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对颗粒污泥中的微生物菌群进行了分离和鉴定,并确定纯种微生物的脱氮能力。颗粒污泥中含假单胞菌属5株。亚硝化单胞菌属7株,硝化杆菌属4株,气单胞菌属3株,黄单胞菌属2株,孢杆菌属4株,黄色杆菌属2株和产碱菌属2株。这些菌属中包含了参与硝化反应的亚硝化单胞菌属和硝化杆菌属微生物,以及有好氧反硝化能力的Pseudomonas和Alcaligenes菌。29株微生物摇瓶混合培养的脱氮试验结果表明,30h内有机物去除率为75%,氮去除率近50%。  相似文献   

2.
氯氰菊酯降解真菌的筛选及其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用富集培养的方法从农药厂污水排放口的污泥中分离筛选到3株以氯氰菊酯为唯一碳源进行生长的真菌,分别命名为TS-203、TS-205和TS-306。经鉴定3株真菌分别属于土生曲霉组(Aspergillus terreus)、毛链孢属(M onilochaetes)和镰孢霉属(Fusarium)。分别测定了不同碳源、pH、培养温度及氯氰菊酯浓度对真菌生长量和降解能力的影响。结果表明,以氯氰菊酯为唯一碳源且浓度为50~150 mg/L,pH 6.0~8.0,培养温度30~40℃时,真菌的生长量较大,降解效果较好。本研究对氯氰菊酯农药残留的生物修复研究和应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可为今后治理氯氰菊酯残留污染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3.
从大港油田土壤中分离降解甲苯的微生物,得到8株优势菌,分别命名为TD1至TD8.经16S rDNA鉴定分别为芽孢杆菌属(Bacillus aquimaris)、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假单孢菌属(Pseudomonas putida)、微杆菌属(Microbacterium)、节杆菌属(Arthrobac...  相似文献   

4.
净化SO2的生物膜填料塔中微生物类群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净化废气中SO2的生物膜填料塔内的微生物进行了分离纯化并做鉴定,得到一株嗜酸性氧化硫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thiooxdans IEL001)和一株分类地位非常接近链二孢属(Bispora sp.)的极端嗜酸真IEL002,生物膜填料塔内的极端酸性环境和有机营养的缺乏导致生物膜上的微生物种类较为...  相似文献   

5.
对净化废气中SO2的生物膜填料塔内的微生物进行了分离纯化并做鉴定,得到一株嗜酸性氧化硫硫杆菌(Acidithiobacillus thiooxidans IEL001)和一株分类地位非常接近链二孢属(Bispora sp.)的极端嗜酸真菌IEL002,生物膜填料塔内的极端酸性环境和有机营养的缺乏导致生物膜上的微生物种类较为单一,多样性程度不高。本研究还发现IEL002自身并不能氧化单质硫,但它能促进Acidithiobacillus thiooxidans IEL001对单质硫的氧化。  相似文献   

6.
牛粪自然好氧发酵微生物变化规律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以新鲜牛粪进行好氧堆肥,每间隔3d取样,以牛肉蛋白胨、高氏一号、PDA、豆芽汁为培养基,以稀释法,进行发酵微生物分离、培养、计数和鉴定.结果表明,新鲜牛粪中微生物主要为细菌;发酵过程中,细菌数量大于放线菌、霉菌约104~ 105倍,细菌是发酵过程中的优势微生物;中温性细菌是升温阶段主要作用菌群;嗜热放线菌及嗜热细菌是高温阶段优势菌群;霉菌是降温阶段优势菌群.进一步鉴定表明,细菌类群中的芽孢杆菌、纤维单胞菌,放线菌类群中的小多孢菌、小单孢菌、高温放线菌,霉菌类群中的木霉、曲霉、青霉等为发酵过程中的优势种类.酵母菌未参与发酵过程.  相似文献   

7.
高效脱水霉菌的筛选及其脱水机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用常规分离纯化方法从某池塘底泥筛选分离霉菌,根据菌落颜色和形态特征的不同共分离得到49株菌株。通过剩余污泥脱水实验获得高效脱水霉菌菌株D41,在24 h内使污泥比阻降低49.2%,含水率由最初的82.9%降至78.3%。通过机理研究发现,霉菌D41的投入使剩余污泥中多糖含量降低36.9%,从而改善剩余污泥脱水性能。  相似文献   

8.
从太原市某污水处理厂的回流污泥中筛选出3株同步硝化反硝化高效菌,初步鉴定为青霉菌(Penicillium sp.),研究了3株青霉菌在A~2/O工艺中的脱氮性能并应用于实际工程。结果表明:3株青霉菌的脱氮能力3~#1~#2~#;体积比为1~#∶2~#∶3~#=3∶2∶5的青霉菌混合液脱氮性能稳定,对氨氮和总氮的去除率高于单株青霉菌;实际工程应用验证表明,3株青霉菌确实具有促进同步硝化反硝化的功能,出水的氨氮和总氮均可以达到《提取类制药工业水污染物排放标准》(GB 21905—2008)。  相似文献   

9.
邵啸  毕潇  吴涓  王宁  李玉成 《环境工程学报》2015,9(3):1027-1032
采用低温富集培养及混合平板分离技术,从巢湖底泥中分离筛选得到2株在低温下仍具有较高效能的菌株D3、D6,经过厌氧/好氧交替培养,2种菌株在低温下(8℃)的除磷率均达到80%以上。在低温下,研究了p H、微量元素对2株菌株生长及除磷率的影响,实验结果表明,2株菌都具有广泛的温度适应性,适宜其生长和除磷的p H为中性偏碱,微量元素的缺乏对2株菌株的生长和除磷效果有不同程度的不良影响。染色观察显示,厌氧培养时菌体内聚羟基丁酸(PHB)颗粒明显增多,转为好氧培养后异染颗粒增多,为典型的聚磷菌特征。经鉴定,2株菌均属假单胞菌属。  相似文献   

10.
BAF反应器中氨化细菌的筛选与氨化特性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BAF反应器中的生物膜为接种物,分离筛选得到2株氨化细菌,分别命名为A1、A2。通过形态学特征观察、生理生化特性分析及氨化性能进行表征,初步鉴定A1为变形杆菌属(Proteus),A2为微球菌属(Micrococcus)。生态影响因子实验确定菌株氨化过程主要影响因素是温度、初始pH、投菌量。在30℃、初始pH值7.0,接种量5%的最佳运行条件下,A1、A2两株氨化细菌对有机氮分解效率分别达到86.91%、69.98%。所分离的2株氨化细菌对于高浓度有机氮工业废水的生物降解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1.
通过盆栽试验研究原油污染条件下艾蒿(Artemisia argyi)、黄花蒿(Artemisia annua)、猪毛蒿(Artemisia scoparia)和白叶蒿(Artemisia leucophylla)4种蒿属植物根系丛枝菌根(AM)真菌侵染率及形态特点。每种植物各设0、5、10、20、40g/kg 5种原油污染质量浓度,分离鉴定植物根围AM真菌,测定孢子密度、菌丝侵染率、丛枝侵染率以及植物株高和干质量。结果表明,原油污染条件下蒿属植物根围共分离鉴定出2属10种AM真菌,7种属于球囊霉属(Glomus),3种属于无梗囊霉属(Acaulospora),其中地球囊霉(Glomus geospora)为优势种,4种植物中艾蒿根围AM真菌多样性最丰富。形态观察结果表明,4种蒿属植物的根系都具有疆南星型菌根结构。AM真菌孢子密度、菌丝侵染率和丛枝侵染率都与原油浓度呈显著正相关;植物株高和干质量随原油浓度增加而下降。  相似文献   

12.
焦化废水属高浓度难降解工业有机废水,其中所含的多环芳烃属难降解有机物,且对环境产生毒害作用。为探索生物强化技术去除焦化废水中多环芳烃类化合物,采用选择性培养和多级富集的方法,以联苯为模型化合物,并作为惟一碳源,从焦化厂废水和污泥中分离和筛选得到6株联苯降解菌。通过逐渐提高底物浓度的方法驯化菌株后,从中筛选出降解效率最高的联苯降解菌株WIS-01,在此基础上进行菌属鉴定、细菌生长情况及联苯降解性能的研究。实验结果表明,3 d内菌株WIS-01对联苯的降解率可达99%以上,可耐受联苯的最高质量浓度为2 g/L。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鉴定和16S rDNA序列比对分析,确定菌株WIS-01属于假单胞菌属,同源性达95%,命名为Pseudomonas sp.WIS-01。  相似文献   

13.
从菌糠腐熟物中分离纯化12株长势良好的菌株,经16SrDNA测序分析,鉴定为链霉菌(Streptomyces sp.),将其中长势最好的一株命名为链霉菌P9。通过单因素实验及Plackett-Burman实验设计对链霉菌P9发酵培养基配方进行优化,得到培养基最佳配方为蔗糖10g/L,蛋白胨+酵母粉25.0g/L,MgSO_4·7H_2O 0.075g/L,KH_2PO_40.3g/L,K_2HPO_40.6g/L。将最佳培养基配方下制得的链霉菌P9发酵液用于污泥好氧堆肥,接种量分别为0(对照组CK)、0.5%(质量分数,下同)、1.0%、1.5%。结果表明,当接种量为0.5%时,堆体最高温度可达61.0℃,高温期维持12d,堆肥效果程度优于CK组(堆体最高温度58.1℃,高温期维持9d),接种量为1.0%、1.5%时污泥堆肥进程反而被抑制。堆肥结束时,堆体上清液的种子发芽指数均在70%以上,说明堆体物料基本腐熟无毒。可见,采用链霉菌P9发酵液作为微生物菌剂促进污泥好氧堆肥是可行的,接种量宜为0.5%。  相似文献   

14.
从铅锌矿区土壤中分离到12株细菌和10株真菌,通过其干菌体对Pb^2+和Zn^2+的吸附试验,筛选出具有较强生物吸附能力的细菌菌株B6和真菌菌株F1。探讨了pH值、吸附时间、菌量和Pb^2+、Zn^2+的初始浓度对B6和F1菌株的吸附影响,结果表明:2株菌对Pb^2+、Zn^2+吸附是一个快速的过程,pH值为5.0-6.0是菌体吸附的较适范围。Pb^2+、Zn^2+初始浓度在150-300 mg/L内,B6和F1菌株吸附效果明显。当B6菌株的菌量超过0.1 g,F1菌株的菌量超过0.2 g后吸附率趋于平缓。应用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研究,Langmuir吸附等温线更为适合模拟B6和F1菌株的吸附过程。B6和F1菌株吸附Pb^2+、Zn^2+的动力学过程都可以用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进行描述。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B6菌株属于里拉微球菌(Micrococcus lylae)。用形态及理化特征鉴定,F1菌株属于镰刀霉菌属(Fusarium sp.)。  相似文献   

15.
以原油为唯一碳源,运用传统分离培养法,从中国江苏省淮安市金南油田石油污染土壤中筛选出9株具有原油降解功能的菌株并分别命名为JN1~JN9。对其进行形态观察、生理生化实验和分子生物学鉴定,最终确定其分别隶属于Lysinibacillus、Pseudomonas、Raoultella等5个菌属;在适宜条件下进行降解实验,9株菌对原油的降解率最高可达到32.63%;进一步对9株菌进行质粒和基因组上原油降解基因的分析,结果表明,GSTs基因广泛分布在其中8株菌的基因组上,同时JN1、JN3、JN4的质粒上也检测到了GSTs基因;alk B基因分别在7株菌的基因组中和2株菌的质粒检出;Lm PH基因仅在JN9的基因组上检出。利用分子生物学手段对石油降解菌降解基因的分布的初步研究结果,可为原油污染场地的微生物修复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从矿区土壤中筛选微生物对Pb2+、Zn2+吸附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从铅锌矿区土壤中分离到12株细菌和lO株真菌,通过其干菌体对Pb2+和Zn2+的吸附试验,筛选出具有较强生物吸附能力的细菌菌株B6和真菌菌株F1.探讨了pH值、吸附时间、菌量和Pb2+、Zn2+的初始浓度对B6和F1菌株的吸附影响,结果表明:2株菌对Ph2+、Zn2+吸附是一个快速的过程,pH值为5.0~6.0是菌体吸附的较适范围.Pb2+、Zn2+初始浓度在150~300 mg/L内,B6和F1菌株吸附效果明显.当B6菌株的菌最超过0.1 g,F1菌株的菌量超过0.2 g后吸附率趋于平缓.应用Langmuir和Freundlich吸附等温线研究,Langmuir吸附等温线更为适合模拟B6和F1菌株的吸附过程.B6和Fl菌株吸附Pb"、zn"的动力学过程都可以用准二级动力学方程进行描述.16S rDNA基因序列分析表明,B6菌株属于里拉微球菌(Micrococcus lylae).用形态及理化特征鉴定,F1菌株属于镰刀霉菌属(Fusarium sp.).  相似文献   

17.
贫营养异养硝化细菌的分离鉴定及硝化性能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水库底泥中分离出1株贫营养异养硝化细菌,命名为菌株Y11。经菌株生理特性研究和16SrDNA测序,鉴定出菌株Y11属于假单胞菌属细菌(Pseudomonas sp.)。考察了温度、pH及C/N对菌株Y11的硝化性能影响,结果表明,菌株Y11进行硝化作用的最适温度为30℃,最适pH为中性,最适C/N为6.0,在该条件下进行4d的硝化反应,菌株Y11对氨氮去除率可达91.42%。  相似文献   

18.
苯胺降解菌的分离和降解特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驯化富集培养,从白洋淀底泥中分离筛选出数株能够有效降解苯胺的菌株,经过反复筛选,得到一株能够以苯胺为唯一碳源、高效降解苯胺的菌株BA-1-3.其利用苯胺的最适pH值为7.0,最适温度为30℃,在苯胺浓度为1000 mg/L,180 r/min条件下振荡培养60 h,降解率达到80%以上.经鉴定,菌株BA-1-3属苍白杆菌属(Ochrobactrumsp.).  相似文献   

19.
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菌Z1a-B的分离鉴定与调控效应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从山东东营胜利油田附近的石油污染土壤中分离筛选得到一株高效石油降解菌Z1a-B,通过菌落形态及显微镜个体形态观察对其初步鉴定到属,并采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法分析了Z1a-B的石油降解性能,采用投加石油降解菌、调节土壤N、P含量和优化环境因素等措施,进行了为期60d的石油污染土壤室外自然堆制生物修复实验。结果表明,Z1a-B为链霉菌属白孢类群,其摇瓶培养的石油降解率为66.4%;Z1a-B有着很宽的烷烃降解谱;N、P最佳的添加量组合为KNO32.50g/kg、K2HPO40.35g/kg,即N/P(质量比)为5.57:1.00,此时的石油降解率达63.5%,土壤脱氢酶活性达最高值,为2.99μL/g;石油降解的最佳环境条件为:将石油质量分数为3.3%的100g土样调节pH至8.5后,装入容积为300mL的锥形瓶中灭菌,再接种孢子密度为2.7×108个/mL的菌剂5.5mL,于28℃下进行生物降解,在此条件下的石油降解率可达76.5%;土壤脱氢酶活性的测定结果可以作为检验石油污染土壤生物修复效果的重要指示指标之一;室外自然堆制生物修复实验中,添加菌剂、锯末、秸秆以及N、P后,石油降解率可达69.9%,总体来说,室外自然堆制生物修复是一种投资少、见效快、治理效果较好的石油污染土壤治理方法。  相似文献   

20.
用低浓度SO2诱导驯化方法获得高效脱硫菌群,并用分离培养与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相结合的方法鉴定菌群种属,分析驯化过程中种群结构的动态变化,同时研究分离纯菌种的脱硫性能。结果表明,从诱导驯化7 d和14 d菌液中分别分离出23株菌和22株菌,16S rRNA序列分析发现这些菌归属于13个种,其中有6个种(Rhodococcus erythropolis、Pseudomonas putida、Microbacterium oxydans、Sphingomonas koreensis、Acinetobacter junii、Acinetobacter johnsonii)对SO2-3有较强的降解能力,并在持续驯化过程中稳定的生长传代,降解产物以硫酸根为主,还有极少量的单质硫。与含混合菌的驯化菌液降解SO2-3的能力相比,单一脱硫菌的脱硫性能较弱。脱硫功能菌株及其基本特性的研究为微生物处理SO2烟气提供了丰富的菌源信息和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