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几株光合细菌的表型特征及DNA-NDA同源性分析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对5株新分离的光合细菌从形态、生理生化及DNA-DNA同源性等方面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菌株8与深红红螺菌(Phodospirillumrubrum)的模式菌株ATCC11170的DNA-DNA同源性为97%,菌株37与沼泽红假单胞菌(Rhodopseudomonaspalustris)的模式菌株ATCC17001的DNA-DNA同源性为80%;菌株55与球形红杆菌(Rhodobactersphaeroides)的模式菌株ATCC17023的DNA-DNA同源性为71%;菌株40和52分别为另外两个DNA同源群.根据各菌株形态、生理生化等表型特征以及DNAG+Cmol%和DNA-DNA同源性分析结果,确定了几株光合细菌的分类地位.  相似文献   

2.
含铬污液在土壤中迁移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通过静态吸附和动态土柱淋溶实验,研究了含铬污液中Cr(Ⅲ)、Cr(Ⅵ)在土壤中的迁移规律。结果表明,土壤对Cr(Ⅲ)、Cr(Ⅵ)的等温吸附过程均符合Langmuir方程,土壤对Cr(Ⅲ)、Cr(Ⅵ)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2.17*10^4mg/kg、175mg/kg;动态截留量分别为7.00*10^3mg/kg、56.7mg/kg。  相似文献   

3.
圈养大熊猫乳汁营养成分分析及育幼营养对策初探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连续测定了1只10a大熊猫产后1mo内12个乳汁样品中水份、粗蛋白(CP)、粗脂肪(EE)、粗灰分(CA)、乳糖(Lac)、17种氨基酸(AA)、10种矿物元素、6种维生素的含量.结果表明,大熊猫产后前6d乳汁中多数营养素含量与6d后含量差异明显.产后d1乳汁中w(CP)=6.34%,d5~15在5%左右;w(EE)在2.50%~7.33%范围内变动;乳糖含量皆在1%左右;大多数维生素和微量元素含量远高于常见的家畜乳和人乳中相应成分的含量.在分析大熊猫乳汁营养成分含量特点的基础上,探讨了育纳营养对策.  相似文献   

4.
试验了Ni、Zn、Mn、Sn、Cr和Cu等6种重金属及油处理剂对水稻根系的影响,结果表明.水中含Ni0.007mg/1、Cu0.005mg/1时,能阻碍根系的伸长;含Zn0.5mg/1以上时。不利于根系的伸长;水中含Mn20mg/1,Sn、Cr ̄(6-)各5mg/1时,对根系有明显危害;水中含Cr ̄(2+)+Cr ̄(6+)时,当1种离子浓度保持不变,根系的抑制程度随着另1种离子浓度的增加而增大。水中含油处理剂1000mg/1时,能抑制水稻发根。  相似文献   

5.
野生与养殖长吻血液及不同器官同工酶的比较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采用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PAGE-Electrophorsis),对野生及养殖长吻Uai心脏、肾脏、肌肉、肝脏四个器官及血液的LDH(EC.1.1.1.27)、POD(EC.1.1.1.1)、EST(EC.3.1.1.1)、MDH(EC.1.1.1.37)同工酶所获电泳图谱进行对比分析,发现以上各酶在不同组织器官中均表现出组织特异性;野生Uai和养殖Uai四种同工酶也存在差异;LDH同工酶电泳带分  相似文献   

6.
九龙江口桐花树红树林对重金属的吸收与累积   总被引:18,自引:0,他引:18  
探讨了福建九龙江口桐花树红树林对CU、Ph、Zn、Cd、Mn元素的吸收、累积及分布.结果表明:该林地土壤5种元素的储量关系为Mn>Zn>Ph>CU≥Cd;植物体不同部位,各元素含量有着明显的差异,含量范围分别为Ch1.51~5.70、Pb1.30~10.70、Zn18.0~100.1、Cd0.04~0.23和Mn15.5~237.5(w/10-6);植物对土壤元素的富集系数大小依次为Cd>Zn>Mn>Cu>Ph;群落现存生物量中,CU、Pb、Zn、Cd、Mn元素的现存累积量分别为16.56、63.30、445.05、1.14和1656.93(ρA/mg·m-2).其中,地下部分别占70.2%、81.8%、76.2%、72.2%和82.1%;林地残留物相应元素的储量分别为211.11、184.00、1941.69、6.19和22248.31(ρA/μg·m-2).  相似文献   

7.
饮用水低温生物预处理生化活性研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为了给饮用水低温生物预处理技术的应用与开发提供实验依据,利用陶粒柱连续流生物反应器,于低温(水温2─5℃)季节,对某水源水进行预处理的同时,研究和探讨了陶粒柱生物反应器的生化活性。结果表明,试验装置在低温季节对原水的净化效果较好;陶粒柱反应器内TTC-脱氢酶活性沿水流方向自上而下呈梯度分布;低温条件下测定的反应器上、中、下层生物陶粒TTC-脱氢酶活性分别为22.39、5.70、0.408μgTF/cm3·h-1;生物陶粒TTC-脱氢酶活性与活性细菌数的时数(logABN)之间具有显著相关性(r=0.8493.n=25)。因此,可以认为,TTC-脱氢酶活性是研究和描述饮用水生物预处理效果的有效参数。  相似文献   

8.
Fe(Ⅲ)水解过程中无机阴离子的影响作用   总被引:18,自引:5,他引:18  
田宝珍  汤鸿霄 《环境化学》1993,12(5):365-372
本文通过PO^3- 4,F^-,SO^2- 4,Cl^-,NO^- 3和ClO^- 4存在时,0.1mol/1 FeCl3溶液的碱中和曲线的分析对比,说明了用曲线斜率区分滴定曲线为三个区域:(A)自发水解反应;(B)聚合反应;(C)沉淀反应,以及阴离子对中和曲线的影响及其规律,指出阴子子对Fe(Ⅲ)浓度中和反应影响为不同程度的竞争配位,参与聚合及电中和脱稳,使沉淀反应提前等。并与OH^-共同形成F  相似文献   

9.
(15)N追踪结果显示,熟化上(A)和低肥力土(C)有机、无机肥料配施的氮的残留特征均为随配施有机成分和土壤肥力水平的变化而变化.肥力制约残留水平,肥料氮总平衡影响残留率一利用率一损失率的关系;配施有机肥是造成氮残留差异的基本因素,相关分析表明,总残留主体为有机肥氮,残留率随有机肥C/N和木质素含量的增减而增减;影响无机肥氮残留的相关因素较复杂.有机氮残留量占总残留量的百分数与无视氮残留量占总残留量的百分数之比,在A,C两种土壤中约为2.肥力对氮残留作用的实质是,肥料氮在低肥力土中具固持优势,而在熟化土中具矿化利用优势.肥力因素对无机氮残留的影响更显著.根据配施组合中有机成分C/N-木质素含量与氮残留/平衡特征的关系.将不同配施组合划分为三大类型。  相似文献   

10.
硅营养缓解水稻幼苗Cd、Cr毒害的生理研究   总被引:58,自引:0,他引:58  
两系法杂交稻“培杂山青”和常规稻“双桂36”幼苗经较高浓度的Cd2+(c=9.6~38.4μmol/L)或Cr3+(c=7.5~25.0μmol/L)处理可使其叶片光合速率、叶绿素(a+b)含量、叶绿素a/b比值、叶片可溶性糖、淀粉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降低,而叶片的POD活性提高;低浓度Cd2+(c=4.8μmol/L)和Cr3+(c=2.5μmol/L)处理幼苗对上述生理指标有提高作用,但POD活性稍降低.加Si(Na2SiO3)[c(SiO2)=1.331mmol/L]的Cd、Cr处理比不加Si的Cd、Cr处理的幼苗叶片上述生理指标明显提高,且明显降低其POD活性.说明Si在不同程度上起到缓解Cd、Cr对水稻幼苗的毒害作用.而c(Cr3+)=25.0μmol/L是“双桂36”幼苗的致死浓度  相似文献   

11.
模拟酸雨条件下降尘中Cu,Pb,Zn,Cr各形态的溶出和转化研究   总被引:20,自引:3,他引:20  
高连存  冯素萍 《环境化学》1994,13(5):448-452
本文用Tessler方法,研究了模拟酸雨条件下,降尘中Cu,Pb,Zn,Cr各形态的溶出和相互转化。试验表明:(1)降尘中Cu,Cr的溶出量随酸雨酸度的增大而增加;Pb,Zn没分别在PH=3.5和PH=4.5时溶出量最大,溶出的金属多源于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说明这两种形态的稳定性较差。(2)在模拟酸雨条件下,Cu,Pb,Zn,Cr各形态的含量发生了较大变化;Cu从其优势形态有机结合态向可交换态  相似文献   

12.
用水溶性纤维纱衍生物---羟丙基纤维素(HPC)和羟乙基纤维素(HEC)作为初始原料,在不同取代度(DS)条件下,轻度导入特定的疏水性取代基,旨在使其具有一定的热塑性;并对处理后所得到的新型纤维素衍生物的热塑性及水溶性进行分析探讨。实验结果表明:HPC和HEC在特定的取代基和DS条件下,均能获得良好的热塑性和水凝胶性,其中,HPC在取代基C6HNCO-,DS为0.12-0.21;HEC在取代基C4  相似文献   

13.
以骨髓细胞直接制备染色体标本,分析了游蛇属(Naotrix)3种和链蛇属(Dinodon)1种蛇的核型.草游蛇(N.stolata)2n=36,18(15M+1ST+2T)·18m(♀).渔游蛇(N.Piscator)2n=40,16(10M+1SM+3ST+2T)·24m(♀).乌游蛇(N.p.percarinata)2n=40,18(8M十2SM+8T)·22m(♂).赤链蛇(D.rufozonatum)2n=46,20(1M+3SM+16T)·26m(♀).草游蛇和渔游蛇的Nos,赤链蛇的No3为ZZ/ZW型性染色体.草游蛇Z染色体为M型,W染色体为ST型;渔游蛇Z为SM型,W也是ST型;赤链蛇Z为M型,W为SM型.三者Z均略大于W.草游蛇和渔游蛇No4长臂末端有时可见随体.对游蛇属、链蛇属以及游蛇亚科(Colubrinae)已知各属种的核型进行了比较和讨论.  相似文献   

14.
8种拟除虫菊酯农药对稀有鲫的急性、亚慢性毒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8种拟除虫菊酯对稀有鲫的急性毒性和其中2种拟除虫菊酯的亚慢性毒性研究结果表明:溴氰菊酯、高效氯氰菊酯、氯氰菊酯、甲氰菊酯、氰戊菊酯、二氯炔戊菊酯、胺菊酯、甲醚菊酯对稀有鲫均属剧毒,它们的ρ(96hLC50)/μg·L-1分别为3.16,3.24,6.31,7.21,7.35,32.45,91.75和882.6;甲氰菊酯、二氯炔戊菊酯对稀有鲫7d亚慢性毒性的最低有影响浓度ρ(LOEC)和最高无影响浓度ρ(NOEC)分别为0.88~0.44μg/L,4.0~2.0μg/L,以ρ(96hLC50)/μg·L-1为基准,2种拟除虫菊酯的安全系数均为0.06~0.125.  相似文献   

15.
施垃圾堆肥拌CaCO3对蔬菜中重金属的累积影响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垃圾堆肥拌施CaCO3对蔬菜中重金属的累积效应试验结果显示:单施垃圾肥会增加蔬菜中重金属的累积量,但若施垃圾堆肥同时拌施CaCO3(按施垃圾堆肥量的0.5%或1%),则可有效地降低蔬菜中重金属的累积水平.与单施垃圾堆肥相比,拌施CaCO3能使番茄中Pb含量下降29%-41%;Cr下降5%-46%,Cd下降9%-42%;Cu下降2%-24%;AS下降4%-60%;有的元素如Pb和Cd甚至能降到本底值(即不施垃圾肥者)以下。青菜中Pb、Cu、As的含量下降较明显。试验还显示:施垃圾堆肥拌施CaCO3,土壤中重金属可提取总量低于单施垃圾堆肥者。  相似文献   

16.
采矿及采矿相关活动对保护区的影 响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新闻中,最近几年出现一连串相当数量有争议并且受到良好宣传的世界重要自然场所的事例,其中有Kakadu(澳大利亚)、宁巴山(几内亚/象牙海滩)、洛仑兹(印度尼西亚)、Huascaran(秘鲁)、堪察加半岛(俄罗斯)、Donana(西班牙)、Canaima(委内瑞拉)及黄石(美国).以上这些都是世界遗产遗址,但是采矿及相关行为的问题同时也影响了许多更多的世界上日益增长的保护区,因此,这一问题最近出现在世界遗产委员会及世界保护大会(WCC)的议程中——…  相似文献   

17.
以壳聚糖为原料,以聚乙二醇(PEG)双缩水甘油醚为联剂,合成了一种新型凝胶树脂,并研究了其对金属离子(Cu(Ⅱ),Ni(Ⅱ),Co(Ⅱ),静态吸附性能,测定了吸附等温线和吸附动力学曲线,结果表明,该吸附对Cu(Ⅱ)离子具有较强的吸附能力;在Cu(Ⅱ),Ni(Ⅱ)Co(Ⅱ)三种离子共存时,能选择吸附Cu(Ⅱ),其选择系数分别为  相似文献   

18.
市售绿茶自混合水溶液中吸附除去铬(Ⅵ)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杨春芬  杨中民 《环境化学》1994,13(2):176-180
本文探讨了国产茶叶(市售云南产绿茶)的结构、成份和溶解,以及在不同浓度、时间、pH、温度的条件下,自混合溶液中大量吸附铬(Ⅵ)的特性。结果表明,浸泡过的茶叶对Cr(Ⅵ)的吸附率略低于未泡茶样,在一定条件下,Cr(Ⅵ)的吸附量可达到4.96mg/g。我们建议在这复杂体系中,用离子交换吸附过程形成表面配合物,以及发生化学作用的综合吸附机理来解释。  相似文献   

19.
Ca^2+参与乙烯消减NaCl对苜蓿种子萌发的抑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外源乙烯能消减NaCl对苜蓿种子萌发的抑制,乙烯的这种作用对包被(种皮和胚乳)具有依赖性;胚与包被处于分离时,外源乙烯的消减作用消失;加回包被后,外源乙烯的作用恢复.分析表明,包被中存在某种易溶于水的、热稳定的小分子物质为乙烯作用所必需;当包被存在时,EDTA及EGTA都能减少乙烯的作用.分析显示:包被中Ca2+含量较大,且Ca2+能代替包被作用;无包被存在时,Ca2+对外源乙烯的有效性具决定作用,表明包被中的有效物质可能是Ca2+,乙烯的作用依赖于Ca2+.  相似文献   

20.
4种石油化工污染物对15种水生动物急性毒性效应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采用15种试验生物测试了硫氰酸钠、二甲基甲酰胺、乙腈和丙烯腈等4种石油化工废水中常见污染物对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4种石油化合物对15种水生动物的ρ(LC50)[或ρ(EC50)]分别为4.22~1691mg/L,2400~22619mg/L,4346~16194mg/L和5.16~19.64mg/L,说明丙烯腈为高毒污染物,乙腈和硫氰酸钠为中等毒性的污染物,而二甲基甲酰胺为低毒污染物;8种鱼类对试验污染物的敏感性基本接近,因而常用的毒性试验用鱼(鲢鱼和鲤鱼)可以较好地代表我国主要的淡水鱼类;中华大蟾蜍、黑斑蛙、盐水卤虫、摇蚊幼虫、折叠萝卜螺和霍甫氏水丝蚓等可以用来作为常用水生态毒理学试验生物的补充,以满足对污染物进行某些特殊的水生态毒理学研究和生物监测时的需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