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50 毫秒
1.
张金兰 《青海环境》2006,16(3):134-135,142
文章就“绿色社区”涵义和青海省创建“绿色社区”的情况进行了阐述,分析了“绿色社区”创建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2.
创建“绿色社区”是一项坚持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为重要思想的民心工程,是两个文明在社区的具体体现,也是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如何以创建绿色社区为载体、构筑创建的移动平台,让“绿色”渗入到更多的社会细胞,倡导绿色文明、推动社区环保工作日趋完善,美化我们的市容市貌,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项重要课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思考。  相似文献   

3.
尹文 《环境教育》2008,(1):80-81
自绍兴县百福园社区创建国家级绿色社区成功以来,百福园社区依然秉着“人文绿色”的理念,继续致力于“绿色”,环保事业的发展,一年多来,百福园的面积扩大了,居民人数增加了,管理难度加大了,但同时,我们也看到,百福园的绿化面积增多了,居民的环保意识增强了,小区的生活更和谐了。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该校坚持“绿色办学”的理念.以课堂为重点.以活动为载体.以社区为依托.采取校内与校外.课内与课外,显性与隐性相结合的形式,向师生进行多途径的环境教育,走出了一条普及、提高、创新之路.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具体做法如下:  相似文献   

5.
在创建“绿色社区”工作中,广州市荔湾区南源街风雨亭社区不断创新工作思路,他们通过“两个有机结合”:政府与企业、居民有机结合:社区与辖内企业、旧城区物业管理部门和业主三者之间有机结合这个行之有效的模式,最大限度地调动了社会多方力量,发挥他们的积极性,通过充分利用资源优势,使风雨亭“绿色社区”创建工作顺利开展,并取得了好的成效。2006年风雨亭社区被评为广州市“绿色社区”。同年7月,该社区又被全国妇联授予“全国学习型家庭创建示范社区”,这是广州市首个获得该项荣誉的社区。现在他们正在朝着省级、国家级?绿色社区”的目标迅跑。  相似文献   

6.
绿色社区的创建,把环境保护的舞台构筑到各个社区,使环境管理的触角延伸到各个社区。为环境宣教社会化机制的形成,和为环境保护公众参与机制的形成,提供了有力的支撑。实践试点 在全省乃至全国都缺乏“绿色社区”现成经验的情况下,杭州市选择了地处老城区的大家苑社区做为试点,从2000年6月开始,开展以提高社区居民环境意识,树立居民良好行为规范和环境道德,培养可持续消费观念为重点的创建活动,通过半年的艰苦探索,取得进展,“绿色社区”的雏形在大家苑社区初步形成。在此基础上,市环保局起草了“绿色社区”创建指导意见,确…  相似文献   

7.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石河子市56号社区成立于2002年7月,地处石河子市经济技术开发区中心地段,在2120户辖区居民中,有汉、回、土家、苗、藏、维、哈、俄、蒙古9个民族,总人口5068人,是一个典型的“大杂居、小聚居”的社区。近几年,56号社区居委会以社区为载体,以物业为依托,以“建绿色家园,创绿色社区”为目标,充分发挥物业由社区监督管理的优势,通过内部挖潜资源、外部与驻区单位共建,形成物业公司出资、  相似文献   

8.
黄宇 《环境教育》2005,(1):9-12
本文分析了当下的“绿色浪潮”中“绿色”的语义,认为目前流行的“绿色思想”主要来源于西方.并且不限于环境保护的主题:在此基础上.本文进一步讨论了“绿色学校”的内涵,提出“绿色学校”应当超越传统环境教育的苑畴.提升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新层面。为此.“绿色学校”需要从学校工作的不同方面及其模式进行反思,调整到可持续发展教育的方向上来。  相似文献   

9.
为顺应绿色潮流,黑龙江省在实施环境宣传教育社会化方面。普遍开展“倡导绿色文明,创建绿色家园”活动,把可持续发展的理念和环保内容引入机关、村镇、社区、企业、学校、家庭等社会生活各个层面,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环境保护的局面,并结合本省教育特点和教学实际,组织开展了以教育部门为主导、学校为主体,环保部门全力配合的“绿色学校”系列创建活动  相似文献   

10.
天山区位于乌鲁木齐市东南部,辖区总面积近200平方公里,建城区面积32.79平方公里。自从开展环境教育宣传工作以来,辖区创建成各级绿色社区116个,占社区总数的89.92%,其中,国家先进社区1个,自治区级2个,市级51个、区县级62个;创建成各级绿色学校61个,占学校总数的45.86%,其中,受国家表彰2个、自治区级13个、市级14个、区县级32个。绿色社区和绿色学校其占有比例和开展创建的质量都达到了全疆先进行列。  相似文献   

11.
作为实现污染减排及建设环境友好型社会的基层单元,学校、社区、家庭的环境建设在推进国家环保中心工作中发挥着基础性作用。近年来,国家环保总局联合教育部、全国妇联共同开展了“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绿色家庭”等系列绿色创建活动,通过在广大中小学校、社区、家庭中倡导环境友好的理念并开展具体实践,有力促进了环保事业在社会基础层面的开展,成为总局工作的重要抓手和组成部分。根据国家环保总局、教育部、全国妇联有关文件的要求,2007年6月5日,国家环保总局在组织专家进行细致评选、抽查的基础上,结合“六·五”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组织召开了纪念“六·五”世界环境日暨2007全国绿色创建表彰大会,系统总结了2005年来绿色系列创建工作取得的成绩,继续树立了一批绿色创建工作先进典型,有力发挥了广大学校、社区、家庭参与到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积极性,促进了绿色系列创建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推进环保工作历史性转变的有机结合,使绿色系列创建工作更加深入人心,在社会上更加具有影响力。  相似文献   

12.
张丽  刘建雄 《环境教育》2008,(12):28-30
一、江苏省绿色社区创建概况 江苏省绿色社区创建活动起步于2002年。当年10月,为加强全省2000多个社区的环境保护工作,不断改善人居环境质量,省环保厅号召省、市、县三级环保系统,组织万人进社区,由省厅污控处牵头详细摸底,掌握了社区的规模、社区污染现状、居民对环境的需求,对居民反映强烈的噪声、油烟、废水等环保热点难点问题,积极寻求解决办法,努力为社区居民创造良好的工作、学习和生活环境;同时,省环保宣教中心在13个省辖市选择了14个社区试点,开展“一十百千”社区环保宣教工程,  相似文献   

13.
根据《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全国环境宣传教育行动纲要》的要求,“绿色学校”、“绿色社区”等绿色创建活动在全国各地蓬勃开展。绿色创建活动不但提高了公众的环境意识和环境道德素养,还带动了公众积极参与环境保护,逐步形成有利于环境的社会新风,推动了社会的进步。绿色创建活动已成为我国环保事业的组成部分,是推动环保事业发展的有效手段。 为进一步加强绿色创建活动,使绿色创建活动持续、健康地发展下去,“绿色创建”专栏,将积极宣传绿色创建中的先进典型,推介绿色创建中的成功经验,展示全国绿色创建的成就,扩大环境教育覆盖面,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营造良好的舆论氛围而贡献力量。  相似文献   

14.
周围 《环境教育》2006,(6):37-39
“绿色社区”是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给予具备了一定的符合环境保护要求的设施,建立了较为完善的环境管理体系和公众参与机制并实现了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社区的一种表彰。创建“绿色社区”寄托着人们对优美舒适的良好人居环境的憧憬,它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生态文明,符合我  相似文献   

15.
缤纷资讯     
《环境教育》2004,(5):56-59
在国家环保总局的指导下,今年将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绿色社区”的创建活动,并将在六·五世界环境日之际举行“全国绿色社区创建启动仪式”。绿色社区创建活动是环境保护工作以人为本的鲜明体现,它的内容和形式贴近百姓、贴近生活,与群众的利益息息相关、直接影响人们的思想理念和道德行为,可以促进公众积极参与环保、支持环保的行动。  相似文献   

16.
重庆市涪陵区高笋塘社区地处涪陵城中心的商业闹市区,该社区面积约为7.87万m^2,共有住户1568户,区级部门、企业事业单位及学校等社区单位13家,具有管理范围不大、社区内高楼多、人口密、空地少的特点。自2002年以来,高笋塘社区结合社区实际,突出特色,因地制宜地开展了绿色社区和绿色家庭创建活动。社区居委会将绿色社区创建活动纳入社区的日常工作中,  相似文献   

17.
多年来,吴宁五校的“绿色”系列体验活动丰富多彩.孩子在绿色活动中体验环保,在绿色体验中创新环保,在创新环保中成长自我。  相似文献   

18.
朝阳社区是铜陵市成立的第一个社区,老社区总人口8170人,社区内有三个园林式花园广场,绿地面积达4.8万平方米。2002年11月,朝阳社区在建立社区党总支的基础上又尝试性地在安徽省率先成立了首家社区党委。社区建设围绕“服务、文明、安居、文体、民心”五大工程,以实施创建绿色社区为目标,  相似文献   

19.
在“绿色奥运和后奥运环保时代高层研讨会”上,首都高校和绿色社区代表畅谈了各自团体在迎接“绿色奥运”做的一些工作,也表达了他们对后奥运环保时代的一些理解。  相似文献   

20.
厉无畏 《绿叶》2010,(1):33-38
绿色经济、低碳经济、循环经济中.绿色经济的范围最广包含了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而循环经济和低碳经济是绿色经济的两个分支,三者的内涵和目标是一致的,都是强调资源的节约和环境的保护。一国发展绿色经济.很难;中国的绿色发展.离不开世界市场和世界技术。在中国的绿色实践中,由于政策、市场不配套,以及观念、效益、规模、技术的制约.出现了“政府热、企业民众冷”。“中央热、地方冷”的局面。中国怎样才能更好地绿色发展?除了人的消费观念要低碳化外,更重要的是技术上要有突破,要有自己的核心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