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微生物絮凝及其絮凝机理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从微生物絮凝剂的种类,理化性质,絮凝效果以及制备等方面对微生物絮凝剂的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并对其絮凝机理进行探讨,提出了今后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2.
3.
净化烹饪油污微生物菌种的选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利用正交试验方法优化了净化烹饪油污菌种选育的环境和营养条件,即:油:20mL、NaNO3(2g/L):4mL、KH2PO4(0.5g/L):3mL、微量元素溶液(CuS04-5H200.03g/L,ZnSO4-7H2O0.1g/L,MnCl2-4H2O0.05g/L):1mL和温度37℃;而且得出氮源是影响菌体增长的最重要因素,温度是影响微生物降解的重要因素,而微量元素和磷源对菌种培育结果影响较小。在此优化条件下选育出了合适降解烹饪油污的c种子菌液,其每天可降解油22mg,L以上,并鉴定出主要的微生物是嗜水性气单孢菌(Aeromonas hydrophila 4AK4)、黄丝藻属(Tribonema)和多甲藻属(Peridinium)等菌体;分析了选育过程活性微生物、目标污染物和微生物的代谢产物三者之间的关系,发现所选微生物能利用油类物质作为碳源进行生长代谢。  相似文献   

4.
高浓度油脂废水的微生物净化处理技术浅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简要介绍目前含有高浓度油脂废水的产生和排放现状之后,总结分析了最近几年来一些具有一定代表性的生物处理方法的研究成果,同时提出了今后油脂废水处理技术的一点建议。  相似文献   

5.
岩溶水系统中微生物迁移机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桂林罗锦响水岩岩溶水系统雨前、雨中和雨后水中及悬浮物上携带的细菌数量变化规律分析表明,在雨期,岩溶地下河水质变化对地表水质响应迅速,表现为在一定时期内地下水与地表水中的细菌总数可达到同一个数量级;地下水中TSS与细菌总数的变化具有一致性,即细菌总数随TSS的升降而升降,说明细菌大多是附着在悬浮颗粒物运移的;同时,岩溶区地下河局部存在的溶潭等蓄水构造对污染物具有明显的纳污与稀释效应,是岩溶地下河系统产生自净作用的主要场所。TSS与地下水流速呈正相关,而附着在悬浮颗粒物上的细菌占地下水中细菌总数的比例与流速呈负相关。地下河洞口的堆积物对微生物具有明显的截留作用,其对微生物的吸附和缓慢释放,是导致地下河在很长一段时间内都会受到微生物污染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6.
沸石联合微生物固定化去除微污染水体中氨氮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沸石联合经过驯化的活性污泥微生物固定化,通过静态实验.考察了不同粒径沸石及不同组分固定化方法对沸石联合微生物固定化去除氨氮的影响;通过动态实验,考察了沸石联合微生物固定化去除微污染水体中低浓度氨氮的机制.结果表明,活性污泥经过16 d的驯化,氨氮去除率为90%以上;沸石吸附氨氮为快速吸附,粒径<0.5 mm的沸石的吸附容量明显大于其他粒径的沸石;不同组分固定化小球对氨氮的去除效率不同,各组分均有贡献,吸附容量依次为:沸石固定化小球>沸石联合微生物固定化小球>微生物固定化小球;沸石联合微生物固定化去除微污染水体中低浓度氨氮可分为4个阶段,即沸石吸附阶段、吸附饱和及微生物适应阶段、硝化作用明显加强和沸石部分再生阶段、微生物作用良好和沸石进一步再生阶段,最终沸石吸附与生物再生处于良好的动态平衡中,氨氮去除率达到60%左右.  相似文献   

7.
针对微污染水源水贫营养和低碳源的特点,利用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将异养硝化菌(WGX8、WGX18)、好氧反硝化菌(HF3、HF7)固定于自制悬浮纤维海绵球型填料上,研究了贫营养及好氧条件下水源水的生物脱氮过程.试验结果表明,在原水总氮2.7 mg/L、氨氮1.3 mg/L以及控制水温25 ℃、溶解氧3~4 mg/L条件下,经过19 d的连续运行,构建的生物膜系统对水中氨氮的去除率达到了100%,总氮去除率最高达到52%,处理效果稳定.  相似文献   

8.
指示水体病原污染的微生物及其检测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受粪便污染的水体可能含有严重威胁人类和动物健康的致病微生物,由于病原微生物在水环境中往往数量较少、检测比较困难,通常采用检测与病原微生物具有密切关系的指示微生物来指示和估计病原污染.指示微生物包括总大肠菌群及其替代微生物,已被广泛应用于水体污染程度检测等方面.总结了各种指示微生物的特性、应用范围以及检测方法等方面的最新研究进展.初步介绍了指示微生物和水环境之间的关系,着重介绍了判断病原微生物污染来源的指示微生物及其最新检测方法.  相似文献   

9.
固定化微生物废水处理技术的现状和前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综述了固定化微生物的主要方法,以及固定化微生物技术应用在废水处理中的发展过程及现状,包括去除BOD物质、硝化-脱氮、难降解废水的治理、去除和回收重金属离子、产氢等,最后对应用于废水处理中的存在问题和发展方向进行了评价.  相似文献   

10.
垃圾填埋场渗滤水的处理技术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综述了垃圾填埋场渗滤水的生物处理、物化处理、土地处理等技术。特别对渗滤水的生物处理进行了较详细的讨论。  相似文献   

11.
12.
人工湿地系统微生物去除污染物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具有净化效果显著、建设和运行费用低廉、管理简便等优点,近年来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人工湿地是利用介质、植物和微生物构成的复合系统来处理污水。微生物在人工湿地系统净化污水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介绍了人工湿地系统中微生物去除污染物的研究进展,重点讨论了人工湿地对污染物和特殊有机污染物的去除以及系统基质中微生物的种群和活性等内容,并结合我国研究现状展望了该领域的研究前景。人工湿地系统微生物对污染物去除将成为人工湿地生态系统服务功能评价、人工湿地生态系统健康与稳定的诊断的重要组成部分。  相似文献   

13.
李恩超 《环境工程学报》2019,13(10):2461-2467
针对焦化纳滤浓水中高总氮的问题,采用序批式反应器(SBR)对纳滤浓水进行了生物脱氮实验,并对其反硝化脱氮效果和反应器中微生物菌群特征开展了研究。结果表明,在SBR系统稳定运行期间,总氮和硝态氮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8.2%和93.8%,出水中硝态氮平均浓度为2.0 mg·L−1。微生物菌群结构分析表明:变形菌门和拟杆菌门为纳滤浓水反硝化过程中的核心菌门,相对丰度之和为90.0%~96.0%;反硝化功能基因定量检测表明,在纳滤浓水反硝化过程中,亚硝酸盐还原酶nirS的拷贝数高于亚硝酸盐还原酶nirK约1~2个数量级,这说明nirS在亚硝酸转化为一氧化氮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SBR工艺处理焦化纳滤浓水具有良好的效果,为解决高盐水生物脱氮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14.
小型景观水体中病原微生物的分布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病原微生物在景观水体中的分布特性,采用定量PCR方法,监测了校园景观湖水中指示微生物(粪大肠菌群和大肠杆菌),病原性细菌(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和病毒(肠道病毒、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等典型肠道微生物的分布及变化情况.结果显示,粪大肠菌群未在景观水体中检出,而其他微生物均可检出,表明该水体未受到来自粪便源的污染,其他病原微生物来源于非粪便来源的面源污染.大肠杆菌、沙门氏菌和肠道病毒的检出率(>50%)比其他病原微生物的高;细菌和病毒的浓度分别分布在10-2~101 copies/mL和100~102 copies/mL.统计学分析结果表明,各病原微生物的浓度均服从对数正态分布,大肠杆菌与沙门氏菌和志贺氏菌无显著相关性.而肠道病毒与轮状病毒和诺如病毒在0.05置信水平上显著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744和0.609.进一步分析病原微生物在景观水体中一年的变化,结果表明,随着降雨的汇入病原微生物的浓度明显增大,在高温和日光照射可致使病原微生物检出率和浓度明显降低.  相似文献   

15.
屈撑囤  马娟  刘咚 《环境工程学报》2016,10(6):3180-3184
废弃泥浆的无害化处理对于油气田开发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针对废弃泥浆的特性,以浸出液重金属含量及COD等为考核指标,通过固化剂配方优选、微生物菌种优选与复配,对废弃泥浆进行了微生物-固化复合处理。结果表明,固化剂加量为20%、复合菌液4.0 mL,处理15 d后,废弃泥浆固化后的含水率为45%以下,浸出液的pH为7.2~9.0,Cu、Cd和Pb等重金属离子含量分别为17、0.28和8.7 μg/L以下,COD低于100 mg/L,浸出液成分均符合GB 8978-1996Ⅰ级排放标准。  相似文献   

16.
湖泊水藻类的去除方法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相似文献   

17.
规模化奶牛养殖粪水还田可实现资源化利用,但其对土壤环境的影响尚待明晰。通过完全随机区组设计试验研究了粪水还田量分别为0、0.32、0.64、0.96 t/m2时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特征的影响。结果表明:养殖粪水还田可以提高土壤养分和作物生物量,最合适的粪水还田量应为0.64 t/m2,此时对土壤微生物的丰富度和多样性影响也最小。土壤细菌中的优势细菌属斯克尔曼氏菌属(Skermanella)可生物固氮,减少土壤氮素流失;芽孢杆菌属(Bacillus)能分泌纤维素酶,有利于土壤中纤维素类的降解。子囊菌门(Ascomycota)为最主要的优势真菌门,它们有助于植物纤维素和木质素的降解。  相似文献   

18.
微生物絮凝剂的研制及其对水体叶绿素a的去除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土壤中分离到一株能产高效絮凝剂的细菌,定名为SKDX-1。对该菌株产生絮凝剂的最佳生长条件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菌株在28℃,摇床(150 r/min)培养条件下,产絮凝剂的最适pH范围为7~8,最佳利用的碳源为蔗糖,氮源为酵母膏。利用蛋白质类和糖类化合物的特征反应对本研究中制备的微生物絮凝剂的成分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该絮凝剂主要成分为蛋白质和糖类物质。分别以城市景观水体和高岭土悬浊液为材料,分析该絮凝剂的去除效率,结果表明,该絮凝剂对水体中叶绿素a的去除率高达87.14%,对高岭土悬浊液的去除率为96%。细菌理化实验表明,该菌株为革兰氏阴性,菌落乳白色、边缘光滑。  相似文献   

19.
采用竹炭-微生物联合法,考察了竹炭用量、菌液用量、进水氨氮浓度、pH、DO、HRT等因素对氨氮废水处理效果的影响;同时采用对比实验,初步探讨了竹炭-微生物联合法处理沼液的作用机理。结果表明,竹炭-微生物法去除沼液氨氮的最优条件推荐为:竹炭用量30 g/L,微生物活性液用量3%,pH 7.0~8.0,DO为2 mg/L,HRT为48 h。竹炭-微生物法对沼液氨氮的去除过程可用一级反应动力学模型C=272.56e-0.0148描述,其去除效果来源于竹炭吸附和生物降解的协同作用,协同程度为48.45%。  相似文献   

20.
以芦苇生物炭为载体固定草甘膦降解微生物制备复合材料.将材料加入到草甘膦培养液中,探究单一生物炭 、游离微生物和复合材料去除草甘膦的效果和机理.结果表明:草甘膦会抑制微生物生长,72 h去除量为19.52~26.71 m g;生物炭对草甘膦的去除量随草甘膦初始浓度提高而增大,72 h去除量为23.56~32.78 m g...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