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2 毫秒
1.
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分析了耕地质量的内涵,综述了国内外在耕地质量监测与评价指标体系、耕地质量评价方法与技术手段等方面的研究进展及成果应用情况,提出了在统一标准的基础上,结合耕地质量评价的目的需求调整监测指标、开发耕地指标的遥感监测方法等研究展望。  相似文献   

2.
水环境生物监测是环境监测的重要内容,它应重点说清环境胁迫的生物效应。简述了总量管理、流域管理、风险管理、生态管理等环境管理对水环境生物监测有迫切需求,应引入"生态系统健康"、"生物完整性"、"环境胁迫"、"全排水毒性"等现代环境生物监测的基本概念,建立水环境生物监测技术发展的理论基础,发展生物完整性、综合毒性等监测与评价核心技术;革新现行监测方法体系,建立包括QA/QC、快速方法等支持系统在内的现代水环境生物监测业务化方法体系;创新评价技术体系,建立水环境生态健康评价及综合毒性评价指标体系、基准及分级管理标准,确立水环境质量管理的生物学目标。  相似文献   

3.
日本道路交通噪声监测体系与借鉴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系统介绍了日本环保部门每年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道路交通噪声普查性监测工作及评价体系,分析了中日两国监测与评价方法的异同和优缺点,提出在点位布设、评价方法、信息公开等方面的改进建议,以推进中国道路交通噪声监测工作向科学化、精细化、定量化转变。  相似文献   

4.
综合比较了中国、日本、欧盟、美国和澳大利亚等国家或地区的环境噪声监测与评价方法,分析了声环境质量监测法、噪声地图预测法和噪声源监测法3种环境噪声评估方法的优缺点,认为声环境质量监测法适合现阶段中国环境噪声监测与管理需求,但下一步应结合噪声产生与传播预测方法改进中国声环境监测评价方法,增强对监测过程的质控,增加重点噪声源监测,以期更全面地反映城市声环境质量状况。  相似文献   

5.
综述了国内对土壤生态环境健康的研究进展,总结了传统土壤环境监测技术的不足,介绍了土壤生态环境健康监测技术,包括植物、动物、微生物等生态监测方法,旨在通过对各项技术的比较,了解各项监测技术对土壤健康监测和评价现状。对土壤生态环境健康监测与评价技术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提出未来需要对土壤生态健康监测技术进行标准化和定量化;开展多生物指标联合监测;结合遥感和物联网技术扩大土壤时空监测尺度,形成完整的土壤生态环境健康监测与评价体系,为环境管理部门有效监测土壤生态环境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6.
针对环境空气中异味物质及其特点,从嗅辨法和成分浓度分析法2个方面,介绍了异味物质的监测方法,并比较了各方法的适用性。从臭气浓度、强度、恶臭厌恶度、相对气味活度值以及模型预测等方面,描述了异味物质特有的评价方法;从对照标准限值、臭氧生成潜势以及健康风险评价等方面,描述了异味物质普适性评价方法。指出可通过实地调查与监测、污染谱图和源解析模型等方法识别异味物质的来源。提出了环境空气异味的监测调查建议,包括采用多种技术、提高异味物质的快速初辨能力以及监测水平,研制更多的方法标准和控制标准、科学监管异味污染物等。  相似文献   

7.
通过实例对印制电路板项目电镀污染物排放进行剖析,从监测内容、监测结果与评价等主要环节就规范此类项目的环保验收监测要点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8.
住宅小区噪声监测是近年来房地产验收过程中的重要环节,围绕新建住宅小区噪声验收监测方法、评价标准、布点原则等方面进行初步探讨,并根据某住宅小区噪声验收监测实例,提出了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9.
在推动开展全国生态质量监测评估的背景下,分析了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生态监测工作现状及开展生态质量监测的必要性。从优化生态环境监测机构职能、强化生态质量监测人才培养机制、推进科技项目引领示范等角度,提出了兵团生态质量监测体系的构建思路,以及生态质量综合监测站建设、生态质量样地监测、生态遥感监测与评价等重点任务。  相似文献   

10.
为精准、客观、全面评价长江水环境质量和支撑长江大保护,通过研究制定一系列管理制度和技术规范,以优化调整的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为基础,建立了涉及管理制度、监测技术、质量控制和数据审核等方面的水质自动监测与采测分离手工监测相结合的网络运行机制。研究自动与手工监测的总磷前处理方式,实现了自动与手工监测数据的匹配和融合,并将融合数据应用于长江水环境质量评价、预警、考核与排名,实现了长江水环境质量监测网络的业务化运行。  相似文献   

11.
Air pollution monitoring programs aim to monitor pollutants and their probable adverse effects at various locations over concerned area. Either sensitivity of receptors/location or concentration of pollutants is used for prioritizing the monitoring locations. The exposure-based approach prioritizes the monitoring locations based on population density and/or location sensitivity. The hazard-based approach prioritizes the monitoring locations using intensity (concentrations) of air pollutants at various locations. Exposure and hazard-based approaches focus on frequency (probability of occurrence) and potential hazard (consequence of damage), respectively. Adverse effects should be measured only if receptors are exposed to these air pollutants. The existing methods of monitoring location prioritization do not consider both factors (hazard and exposure) at a time. Towards this, a risk-based approach has been proposed which combines both factors: exposure frequency (probability of occurrence/exposure) and potential hazard (consequence).This paper discusses the use of fuzzy synthetic evaluation technique in risk computation and prioritization of air pollution monitoring locations. To demonstrate the application, common air pollutants like CO, NOx, PM10 and SOx are used as hazard parameters. Fuzzy evaluation matrices for hazard parameters are established for different locations in the area. Similarly, fuzzy evaluation matrices for exposure parameters: population density, location and population sensitivity are also developed. Subsequently, fuzzy risk is determined at these locations using fuzzy compositional rules. Finally, these locations are prioritized based on defuzzified risk (crisp value of risk, defined as risk score) and the five most important monitoring locations are identified (out of 35 potential locations). These locations differ from the existing monitoring locations.  相似文献   

12.
斑马鱼在环境保护中的应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斑马鱼易饲养、易管理,体外受精和体外发育,可常年产卵、孵化,且胚胎透明,因此早期作为模型动物广泛用于生物学研究中.近年来,随着水环境问题日益突出,迫切需要有效、全面的环境监测手段.斑马鱼或其转基因品种不失为水环境监测的首选生物.因为它们对各类水环境污染十分敏感,可实时检测进入水环境的污染物.文章对斑马鱼在环境激素、水质...  相似文献   

13.
岷江成都段有机物污染调查   总被引:3,自引:3,他引:0  
对岷江成都段有机物污染进行了调查。共设置7个监测断面,共定性检出431种有机物:经过筛选确定苯系物、多环芳烃、有机氯农药、多氯联苯和挥发性卤代烃为主要污染物。对这5类有机污染物定量分析,并对其时空分布及其成因进行了探讨。指出,随着工业的发展,有机物污染问题日益突出,有机化合物的数目增加的很快,我国目前对有毒有害化合物的评价标准远远满足不了需要。建议在严格控制现有有毒有害化合物的基础上制定出更多的评价标准。  相似文献   

14.
对铬及其化合物工业项目排放废气中特征污染物的监测方法和评价标准问题进行探讨,提出了验收监测应参考《大气污染物综合排放标准》(GB 16297—1996)的建议;通过对监测数据的合理性和逻辑性分析,提出了现场监测和数据审核的注意事项,应严格监控工况,并详细记录关键设备运行参数;提出应把废气中六价铬作为特征污染物控制指标,并结合新颁布的《环境空气质量标准》(GB 3095—2012)中对六价铬的要求,确定合理的排放限值,并研究适合的配套监测方法,为后续铬及其化合物工业污染物排放标准以及特征污染物监测方法的制修订提供技术依据。  相似文献   

15.
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监测是开展履行《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的斯德哥尔摩公约》成效评估的重要内容之一。介绍了履约成效评估POPs监测的要求,综述了我国POPs监测能力建设和履约成效评估全球POPs监测进展。我国自2007年起开展了环境空气、水体和母乳中POPs的监测,所获得的监测数据可为评估我国POPs污染水平和环境与健康风险提供重要的技术支撑。还介绍了国外POPs监测动态,提出借鉴国外经验、建立环境和人体中POPs长效监测机制并开展持续性监测不仅是履约的需求,也可为保护我国生态环境和人体健康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6.
江苏省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监控预警体系构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水生态功能分区为基础,构建江苏省流域水环境综合管理监控预警体系,包括基于水环境容量的污染物总量控制体系、基于主要水污染物的总量减排监控体系、基于水生态系统安全的监测与评估体系和基于水环境风险的监控预警体系,使江苏省水环境管理从单一的水质管理向流域综合管理转变,从单纯的化学污染控制向水生态系统保护转变,从目标总量管理向...  相似文献   

17.
为了解当前不同来源环境空气气态污染物(CO、SO2、NO)标气质量状况,选择12家主流气态污染物(CO、SO2、NO)标气制造商,分别匿名采购3种气态污染物标气,建立2家参考实验室共同测试的模式和计量溯源一致性评价方法,对标气进行测试后,采用En值法评价其定值准确性,同时评估其技术资料完整性。结果显示:12家制造商的72瓶有证标气中,有9瓶标气定值结果准确性评价为不合格,涉及5个制造商来源,其中NO作为反应性气体,不合格标气数量最多,占比达20.8%;12家制造商中8家技术资料完整。鉴于标准气体对气态污染物监测结果的准确性、可比性和可溯源性具有重要意义,建议进一步加强标气质量事中事后监管和行业评估,推动制造商不断提高标气生产水平。标气使用者则应尽量选择质量可靠的有证标气。  相似文献   

18.
基于污染物检测特征信息结合区域产业结构、企业布局等信息构建了大气污染物指纹系统,通过污染物检测特征信息构建的第一级指纹数据库实现了对大气特征污染物的识别和污染物应急处置措施的推送;通过污染源行业及其排放的特征污染物信息构建的第二级指纹数据库实现了产排污行业的溯源;通过企业及其产排污信息,结合气象条件构建的第三级指纹数据库实现了对产排污企业的溯源。基于大气污染物指纹数据库的污染溯源技术为突发环境污染事故中污染物质的识别和污染源的追踪提供了新途径。实际应用验证表明,大气污染物指纹系统污染溯源响应快速、识别精准,实现了大气污染物从监测、溯源到应急处置的全过程无缝衔接。  相似文献   

19.
Risk estimation and risk evaluation in society are often done separately for pollutants in ambient air, water, food and industrial air. The need for evaluating total exposure is pointed out. Ongoing international programs are referred to. Biological monitoring in combination with environmental monitoring constitutes a promising step towards an integrated exposure monitoring for health risk assessment. The rationale for such an approach is discussed. The need of monitoring not only single substances but a combination of substances is exemplified. A strengthening of the basic research in related fields will widely increase future possibilities for health-related surveillance.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