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5 毫秒
1.
对翻译标准独到的见解以及精妙绝伦的翻译作品共同造就了林语堂的伟大。在《论翻译》中,林语堂提出了"忠实、通顺和美"的翻译三标准。林语堂的翻译有时并不符合传统意义上翻译的标准,而是改编、翻译和再创作的结合体。本文将以The Wisdom of Confucius为例,分析林语堂在翻译《论语》过程中是如何彰显自身的译者主体性的。译文与原文的"偏离"是与原著的背道而驰,还是对儒家思想更好的诠释?本文将从以译者主体性为切入点,结合林语堂翻译标准,对The Wisdom of Confucius中出现的"偏离"现象进行研究。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解构主义的深入理解,阐释了解构主义对翻译学的重要作用,而后以解构主义的视角对韦努蒂的翻译理论进行了深度的探讨与分析,从伦理观的深层意义上对翻译学进行了重要研究,旨在对翻译进行更好的指导。  相似文献   

3.
根据布迪厄的场域理论,整个社会是由许多相互独立又紧密联系的大小不同的实践场域构成。一切社会实践活动都发生在一定场域,而且任何场域都不可能孤立存在。就翻译实践而言,翻译场域与权力场域、文学场域处于不断循环互动中,译本的产生是这三者相互影响和制约的结果。从场域互动视角来分析《了不起的盖茨比》巫宁坤译本的产生历程可以更好地认识译本背后潜在的社会、文化、历史等因素,从而为正确看待和评价译本提供一定借鉴。  相似文献   

4.
再议翻译腔     
翻译腔现象客观存在。翻译腔不尽带有贬义。翻译腔可能是积极的,是译者故意在译文中引进异质而为之,这与一种主张有关。中国翻译思想史和西方译论中皆存在故意使用翻译腔的做法。翻译腔也是一种认识。人们对某种形态的翻译腔的认识会随着时间的改变而改变。  相似文献   

5.
翻译是一项十分复杂的工作.中外翻译理论界流派林立,成果颇丰.但由于这一语言现象涉及因素太杂,理论体系的构建难度较大.尤金·奈达在当代翻译理论界因其不断创新的意识而成绩斐然.本文旨在通过对奈达博士翻译理论的介绍和探究,来谈一些自己的认识和看法,从而在翻译教学中加以借鉴.  相似文献   

6.
从中外翻译标准演变和批评来看,每一个翻译标准都有其局限性,没有一种翻译标准能"放之四海而皆准",这说明翻译标准是相对的。文本类型不同,翻译标准也应不同。合同文本可归为商务文本,人们对商务文本翻译标准研究得多,但对具体的合同文本翻译标准研究得少。合同文本有别于其他商务文本,它应有自己的翻译标准。合同翻译的目的是帮助合同文本实现其最主要功能——交际功能,"忠实、连贯、地道"的译文将能最大化地实现该功能。  相似文献   

7.
随着新文化运动的深入和文学改良思想的提出,刘半农提出增多诗体的诗学追求,对部分译诗又采取充分性翻译策略和运用白话语体,从而造成其诗歌翻译体式的杂合。这种"杂合"的译诗倾向表明了译者对诗歌语体与形式的探索,亦反映出了翻译规范的矛盾性和不稳定性。运用图瑞的翻译规范理论对刘半农"五四"前的诗歌翻译进行探讨,总的来说刘半农遵守初始规范和操作规范,在翻译过程中套用传统的诗歌形式,采用浅近文言的语体、可接受性的翻译策略。  相似文献   

8.
科技英语新词是英语词汇中最活跃的一部分,其来源与分布广泛,产生的途径多样,基于这些因素,文章分析了科技英语新词的构词特点和发展倾向,并且结合翻译实践,提出了笔者对翻译方法与技巧的一些观点和建议。  相似文献   

9.
尽管严复的翻译对于欧洲科学向中国的传播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但是仔细观察严复的翻译,发现严复作为欧洲科学思想的传播者的评价可能在严格意义上是过于高估的,这是因为严复在译介过程中所关心的可能不是科学本身。我们可以从几个方面来观察这一结论,首先,严复注意到了中文的含混性问题,这一问题的发现具有极其重要的现代意义;其次,严复也发现了在翻译过程当中比喻的妙处,他甚至在翻译《群己权界论》时嵌入最具独创性的例子,尽管这一例子从来没有出现在穆勒的书中;再次,严复在翻译过程当中存在着文本任意改编的问题,同时甚至很难在翻译过程当中遵循翻译名称的一致性原则;最后,在新词的创造过程中,恰恰是严复所发明的词汇没有承受住物竞天择的考验。  相似文献   

10.
《春酒》和《端午的鸭蛋》同是情感充沛的文章,然而在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两篇文章不同的风格设定不同的教学目标。目标的明晰与差异将会使不同的文章发挥其不同的功用。  相似文献   

11.
模式说的由来30多年前,莱斯特·布朗率先提出从环境角度考虑可持续发展的概念,并应用于生态经济理论。1994年,布朗先生还写过一篇题为《谁来养活中国?》的文章发表在《世界观察》杂志上,文章发表之初反响平平,但当该文在《华盛顿邮报》的展望栏目被转载时,其标题却被"篡改"成了"中国如何能让世界挨饿"。由此,它如同一把大火,在北京掀起了一场政治风暴。  相似文献   

12.
《黑龙江环境通报》2014,(7):235-236
优秀的翻译总能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令人赏心悦目,而拙劣的翻译却是事倍功半。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我国对外宣传力度不断加大,双语广告在我国已是铺天盖地,但翻译的效果仍然有待提高。本文主要以学校公示语为例,探讨翻译中普遍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以此来提高校园公示语翻译的质量,树立良好的校园文化形象。  相似文献   

13.
中国体育语言有其自身的特色。如果翻译得当,就会使中外体育文化交流更加通畅,外国人也能够更加全面地了解中国体育文化。本文以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为基础,结合当前中国体育语言翻译的现状,分析目前中国体育语言翻译的难点,并基于奈达的功能对等理论提出体育语言翻译的技巧。本文认为,中国体育语言的翻译不仅要做到语义对等,还要做到文化层面的对等,以期在受众中实现同样的交流效果。  相似文献   

14.
<正>我每日必读几份报纸,尤爱副刊文章,从中颇获裨益。学生早恋已是老话题了,今年在《广州日报》的副刊"每日闲情"上连续看到两篇有关早恋的文章,令人耳目一新。一篇是《高中老师写给早恋男生的一封信》(2014年5月27日《广州日报》),另一篇是《初二女儿收情书》(2014年6月14日《广州日报》)。我将其推荐给一些老师和家长,他们感叹若早一点读到这样的文章就好了。而今,学生早恋呈现低龄化和多发之势,用常规方法教育很难奏效。而这两篇文章却跳出了老套,做了新  相似文献   

15.
《实践论》《矛盾论》是毛泽东最著名的哲学文章。在内容上,其哲学思想成就巨大,标志着毛泽东哲学思想的成熟和系统化。在文风即行文形式和风格上,它们通俗易懂、简明扼要。这二篇文章具有中国风格、中国气派和中国话语特点。我们应该学习这种行文形式和风格。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需要"通俗易懂、简明扼要"的行文方式和风格,在一定意义上,只有这种文风的大众化,才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大众化。让人看不懂的文章,既不具有解释世界,也不具有改造世界的作用。现在,许多马克思主义哲学文章写得晦涩难懂,这不仅仅是所谓的"哲学思维"的问题,还有着其它原因。解决这个文风问题,需要社会和政府支持。  相似文献   

16.
<正>随着朱自清《背影》这篇文章的面世,描写父亲的文章层出不穷,但《背影》从未被其他写父亲的文章所取代,究其原因,除了文章写作角度独特外,还有更重要的一点莫过于《背影》中所表现出的复杂情感:既有父子间浓厚的骨肉亲情,又流露出作者一些说不清是悲酸还是惆怅的心绪。可以说,一篇短短的文章,却是五味杂陈,需要细细的咀嚼、品味。分析《背影》这篇文章,教师,抑或说参考书,大多着眼于父亲艰难地穿过铁道去对面的月台为"我"买橘子的情节,通过对文章动词的分析,让学生理解文章所表现出的父爱子之情。或者引导学  相似文献   

17.
笔者认为GB/T24001-2004对ISO14001:2004之4.3.2 b)中“apply to”一词的翻译有误,不应是“应用于”,而应是“适用于”.并就如何理解和实施标准此条款要求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8.
在文学作品翻译出版的过程中,译者是翻译主体,编辑是出版主体,目标读者是接受主体。译者带着自己的先见与编辑和目标读者进行直接或间接的沟通,逐渐达成视域的融合。这种视域融合是动态变化的,在融合过程中,译者不断修正自己对原作的理解、逐步改善自己的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最终使译作符合编辑的期待以及目标读者的期待,进而更好地实现文学翻译出版的社会价值。  相似文献   

19.
作为英语专业本科生的一门专业必修课,《翻译理论与实践》课程目的重在提高学生的英汉互译能力,同时也是在培养学生的英语实践应用能力。如今对于这样的一门课程,教师和学生有各自的预期,为了更好地实现课程教学的目的,本研究对南疆某高校英语专业学生进行了相关问卷、访谈研究。通过相关调查研究,发现学生对该课程的态度、兴趣、学习方法、教师预期等方面有自己独特的看法,通过研究、分析原因,提出解决方案。  相似文献   

20.
电视新闻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转播源语新闻,从其本质和目的而言,是对源语新闻的再传播。作为再传播主体和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后殖民语境下,不仅承担着源语电视新闻受众和再传播者的角色,还担负了解殖民主义、抵抗文化霸权、为弱势文化表达诉求、确立本土文化地位的重要任务,应该发挥其主体性,以再传播为宗旨,按照新闻的特点,来完成新闻的翻译。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