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青岛近海沉积物PCBs的水平与垂直分布及贝类污染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利用13C同位素内标法及气相色谱-质谱方法对青岛胶州湾内外8个表层沉积物,1个沉积物柱状岩心和2个贝类样品中包括14种共平面PCBs在内的50种PCBs同系物含量进行了测定,在所有样品中均检测出了PCBs化合物.讨论了PCBs的分布特征.表层样品以胶州湾东岸的含量最高,从北岸、西岸、胶州湾口及胶州湾外PCBs含量逐渐降低.表层沉积物中总PCBs含量在0.65~32.9ng/g dw. PCBs总含量落在国内外海洋近岸表层沉积物含量范围的中值区.表明污染来源有城市污水排放及大气来源2种,而不属于工业污染类型.多氯联苯主要以低氯取代PCBs为主,大部分高氯取代PCBs的含量低于检出限.柱状样中共平面PCBs的含量及毒性当量浓度总的垂直变化趋势是从1951年到现在逐渐减少.贝类样品的总PCBs含量为4.9~8.4ng/g dw,属低污染水平.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路桥地区河流沉积物中多氯萘(PCNs)的污染水平、空间分布特征及来源,用GC-NCI-MS法测定了该区38个沉积物样品中PCNs的含量.结果表明,所有沉积物样品中∑PCNs在0.13~350.00ng·g^-1之间,平均值为17.30ng·g^-1.多数样品中主要的同族体为tri-CNs,占10.2%~85.0%...  相似文献   

3.
昌邑滨海湿地沉积物的放射性核素水平与环境指示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伽马谱仪测定了昌邑滨海湿地表层沉积物以及沉积物岩芯中放射性核素含量,根据放射性核素的分布,探讨了其对物质来源、人类活动以及其他沉积环境演变事件的指示作用,并估算了研究区域的沉积速率.结果表明,表层沉积物中自然放射性核素238U、232Th、226Ra和40K的平均含量分别为(54.4±11.7)、(57.9±9.7)、(28.6±4.3)和(542±21)Bq·kg~(-1),表层沉积物放射性水平的区域差异反映了物质来源的不同以及人类活动对沉积物特性的影响.根据岩芯中过剩210Pb的分布,计算出近百年来沉积环境稳定的高沼区沉积速率为0.23 cm·a~(-1).在沉积物岩芯中,238U、232Th和226Ra具有较高的变异系数,根据238U和226Ra及其比值的垂直分布,沉积过程可被分为4个阶段:缓慢沉积阶段,受黄河河道迁徙影响下的沉积环境剧烈变化阶段,黄河归流后的稳定阶段,以及在人类活动的影响下的退化、增长交替阶段.放射性核素的变化反映了滨海湿地沉积环境的演变过程,具有重要的环境指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青岛近海PCDD/Fs的沉积通量、毒性当量及来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高分辨率气相色谱-质谱方法对青岛胶州湾内外表层沉积物、柱状岩心及贻贝样品中的17种毒性多氯代二苯并二 /呋喃(PCDD/Fs)进行了分析和讨论.表层沉积物的SP4-8CDD/Fs含量范围在11.6~369pg/g dw,主要以P4-8CDFs为主.S2,3,7,8-PCDD/Fs含量范围4.1~232.4pg/g dw.在环流作用下沉积物中形成了明显的东-西分布格局.除河口处外,PCDD/F同系物分布基本上相同,即低氯代PCDD/Fs占主导.SP4-8CDD/Fs沉积通量从1951年起逐渐增大,STEQ沉积通量从1980年显著增大.青岛近海PCDD/Fs的来源相对恒定,推测为城市污水污泥和大气沉降.贝肉中S2,3,7,8-PCDD/Fs为2.9~5.1pg/g dw. TEQ的主要来源为2,3,4,7,8-PeCDF(35%)、2,3,7,8-TCDF(30%)、2,3,7,8,-TCDD(30%).  相似文献   

5.
石梁河水库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累积污染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常被作为环境质量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对岩芯的137Cs测年及探讨石梁河水库表层沉积物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和柱状岩芯中重金属的垂直沉积特征,分析了水库重金属的主要来源,并采用Hkanson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水库沉积物中As,Pb,Cu,Cr,Zn 5种重金属进行生态风险评价. 结果表明:石梁河水库表层和岩芯沉积物的粒度与重金属元素的变化规律遵从“粒控效应",库区表层的重金属含量显示Cr含量最高,而As含量最低;20世纪80年代前岩芯重金属含量是升高的,之后逐渐降低,其中As,Pb和Zn的变化较为明显;用Al校正后发现水库重金属元素主要为自然来源,但同时受到人类活动影响. 生态风险评价结果显示,单一重金属生态风险系数均小于40,潜在生态风险指数均小于150,说明水库各重金属富集程度均处于轻微的生态风险等级,各重金属元素的生态风险顺序为As>Pb>Cu>Cr>Zn.   相似文献   

6.
对某电子垃圾拆解区及周边土壤和河流沉积物进行了采样检测,分析了土壤和沉积物中多氯萘的污染程度。结果表明,所有土壤和沉积物样品中均检出了PCNs,土壤样品中ΣPCNs的浓度范围为95.94~3 061.26 ng/kg;沉积物中为56.23~1 981.51 ng/kg。与国内外其它研究相比,研究区域内土壤中PCNs处于中高水平;沉积物中PCNs处于中低水平。  相似文献   

7.
桑沟湾和胶州湾夏季的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通量研究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1999年8月通过原样培养研究了黄海的桑沟湾和胶州湾潮下带沉积物-海水界面的营养盐通量.结果表明,两个湾的沉积物均向水层释放NH4-N,通量为0.76(桑沟湾)和0.67 mmol/m2·d(胶州湾),对水层初级生产所需无机氮的贡献为14%(桑沟湾)和12%(胶州湾);桑沟湾的沉积物对PO4-P有净吸收,通量为-1.17mmol/m2·d,而胶州湾的沉积物释放PO4-P,通量为0.01 mmol/m2·d.与其他近岸浅海环境相比,桑沟湾和胶州湾的沉积物-水界面营养盐通量及对水层初级生产的贡献率均处于较低水平.回归统计分析表明,桑沟湾和胶州湾沉积物-水界面的NH4-N通量与沉积物表层的C、N含量正相关,PO4-P通量与沉积物耗氧率和上覆水PO4-P浓度相关.  相似文献   

8.
长江口柱状沉积物中生源要素的地球化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长江口4个岩芯沉积物中不同形态生源要素的分布各不相同.有机氮和总氮在8号站位的含量远高于其他3个站位,而不同形态C、P的含量在不同站位间的差别不大.沉积物中生源要素的分布主要受生源要素的来源、水动力条件以及沉积环境等多种因素影响,沉积物粒度对柱状沉积物中生源要素分布的影响并不显著.有机生源要素的分解速率常数远大于中国近海其它海区,其中在水动力活跃的海区分解速率常数最大.沉积速率是控制生源要素埋藏通量的主要因素,在沉积速率较大的站位其埋藏通量相应较大,埋藏通量与沉积物中生源要素的含量关系不大.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历史上洪湖重金属的含量水平及来源,于2014年12月在洪湖中心位置采集了沉积柱,分析了沉积柱中4种重金属(Cu、Cd、Zn、Pb)的含量,并结合137Cs和210Pb定年技术得到沉积物中重金属高分辨率年代沉积序列.结果表明:洪湖沉积柱中4种重金属总量介于67.86~189.57mg/kg之间,4种重金属含量的高低为Pb>Zn>Cu>Cd.地累计指数表明Cu和Zn未达到污染级别,而Pb为无污染到中度污染级别,Cd为中度污染到强污染级别.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受洪水和围湖造田的共同影响,新滩水闸建成前,洪水会导致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先降低,随后升高.水闸建成后,洪水会导致洪湖出现内涝致使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升高;围湖造田导致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升高.源解析研究表明,沉积物重金属来源于非点源农业污染、交通活动以及工业废水和生活废水排放.  相似文献   

10.
胶州湾湿地沉积物中HCHs和DDTs含量水平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2009年,以胶州湾湿地为研究区域,分别于2,5,8,11月进行表层沉积物采集,并对沉积物中HCHs和DDTs含量进行检测。结果表明:潮间带区域表层沉积物中HCHs含量范围:(17.56~77.39)×10-9,DDTs含量范围:(ND~89.87)×10-9;浅海区域表层沉积物中HCHs含量范围:(ND~62.71)×10-9,DDTs含量范围:(ND~73.43)×10-9。各测站沉积物HCHs、DDTs含量变化与胶州湾入湾河流的流量变化相一致。即:丰水期含量偏高,枯水期含量偏低,说明二者主要来源于河流输入和地表径流输入。  相似文献   

11.
胶州湾沉积物中的磷及其环境指示意义   总被引:25,自引:9,他引:16  
研究了胶州湾沉积物中磷形态的地球化学分布特征、控制因素及环境意义,将胶州湾沉积物中的磷分为可交换态磷、铝结合态磷、铁结合态磷、闭蓄态磷、自生钙磷、碎屑态磷和有机磷7种不同的形态,并结合210Pb测年法计算了不同年代各形态磷的埋藏通量,在此基础上,分析了胶州湾沉积物中磷所给出的环境信息.结果表明,无机磷是胶州湾沉积物中磷的主要形态,有机磷只占较小的比例,无机磷中钙磷占的比例相对较大,其中碎屑态磷是含量最高.磷的含量及埋藏通量的垂向分布受到pH、盐度、温度、生物扰动、沉积速率等环境因子的影响.相关分析及元素的OC/OP比值分析证明,近20a,陆源输入是胶州湾沉积物主要来源,并且沉积速率不断增大.由于近年来采取的较为得力的治污与排放措施,胶州湾的环境状况已有明显改观.研究还表明,Fe-P,Al-P和Oc-P的含量与海域污染程度有较密切的关系,可作为表征海洋沉积环境污染状况的指示因子之一.  相似文献   

12.
通过研究过去国内常用的两种有机氯农药滴滴涕(DDTs)和六六六(HCHs)在沉积物岩芯中的相关文献,总结和分析其在中国各地的历史沉积情况.结果表明:(1)∑4DDTs(p,p'-DDT, o,p'-DDT, p,p'-DDD, p,p'-DDE)浓度在安徽巢湖北岸六岔河流域最高,在1965年达到最大值(457ng/g dw),∑6DDTs(p,p'-DDT, o,p'-DDT, p,p'-DDD, o,p'-DDD, p,p'-DDE, o,p'-DDE)浓度在广东省海陵湾最高,在2008~2010年达到最大值(3480ng/g dw),∑4HCHs(α-HCH,β-HCH,γ-HCH,δ-HCH)浓度在澳门河口最高,在1993年达到最大值(82.3ng/g dw);(2)∑4DDTs和∑4HCHs沉降通量在珠江三角洲最高,二十世纪七八十年代达到最大值,分别为115ng/(cm2×a)和32.5ng/(cm2×a),总体来说,DDTs和HCHs在中国沉积物岩芯中的浓度和沉降通量在南部地区要高于北部地区,平原地区和低纬度地区高于高寒地区(青藏高原)和高纬度地区(东北地区),水产养殖区或种植区高于非养殖区和非种植区;(3)从全国范围看,∑4DDTs和∑6DDTs浓度和沉降通量主要在20世纪70年代和21世纪中期出现峰值,少数研究区域峰值年份早在20世纪60年代,∑4HCHs浓度和沉降通量峰值主要出现在20世纪70年代和21世纪初,少数研究区域峰值年份早在20世纪60年代;(4)从全国范围看,(DDD+DDE)/DDT比值没有可循的变化规律,DDTs可能来源于历史沉积、成岩作用以及外源土壤、三氯杀螨醇的使用等新输入,而很多地区在20世纪后期到21世纪中期均出现α-HCH/γ-HCH降低到小于3,表明这段时期HCHs主要来源于林丹的使用.  相似文献   

13.
To understand nonylphenol (NP) contamination in the northeast coastal environment in China, NP was determined in 19 sediment and 20 bivalve samples collected during November 2005. NP was identified in all sediment samples in the range of 8.8 to 1.0 × 10 3 ng/g dw (dry weight), with an average of 0.12 × 10 3 ng/g dw. Most of the bivalve samples (oysters and mussels) contained detectable amounts of NP that ranged from ND (not detected) to 7.6 × 10 3 ng/g dw, with an average value of 0.79 × 10 3 ng/g dw. Thes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NP is ubiquitous in sediments and bivalves from the northeast coast of China, and are even present in bivalves sold as seafood. Serious contamination with NP was recorded off the coast of Bohai Strait and in semi-enclosed coastal environment such as Jiaozhou Bay and Liaodong Bay. Possible environmental and human health implications were understood in this study.  相似文献   

14.
采用同位素稀释质谱法,利用高分辨率气相色谱-高分辨率质谱法(HRGC-HRMS)分析测定了崇明岛东滩柱状沉积物样品的30个层段中HCHs的含量,对其垂直分布特征进行了初步探讨。沉积物中HCHs均被检出。东滩湿地沉积物中总∑HCHs含量范围为0.35~0.98ng·g-1dw,平均值为0.64ng·g-1dw,属于轻度污染。HCHs呈现明显的周期性变化。采用时间序列分析方法,统计分析了近60年来东滩湿地沉积物中HCHs变化的总体趋势与主要振荡周期。长期变化趋势表明东滩沉积物中HCHs在上世纪50年代初开始增长,高峰期出现在上世纪60至70年代。一些异构体在我国停止生产HCHs后,没有明显的下降趋势。频谱分析结果表明HCHs的分布表现出具有周期为大约8年的振荡特征,可能与气候变化周期相关。  相似文献   

15.
巢湖近代沉积物及其间隙水中营养物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湖泊沉积物及其间隙水中的营养盐对于研究湖泊营养盐的生物地球化学和湖泊营养状态的历史变化具有重要的作用.系统研究了巢湖东、西湖区沉积物和间隙水中营养盐的剖面分布特征及其营养盐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巢湖近代沉积物中营养盐含量总体上随着深度的增加而降低,上层沉积物(1~15cm)中TOC(总有机碳)、TN(总氮)、TP(总磷)和Pi(无机磷)的含量都表现出明显的区域差异性,从西到东逐渐减小,含量的大小顺序为C1C3C16;东、西湖区下层沉积物(15~30cm)中TOC、TN和TP的含量差异不明显,分别在5mg.g-1、0.5mg.g-1和0.45mg.g-1左右变化;Po(总有机磷)在整个剖面上的分布则相反,总体上从西向东逐渐增大,含量大小顺序为C16C3C1.沉积物间隙水中的营养盐在空间上的分布规律与沉积物相似,西湖区两个点(C1、C3)沉积物间隙水中的营养物浓度总体上高于东湖区的C16点,大小顺序为C1C3C16,间隙水中的氮、磷酸盐、硅酸盐处于协同变化.间隙水中的氮与沉积物总氮含量密切相关;西湖区间隙水中的磷与沉积物磷含量密切相关,但在东湖区相关性不显著.表层沉积物间隙水中营养盐浓度都明显高于上覆水体,表明沉积物中的营养盐是水体营养盐的主要来源之一.  相似文献   

16.
海州湾潮滩重金属污染的历史记录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近岸海域是区域源汇过程的汇,记载了区域环境演变的重要信息.2010年在海州湾潮滩采集得到4个沉积物柱样,对沉积物柱样进行了重金属元素测定,结合核素210Pb测年结果,研究了海州湾潮滩重金属污染历史及人类活动对其影响.运用Al元素作为粒度的代用指标对重金属进行标准化,并获取了重金属富集系数和人为污染的重金属通量.研究表明,粒度控制效应并不是影响海州湾潮滩地区重金属分布的最主要因素,并且各重金属元素之间具有良好的相关性,说明该区域重金属元素具有来源一致性;海州湾潮滩沉积物中除重金属Cr和Cu表现为弱富集外,其他重金属元素Cd、Cr、Cu、Mn、Pb和Zn均表现为强富集,并且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含量均高于该区域的背景值,这表明近50年以来,海州湾潮滩已明显受到人类污染源的影响,从而造成沉积物中重金属不断富集累积;自20世纪50年代至2000年初海州湾潮滩沉积物中人为污染活动输入的重金属通量呈现出波动增加的趋势,这种变化特征与区域社会、经济发展阶段相吻合;而从2005年以来随着区域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环境监管力度加强,潮滩沉积物中人为来源的重金属通量呈现出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7.
太湖湖心区的痕量金属历史沉积过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太湖湖心区的沉积物为研究对象,解析了湖心区痕量金属的沉积通量年变化,探明了湖心区痕量金属的历史沉积情况.结果表明:湖心区各样点沉积物的沉积速率从1950年以前的(0.032±0.023)g·cm-2·a-1缓慢递增到1980前后的(0.076±0.030)g·cm-2·a-1,1980年后突增明显,在2000年后达到(0.185±0.132)g·cm-2·a-1.湖心区沉积物中8种痕量金属(钒、铬、镍、铜、锌、砷、镉和铅)的含量年变化没有明显递增趋势,在20世纪80年代(对应沉积柱4~9 cm深度处)前后相差不大(变幅小于20%).但8种金属元素的沉积通量随时间推进而递增,与1980年前相比,金属沉积通量在1980年后突增倍数达到11倍以上.金属沉积通量与沉积物的沉积速率显著正相关,并与20世纪20年代以来太湖流域社会经济发展形势相一致.1980年后8种痕量金属沉积总量在湖心区西部最大,而沉积物沉积速率对湖心区南部的痕量金属沉积总量贡献最大.通过金属沉积通量可以更全面地研究太湖重金属的历史沉积过程和人为活动的干扰效应.  相似文献   

18.
分别于2015年12月、2016年4月和2016年9月,分3个航次采集了昌黎近岸海域扇贝养殖区沉积物柱状样品和原位底层海水,通过实验室培养法对该水域沉积物-海水界面DIN,DIP和尿素的扩散通量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昌黎近岸海域扇贝养殖区沉积物-海水界面DIN的扩散通量平均为52.72 μmol/(m2·h),DIP年平均通量为0.074 μmol/(m2·h),尿素年平均通量为1.00 μmol/(m2·h),扩散方向总体表现为从沉积物向上覆水扩散。昌黎近岸扇贝养殖区沉积物-海水界面尿素的通量为胶州湾通量的2~3倍,为黄海通量的2倍多,沉积物所提供的尿素为北戴河抑食金球藻褐潮的爆发提供了可能。沉积物每年向养殖系统输入的DIN总量估算为1680.73 t,溶解无机磷为2.36 t,尿素为136.66 t,表明沉积物是昌黎近岸海域扇贝养殖区水体氮磷,尤其是溶解无机氮和尿素的重要输入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