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汶川特大地震造成了巨大的财产和生命损失,也导致了地理环境的改变,痛定思痛,地震不仅引发了我们对生命的思考,而且对生存环境以及救灾应急机制和能力等诸多问题的反思。  相似文献   

2.
我国应急体系建设与规划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湖生 《劳动保护》2008,(10):20-22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四川汶川发生8级强烈地震,突如其来的灾难使我国政府应对突发事件的能力面临严峻考验。我国政府和社会各界在地震发生后立即启动应急预案,果断地采取了一系列有力的应对措施,赢得了国内外的一致好评。汶川地震的应急处置,集中检验了我国应急体系的建设成效,同时也暴露了现有应急体系存在的不足,  相似文献   

3.
王瑜  刘晓琴 《安全》2008,29(12):21-22
随着9.11、SARS、卡特里娜飓风、印尼海啸、汶川地震这些特大突发公共事件的连续发生,无论是政府还是公众都越来越关注对突发公共事件的管理能力,尤其是应急管理能力。  相似文献   

4.
<正>1998年长江流域的特大洪涝灾害,2003年的"非典"疫情,2008年的四川汶川特大地震,2009年的央视大楼火灾,2010年的青海玉树地震。历经了这些重大突发事件,我国政府认识到组建一支行动迅速、适应各种灾害、战斗力强的应急救援队伍的重要性,国务院于2006年7月发布《国务院关于全面加强应急管理工作的意见》,2009年10月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强基层应急队伍建设的意见》。经过多年的建设和发展,我国从上到下形成了各行业内的专业救援队伍,主要有矿山、危险化学品、中毒事故  相似文献   

5.
<正>"5·12"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笔者曾经到地震重灾区深入采访应急救援工作。采访中,那些救援队员用平静的语调叙述的"小事",却实实在在让笔者感叹。时至今日,两年的时光即将逝去,但每忆起那些"小事",笔者心底还会泛起"涟漪"。  相似文献   

6.
《安全》2008,(7):1-3
北京市科学技术研究院在汶川特大地震发生后,积极为抗震救灾提供科技支撑,迅速组织科技专家和技术队伍奔赴灾区,开展了水质安全、食品安全、空气质量等方面的应急分析测试,进行了地震灾区临建社区创建安全社区的研究,在北京市对口支援的什邡市建立了水质快速检测实验室,  相似文献   

7.
《安全》2014,(11):68-68
由上海市商务委员会、都江堰市人民政府共同主办的上海国际减灾应急与安全博览会,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中国城市科学研究会指导,数字城市工程研究中心主办的中国(上海)国际智慧城市建设与发展博览会于10月16日~18日在上海世博展览馆举行。上海国际减灾应急与安全博览会是2008年汶川特大地震之后,政府引导支持的救灾采购平台。  相似文献   

8.
“5·12”汶川特大地震已发生一年多了,这场破坏力极大的灾难爆发后,中国政府紧急行动,调配各种资源,动员多方力量,全力开展抗震救灾,以减少损失。而在救灾力量的整合方面,俄罗斯通过紧急情况部发挥大作用,美国通过建立国家应急框架,日本则依法行事集合力量,  相似文献   

9.
为研究具有中国特色的非常规突发事件应急管理拳头模式,将国家应急管理工作组(NEMWG)合作网络视为一个大型社会合作网络,分析其结构特征和运行机制。以汶川地震为例,基于二分网络构建应对汶川地震的NEMWG合作网络模型,其中将政府应急主体视为节点,应急主体在工作组中的合作关系视为边。基于社会网络分析的度、介数和接近性3类中心性指标,分析政府职能部门、军队和大型国有企业等应急主体,在合作网络中的个体位置优先性和重要性。结果表明,各应急主体在汶川地震应对合作网络中具有不同的活动能力、控制能力和依赖性,应据此进一步完善NEMWG组织架构,构建适应性更强的政府应急管理体系。  相似文献   

10.
正在"5·12"汶川特大地震十周年之际,第九届"国家综合防灾减灾与可持续发展论坛"5月10日在成都举行。论坛由国家减灾委专家委、四川省减灾委联合主办,应急管理部国家减灾中心、四川省民政厅承办,西华大学、四川省减灾委专家委、四川省减灾中心协办。论坛开幕式由国家减灾委专家委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秦大河主持,应急管理部副部长郑国光,  相似文献   

11.
汶川地震后的卫生防疫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素梅  李玉梅  沈壮  松凯 《安全》2008,29(7):4-6
2008年5月12日14点28分,四川省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房屋倒塌、道路损毁和重大的经济损失。 四川是我国人口大省,本次地震造成大量的人员伤亡和牲畜死亡,灾区基础卫生设施和生态环境受到极大的破坏和影响。灾区公路、铁路严重破坏;  相似文献   

12.
<正>4月25日,就在"5·12"汶川地震七周年前17天,尼泊尔发生了8.1级地震。此次尼泊尔地震,受灾人数超800万,死亡人数已过8?000。因其与记忆中的汶川地震几乎相同的震级、相近的时间而再次触发了人们内心的柔软,感同身受的同时,也让民众意识到提升防灾自救能力的必要性。细数我国近年遭遇的历次地震,虽然从汶川、玉树,及至雅安、鲁甸,每一  相似文献   

13.
为全面认识国际汶川地震研究的合作与主题态势,利用科睿唯安Web of Science数据库采集了3 158篇汶川地震研究论文,使用科学计量学方法对国际汶川地震研究的国家/地区、机构和作者合作网络进行了分析。采用关键词词频和共词分析的方法,对国际汶川地震研究热点、主题类团和新兴主题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关于汶川地震的研究从2008—2009年开始显著增长,之后保持平稳;我国产出量第一,且在汶川地震研究合作中处于国家/地区的核心,与美国、日本和英格兰合作密切;机构层面上,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地震局位于核心位置;徐锡伟和黄润秋是汶川地震研究中的代表作者;国际汶川地震热点主题涉及了滑坡、泥石流、芦山地震、创伤后应激障碍、地理信息系统、遥感等方面,并围绕高频关键词形成了“地震对人心理的影响(例如PTSD)”、“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技术在汶川地震中应用”、“汶川地震引起的地质灾害和数值分析”以及“龙门山断裂带与汶川和芦山地震”4大主题聚类,其中“地震对人心理的影响(例如PTSD)”和“龙门山断裂带与汶川和芦山地震”是目前活跃的主题聚类。  相似文献   

14.
<正>背景从近年来我国社区管理的实践与经验来看,社区安全管理不能只注重突发事件本身,更要重视事前的预防工作。其中,提高社区居民的应急避险素质是预防工作的重要一环。有学者提出,公众自身的应急避险素质是最大限度地降低灾害或事故损失的关键。应急避险强调的是居民对灾害或事故的成功应对,侧重于灾害或事故来临时所采取的能够减轻或减缓事件损失的措施,是一种综合能力的体现。据相关部门统计,2008年5·12汶川地震发生后,  相似文献   

15.
<正>2008年汶川地震发生后,消防部队第一时间赶赴地震灾区,在抗震救灾特别是抢救受灾群众生命工作中发挥了极为重要的作用,并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充分肯定。2009年5月1日施行的《消防法》(主席令第6号)第37条明确规定:"公安消防队、专职消防队按照国家规定承担重大灾害事故和其他以抢救人员生命为主的应急救援工作",这赋予了消防部队更加全面的应急救  相似文献   

16.
曾庆宇 《安全》2008,29(8):3-5
随着信息社会的快速发展,信息传播和交流的速度越来越快,方式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广,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在突发灾害事件发生时,应急宣传的手段和作用日益凸显出来。特别是在这次汶川特大地震灾害面前,通过及时、主动、有效的宣传工作,不仅营造了万众一心、众志成城、誓夺救灾胜利的浓厚氛围,而且我们感受到应急宣传的重要意义,了解到应急宣传的方法和作用。本文从汶川抗震救灾中开展应急宣传的实际情况出发,  相似文献   

17.
从抗震救灾看美、加两国应急救援体系建设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5·12”汶川特大地震已发生两个多月,这场破坏力极大的灾难爆发以来,中国政府紧急行动,调配各种资源,动员多方力量,全力开展抗震救灾行动,以减少损失。  相似文献   

18.
声音     
正习近平防灾减灾抗灾救灾是人类生存发展的永恒课题2018年5月12日,汶川地震十周年国际研讨会暨第四届大陆地震国际研讨会在四川省成都市开幕。国家主席习近平向研讨会致信,国务委员王勇宣读致信并致辞。应急管理部党组书记、副部长黄明主持开幕式。国家主席习近平在致信中指出,今年是汶川地震十周年。在中国共产党坚强领导下,汶川地震灾区恢复重建工作取得举世瞩目成就,为国际社会开展灾后恢复重建提供  相似文献   

19.
5年前,一场里氏8级的地震——汶川地震改变了西南地区几十万人的生活轨迹,有人伤、有人亡。而这其中,绝大部分是普通的居民。每一次灾难都以历史的进步为补偿。从此,5月12日成了全国的防灾减灾日,提高防震减灾意识、掌握应急避险能力成了居民自保的必修课。  相似文献   

20.
<正>最近几年,我国地震应急救援能力得到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但缺陷也同时存在,还有很多工作亟待改进。反思并解决这些问题至关重要,它对以后应急救援在突发自然灾害前的表现起着不可估量的影响。为此,本刊记者采访了中国地震应急搜救中心总工程师曲国胜。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