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0 毫秒
1.
珠江三角洲地区大气污染最明显的特点就是臭氧浓度的升高导致大气氧化性增强,而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s)和氮氧化物是大气臭氧生成的重要前体物。珠三角地区工业体系发达,VOCs的生产及使用企业众多,由于VOCs的种类繁多,性质各异,排放条件多样,目前已经形成了一系列的VOCs废气实用治理技术。  相似文献   

2.
以环洱海地区111个村庄数据为基础,从经济实力、生产力水平和产业结构方面构建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法、经济区位熵分析法和GIS空间分析法对2000年以来环洱海地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环洱海地区农村经济发展可分为海东、海西两大区,各区农村经济发展水平呈发达型、发展型和落后型村庄的空间分布差异,发达型和发展型村庄主要分布在发展条件优越的洱海沿岸和主要交通线附近。环洱海地区未来聚落优化及城镇化方向应基于现实农村经济发展水平演进特征进行调控。  相似文献   

3.
贺震 《环境教育》2009,(12):66-68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高速发展、城市化的大力推进,大规模的地面硬化在我国许多城市和东部发达地区的乡镇流行起来,并被认为是现代环境建设的重要工程。在960万平方公里的国土上,每天都有数万平方米的地面被硬化。一些地方,从机关到厂矿、从单位到家庭,几乎全被灰黑色的“铠甲”所武装。大规模、  相似文献   

4.
内蒙古既是碳排放大省,也是国家实现减排战略目标的重要减排大省,与发达地区开展跨区域碳排放权交易是内蒙古实现经济增长和实现减排目标的重要渠道。内蒙古丰富的森林碳汇和草原碳汇储量为其与发达地区开展碳汇清洁能源项目提供了碳汇供给条件,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扶持政策也为内蒙古参与碳排放权交易提供了一定的政策支持。但内蒙古较高的碳排放量、不合理产业结构和能源消耗结构使之与发达地区开展碳排放权交易处于需求劣势,不健全的碳排放交易政策法规进一步弱化了内蒙古在碳排放权交易中的市场地位。内蒙古可从碳排放权交易的市场机制和监管机制两个角度构建与发达地区开展碳排放权交易机制。  相似文献   

5.
中国政府进行“西部大开发”的目的有两个,一个是通过开发加深沿海和内陆地区的相互依存关系,防止地区差距进一步扩大。另一个,就是用巨额投资开发西部丰富的自然资源,来推动中国经济在21世纪再度腾飞。根据以往的经验,优化西部地区的产业结构要从扩大“化工”、“金属冶炼、轧钢”等原材料的加工生产入手,然后再提高整体产业的加工水平。而原材料生产部门多数是“耗能大的部门”,西部地区的原材料生产部门能源利用效率低下,能源消耗量大的问题就更加显著了。首先,从地区所有部门每1万元人民币产值所消耗的能源量来看,上海是0.583吨/万元,而…  相似文献   

6.
基于县域单元维度,对珠江三角洲地区进行主体功能区划基础上的土地利用效益综合评价研究。结果表明:1珠江三角洲地区土地利用综合效益总体水平较高,但内部空间差异较明显;2不同主体功能区之间和同一主体功能区内部土地利用的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存在不均衡现象;3各功能区内部影响土地利用效益提升的障碍因素有所不同,优化开发区主要是生态因素,农产品主产区主要是经济和社会因素,重点开发区主要是经济和生态因素。  相似文献   

7.
《环境教育》2011,(12):98
张丽荣,女,汉族,1956年3月出生,研究生学历,硕士学位,高级企业管理师,职业经理人,新疆自治区政协委员,现任新疆天山水泥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张丽荣作为董事长,确定了公司实施"水泥主业做优做强"的发展战略。通过对新疆水泥市场资源整合、向国内经济发达地区迈进,使企业规模快速放大。水泥生产规模由上市最初的45万吨发展到目前控制水泥产能约2000万吨、商品混凝土能力524万方。公司从一个区域的单体生产企业快速发  相似文献   

8.
以2008—2019年我国31个省份的旅游经济为研究对象,综合运用标准差、变异系数、Moran′s I指数对旅游经济发展情况进行整体判读,并运用冷热点分析、经济重心模型探究旅游经济发展差异的时空演变,采用地理加权回归模型分析其影响因素及驱动机理。结果表明:①我国区域旅游经济增长不均衡,但相对差异越来越小。②旅游经济发展高水平区域由东向西南扩散,集聚在东部地区和长江经济带上。③我国旅游经济重心进入湖北省,轨迹向西南方向移动,集中在中部地区。④经济基础条件越好的地区并不意味着旅游业越发达。⑤资源禀赋条件、交通可达性、旅游接待设施水平对区域旅游经济增长有正向促进作用,呈现“南高北低、西高东低”的特点。  相似文献   

9.
基于空间计量分析原理,以中国30个省区为研究对象(不含台湾地区),对中国省际循环经济发展的空间差异及其原因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循环经济发展的空间格局从东往西依次呈现"循环经济发达地区—循环经济较发达地区—循环经济欠发达地区—循环经济不发达地区"的梯形带状走向;循环经济发展存在空间相关性,且空间集聚特征明显;省际间的循环经济发展水平在我国三大经济地带的分布具有明显差异性。最后找到影响循环经济发展差异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0.
环境教育发展的不平衡环境教育的发展很不平衡,经济发达地区和大城市环保活动开展较为普遍,舆论宣传力度大,投入也较多,而经济落后地区(一般指中西部地区和贫困山区)对环境教育的认识、经费投入和效果上都与发达地区有相当的差距,表现在对环境问题的关注以及环境意...  相似文献   

11.
巢湖水资源状况及其原因与特点 巢湖年均径流量25亿m^3,容积20亿m^3流域地形地貌多种多样,有低山区、低山丘陵区、丘陵岗地区、岗冲地区、冲积平原等五种类型,矿产资源多达40多种,周边城镇密集、经济较为发达,流域人口多达1000多万,是全国五大淡水湖之一,也是全国重点污染江湖之一。  相似文献   

12.
陆海  高超  李升峰 《四川环境》2005,24(2):60-62
我国的经济发达地区普遍存在着人地关系紧张、环境质量恶化和农产品质量下降等问题,发展生态农业是缓解这些矛盾的重要途径。本文以江阴市为例,分析了经济发达地区农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制约因素,强调了区内发展生态农业的迫切性和优势条件,根据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特点,指出该市应以为中心城市服务的都市生态农业为发展方向,借鉴发达国家生态农业建设的先进经验,将生态农业建设与农业现代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探索和推广适合本地特点的精准设施农业技术,达到节约水、肥资源,提高农产品产量和品质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以河南省18个地市旅游与经济统计数据为样本,运用典型相关模型探讨旅游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第一典型变量揭示旅游产业发展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第二典型变量显示旅游发展能够促进工业化、拉动消费与固定资产投资。依据典型方程得分,划分为旅游与经济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一般地区等三种类型,并提出旅游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4.
以河南省18个地市旅游与经济统计数据为样本,运用典型相关模型探讨旅游与区域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第一典型变量揭示旅游产业发展有利于区域经济发展与对外开放;第二典型变量显示旅游发展能够促进工业化、拉动消费与固定资产投资。依据典型方程得分,划分为旅游与经济发达地区、较发达地区、一般地区等三种类型,并提出旅游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5.
近年求,国际上特别是亚太地区国家,正处于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转移时期,由劳动密集型向知识、技术密集型产业转移,给我国经济发达的沿海(东部)地区发展外向型经济和进入国际市场竞争提供了机遇。在沿海地区转向外向型经济后,所腾出的部分市场将由次发达和不发达的中部和西部(包括四川)地区来填补,如果把自己的产品纳入经济大循环,就可顺应自然循环环节,建立和形成长期而稳定的产业  相似文献   

16.
青藏高原与东南沿海区域联合发展旅游的构想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由于历史条件和地理位置差异等原因,导致我国东西部区域间发展出现明显的差距,而经济发达的东部地区与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要各抒所长、互助互补、共同发展才能达到双赢的目标.文章就青藏高原与东南沿海地区实现跨区域联合发展的背景、影响因素、对策与措施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从上世纪90年代末以来,我国工业化的快速增长以及城市化的快速推进得益于现行的土地政策,尤其是发达地区,土地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但在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  相似文献   

18.
常德地区位于华中南部的洞庭湖滨,农村经济较发达。该区是典型的内陆地区,外向型农业经济尚处于起步阶段,明显落后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因此,本文从本地实际出发,就如何发展以创汇为主的外向型农业作一探讨。  相似文献   

19.
生态足迹方法在中国应用的案例初探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李宏祥  林卫青 《四川环境》2005,24(1):7-9,37
生态足迹方法通过估算维持人类生存的自然资源消费量和同化人类产生的废弃物所需要的生态性生产空间面积大小,并与给定人口区域的生态承载力进行比较,衡量区域的可持续发展状况。本文介绍了生态足迹模型的理论依据和计算方法,从模型方法应用范围,计算所需资料和模型自身三方面分析了生态足迹方法在我国应用中存在的问题和方法本身的不足。详细分析和比较了生态足迹方法在我国不同省市及地区的应用案例,结果表明,经济比较发达地区很大程度上需要通过地区贸易从不发达地区输入生态足迹,因而加重了不发达地区的生态负担。  相似文献   

20.
探索了经济发达地区可持续农业的发展途径,提出只有开展高效集约农业建设工作,构筑高效、增收生产复合型经济体系,才能实现农业和农村经济的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