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平衡”是世间万物之本,而生态健康却与自然、社会、政治以及人体平衡等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随着人类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和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生态健康已成为现代化生活的一个重要标志,它直接关系到人们的健康生活。本文提出了“平衡”是生态健康之本,从一个新颖的视角一“平衡”,简明地论述了平衡在人类的生存发展过程中的重要性,以及它与生态健康之间的密切关系。文章中阐述的观点值得思考,对如何理解和审视“生态健康”有着重要的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正>古典诗词作品不仅是初中语文课本中的重要教学素材,这部分内容的学习中也能够全面丰富学生的语言知识与人文素养。在展开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善于对于课本中的古典诗词内容展开深度挖掘,要深化学生对于教学文本的体验。本文将结合实例具体谈谈初中语文古典诗词实践教学探究。一、针对文化基础知识的教学实践在展开语文古典诗词的教学实践中,首先很有必要针对文化基础知识进行相应的教学实践。语文课程是最为典型的人文学科,语文课程的教学实践中除了要让学生们掌  相似文献   

3.
美是人的本质力量的体现,科学的理论凝聚着人类的智慧,体现着美的特性。马克思主义是人类知识树上开出的绚丽之花,它深刻揭示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一般规律,富有理性之美;它指引共产党人追求共产主义崇高理想,展现境界之美;它提供进一步研究的出发点和供这种研究使用的方法,需要随着不同条件而加以运用,具有创造之美;它提出重要的是改造世界,不仅要摧毁一个旧世界,还要创造出一个新世界,呈现实践之美;它是无产阶级的思想体系,表达通俗平实而又不乏文采,洋溢着语言之美。  相似文献   

4.
黑靖国 《环境工程》2022,(2):249-250
<正>生态环境是人类栖息的自然家园,用之不觉,失之难存。从“春色满园关不住”到“浅白深红画不知”,......透过古典诗词之美,可以看到人与自然和谐与共、美即和谐的美好画面,洞见自然四季之美。然而,伴随着工业文明的发展,在科学技术、经济效益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环境问题曾困扰社会发展,滥砍滥伐、过度捕捞、乱排污水等行为屡禁不止。生态文明建设是关系人民福祉、中华民族发展的大计,重在回归人与自然的和谐状态,促使天更蓝、山更绿、水更清。空间是时间存在的寓所,生态文明建设不只需要时间层面的可持续发展,更要空间层面的介入与实践。作为生态城市规划的重要组成,环境空间视觉导向系统设计是立体视角和多元文化的产物,具有进入生活、  相似文献   

5.
曾淑萍 《环境保护》2023,(18):79-80
<正>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山水之间蕴含着生态之美,人与自然和谐统一。在“天人合一”的理念下,人与自然本质相通,遵循自然发展的规律,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可以达到相融相通的境界。“天人合一”的生态智慧在唐诗宋词中有集中的呈现,诗词中有对优美自然环境的记录与描述、有对生态哲学的阐释与传递,生态观融于诗情画意之间,自然之美令人沉醉,自然情怀值得推颂。  相似文献   

6.
诗词是中华民族几千年的文化积累,是传承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蕴含着许多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和文化精髓。学习古典诗词,有助于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引导学生树立自信心,帮助学生确立正确观念,有很强的德育效果。教师应当通过自己的教学,让每个学生既是传统文化的传承者,又是受益者,让他们在学识素养增长的同时,精神品质也获得提高。  相似文献   

7.
罗京宁 《环境工程》2023,(3):296-297
<正>目前,中国工业化和城镇化的程度越来越高,人们的生活质量得到了提升,但在经济蓬勃发展的背后,也存在一定的环境问题。生态文明思想的重要内容在于让人们了解自然和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引导人们为了人类长远发展,自觉养成尊重自然、爱护自然的意识,形成良好的道德习惯和个人素质。由王雨辰编写,湖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生态文明思想源流与当代中国生态文明思想》,分析了生态文明思潮的兴起过程,讨论了世界生态文明思想的主要流派及其代表理论,重点构建了中国生态文明理论,并针对全球环境问题提出了中国方案。  相似文献   

8.
恒河之美     
《世界环境》2014,(3):10-11
<正>恒河是印度的"母亲河",她从喜马拉雅山脉以西的山区一直伸延到瓦拉纳西的繁荣平原,用丰沛的河水哺育着两岸的土地,养育着高度密集的人口,给沿岸人民以舟楫之便和灌溉之利。恒河是印度的"圣河",这里的人们将恒河看作女神的化身,虔诚地敬仰恒河。到恒河朝圣、沐浴、祈福,几乎是每一名印度教徒心中的美好愿景。自古以来,人们沿着恒河生产、生活,创造出灿烂的文明。千年易逝,时代更迭,如今,恒河两岸的人们仍然保留着古老的习俗,恒河边的历史古城里庙宇、神坛林立,僧侣、游客云集。这里的习俗传统、宗教文化和生活背后的故事亦如恒河般  相似文献   

9.
冯金凤 《环境工程》2022,(3):288-289
<正>近代以来,人类掌握的科学技术水平不断提升,人类认识自然、改造自然的能力很大地提高,而随着人类的实践能力逐步提升,人与自然的关系逐渐从敬畏自然发展到了改造自然、征服自然,人们利用大自然中的资源来壮大发展,逐渐在毫无节制的开采、利用过程中对自然平衡造成了较大破坏。当然,人类对自然的破坏也逐渐反噬到人类自身,资源问题、环境问题、生态问题严重爆发。人类破坏了自己赖以生存的环境,必会自食恶果。现如今生态环境保护已经成为全球都要共同重视并解决的重要问题。近年来,  相似文献   

10.
19世纪70年代前后由若干先驱呼喊出了“拯救地球”、“敬畏生命”、“全球伦理”等口号,揭示了人类文化的最新走向:由科学文化转向生态文化。尽管这种生态文化似冰山初露端倪,但转型的趋势已经出现,生态化这一大潮已突破了单纯的环境科学,开始席卷人文、自然学科,最终将以一种文化形态渗透进人们的生活,形成全新的生态化社会。这是一场深刻的革命,它将引发一系列的变革。逐步走向生态化的社会,为教育的生态化提供了背景、条件和要求。教育生态化已呼之欲出。生态教育是对整个人类历史发展模式的反思,对现代工业文明的审视,对未来生存形态的…  相似文献   

11.
人类来自植物所构成的空间环境之中,发源于森林,又依赖于森林而生存。如果没有建筑,人们将回到原始洞穴中生活;而没有植物,人类将重新消亡。绿色植物联系着整个社会的存在与发展,与我们的生命息息相关,是人类生活的有机组成部分。在我国古代的史书中,曾记载了许多赞赏“郊游”、“野游”和“田园”等的有关诗词和文章,也有许多以花草树木为内容的风景山水名画。这说明我们的祖先对绿色自然的向往。绿色植物有调节气温、遮荫防风、净化空气等改善环境的积极作用;而且绿色植物又给人以舒适、优美、幽静、安祥的感受。这是人类在长期的生活环境中和绿色结下了的不解之缘,绿色的基调成了生命力的象征。难怪人们对绿色环境倍感亲切、自在和心旷神怡。  相似文献   

12.
《环境保护》2007,(23):71-73
自然与人类本就应当亲如母子,亲近自然可以说是人类的天性.我们欣喜地发现,大家对于环保早已不似过去邢般冷漠,只是生活在钢筋混凝土建筑中的人们距离大自然实在有些远.小久以前,往祖国南海之滨的一座大都会,响起了保护生态,关爱大自然的微弱声音……  相似文献   

13.
温以才 《环境》2000,(9):23-23
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状态,是社会生活不可或缺的美。老子曰:“道法自然”,人们应向自然学习,与自然和谐。科学求真、道德求善、艺术求美。风景画(我国称之为“山水画”)这种直接讴歌“人与自然”关系的艺术样式首先根植于画家热爱和赞美自然的环境文  相似文献   

14.
正伴随着森林破碎化、湿地被围垦、海洋遭污染,我们人类生活的这个星球已经是千疮百孔、满目苍夷,而自然保护区则成为地球上为数不多的生物多样性最高、珍稀濒危物种集中分布、人类活动干扰最为轻微的区域。自然保护区不仅在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国家生态安全、建设生态文明方面具有重要作用,也是开展科学研究、探索自然奥秘、推动科学进步的天然实验室。以自然保护区为依托开展科学研究,是认识自然规律、监测全球变化、保护生态环境和合理利用自然资源的基  相似文献   

15.
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总和,是对传统文明形态特别是对工业文明进行深刻反思后觉悟出的可持续发展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要求人类自觉自律,加强自我修养和约束,将人类对自然的干扰控制在自然的承载力限度以内,并且帮助大自然恢复受损的部分,实现多样性最大化。  相似文献   

16.
第三节生态文明的功能分析 文明是具体的、历史的。生态文明作为社会文明的重要内容,与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共同构成了当代人类社会文明发展的新框架,并且分别从不同的领域和层面,反映着人类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身的认识、利用和改造的关系,反映着这些关系的发展程度和水平。物质文明,主要表现为生产力的发展、物质财富的丰富和物质生活的改善,集中反映着人类为获取生产与生活资料对自然的认识、利用和改造的能力与水平。  相似文献   

17.
执着的萌芽     
自然与人类本就应当亲如母子,亲近自然可以说是人类的天性。我们欣喜地发现,大家对于环保早已不似过去那般冷漠,只是生活在钢筋混凝土建筑中的人们距离大自然实在有些远。不久以前,在祖国南海之滨的一座大都会,响起了保护生态,关爱大自然的微弱声音……  相似文献   

18.
周书钟 《环境工程》2022,(4):297-298
<正>生态环境与人类的发展有密切的联系,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生态文明是当前社会上关注的热点话题,生态是自然界的状态,文明是人类社会的文明状态,生态文明是说明人与自然和谐相处,和谐共生的一种愿望。随着当前工业化程度不断提高,人类的活动对于自然的影响越来越大,对自然的开发利用也在不断增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愿望的实现也面临着较大的挑战。我们要对我们赖以生存的大自然进行尊重和保护,自然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我们要与自然和谐相处,形成与自然彼此依赖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正>生态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根基。大自然孕育抚养了人类,人与自然是生命共同体。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同时,人类必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人类文明发展史深刻揭示了,生态兴则文明兴,生态衰则文明衰。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历史趋势。生态文明建设是关乎中华民族永续发展的根本大计。  相似文献   

20.
<正>生态意识不仅是生态文明理论体系中的重要内容,而且是生态文明实践的前提条件。所谓生态文明,是指人类遵循自然、社会、人和谐发展的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精神及制度等方面成果的总和,其核心是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生态文明作为人类文明的一种新形态,不会自发地产生,它需要人们的自觉追求并积极参与,生态文明的实现归根结底依赖于人们生态意识的形成和完备,因此,探讨生态意识及其构成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