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人类的生产实践活动往往伴随着各种各样的生态环境问题,高昂的环境代价使得人类社会不得不重视这些问题,另辟蹊径,从道德方面寻求解决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之道,使人们自觉地维护生态环境,形成生态文明自律。本文通过对生态文明自律体系建设的探讨,探索提高人类生态道德意识的有效方法,构建人类和自然的和谐家园。  相似文献   

2.
为了使地球成为人类、动植物共同生息繁衍、和谐相处的美好家园,联合国环境署把今年“6·5”世界环境日主题确定为:“为了地球上的生命”(Forl。ifeOnEarth)o工业革命以来,人类活动的空间不断扩大,需求日益增加,对地球环境和生态系统的影响范围也越来越大。在人类为工业化进程所带来的辉煌成就而欢呼的同时,也发现地球上的生命正受到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的严峻挑战,大气污染日益严重,全球性淡水资源不足、水污染加剧、供需矛盾尖锐,生态环境继续恶化,生物生存环境越来越充满危险,物种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从地球上消失等等。“…  相似文献   

3.
生态环境问题始终沿着人类社会发展的轨迹演进,探究这一现象背后的精神动因,会发现新教伦理既推动了人类社会的发展,又与人类中心主义的思想渊源相契合,使生态环境状况日益恶化。生态中心主义否定了人类统治自然的合法性,将价值主体沿着新教伦理的逻辑方向扩大到自然,但却忽视了人类在环境演变进程中的能动作用。而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思想则是对人类中心主义和生态中心主义的择优,既张扬了人类的理性和智慧,又承认了自然与人类的平等地位,这是韦伯命题的又一巨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您关注过老虎的生存权利吗?您愿意与自然和谐相处、愿意与老虎和谐相处吗?那么,您应该首先关注下面这个更直接、更普遍的问题——2002年1月30日,在刚成立的吉林珲春自然保护区内,一头被非法狩猎者套伤的老虎在垂死之际咬伤1人,咬死1人。这幕惨剧成了珲春人心头挥之不去的巨大阴霾。笔者今年以来数次深入该区开展生态宣传教育活动,发现至今仍有人担心保护老虎会对人身安全构成威胁,不断有人问:“人在山里遇到老虎怎么办?”、“是人重要还是老虎重要?”等等的同类问题。老虎是非常骄傲的野生动物,没有任何天敌,是山中之王。它主要在山脊一带活…  相似文献   

5.
人与自然,以谁为本? 印度洋大型地震海啸给人类最大的教训,就是折射出我们在对人和自然的关系上,认识需要深化。这几年来,“天人合一”的说法甚为盛行,有人把“天人合一”解释为人和自然相处和谐。对这样与词语原意不甚相符的解释我并不反对,但是我认为,人类要看到天与人之间不完全是和谐的一面, 还有不和谐的一面。如果我们在人天关系上没有一个冷静的估计,就会放松警惕,导致灾难性的后果。这个问题从哲学角度来看更加值得反思。从历史来讲,在人类发展的早期,人类对自然的抵御能力很有限,所以一些进步思想家强调人定胜天,鼓舞人类与自然界作斗争。但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这些年来人类的能力越来越强了,好像自然界的许多问题人类都能够解决,所以目前有些人生怕人类对自然界破坏得太过分,以至于反而对人类不利,所以强调要和谐。  相似文献   

6.
1972年由联合国在瑞典斯得哥尔摩召开的有113个国家参加的联合国人类环境会议,通过了《人类环境宣言》并将这次会议的开幕日6月5日定为“世界环境日”.“世界环境日”的作用在于唤起全世界人民都来注意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自觉采取行动参与环境保护.至今“世界环境日”活动已踏入了第25个年头,97年“世界环境日”的主题是“为了地球上的生命”.旨在使地球成为人类、动植物共同生息繁衍,和谐相处的美好家园.  相似文献   

7.
桓敫 《环境教育》2000,(5):47-48
儿童是人类的未来和希望,也是未来环境的主人。逐步树立热爱环境、保护环境、与自然和谐共处的绿色文明意识,既是现代儿童必须具备的基本素质,也是历史和社会赋予他们的义务和职责。有研究表明,促进人类积极保护环境、关心地球的首要因素是他们在儿童时代就能认识和热爱大自然,即所谓的“少小若天性,习惯成自然”。因此,运用生动活泼、喜闻乐见的形式开展幼儿环境教育,帮助幼儿树立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文明意识,养成自觉的环保行为习惯,并使之成为儿童天性的一部分,对于实施环境保护的基本国策和可持续发展战略,具有十分重要…  相似文献   

8.
“天人合一”的概念出于董仲 舒,本是中国哲学中一个涉及本体 论的命题。在理学中,“天”既是“人” 的开始,也是“人”的终点,即从 “天”、“人”开始,经过主体自身的 认识与实践,以实现二者的合一。今 日环保主义者在新的视角下,重新 阐释了这一概念:“天”即自然界, “人”即人或人类社会,“天人合一” 意味着“天地人和”,即人类社会与 自然界的和谐相处。 “天人合一”的思想萌芽于孔 子,发展于孟子,经董仲舒理论化、 系统化后成为儒家思想的重要组成 部分。宋代理学家周敦颐博采众长, 融各家学说于一炉,对“天人合一” 有其独到的理解。  相似文献   

9.
正共享单车作为城市新型交通工具,顺应了"绿色交通"的价值理念,生动地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为美丽中国又添了浓墨重彩一笔。它既是环境伦理的价值追求,也让中国式生态文明走向世界。共享单车作为一种新型交通方式,具有便捷、廉价、健身等优势,但最主要的优势还是在环保上,而管理方面还有待加强,才能使其得以规范发展。一、共享单车与环境伦理的契合人类产生伊始就有了交通的需求。随着生产、生活节奏的迅速加快,人类越来越受到自身体力和速度的制约,便开始使用牛马等牲畜,交通也从人  相似文献   

10.
在我们这个星球上,人与动物本来是平等友好的邻居,共同享受大自然的恩赐,生生不息。可不知从什么时候起,人类却成了动物最可怕的敌人。动物们一个个被征服甚至灭绝了,而热爱环保的人们心中却在流血。为此,我们开设“人与自然”栏目,连续刊登一组文章,呼唤人类与动植物和谐相处,希望能引起共鸣,给读者以启发。  相似文献   

11.
辽东楤木,刺嫩芽儿,味美而难寻,自古以来就是稀有的山中珍品,现在又远销国外,不禁让国人为之骄傲。当然,采撷它的人一群又一群,络绎不绝。有的把嫩芽树梢直接砍掉,也有的割断楤木用水缸泡出芽来卖钱,剩下的不是被砍了头的枯木,就是用过、废弃的树杆。甚至对极其罕见的“楤木王”也不放过,全树上下断头四十多处,直将梢头砍尽才罢休。不知当人们砍杀这历经千万年风雨而不死的镇山神树时,是怎样的场景?又是怀着怎样的心情? 这个地球上每年数以万计的生物在消失,并逐年递增,一些物种正濒临危境。“救救楤木!救救山珍!救救人类吧!”保护珍稀植物,呵护与人类共生共存的物种,保持生态平衡与生物多样性,这才是真正保护人类自身啊!  相似文献   

12.
王杰 《环境教育》2014,(1):86-88
营造良好的环境教育物质情境,就是要建设以育人为中心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绿色的可持续发展的校园环境,使之成为环境教育的重要内容和载体。  相似文献   

13.
构建充满生命活力的学校生态教育系统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生态教育生产的背景及含义人类目前面临着诸如生态环境自然资源的短缺、人口迅速人们逐渐认识到科学技术它既能促进社会发展造也会给人类带来灾难。事人类面临的困境是人类自身在“副产品”。应除了人与自然和谐关系由于工具性对价值理性人类生存发展的困境还道德力量的削为了走出上述困境,1972通过了》,并建立了国际环境制定了国际环境教育规1980年,联合国大会首次提出“可的概念,1992年在里约热180多个国家和70多许多生态学者提出“拯救地球”、“全球伦理”、“可持等口号,揭示了人类文化的:由科学文化转向生态文但是异化的培养模…  相似文献   

14.
孟军 《环境教育》2008,(12):23-24
环境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校园是培养聋生环境意识和环境保护能力的重要场所。从小培养聋生的环保意识,使他们能初步了解环境与人类生存发展之间的关系,萌发热爱环境的情感;训练他们保护环境的技能,使其初步树立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观念是非常有必要的。本文就如何在聋校语文课中开展“绿色”教学、渗透环保意识作简单探索。  相似文献   

15.
刘荣昆 《四川环境》2009,28(1):124-126
傣族对大自然有着深厚的感情,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在傣族的宗教中,更是反映出重视生态环境的观念,认为万物有灵,加以祭祀,对一些植物进行崇拜,专门辟有神林“龙山林”。这些宗教观念对维护傣族地区的生态平衡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6.
大气污染:危害人类健康的“无形杀手”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承鳌 《四川环境》2000,19(4):65-68
环境保护是事关人类生存发展的战略性、全球性、世纪性的大课题,而大气污染则城市环境问题的首要问题,作者站在创建“生态环境医学”的制高点上,引证了大量翔实的例症,剖析了大气污染给人类生态环境身健康所带来的种种危害和机理,并从多角度提示了标本兼治大气污染的应急措施,从而疾呼“地球人”要确立科学的发展,坚定地走经济发展、环境保护、生态文明的可持续发展之路,这才是“依法治气”的根本之策。  相似文献   

17.
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人类和它的生存环境形成了一种较为和谐而又相对稳定的关系。但是,到了今天由于科学技术和生产的迅猛发展,人类的破坏力如同它的创造力一样,远远超过了历史上的任何时期。由于人类活动“过分”干预环境的综合效应,以致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并构成对自身生存和继续发展的威胁。本世纪中期先后发生的震惊世  相似文献   

18.
刘兵 《绿叶》2011,(7):30-35
现代化、全球化的发展给人类生活带来了丰沛的物质、先进的科技和现代人文理念,与此同时,它也使原本合理、天然并且生态的生活方式和与之相适应的"地方性知识"被逐渐消灭,影响了生活的价值和意义,也危及到了人类的可持续发展。当下,我们需要反思以现代化为基础的全球化发展,反思其"一元"本质,从经过长期检验的、传统的生存智慧和与之相应的发展模式中,寻找和构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可能的多元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9.
在现代社会的文化建设体系中、“环境文化”是个全新的概念。其实作为一种社会文化现象,环境文化是一个古老的命题。中国的环境文化更是有着悠久的传统,几乎与人类文化萌芽相同时,环境文化就已经出现了。在人类社会几千年的文明史中,环境文化的产生和发展,无疑是具有历史性意义的。为协调人与环境的关系,促进人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环境文化具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相似文献   

20.
人类和自己的生物“兄弟”生活在共同的家园——地球上。生物资源是地球上生命存在的基础。其中当然包括人类生存的基础。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始终是亘古不变的规律。如果以为对抗主宰着大自然,那是不对的。科学家有充分的资料可以证实:彼此敌对和漠不关心的关系可以让位于紧密合作和互相帮助。科学家可以带我们到各种生物环境和角落去,那里展现出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