徽省铜陵市林冲尾矿复垦地(Reclamated Copper mine tailings)为研究对象,按照尾矿库内部自然生长的3种优势植被(芒、矛叶荩草、野豌豆)进行土壤采样,测定土壤养分含量。分析不同优势植被下土壤养分含量特征及各养分之间的相关性,为尾矿地生态恢复的优势植被选择及土壤生物多样性的发展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1)3种优势植被下土壤有机质(180~286 g/kg)、全磷(0276~0438 g/kg)、全钾(160~207 g/kg)含量差异显著,全氮(414~467 g/kg)变化幅度不大。其中以芒草覆盖下的土壤有机质含量及全钾含量最高分别达到286和207 g/kg;全磷以矛叶荩草覆盖下含量最大达到0438 g/kg;野豌豆次之,芒草最小;全氮与全磷在不同植被覆盖下呈现的规律一致。(2)野豌豆覆盖下的土壤各养分含量之间的相关性较为密切,大体呈中度及以上正相关,差异不显著,芒草覆盖区有机质和全氮呈极显著正相关(r=099),全磷与有机质以及全磷和全氮均呈显著不相关;矛叶荩草覆盖区有机质和全氮呈极显著正相关(r=097),全磷与有机质、全氮以及全钾与全氮均呈显著负相关。(3)3类植被下全磷和全钾均呈现显著正相关,而且在对pH值和重金属Cu的降解能力上呈现野豌豆>矛叶荩草>芒  相似文献   

6.
近年来汉江中下游早春频繁暴发硅藻水华,为探明汉江早春硅藻水华暴发过程及原因,2010年1月1日~3月6日,对汉江干流及部分支流进行了浮游植物采样调查。结果表明,早春期间汉江干、支流的浮游植物密度分布具有明显的空间差异性:襄樊及以上各个站点浮游植物密度明显低于襄樊以下,汉江干流各个站点的浮游植物密度明显低于入汉江支流--唐白河。1月7日,唐白河站点浮游植物的密度最高,达5050×106个/L,冠盘藻的比例占9609%;从1月27日开始,汉江干流开始出现水华(1442×106个/L),2月23日达到峰值(2466×106个/L),到3月3日,水华开始消退(666×106个/L),前后共持续了1个多月。相关分析表明,汉江早春期间藻体密度与DO(溶解氧)、STN(溶解性总氮)、STP(溶解性总磷)有着极显著的正相关(Pearson (DO),r=063,p<001; Pearson (STN),r=085,p<001;Pearson (STP),r=077,p〖WTBZ〗<001),与SD(透明度)有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earson,r=-044,p<001),而与水体中的SSi(溶解性硅)呈显著的负相关(Pearson,〖WTBX〗r=-035,p〖WTBZ〗<005)。依据汉江干、支流优势硅藻密度的时空差异,可以推测,唐白河中高密度的冠盘藻可能是汉江中下游水华暴发的种源之一;同时分析指出,2010年早春汉江中下游干流水华生消与气象因素密切关联  相似文献   

7.
采用了条件价值评估法(CVM),采取入户调查方式,随机抽样调查了湖北、湖南两省5地区的350户农户,对中小型小麦油菜干燥机这一设施的现状、支付意愿、需求进行了统计分析。结果表明:2012年小麦和油菜收获时降雨以中到大雨为主,持续5 d及以上时间所占比例分别为715%和583%;小麦和油菜损失10%~50%所占比例分别为376%和518%;03%的农户对干燥机有所了解,821%的农户没有购买意愿,837%的农户可以承受的价格在每台800元以下;支付意愿与受访农户年龄呈显著负相关(p=-0013),与其所处调查区域(p=0000)、文化程度(p=0010)、收入来源(p=0009)呈极显著正相关,说明谷物干燥机在长江中游平原湖区推广仍面临诸多困难。文章建议政府应通过提高农户对干燥机的认识度,降低其购买及运行成本,提高农户文化素质、农机购买补贴等多方面的措施来改善农户对干燥机的需求  相似文献   

8.
退耕还湖后菜子湖湿地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量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不同退耕年限下菜子湖湿地土壤和邻近原始湿地及仍耕作油菜地为研究对象,分析退耕还湖后土壤理化性质和微生物量碳氮变化。研究结果表明:随着退耕还湖年限增加,土壤容重逐渐降低,土壤含水量和粘粒含量逐渐增加,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逐渐增加,而土壤全磷含量降低;表层土壤微生物量碳含量为33377~70075mg/kg,表层土壤微生物量氮含量为3080~6401 mg/kg,且均有退耕还湖后升高趋势;土壤微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质、全氮、pH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土壤粘粒含量显著相关(P<005);土壤微生物量氮与土壤有机质、全氮、容重呈极显著相关(P<001),与pH显著相关(P<005)。分析表明,退耕还湖后随着人类活动干扰压力的减弱和湿地水文条件的恢复,自然植被也逐渐恢复,土壤理化性质朝原始湿地方向改善,促使土壤微生物量升高,但总体仍未达到原始湿地状况  相似文献   

9.
以三峡库区支流澎溪河回水区为特征区域,研究三峡水库回水区水动力条件对水体富营养化的影响。根据三峡水库的调蓄过程,在175 m高水位、小流量、低污染负荷和145 m低水位、大流量、高污染负荷两种设计条件下模拟澎溪河水体断面平均高锰酸盐指数(CODMn)、总氮(TN)、总磷(TP)浓度和叶绿素a(Chl a)含量。研究表明:澎溪河回水段从上游到下游的CODMn、TN、TP浓度有增加的趋势,在接近河口处有趋同于长江水污染物浓度的趋势。145 m低水位的大流量、高污染负荷设计条件下Chl a含量较高,在弯道下游和河道水面开阔的高阳、双江大桥断面的流速减缓区段,出现Chl a含量峰值。拟合澎溪河水体流速及Chl a含量相关关系,在枯丰两种设计条件下建立水体流速(V)与Chl a含量(S)的相关关系式,分别为S=0186 0〖DK〗·V-0353 6(相关系数r2=0838 0)和S=10844 9〖DK〗·V-0293 9(相关系数r2=0825 4)。模拟结果表明:加大水体流速有利于抑制Chl a含量。通过改变水动力条件控制水体富营养化具有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2010年9月~2012年8月在长江上游攀枝花等9个采样点收集到长薄鳅(Leptobotia elongata Bleeker)样本1 528尾,基于体长频率数据采用世界粮农组织(FAO)开发的FiSAT II软件研究了长江上游长薄鳅的生长与种群参数。估算结果显示长薄鳅的极限体长(L∞)为6561 mm,生长系数(k)为015/a,理论生长起点年龄(t0)为-0048 a。采用Pauly的经验公式估算长薄鳅的自然死亡系数(M)为033(其中长江上游年平均水温为184℃),总死亡系数(Z)、捕捞死亡系数(F)和开发率(E)分别为085、053和062。2010~2011年长江上游长薄鳅年均资源重量和资源数量分别为1321 t和162 862尾,最大可持续产量(MSY)为517 t。经相关估算参数和相对单位补充渔获量分析得出,当前长江上游长薄鳅已处于过度捕捞状态,有必要采取有效保护措施  相似文献   

11.
选取富营养化湖泊蓝藻水华常见优势种铜绿微囊藻(Microcystis aeruginosa,M. aeruginosa)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暴露培养实验考察多环芳烃(Polycyclic aromatic hydrocarbons,PAHs)化合物菲(Phenanthrene,Phe)对铜绿微囊藻生长及生理特性的影响效应和作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低浓度Phe(0.05~0.2 mg/L)对铜绿微囊藻细胞生长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0.2 mg/LPhe促进作用最为显著(P<0.05);高浓度Phe(0.5~1.0 mg/L)显著抑制铜绿微囊藻生长(P<0.05)。铜绿微囊藻典型生理指标细胞光合作用率(Fv/Fm)、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氨酰胺还原酶(GR)酶活性以及丙二醛(MDA)含量同步分析结果显示,低浓度Phe通过增强SOD、GR酶活性,降低铜绿微囊藻细胞内MDA含量,提高藻细胞光合作用率,进而促进细胞增殖;高浓度Phe则通过降低SOD、GR酶活性,增加藻细胞内MDA产量,减弱细胞光合作用,从而抑制细胞生长。对不同暴露时刻藻细胞的生长抑制率进行回归分析可得EC50(半抑制浓度)随着污染暴露时间增加而减低,1day EC50为1.27 mg/L,12day EC50降至0.65 mg/L,即高剂量Phe(0.5~1.0 mg/L)对微囊藻细胞生长的抑制作用随时间延长逐渐增强。结合低剂量浓度下Phe对铜〖JP+2〗绿微囊藻生长的促进作用分析,湖泊生态系统Phe污染长期暴露对铜绿微囊藻生长生理特性及优势种的形成和维持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其中,铜绿微囊藻细胞主要生理指标SOD与GR对Phe污染胁迫反应灵敏,可用作评价PAHs等有机毒物对浮游藻类生理生态影响的生物标记物  相似文献   

12.
为了找出外海规模化控养水葫芦(E.crassipes)局部死亡的原因,于2013年8月对控养水域水葫芦空白对照区、健壮区、轻度枯死区以及重度枯死区的水质理化性质、蓝藻生物量及水生植物病理学等方面进行了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轻度和重度枯死区蓝藻生物量高达(4.21±0.49)×109 cells/L和(757.00±19.00)×109 cells/L,均显著高于空白区和健壮区(0.14±0.09)×109 cells/L和(1.46±0.11)×109 cells/L(P0.05);NH+4-N浓度为11.44±0.02mg/L和369.87±15.37mg/L,均显著高于空白区和健壮区0.32±0.01mg/L和0.34±0.01mg/L(P0.05);轻度和重度枯死区溶氧仅1.40±0.13mg/L和0.30±0.04mg/L显著低于空白区和健壮区的7.70±0.83mg/L和6.80±0.97mg/L(P0.05);枯死区水体氧化还原电位(Eh)较低,重度死亡区水体Eh为-279.70±29.70mv显著低于其他3处水域。并且,通过对枯死水葫芦常规病理学检测,并未发现病变迹象。由此推断:水葫芦死亡原因可能主要由下风向种养区蓝藻过量堆积死亡,致使水质恶化,水体严重缺氧,进而引起水体NH+4-N浓度过高,最终导致水葫芦死亡。这为今后种养水葫芦进行水体生态修复理论研究与实践运用提供借鉴和参考,也为利用水葫芦作为蓝藻拦截带,在水葫芦影响下的湖泊营养物质迁移与氮、磷、碳循环动力学提出了新的研究内容。  相似文献   

13.
利用SWAT模型,基于GIS技术和流域DEM,构建了丹江口水库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基础信息库,并根据实测资料对模型的参数进行了率定和验证,在确定模型适用性的基础上分析了流域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的时空分布特征,模拟计算了流域内主要的土地利用类型的单位面积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量。结果表明:研究区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年内分布不均,污染负荷与降雨量具有较强的相关性,氮负荷同月径流的相关系数为0896,磷负荷同泥沙负荷的相关系数为0920;氮、磷等营养物质的流失量具有较大的空间差异性,且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单位面积的农业非点源污染有较大的差别,耕地和裸露地的单位面积污染负荷均较高,而林地单位面积的泥沙负荷污染负荷最低,其单位面积的泥沙负荷、吸附态氮、溶解态氮、吸附态磷和溶解态磷分别为715 t/hm2、892 kg/hm2、835 kg/hm2、807 kg/hm2、006 kg/hm2;设计不同的情景,模拟了不同施肥量和水土保持措施对农业非点源污染物产出的影响,与基准情景相比,发现减少化肥施用水平对研究区农业非点源污染总氮和总磷负荷削减比例较大,采取退耕还林和还草两种水土保持措施能有效减少流域泥沙负荷和农业非点源污染负荷  相似文献   

14.
年轮宽度和气候要素的相关或响应分析已大量应用在气候 树木生长的相互作用研究中。以川西南区瓦屋山自然保护区速生树种柳杉(Cryptomeria fortunei)的71个样芯,探讨了温度和降雨与柳杉早材、晩材年表的关系,结果表明早材径向生长对温度变化比较敏感,早材年轮指数序列与当年4月的平均温度、4月平均最高温度、上年9、10月平均最高温度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当年7月平均温度以及上年11月最低温度间均存在显著负相关关系;晚材年轮序列与当年10月的平均最高温度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柳杉早材年轮的生长过程中气温“滞后效应”表现明显,特别是在上个生长季的9~10月,最高温度的变化对柳杉当年生长季节形成较宽的年轮有重要的作用。不同的季节温度、降水量变化影响早材、晚材年轮的形成与生长  相似文献   

15.
基于CVM的荆州市稻田生态系统的景观休闲旅游价值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条件价值评估法(Contingent Valuation Method,CVM)调查了荆州市居民对稻田生态系统景观休闲旅游功能的认知程度和支付意愿,对受访者的社会经济特征与支付意愿进行了相关性分析,并对荆州市稻田景观休闲旅游功能的价值进行了货币化评估。结果表明,居民对稻田景观休闲旅游功能的认知程度很低,对其十分了解的仅占3.5%,并且更侧重于旅游这一目的,达到61.1%。同时,78.7%的受访者认为稻田景观休闲旅游是赋有乡愁情感的。对影响受访者支付意愿的诸多因素进行相关性分析显示,稻田景观休闲旅游功能的支付意愿与受访者的文化程度(P=0.000)和月收入(P=0.004)呈极显著正相关。运用Logistic回归分析得出,文化程度对支付意愿的敏感性较大。按人均支付意愿计算,荆州市稻田生态系统景观休闲旅游的总价值约为4.43亿元  相似文献   

16.
洞庭湖渔业水域氮磷时空分布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2000~2011 年对洞庭湖渔业环境监测数据,对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和三江口4 个不同渔业水域的总氮、总磷、氨氮和硝酸盐氮浓度的时空分布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洞庭湖总氮、总磷、氨氮和硝酸盐氮浓度均值分别为143±041、009±003、032±005和063±011 mg/L,总氮最大值为2009 年5 月丰水期东洞庭湖的鹿角采样点,为480 mg/L,总磷最大值为2008 年1 月枯水期鹿角采样点,为0417 mg/L,分析得知,所有采样点中鹿角采样点较其它采样点污染严重;(2)洞庭湖氮、磷浓度年均值间差异性显著(P<005),除总磷变化规律不明显外,总氮、氨氮和硝酸盐氮的年浓度均值总体呈上升趋势,与此同时,洞庭湖在丰水期、平水期和枯水期的氮、磷浓度均值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平水期总氮平均浓度最高,枯水期总磷浓度均值最高;(3)东洞庭湖、南洞庭湖、西洞庭湖和三江口4 个湖区氮磷浓度均值间也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总氮、总磷和硝酸盐氮均值以三江口最高,氨氮均值以东洞庭湖最高,主要受城市污水和工业污水影响严重;(4)面源污染是洞庭湖主要污染方式,也是造成洞庭湖水体富营养化程度加剧的主要因素,面源污染占洞庭湖污染总量的94%~99%,主要包括农业污染、城市生活污水和畜牧水产养殖业污染;点源污染占洞庭湖污染总量的1%~6%,主要为工业污水和城市生活污水的排放,虽然排放量相对于面源污染较小,但是工业污水含有高浓度的有毒物质,且瞬时排放量大,很容易造成渔业污染事故,严重时会影响到人类的健康;(5)参照《地表水质量标准》(GB3838 2002)中的水质分类标准,所有监测年份中,仅2000 年水质为III 类,其它年份水质类型多为IV 类,部分年份为V 类,推断洞庭湖渔业水域大部分处于中度污染状态,部分湖区处于重度污染,根据《渔业水质标准》和鱼类对水环境质量的需求,洞庭湖水质不利于鱼类繁殖、早期发育、索饵和越冬等行为,势必会造成洞庭湖渔业资源的衰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