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为了研究大采高综采工作面在多工序、多尘源情况下的呼吸带范围粉尘质量浓度分布,运用Fluent软件对井下大采高综采工作面风流分布、粉尘运移、呼吸带高度范围粉尘质量浓度分布进行模拟研究,并结合现场实测对比分析.结果 表明,采煤机械设备的影响使得工作面空间体积发生突变,造成采煤机附近局部风速增大,并且在采煤机下风侧附近产生3 m/s的湍流.湍流使得运移到此处的粉尘发生扩散,致使湍流下风侧呼吸带粉尘质量浓度剧烈升高十几倍.根据实测数据与模拟结果对比分析:采煤机下风侧10~20 m是粉尘防治的重要区域;而在采煤机下风侧30 m以后的范围,巷道中心部位呼吸带高度粉尘受风流影响漂浮在空中而不易沉降,导致粉尘质量浓度居高不下,此范围也是重点防尘区域.  相似文献   

2.
为了对综放工作面转载破碎点提出有效的防尘措施,从宏观上研究PM5和PM10粉尘的分布规律。在进风顺槽内靠近煤壁侧布置10个测点,对PM5和PM10粉尘质量浓度进行实时监测,同时采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建立转载破碎点几何模型并解算,将模拟与实测结果进行对比分析并得到了转载破碎点及周围工作空间的整体污染状况。结果表明:转载机周围无论是呼吸性粉尘和还是可吸入粉尘变化都比较稳定且产尘较多,破碎机周围呼吸性粉尘的产尘速率相对较低,但由于扩散较慢使粉尘不断积累;前溜和后溜周围可吸入粉尘的占比相对较高,同时受风流影响,前后溜中部和后溜处粉尘质量浓度升高明显;实测和模拟结果的浓度变化趋势基本相同,而高浓度粉尘主要集中于离地面1 m左右,且一直蔓延到整个进风顺槽和工作面;转载机机头1 m处、破碎机处以及前溜和后溜处是综放工作面进风顺槽转载破碎区域的主要起尘点,且以呼吸性粉尘和可吸入粉尘为主,治理时应高度重视。  相似文献   

3.
为更好地了解杭州地铁运行环境,于2021年7月采用实地监测的方法对杭州地铁1号线部分车站站厅、站台、车厢内的PM1、PM2.5以及PM10的质量浓度进行了监测。结果显示,杭州地铁现有空调通风设备能够较好地控制车站及列车内颗粒物的质量浓度,仅PM2.5最高质量浓度(67.7μg/m3)超出国家一级标准;站台颗粒物的质量浓度普遍高于站厅颗粒物质量浓度,且两者相关性强;地铁运行时车厢内PM1、PM2.5以及PM10的质量浓度变化平稳,客流量对PM2.5的质量浓度变化没有显著影响,两者相关性低;各地铁车站站厅ρ(PM1)/ρ(PM2.5)均值为0.73,站台ρ(PM1)/ρ(PM2.5)均值为0.74,站厅ρ(PM2.5)/ρ(PM10)均值为0.88,站台ρ(PM  相似文献   

4.
TBM掘进过程中产生大量粉尘,为了掌握粉尘的分布规律并优化除尘系统,以敞开式TBM为例,采用数值计算方法研究不同除尘风管位置,不同除尘风速和不同掘进面产尘量下的洞内粉尘浓度分布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敞开式TBM隧道施工过程中,掘进面至除尘风管区域质量粉尘浓度较高,在除尘风管口后方区域下降到 2 mg/m3以下;除尘风管布置在距掘进面30 m位置处时,洞内沿程粉尘含量相对较大,除尘风管布置在距掘进面20 m位置处时洞内沿程及TBM支护区域粉尘含量相对较小;排风风速为15 m/s时,敞开式TBM支护区域粉尘质量浓度最小,排风风速为30 m/s时,该区域粉尘质量浓度最大;掘进面产尘量越大,洞内沿程及敞开式TBM支护区域粉尘质量浓度越大,不同产尘量下洞内粉尘浓度均在除尘风管后方达到规范限值以下。  相似文献   

5.
基于气固两相流理论,采用仿真软件Fluent对热喷涂粉尘的扩散过程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了热喷涂车间气流速度对粉尘质量浓度分布的影响规律,并通过实验测定了车间呼吸层风速与粉尘质量浓度沿程分布,通过与模拟结果作对比分析,验证了数值模型的可行性。结果表明:粉尘颗粒自尘源处沿径向周围扩散,高质量浓度区域集中在尘源附近;车间气流速度越大,高质量浓度粉尘区域越小,车间粉尘质量浓度越低;当车间出风口风速为12 m/s时,除尘源区域外,呼吸层粉尘质量浓度已明显低于标准限值;通过对比分析,实测数据与数值模拟结果基本吻合,表明采用数值模拟方法研究热喷涂粉尘扩散规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  相似文献   

6.
针对综采工作面粉尘浓度居高不下的问题,基于风流场和颗粒场特点,建立三维k-ε湍流模型,并利用混合差分格式和基于同位网格的SIMPLE算法作为风-尘颗粒两相流的数值解法,利用FLUENT软件进行数值模拟。通过与现场实测数据对比,发现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相吻合。研究结果表明,最大风速可达入口风速的1.67倍,并沿程形成了长达15 m的高速风流带;从后滚筒开始的下风侧区域,粉尘浓度发生两次急剧的降低,由此提出了"三阶梯现象",用以指导现场工作和防尘作业。  相似文献   

7.
对2020年10月份某钢铁企业厂区和附近城区环境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的数据进行了收集整理,对比分析正常时段厂区和附近城区的空气质量指数(AQI)与SO2、PM10等6个空气质量分指数(IAQI)的差异性和相关性。结果表明:在分析收集数据范围内,附近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高于某钢铁公司厂区7.1%,附近城区的首要主要污染物为NO2和PM2.5,而某钢铁公司厂区的主要污染物为PM10、PM2.5和O3,说明某钢铁公司污染物排放对附近城区的空气质量不存在高度的线性关系。根据研究结果,提出源头调整产业结构、强化过程控制和实施末端全面超低排放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8.
综采工作面空气幕隔尘理论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空气幕隔尘是综采工作面一项新的防尘技术.运用平面射流理论,针对综采工作面空间特点及风流特性,建立空气幕隔尘的数学模型,从理论上就隔尘空气幕两侧粉尘浓度分布和变化规律、空气幕隔尘效率及其与相关参数的关系进行深入研究.结果表明:1)司机侧粉尘浓度朝风流方向按指数规律不断增大,煤壁侧粉尘浓度则朝风流方向按指数规律不断下降,且两侧粉尘浓度变化速度快慢与空气幕射流卷吸风量大小有关,卷吸风量越大,两侧粉尘浓度变化速度越快;2)空气幕射流卷吸风量是影响其隔尘效果主要因素,卷吸风量越小,空气幕隔尘效率越高;3)在确定空气幕出口风速时,为保证其隔尘效率,应根据现场实测,取满足控制呼吸性粉尘所需的最小风速.  相似文献   

9.
为了解决巷道湿喷混凝土作业粉尘污染问题,针对巷道湿喷作业现场的风流场和颗粒场特点,采用κ-ε模型并运用气固两相流理论建立了巷道湿喷作业风流-粉尘运移的数学模型,利用Fluent软件进行了数值模拟,通过与现场实测数据对比,发现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相吻合.结果表明,湿喷产尘口下风侧0~6m区域聚集了大量的高质量浓度粉尘云团,基本扩散至整个巷道断面,最低质量浓度高达12 mg/m3,湿喷产尘口下风侧6 m以后,高质量浓度粉尘云团消失,粉尘逐渐向巷道其他区域分散运移,但局部粉尘质量浓度依然高达30 mg/m3,直至湿喷口下风侧16.4 m以后,粉尘质量浓度迅速降低至3 mg/m3以下.由此提出了“湿喷作业粉尘三区理论”,并提出将参与搅拌、上料等作业程序的设备和人员布置在“可接受粉尘区”为最佳.  相似文献   

10.
针对PM2.5时间序列的非线性、高噪声、不平稳与波动性的特征,提出一种基于分解集成框架以及相关性去噪的新型XGBoost-ARIMA混合预测模型。以石家庄市为例,选择PM10、SO2等4个影响因子,PM2.5为目标因子,构建混合预测模型以合理区分与处理时间序列中高频、低频数据,并通过Pearson相关性去噪方法对时间序列中的噪声因子进行去除。实例验证及与经典预测模型的对比研究表明,提出的新型XGBoost-ARIMA混合预测模型适用于大气污染治理以及环境政策制定所需的PM2.5质量浓度日均数据预测,实现了针对大气污染物日均质量浓度的准确预测,能够为污染治理与政策制定提供科学的数据支撑;该方法与经典预测模型相比,具有更优的预测性能(平均绝对误差仅为10.465 18,且希尔不等系数低至0.085 89)。  相似文献   

11.
液氯储罐一旦发生泄漏,容易在大气中快速扩散,其扩散速度受到泄漏量、外界风速等条件的影响。为了研究不同风速和泄漏量对氯气扩散规律的影响,分别在泄漏量为2 kg、5 kg,外界风速为2 m/s、5 m/s的条件下,采用Fluent软件模拟了氯气储罐瞬时泄漏后氯气质量浓度随时间的分布规律,并结合氯气的致死浓度,对氯气扩散区域最大质量浓度分布及其毒性致命损伤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氯气扩散初期,云团浓度较高,重气效应比较明显,随时间增加云团逐渐增大。泄漏量越大,氯气的扩散速度和致死区范围越大,毒性致命损伤时间越短;风速越大,致死区的影响距离越大,但致死区的影响时间大幅度缩短,能有效降低氯气的中毒危害。  相似文献   

12.
为完善煤矿工人健康损害评价体系,提升矿工职业健康防护水平,首先,评价煤矿作业环境中粉尘和噪声的危险性;然后,采用健康风险评价和健康损害量化评价法,建立矿工受粉尘和噪声损害评价模型,并针对不同工种开展健康损害评价;最后,以货币的形式量化矿工所受职业健康风险。结果表明:作业过程中煤矿粉尘和噪声的危险性等级均为可能危险级别,矿工健康风险评价模型可以用于评价矿工受粉尘和噪声健康损害;除戊8-31200风巷高抽巷的各类司机、掘进工受矽尘影响外,其他工种均受煤尘影响,相同粉尘质量浓度下矽尘对矿工的影响更为严重;相同声压级范围内,工人年龄越大,因受噪声干扰产生的健康损害越严重;受粉尘和噪声影响最大的工种为掘进工,其职业健康风险在1.3万元以上;不同场所职业健康风险大小排序依次为戊10-32040风巷、戊8-31200风巷高抽巷、戊8-32060采面、筛分楼、储运队。  相似文献   

13.
为提高煤层小断层附近瓦斯突出防治的针对性,以古汉山矿地质条件为背景,通过数值模拟研究了与工作面开采方向0°夹角、45°夹角、90°夹角小断层附近采动应力演化特征。结果表明,当工作面沿地应力场最大主应力方向开采时,小断层附近构造应力逐渐得到释放,与工作面0°夹角断层和与工作面45°夹角断层附近的采动应力场分布均匀,工作面瓦斯突出的危险性小,而与工作面90°夹角断层因断层应力阻隔效应,工作面的采动应力分布呈现差异,瓦斯突出危险部位沿断层走向分布;当沿工作面垂直最大主应力方向开采时,断层附近的构造应力叠加与断层应力阻隔效应一起导致采动应力逐渐增大,工作面采动应力分布呈现显著差异,在小断层附近存在瓦斯突出危险部位。煤矿现场瓦斯突出防治应在加强小断层探测的基础上,结合区域地应力场方向、开采条件、断层走向,对断层附近瓦斯突出危险部位做出预测,从而提高小断层附近瓦斯突出防治工作的针对性。  相似文献   

14.
为了研究地铁站办公区PM2.5的特征和工作人员的暴露水平,选择3种不同类型的地铁站进行采样和分析。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法(Inductively Coupled Plasma Mass Spectrometry, ICP-MS)分析PM2.5样本中的22种元素,利用微环境模型对地铁站工作人员的PM2.5及元素质量浓度暴露水平进行评估,并与普通室内工作人员进行对比。结果显示,办公区PM2.5质量浓度普遍高于室外,超过了世界卫生组织给出的指导值。办公区PM2.5金属元素富集明显,地铁工作人员每天暴露于Fe、Mn、Cu、Ni、Cr、Co等金属元素的日暴露剂量明显高于普通室内工作人员,地铁站办公区的空气质量应引起关注。  相似文献   

15.
为了研究矿井发生火灾后高温烟流的蔓延规律及影响因素,利用COMSOL软件对火区进行数值模拟,建立巷道三维模型,得到火区风流速度与温度分布。通过改变边界条件,分析火风压作用下,火区烟气在不同控制风速、巷道条件作用下蔓延规律,得出不同因素与临界风速的关系,为选取合理的火灾控制风速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火源温度一定时,巷道入口风速越低,火源下风侧高温烟流越靠近巷道顶部,随着风速增大,向巷道下部蔓延;风速较低时,在火区火风压的作用下,会产生烟流逆退现象,随着风速的增大,逆流层长度和厚度随之减小;巷道入口通风条件不变时,火区温度越高越容易产生烟流的逆退,影响范围越大;巷道高度越高、上行风坡度越小,越易发生逆退现象;不同影响因素与巷道平均温度不成正比关系,其中下行风坡度5~15°时巷道平均温度较高且易于发生烟流滚退现象,影响范围较大;火源温度、巷道条件与临界风速的数据拟合结果对预测巷道的临界风速有较好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6.
鉴于传统的输煤皮带巷雾化除尘系统不能根据煤流高度自动调节雾化程度,难以达到预期除尘效果,以同忻煤矿输煤皮带巷为研究对象,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建立了输煤皮带巷煤流扬尘模型,研究了输煤皮带巷煤流高度对粉尘运移、分布的影响,继而设计了基于超声波物位传感器等多种传感器和V形调节电动球阀联动的气水调节雾化除尘系统。结果表明:在巷道高度1.5 m以上,煤流厚度越大,同一位置处的粉尘质量浓度越大,且以呼吸性粉尘为主,同时,在巷道走向沿程上,从风流入口处至下风向30~40 m范围内,粉尘质量浓度快速增长,污染严重;全自动气水调节雾化除尘系统可使呼尘质量浓度最高下降93.57%,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应用推广性。  相似文献   

17.
以某水泥窑处置固废危废项目为例,应用AERMOD模型,以PM10、PM2.5、TSP和二噁英为模拟因子,定量分析该水泥窑处置固废危废项目对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的影响程度和对周围敏感点居民的健康风险。研究结果表明:PM10、PM2.5、TSP和二噁英的日均浓度模拟值占标率均小于1,均满足相应的环境质量标准限值要求;该项目周围所有敏感点的HI均远远小于EPA推出的可接受风险水平(HI<1),且LCR低于EPA推出的可接受风险水平(LCR<1×10-6),即该项目生产过程排放的二噁英对周围敏感点的居民既不会造成致癌风险,也不会引起慢性健康风险。  相似文献   

18.
为揭示制曲车间粉尘运移规律及其分布特征,以某酒厂制曲车间拆曲工艺区为研究背景,基于高斯模型建立制曲车间粉尘质量浓度方程,运用Fluent软件数值模拟自然通风条件下,不同尘源位置及数量等多种工况的制曲车间粉尘扩散过程,并相互验证粉尘质量浓度的理论计算值、数值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得到不同工况下制曲车间粉尘质量分布及运移时空演变特征。研究结果表明:发酵仓内尘源位于不同位置时,粉尘主要集中于作业面附近,其中,仓内近窗作业与中部作业相比较,前者造成发酵仓粉尘高质量浓度区域更广,全尘峰值质量浓度在200 mg/m3附近上下波动;与走道相对位置不同的发酵仓进行近窗作业时,走道粉尘主要集中于作业仓附近,多个发酵仓同时作业与单仓作业相比,多尘源会对走道粉尘分布产生叠加效应,其中,相邻仓作业时走道粉尘污染最严重,全尘质量浓度高达75 mg/m3以上;单仓、相邻仓、相对仓作业工况下,分别在作业时长为525、470、498 s前后,粉尘已扩散至整个走道。  相似文献   

19.
工程爆破常在开放空间中进行,因其产生的粉尘会对爆源周围环境造成影响,所以受到了广泛关注。为阐明工程爆破产生的粉尘的时空分布特征,基于相似性原理建立了二维几何模型,使用ANSYS Fluent仿真软件对爆破粉尘在不同环境风速下的时空分布进行了数值模拟。结果表明:在静风状态下,近尘源区域中的爆破粉尘自由缓慢扩散,空间分布范围小;当环境风速分别为1、2.45、5、10 m/s时,粉尘粒子均随气流扩散,且风速越大,粉尘粒子运移越快,空间分布范围越广;在近壁面区,受壁面摩擦影响,气流形成一涡旋卷吸区,涡旋卷吸区内粉尘浓度高,停留时间长,是高污染区,也是爆破粉尘防治的着力点。  相似文献   

20.
为了研究综放工作面转载破碎点的粉尘分布特征,对进风顺槽沿程粉尘分布进行了现场实测,得到主要产尘点为转载机机头1 m处、破碎机处和前溜及后溜处.进一步分析了主要产尘点的分散度和粉尘浓度变化规律,结果表明:转载机机头1 m处以5 μm以下呼吸性粉尘为主,PM5粉尘质量浓度呈现先高后低的趋势,PM10粉尘质量浓度变化与之相反,治理时尘源处要以呼吸性粉尘为主,还需关注扩散滞留的可吸人粉尘;破碎机处主要为10 μm以下可吸人粉尘,PM5粉尘质量浓度开始波动较小,一段时间后升高,PM10粉尘质量浓度表现为先高后低的趋势,治理时尘源处要以可吸入粉尘为主,还应关注呼吸性粉尘的扩散;前后溜区域粉尘颗粒分布比较均匀,PM5粉尘质量浓度呈间歇性波动,PM10粉尘质量浓度变化比较平稳,治理时除考虑呼吸性粉尘和可吸人粉尘外,还应注重风流的影响,后溜处还需考虑粉尘粒径分布的多样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