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8 毫秒
1.
流域地表水体污染过程的时空差异是人类生产生活和水文过程共同产生的结果。该文以西干渠中上游地区作为研究区,通过分析2018年10月-2019年9月地表水监测数据,研究了西干渠不同区域水质的季节变化特征和空间差异。结果表明,西干渠上游和中游的地表水体污染表现出明显不同的时空差异:西干渠上游,化学需氧量、氨氮和总磷随时间变化总体上呈现出先上升后下降趋势,总磷在枯水期浓度高于丰水期,氨氮浓度在枯水期和平水期偏高;西干渠中游,化学需氧量、氨氮随时间变化表现为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各监测点位总磷浓度随时间变化呈现不同的变化趋势;西干渠下游支渠水体污染程度较轻,各监测点位随时间变化规律不明显,水质主要受农业面源污染和农村生活污水影响。研究表明:西干渠上游主要受居民生活污水排放影响较大,中游水质受生活污水和工业废水影响较大。西干渠上游至中游,地表水质自净化能力降低,污染物集聚增多。  相似文献   

2.
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历程与“十四五”控制策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明晰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十四五”需求,进一步科学合理地推进辽河流域治理与保护进程,通过调研历史监测数据、统计年鉴等资料,回顾辽河流域水环境演化和治理历程.将辽河流域的治理分为3个阶段:第1阶段(1991—1999年),该阶段流域水环境呈重度污染并持续恶化,环境治理逐渐起步;第2阶段(2000—2006年),该阶段辽河流域水质恶化趋势基本得到遏制,控源治污初显成效;第3阶段(2007—2019年),该阶段辽河流域水质优良比例整体持续提升,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有力支撑流域综合调控.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颇显成效,但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①辽河流域水污染治理经历了从单一的控源治污向河流综合治理转变,污染程度由重度转为轻度,但流域水污染控制依然不容乐观;②辽河流域属寒冷地区缺水型河流,生态流量不足;③水质改善及水生态恢复成果不稳定;④流域管理机制体制有待完善.“十四五”应针对性增设分水期考核方式和水生态考核指标,完善水环境标准;坚持水资源、水环境、水生态“三水”统筹科学施治,构建减排和增容相结合的水污染控制模式,推动水量、水质、水功能良性循环发展;建立流域统筹管理、垂直领导的管理体制,制定辽河流域河流空间管控的长效机制,促进环保技术产业化,发展流域循环经济,缓解经济社会发展与水环境保护矛盾,最终实现流域经济社会可持续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3.
永定河上游主要河流地表水水质时空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邵志江  郑斌  汪涛 《自然资源学报》2020,35(6):1338-1347
2022年冬奥会水质安全保障是目前永定河上游水环境保护的重要工作。通过对2013—2017年永定河上游张家口地区河流水质的长期监测,研究永定河上游张家口地区主要河流地表水水质时空变化及其主要污染物年通量。结果表明:(1)2017年永定河上游张家口地区洋河上游水质清洁,中下游水质中度污染;清水河上游水质清洁,下游水质轻度污染;桑干河水质清洁。(2)不同河流水质年际变化差异明显。其中,洋河上游年际变化较小,中下游水质趋于恶化;清水河和桑干河水质波动较小;全流域五年综合污染指数为0.82,对应水质级别为轻污染。(3)洋河和清水河水质季节变化明显,而桑干河水质季节变化不明显。洋河夏季水质较差,清水河上游春季水质劣于夏秋季。总磷和氟化物是永定河上游主要污染物,洋河是污染物主要贡献源,其中总磷贡献率为74%,氟化物贡献率为61%;且总磷是水污染主要的限制因子,一旦污染,治理十分困难,因此应引起相关部门的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4.
本文在收集整理国家及吉林省对吉林省东辽河流域水质目标要求、吉林省东辽河流域水环境质量状况基础上,识别影响从2010年到2018年第一季度期间吉林省东辽河流域劣Ⅴ类断面的主要水环境问题,从城镇和农村生活污染、农业种植面源污染、畜禽养殖面源污染、工业污染、支流污染、黑臭水体、水源地安全隐患等方面,辨析吉林省东辽河流域劣Ⅴ类断面所在区域的主要环境问题的污染成因,研究提出消除吉林省东辽河流域劣Ⅴ类断面的防治对策建议,为推动吉林省东辽河流域水质改善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东辽河流域地表水体中Atrazine的环境特征   总被引:13,自引:2,他引:11  
严登华  何岩  王浩 《环境科学》2005,26(3):203-208
在野外踏勘调查与室内分析的基础上,以GIS技术为关键数据处理平台,系统剖析了东辽河流域地表水体中莠去津(Atrazine)的含量和富集特征的时空分异;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东辽河流域旱田分布区和非旱田分布区内地表水中Atrazine的平均含量分别为9.71μg·L-1和8.854 μg·L-1 ,在干流下游形成了分布的高值区;7月份是流域地表水中Atrazine含量最高的时期,最大值可达18.93μg·L-1.水体中Atrazine的空间分布进一步表明,在东辽河流域旱田施放的Atrazine已经危及到整个流域的地表水水质,将对流域的生态环境产生严重的影响.相对于植物来说,东辽河流域Atrazine在地表水中富集的归一化指数为0.605~1.750 ;从空间分异上看,干流右侧流域形成了连片的高值区,而左侧形成了连片分布的低值区,且在下游形成富集程度的集中高值区.地表水中Atrazine相对于土壤的富集特征的空间分异与相对与植物的富集特征相类似,但其高值区和低值区都是散斑状分布.从土壤类型对水体中Atrazine含量的影响看,低位泥炭土的综合表征指数较高,泥炭沼泽土和水稻土的综合表征指数较小;从景观格局对地表水中Atrazine含量的影响看,随着斑块间相互作用能力的增强,水中Atrazine的综合表征指数逐渐升高.在一定的范  相似文献   

6.
结合曲靖市地表水水质污染特点,应用季节性Kendall检验法,对2005—2015年曲靖市主要江河湖库地表水水质指标变化趋势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曲靖市境内的主要河流湖库总体水质有所好转,特别是南盘江干流水体水质主要污染项目COD_(Mn)、NH3-N、BOD5呈下降趋势,牛栏江水质整体较好,但受上游牛栏江—滇池调水工程的影响,河道新鲜水源补充减少,牛栏江水质略呈上升趋势,其他河流水体水质总体变化不大,水库TN总体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7.
辽宁省辽河流域污染现状与对策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分析辽河流域地表水、地下水及水库水质现状,从保证生态需水、提高水体自净能力出发提出了适当减小开发利用率和合理安排工业布局等措施,并提出了污染物总量控制、加强工业点源与农业面源污染的综合治理,针对辽河流域地表水质已经严重污染的事实提出了实施水生态修复工程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地表水中含氮化合物变化及迁移规律初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文章研究了上海某污染河道污染断面及其下游断面河水中几种含氮化合物及其底泥中总氮的含量变化,初步探索含氮化合物的转换规律及迁移。研究发现在污染断面,河水难以得到自净的机会,底泥中的总氮持续累积;在研究河流的下游断面,地表水中的含氮化合物含量变化与上游污染断面不完全一致,说明上游水体中的含氮化合物在向下游迁移,但迁移的同时,河道水质也受到其它含氮污染源的影响,并且由于水质的好转,溶解氧含量升高,同时发生了氨的硝化;而随着上覆水体的水质好转,底泥中的总氮含量也略有下降。  相似文献   

9.
澜沧江上游云南江段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根据澜沧江上游江段水质监测数据,并依据国家现行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客观分析了澜沧江上游流域水质污染现状、主要污染物和主要污染源。同时,提出了对澜沧江上游流域污染情况的防治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10.
上海市地表水水质近20年的变化   总被引:24,自引:0,他引:24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1983-1999年的水质监测数据和有关的自然社会经济统计数据,研究了上海市地表水水质近20年的变化,并对影响水质变化的自然社会经济因素进行了探讨,研究发现:(1)上海市近20年的地表水水质变化可分为缓慢恶化,加速恶化和逐渐改善3个阶段,1996年是水质变化趋势的转折点;(2)水质变化主要受人类社会经济活动影响,与水文气象因素相关性较小;93)农牧业,生活污染是影响水质变化的主要因素;(4)农牧业,生活污染的迅速上升趋势受到遏制,工业污染持续减少,而城市污水处理能力呈跳跃式大幅度增长,是水质恶化趋势发生逆转的根本原因;(5)上海市的高度城市化进程在1996年后已转变为地表水水质改善的积极动力和重要原因。  相似文献   

11.
嘉陵江流域吸附态非点源污染负荷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龙天渝  李继承  刘腊美 《环境科学》2008,29(7):1810-1817
以美国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为基础,通过考虑引起流域土壤流失年际变化的水文条件和土地管理因素及泥沙输移过程的时空差异,提出了能够反映流域泥沙输出量逐年动态变化的估算方法,并以嘉陵江流域为研究对象进行了验证.在此基础上,根据流域吸附态氮磷污染年负荷与年泥沙输出量的相互关系,建立了流域吸附态氮磷污染年负荷模型.基于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所建模型,对嘉陵江流域1990~2005年因水土流失产生的吸附态氮磷污染负荷的空间分布进行了模拟和定量研究.结果表明,该流域吸附态氮磷流失较严重的地区主要分布在上游的白龙江和西汉水子流域;近年来,由于流域水土流失治理工作的进展,吸附态氮磷污染负荷逐年减少,近5年平均吸附态氮磷污染负荷分别为34423t/a和1848t/a,与1990年相比减少约60%.  相似文献   

12.
漳卫南运河流域水质时空变化特征及其污染源识别   总被引:13,自引:4,他引:9  
采用聚类分析、季节性Kendall法分析了漳卫南运河流域的水质时空演变特征及水质变化趋势,采用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法和多元回归分析法定性识别了流域水质污染的主要污染源并对其贡献率进行了计算.空间聚类和站点因子得分计算后发现,漳卫南运河流域水质空间上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位于流域西北部漳河中上游区域,该区域水质优良;第二类为卫河流域及漳卫南运河东部平原区,该区域水体受污染严重,水质较差,且沿途接纳点源排放口排入的污染物,水质空间变化较大.时间聚类和季节性Kendall趋势分析表明:流域水质在2002~2009年间可分为3个阶段2种变化趋势,2002~2003年为水质恶化阶段,卫河及漳卫南运河东部平原区干流水质严重污染,漳河上游及中游岳城水库水质也呈恶化趋势,但总体水质良好;2004~2006年为水质好转期,2007~2009年为第三阶段,水质进一步好转期.在2004~2009年间,流域整体水质虽然好转,但西南部的卫河流域及漳卫南运河东部平原干流区水环境状况依然堪忧.因子分析/主成分分析和多元线性回归分析结果表明,造成漳卫南运河流域水质污染的污染物主要来源于市政污水、重工业废水、化学工业废水、天然污染源和采矿活动,汛期农业生产引起的农业非点源排放以及暴雨径流引起的非点源排放也占相当比例.采用主成分多元线性回归方法评价了各种污染源的贡献率.结果可以为漳卫南运河流域水污染控制战略制定提供有益的参考.  相似文献   

13.
以武汉中心城区的东沙湖流域为研究对象,以7项下垫面及3项降雨因子为影响因子,以18项河湖水环境因子为响应变量,基于冗余分析研究多尺度下两者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10项影响因子中,硬质铺装面积率和河网水面率是东沙湖流域城市河湖水环境的主要影响因子,贡献率达0.703和0.652,城市道路面积率则是3000m及以外缓冲区尺度下的主要影响因子,贡献率达0.796,降雨的空间分布不是主要影响因子,贡献率低于0.371;影响因子对水环境影响的尺度效应与排水管网的有无和水文汇水单元尺度的大小密切相关;东沙湖流域的河湖水污染可归因于以硬质铺装为代表的不透水面上的面源污染和经由排水管网运移排放的点源污染,河网水面率则是改善水环境的关键因素.  相似文献   

14.
文章对松花江上游、嫩江、松花江干流肇源江段的污染进行调查,并用科学的统计方法,对松花江肇源江段的四个断面的89年、98年及2003年水质监测数据进行分析,说明了十六年间松花江肇源江段水质污染的变化状况及污染现状,并指出了今后松花江水质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  相似文献   

15.
气候变化对淮河流域水量水质影响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气候变化对水量水质的影响是气候变化与水研究领域热点和难点问题之一,尤其是对水质的影响。论文以淮河中上游流域为例,利用德国马普研究所的气候模式(MPI)情景数据驱动已率定好的分布式水量水质耦合模型,模拟和分析了未来近期(2020年代)和中长期(2030年代)气候变化对流域出口断面水量水质过程、产流系数和污染空间分布的影响。此外,基于历史典型重大突发性水污染事件时期极端降水的时空分布特征,推测未来可能发生突发性水污染事件的频率和时间。研究表明:1)温室气体中等排放A1B情景下,相比于基准年(1990年代),流域降水呈下降趋势,但气温增幅近2 ℃,势必导致出口断面径流量明显减少和流域蒸散发增加,也导致入河非点源负荷减少;此外气温升高导致水体污染负荷降解速率加快,因此出口断面的污染负荷也有所减少。2)从空间分布来看,未来流域产流系数将有所降低。受气候变化影响较高的地区为沙颍河上游和涡河上游地区。受产流系数降低的影响,流域水污染发生率将有所上升,影响较高的区域位于洪汝河上游、沙颍河上游和贾鲁河等水系。3)在排污水平和闸坝调度规则不变的情况下,2020年代和2030年代重大突发性水污染事件预测可能发生时间为2035年7月,约为20 a一遇,低于基准期间约3~4 a一遇。总的来说,相比于基准年,气候变化对淮河中上游流域未来水量水质的影响适中。  相似文献   

16.
新泰市地表水环境承载着城区供水、容纳排污、农田灌溉,其由柴汶河流域、金斗山水库、光明水库、东周水库水组成;依据2009--2012年监测数据,采用综合污染指数法、单因子类别法评价了柴汶河流域以及三个水源地的水质;水质评价内容包括:污染物浓度平均值、水污染因子分担率、污染指数、水库富营养化程度等;提出了切实可行的地表水环境防治策略。  相似文献   

17.
近50年来长江水资源特征变化分析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对长江水资源的特征如总量、用水量、水污染等的变化进行了分析,结果为:①1954-2004年流域平均降水量呈现下降趋势;长江上中游降水量的减少是导致宜昌、汉口水文站的径流量呈现下降趋势的主要原因,而大通水文站径流量呈上升趋势与汉口-大通间降水量增加有关;大通站1950到2004年的最小、最大月均径流量均呈上升趋势;长江水资源总量的变化主要受控于气候的变化。②水污染逐渐加重,水质有恶化的趋势,工业污染的增加是主要原因。③年均用水量占入海径流量的5.7%左右,人类活动尚未对长江流域总的水量构成很大的影响。结论:①长江水资源总量尚未发生巨大的变化,但由人类活动所造成的污染已对水资源的利用构成了影响;②南水北调工程的实施和长江三角洲工业的发展,使得中国东部地区对长江干流水资源的依赖性增加,加大了长江水资源利用的风险。  相似文献   

18.
以苏州城区水体为研究对象,采用水体感官愉悦度评价方法对苏州城区水体水质的时空变化情况进行分析,并筛选出各季节中影响城区水体感官质量的关键因子.结果表明:研究期间苏州城区水体感官质量不断提高,感官愉悦度指数呈上升趋势,从2018年的49.7上升到2019年的57.6,且2019年感官愉悦度指数为60~80的数据占比显著高于2018年;苏州城区水体感官愉悦度指数季节性变化结果表明,冬、春季的感官愉悦度指数高于夏、秋季;苏州城区水体感官愉悦度指数空间分布规律为:古城北优于古城南,古城内优于古城外;各水质参数中,浊度对城区水体感官质量影响较大,平均占比达到40%.评价结果表明,苏州城区水体感官质量显著改善,但仍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尤其是需要降低水中的悬浮物,提升水体的透明度.  相似文献   

19.
对"十一五"江苏省地面水域水质状况及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全面分析,结果表明,"十一五"期间,江苏省地表水水质总体处于轻度污染状态,河流水质呈现较为明显的有机污染特征,影响水质的主要污染物为石油类、氨氮、五日生化需氧量等;主要湖库氮、磷污染较为突出,湖库富营养化问题尚未得到有效控制。水质污染总体表现为枯水期>平水期>丰水期。受社会经济发展影响,地表水质呈现一定的区域流域差异,经济较发达地区水质污染也相对较重。总体来看,"十一五"期间由于加大了产业结构调整与污染防治力度,江苏省地面水域水质污染状况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20.
钱塘江兰溪段地表水质季节变化特征及源解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季节变化对水质的影响评价是流域水质管理的重要内容之一.选取钱塘江兰溪段6个监测点位为研究对象,测定了2010和2011年丰水期和枯水期12个水质指标,采用因子分析技术识别关键污染因子及来源的季节变异特征,并基于层次聚类分析和改进的模糊数学方法进行不同季节关键污染因子空间差异性分析和水质综合评价.结果表明,枯水期关键污染因子为来源于城镇集中式生活污水处理厂、纺织业等点源的CODMn、BOD5和NH4+-N,丰水期为来源于农业面源的NH4+-N、TP和工业点源的CODMn;枯水期和丰水期关键污染因子存在空间差异性,无论枯水期还是丰水期,费垅为重污染区域,横山、洋港和将军岩为轻度污染区域;其不同之处在于枯水期女埠和西门码头为中度污染区域,而丰水期则为轻度污染区域;关键污染因子综合水质丰水期优于枯水期,丰水期16.7%的监测点位综合水质归属于V类,而枯水期50%的监测点位综合水质归属于V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