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2.
北京城市声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监测点位布设方法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噪声自动监测相对手工监测而言,更能真实反映城市声环境质量,随着噪声自动监测技术的不断完善,自动监测替代手工监测已成为必然趋势.但目前我国城市声环境自动监测系统正处于起步阶段,国内还没有对声环境自动监测系统的点位布设提出成熟、合理的方案.文章结合北京市声环境自动监测系统建设的实际工作情况,对监测系统总体框架、自动监测点位布设的原则及方法等进行了阐述并提出近期需要解决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尝试基于网络大数据建立区域性公众意见收集及制图方法,分析城市声环境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噪声来源组成。研究表明,公众对城市声环境的反馈意见集中在城市内部的成熟地区,随着向城市外部延伸而降低,热点地区在空间分布上呈现年纪间变化的特征。定量化识别公众认为的城市3大噪声来源,包括工地施工(74.45%)、生产加工(1394%)、机器运行(3.29%)。公众对夜晚城市声环境更加敏感,感知的夜间噪声占比(85.26%)显著高于白天,在22:00公众感知噪声量快速升高并达到峰值。 相似文献
4.
针对以传统统计数据为基础的城市体检工作量大、更新周期慢、数据获取难的问题,提出将遥感大数据应用到绿色城市维度的城市体检指标计算中,对GF-2卫星全色波段光学影像采用多规则的面向对象分类法提取城市绿地等地物,来解决绿色城市维度具体指标的计算问题。结果表明,以凤阳县绿色城市维度典型指标为例计算后得出的蓝绿空间占比为24.64%,评价结果为差,人均公园绿地面积为12.90 m2/人,评价结果为中,其余20项指标中3项优、5项良、4项中、8项差,总体优良比例为36.36%,表现较差。该方法能实现体检过程的精细化操作,使得体检工作更加高效、结果更加准确。 相似文献
5.
提出一种基于大数据监管平台的通信基站监督监测技术模式,利用大数据监管平台实现监督监测对象的自动筛选、开展线上全流程监测、自动分析比对监测结果,并将该技术模式用于2019年和2020年广东省10.5万个通信基站的监督监测。结果表明,通信基站备案基础信息的相符率为75.3%~98.6%;社会化监测机构关键点位电磁环境监测结果相符率为60.0%~92.3%。该结果可用于评估广东省通信基站建设单位备案的基础信息相符性结果和社会化监测机构监测质量。 相似文献
6.
7.
基于“数字政府”统一框架,设计并建立了基于大数据智能技术的空气质量综合分析系统,集空气质量大数据集成、数据审核、监控报警、综合分析、达标管理、污染溯源功能于一体,建立城市空气质量综合监管数学模型,实现空气质量大数据快速分析及可视化、空气质量预测及评价,可以全方位提升城市环境空气质量综合监测与分析能力,及时、迅速地对城市环境空气质量异常状况作出应对,为环境空气污染精准治理及确保空气站监测数据准确性提供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8.
9.
介绍了“多规融合”的发展历程,围绕实现生态环境空间管控的核心目标,提出了基于“多规融合”的城市尺度环境空间管控技术体系。该体系主要包括环境空间管控技术方法和空间落地技术方法两部分内容,其中,环境空间管控技术方法主要是生态保护红线划定等涉及空间的生态环境保护主要工作转化为环境空间管控数据的过程,空间落地技术方法是将环境空间管控数据在空间上落地,形成数据“一个库”、分布“一张图”。 相似文献
10.
11.
为建立土壤侵蚀动态变化数据库,本文以土地利用数据、植被覆盖指数、最大风速等值线图和DEM数据为信息源,对干旱荒漠区新疆克拉玛依市2000年和2007年的土壤侵蚀状况进行了动态监测与评价。结果表明,受自然条件和人类活动影响,8年间克拉玛依市土壤侵蚀强度有所增加,变化区域主要集中在克拉玛依市中部平原区。该方法的应用实现了土壤侵蚀的定时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