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利用东北地区194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的1961~2013年观测资料,对东北地区霾日及不同等级霾日的空间分布特征和时间演变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东北地区霾日空间分布差异显著,辽宁中部和黑龙江中北部霾日相对较多,年平均霾日超过50d,吉林西部地区霾日最少,年平均霾日不超过2d,不同等级的霾日日数空间分布与总霾日日数基本一致;东北地区霾日主要集中在冬季,占全年霾日57.9%,秋季次之,春季最少;1961~2103年东北地区平均霾日呈显著增加趋势(2.9d/10a),其中1981~2000年时段增加最为显著,轻微霾日、轻度霾日、中度霾日和重度霾日均呈增加趋势,但轻度霾日、中度霾日和重度霾日21世纪以来较80年代略有减少.  相似文献   

2.
本文采用乌江流域中上游地区1951~2008年的逐日降雨资料,分析26个气象站点年雨量、连续3日、5日、7日无雨日次数、最大日降雨统计特征,以及日降雨集中度指数CI,并利用非参数Mann-Kendall检验分析日降雨集中程度以及降雨统计特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58年以来,虽然该地区年雨量变化趋势不明显,但各站日降水量集中度呈现加大的趋势,且77%站点增加趋势显著。研究也表明,连续3日、5日、7日无雨日次数以及最大日降雨量也呈现增加趋势,日降水量集中度与最大日雨量相关程度高,说明该地区暴雨和干旱发生频率增加趋势明显。  相似文献   

3.
《环境》2017,(2)
<正>11月28日下午,主持召开动员部署会议,要求对交办案件"一日一听报、一日一分析、一日一督导";12月6日下午,主持召开专题工作会议,研究部署环保督察工作;11月29日、30日及12月5日、6日带队深入基层一线,靠前指挥进行现场检查……中央环保督察期间,揭阳市委书记严植婵亲自挂帅,深入一线督办,推动各种环保问题的解决。12月2日、3日、4日,主持召开环保督察组交办案件办理等专题  相似文献   

4.
保护环境 ,造福人类 ,使广大人民群众以及子孙后代有一个良好的生活和工作环境 ,是环境保护的根本目的。为了提高大众的环境意识 ,联合国以及一些国际性的专业组织先后设立了不少与环境有关的节日。它们是 :世界水日 ( 3月 2 2日 )、世界气象日 ( 3月2 3日 )、世界地球日 ( 4月 2 2日 )、世界电信日 ( 5月1 7日 )、世界无烟日 ( 5月 31日 )、世界环境日 ( 6月 5日 )、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 6月 1 7日 )、中国土地日 ( 6月 2 5日 )、国际禁毒日 ( 6月 2 6日 )、世界人口日 ( 7月 1 1日 )、国际保护臭氧层日 ( 9月 1 6日 )、世界旅游日 ( …  相似文献   

5.
利用东北地区1961—2014年日最低气温及平均气温资料,分析了近53 a初霜日、终霜日及无霜期的气候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东北地区平均初霜日、终霜日分别为9月28日和5月5日,平均无霜期为145 d。东北地区162个站中,155个站初霜日推后,160个站终霜日提前,158个站无霜期延长,初霜日显著推后1.55 d/10 a,终霜日显著提前2.5 d/10 a,无霜期显著延长 4.08 d/10 a,霜的变化反映了气候变暖的特征(0.3 ℃/10 a)。自南向北随纬度的升高和海拔高度的抬升,初霜日提前、终霜日推后、无霜期缩短。东北地区霜的变化受最低气温的影响要大于平均气温。初霜日、终霜日及无霜期分别在1986、1989、1986年发生了突变,各省霜的突变均发生于20世纪80年代和90年代。突变后,初霜日、终霜日和无霜期多年平均等值线均向北推进。  相似文献   

6.
利用广州5个地面观测站1961-2013年的天气现象观测资料,及1980-2013年相对湿度、能见度,采用观测法及UV日均法,分析了2种霾日数统计方法下,广州年霾日时空特征和变化。结果表明:观测霾日及UV日均法计算霾日得到的灰霾影响区较一致,广州中心城区为多灰霾区;年平均观测霾日及年平均计算霾日分别以18.8和10.0 d/10 a的速率显著增加,变化趋势一致,但观测霾日的上升速率要明显大于计算霾日;观测霾日与计算霾日的年序列均在20世纪80年代中期左右发生增加的突变。5个站的年观测霾日的长期趋势变化均为一致的显著增加,但计算霾日长期趋势变化有明显的空间差异,花都、增城显著增加,而广州为减少趋势。各单站计算霾日也均大于观测霾日。  相似文献   

7.
时 间1月5—7日2月9日一3月6 F12月19—20日2A 27日一3月1日3月1 6—20日3月24—27日3月29日一4月4日3月30日一4月10日4月6—9日4月6—10日4月8—1 0目4711 3—1 5目4月13—1 54月28—305711日5A1 3—1 5日5月31日一6月3日571 31日一6月3日6月24—26日6月28日一7月1日 名 称 地 名苇b/k届固体物理年会 英国伦敦1 8th Annual Solid State Physics Conference..遥感:数字图象处理会议 英国亚利桑那,弗拉格斯塔夫Remote Sensing:Digital Image Processing.苹六届南极陨石讨论会 口本东京Sixth Symposium Oil Antarctic Meteorites.’前…  相似文献   

8.
沈阳市冬季大气颗粒物元素浓度及富集因子的粒径分布   总被引:11,自引:6,他引:5  
利用安德森分级撞击式采样器进行大气颗粒物分级采样,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分析其中Na~Bi等40余种元素,讨论了沈阳冬季典型霾日、非霾日和除夕日元素质量浓度和富集因子粒径分布特征及来源.结果表明:霾日大气颗粒物质量浓度高于非霾日,粒径分布相似,呈双峰型,霾日更易富集细粒子.无论在霾日、非霾日还是在除夕...  相似文献   

9.
1960-2015年淮河流域异常初、终霜日时空变化及其影响因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作物生长关键期发生的异常初、终霜日,对农业生产造成极大损失。准确了解并掌握异常初、终霜日在淮河流域的变化规律及成因,有利于做好霜冻预报服务工作,减轻霜冻灾害的影响,对保障国家粮食稳产、高产、安全具有重大的意义。基于淮河流域1960-2015年61个气象站点逐日地面0 cm最低气温资料,采用标准差计算了初、终霜日的稳定性,使用概率密度函数定义了异常初、终霜日,利用IDW插值方法反映气候态转变前后异常初、终霜日稳定性和频率,同时利用线性倾向估计、M-K、滑动t检验和累计距平法得到气温的变化趋势及突变年份,相关系数法用来分析环流指数、气温、初霜日、终霜日之间的关系。通过研究得出以下结论:(1)淮河流域近56年来平均气温以0.18 ℃·10 a-1P<0.01)的速率呈现显著的上升趋势并且在1993年发生突变,气候态的转型促进了初霜日的推迟和终霜日的提前。(2)气候态的转变导致初、终霜日的稳定性降低,初、终霜日稳定性随经、纬度的增加而变好,初霜日稳定性随海拔升高而变好,终霜日稳定性随海拔升高而变化不显著,终霜日稳定性好于初霜日稳定性。(3)偏早初霜日频率>偏晚终霜日频率>特早初霜日频率>特晚终霜日频率,且在气候态转型后,异常初、终霜日的频率趋于降低,稳定在0~20%之间,异常初霜日发生频率整体高于异常终霜日,气候变暖对初霜日的影响大于终霜日。(4)异常初、终霜日频率时空分布差异显著,高频年代分别为1970s和1960s,低频年代为2000s。随着气候的转变,虽然异常初、终霜日频率逐步趋于稳定且处于低频趋势,但是气候转变促进了淮河流域东南部和南部的特早初霜日频率增加,南部偏早初霜日发生频率范围增加。东北部的偏晚初霜日发生频率增加,同时东南部的特晚终霜日发生频率也明显增加。(5)北半球9月极涡面积越小,淮河流域初霜日越迟(R=-0.41,P<0.01)。10月副高面积增加,初霜日推迟(R=0.39,P<0.01);2月极涡面积减小,终霜日提前(R=0.29, P<0.05)。4月副高面积增大,终霜日提前(R=-0.15,P>0.05),并且在1990年后提前趋势加快。  相似文献   

10.
利用江西省1960~2016年82个气象站水平能见度、相对湿度和天气现象等资料,重建了江西省霾日序列,分析了江西省霾日数的年际变化特征,并通过霾日数与降水日数、大风日数和静风日数的相关关系,探讨了不同季节霾日数年际变化的气候成因.结果表明:1960~2016年江西省霾日数表现为在1970s有明显偏高、1980年后显著增加趋势(0.53d/a),赣北地区霾日多且增加速率快.四季霾日数均有增加,其中秋季贡献最大(0.21d/a,P<0.001),春季其次(0.12d/a,P<0.001),冬季霾日数最多,但年际趋势并不显著(0.10d/a,P>0.05),夏季年均霾日数较低,增加幅度最小(0.09d/a,P<0.001).过去几十年降水日数减少(-0.26d/a,P>0.05)导致大气湿沉降能力减弱,以及大风日数减少(-0.33d/a,P<0.01)和静风日数增加(1.73d/a,P<0.01)导致大气扩散能力降低,为江西省霾日增加提供了有利气候背景.但主要气候成因因季节不同:春季霾日数增加的主要气候成因是大风日数减少(r=-0.48,P<0.01),与其他要素的关系不显著;夏季亦与大风日数减少显著相关(r=-0.50,P<0.01),同时与静风日数增加显著相关(r=0.37,P<0.05);秋季受大风日数减少、静风日数增加以及降水日数减少共同影响,导致秋季霾日增加速率最快;冬季霾日数仅与降水日数显著相关(r=-0.36,P<0.05),但由于冬季降水日数变化趋势不明显(-0.26d/a,P>0.05),冬季霾日数变化不显著.  相似文献   

11.
2014年3月28-29日,龙岩市部分县市连续遭受冰雹、雷雨大风等强对流天气袭击,文中利用高空、地面观测资料、雷达观测资料等,对28日和29日过程的不同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1)28日过程属低层暖平流强迫所致,在地面低压倒槽暖区中,低层风速辐合和地形作用触发了对流天气,冰雹和短时强降水明显,局地伴有强的短时大风。29日属斜压锋生类强对流过程,大风灾害范围广、局部伴有冰雹、短时强降水。(2)28日水汽条件比29日好,但是动力抬升作用明显比29日差。28日湿层明显比29日厚,更有利于短时强降水;29日深层垂直风切变比28日大,更有利于大风的形成。(3)28日的回波特征为超级单体,有明显的超级单体特征,而29日的对流天气是在系统性的飑线天气下产生的,组织性较强,强对流单体在对流带中发展。  相似文献   

12.
利用辽宁省52个地面气象观测站的观测资料,对辽宁省不同等级霾日时空变化特征和气候成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辽宁省霾日在空间上存在一个高值中心(沈阳)和两个副高值中心(锦州西南部和朝阳东部),年平均霾日在50 d以上,辽西山区和东北部山区年平均霾日最少在10 d以下.辽宁省霾日主要集中在冬秋季,占全年霾日60%以上,夏季次之,春季最少;1961—2013年辽宁省平均霾日呈明显增加趋势(3.5d/10 a),轻微霾日、轻度霾日和中度霾日也呈显著增加趋势,重度霾日无明显变化.不利的气候条件加剧了霾日的出现,霾日数与降水日数呈显著负相关,降水日数的显著减少(-2.6 d/10 a)导致大气对污染物的沉降能力减弱,而静风日数增加(5.1 d/10 a)、年平均风速减小(-0.2m·s-1/10 a)和大风日数的减少(-10.1 d/10 a)则使得空气中污染物不易扩散,增加了霾天气形成的概率.  相似文献   

13.
利用1981—2011年宝鸡各县区日平均能见度、日平均相对湿度、天气现象记录以及其他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小波分析以及主成分分析等气候研究方法,分析了宝鸡地区霾日的长期变化趋势和空间分布特征,探讨了霾日发生的原因。结果表明:宝鸡地区年均霾日变化呈波动下降趋势,宝鸡地区霾日变化呈现多时间尺度的特征;冬春两季霾日波动变化下降趋势最为明显,秋季次之,夏季霾日变化呈明显上升趋势;宝鸡地区的霾日多发地主要集中在以渭河为中心的中部地区;风速、相对湿度和地面温度对霾日的增减影响显著,能源利用等因素对霾日的发生有着显著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为纪念6月5日——世界环境日,我国环境保护(?)门和环境学术团体广泛地开展了纪念活动。 6月5日清晨,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在新闻联播节(?)里,报道了世界环境日的消息。中国环境报在6月5日的头版专栏里,发表了城(?)建设环境保护部环保局局长曲格平为纪念世界环境日而写的“提高全民族的环境意识”的专题文章。 6月5日下午,中国环境科学学会、中国航海学会、中国海洋学会在北京联合举办了“世界环境日学  相似文献   

15.
《环境保护》2005,(10):79-79
9月1日;9月2日;9月5-7日;9月8日;9月9日;9月4-10日;9月4-5日;9月12日;9月12-13日;9月16日;9月17日;9月19日;9月20日;9月27日;9月28日;9月27-29日;9月28-29日;9月30日。  相似文献   

16.
利用广州南沙气象探测基地大气成分站2011年散射系数和常规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散射系数的变化特征及气象因子对散射系数的影响,并重点讨论了气象条件中风对散射系数的影响。结果表明:从全年散射系数平均值来看,雾霾日〉霾日〉雾日〉一般日,从季节来看,春季、夏季和秋季的雾霾日〉霾日,冬季的霾日和雾霾日消光系数接近,一年中散射系数的最大值出现在12月,最小值出现在8月。雾日和霾日的散射系数日变化呈单峰形,雾霾日呈双峰型分布,一般日没有明显日变化。散射系数同日照、湿度、气温和风速都负相关,日照、气温和湿度的相关关系最为明显。散射系数的高值出现在偏北风中,外来源的输送对南沙散射系数存在较为明显的影响。风速在小于7.5m/s时散射系数都是随着风速的增加而减小,当风速大于7.5m/s时,散射系数随风速的变化不规律。  相似文献   

17.
一月份 四日~十日 姜凤玉副局长陪同省政府赵志强副秘书长去农垦总局、佳木斯、鹤岗、双鸭山市,检查1999年度市长环保目标责任制完成情况。 四日~十二日 李向菊副局长去大庆等地,检查99年度市长环保目标责任制。 五日~十日 刘凤凯副局长和去绥化地区,检查1999年度市长环保目标责任制完成情况。  相似文献   

18.
1月14日~18日 28届船舶设计和设备分委会 2月4日~8日 30届防火分委会 2月18日~22日 26届集装箱和货物分委会 2月25日~3月1日 30届船舶稳性、载重线和渔船安全分委会 3月25日~29 54届法律委员会 4月15日~19日 29届无线电通信分委会 4月22日~26日 21届海上环境保护委员会 5月13日~17日 37届危险品运输分委会 6月3日~7日 51届海上安全委员会 6月21日 予算工作组会议  相似文献   

19.
深圳冬季霾日的大气污染特征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2009年1月10日─2月16日,利用在线仪器获得深圳市冬季大气中气态污染物和PM1主要化学组分的高时间分辨率数据,结合气象条件,对非霾日、霾日的大气污染物和PM1主要化学组分浓度水平及其日变化特征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深圳冬季霾日除O3外,其他气态污染物和PM1主要化学组分的平均质量浓度均明显高于非霾日,增幅均在40%以上;PM1中的有机物是深圳冬季霾的首要污染因子;PM1主要化学组分的日变化趋势不尽相同,但总体上表现出霾日高于非霾日的特征,尤其是午夜至清晨时段,这说明深圳冬季霾日的夜间大气扩散能力显著减弱.   相似文献   

20.
年6—8月在天津市区进行的连续灰霾观测发现,灰霾发生的天数占观测时段的1/3. 灰霾日与非灰霾日颗粒物质量浓度存在显著差异,灰霾日ρ(PM2.5)与ρ(PM10)的平均值分别是非灰霾日的1.64和1.55倍. 灰霾日S含量高于非灰霾日近50%;灰霾日ρ(SO42-)和ρ(NO3-)明显高于非灰霾日,其中灰霾日ρ(NO3-)增幅最高可达251.02%;灰霾日PM2.5和PM10中的ρ(OC)、ρ(EC)均是非灰霾日的1.25倍以上. 灰霾日与非灰霾日的气象条件相近,表明此次观测期间天津市区夏季灰霾天气发生与气象条件的关系不大. 使用CMB模型(化学质量平衡模型)对PM2.5来源进行的解析表明,二次硝酸盐和二次硫酸盐对灰霾日ρ(PM2.5)的贡献率分别是非灰霾日的2.17和1.34倍,而其他源类在灰霾日和非灰霾日的贡献差异不明显,说明二次离子可能是造成天津市区夏季灰霾最主要的颗粒物源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