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4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8 毫秒
1.
全球海域风能资源评估及等级区划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1988年1月至2009年12月具有高精度、长时间序列的CCMP(Cross-Calibrated, Multi-Platform)风场,对全球海域的风能资源进行评估。综合考虑风能密度大小、能级频率、大风频率、有效风速、风能密度的稳定性等各方面,对风能资源进行系统性研究,并对全球海域的风能资源进行区划,为海上风力发电等风能资源的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研究发现全球海域蕴藏着丰富的风能资源,大部分海域为风能资源的富集区,尤其富集在南北半球西风带,风能资源的贫乏区主要分布于赤道附近和两极零星海域,可利用区和较丰富区主要分布于低纬度海域、太平洋东部中低纬近岸海域、两极大部分海域。  相似文献   

2.
中国东南沿海风能资源评价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选取322个气象台站(自记158个,非自记174个)10年(1971—1980)风速资料统计计算了3.5—20.4m/s有效风速出现的小时数,年(月)风能和风能密度,风速、风能变化规律;绘制了年有效风能和有效风速频率分布图,进而按风能资源分布规律做出风能区划及风能的高度变化。其次,结合实际风能资料,阐明风能与风力机输出能量转换关系,从而测算出该地区农田灌溉和风力发电的风能资源利用转换值。最后,根据当地实际风能资源、环境、地形及地下水位高低,为选择合理的设计风速或引进适合当地的风力机以及解决当地部分能源提供合理化建议和对该区发展风力机的前景提出了看法。实践证明具有一定的实际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3.
江西省山地风场风能资源储量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利用数值模拟GIS空间分析法以及实测与野外勘察调研两种方法规划了江西省山地风能资源的具体分布并定量估算了其储量,此外,还利用山地2座测风塔资料,详细地分析了山地风能资源特性,结果表明:江西省高山地区风能资源呈沿山脉走向的线状分布或孤立山峰的点状分布,技术可开发量约为111×104 kW,技术可开发面积约为136 km2,装机容量约为148×104 kW。山地低层风速和风功率密度较大,随高度的增加略有增大,风切变指数很小,分别为0.017、0.098。山地风场风速和风功率密度日变化明显呈U型分布,正午前后风速最小,凌晨至清晨风速较大,最大风速与最小风速相差1~2 m/s;山地风场有两个接近相反的主导风向,集中在NW-N以及SSW-SSE扇区,对于风机机组布局较为有利。  相似文献   

4.
基于GIS的河南省风能资源时空分布及利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无污染、可再生的绿色能源--风能,其潜在的价值逐渐被开发与利用。为了更加合理地利用河南省风能资源及研究气候变化条件下河南省风能的变化趋势,论文利用1971-2000年期间的河南省气象台站风速资料,采用统计方法和流体力学风能计算方法,结合ArcGIS系统对河南省的风能及分布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①特殊的地形特征造就了河南省风速较大区域主要集中在豫北、豫中、豫东的平原地带及豫南,西部及北部太行山区平均风速相对较小,区域风速差值较大;②30 a间河南大部分区域的风速变化为逐渐减小趋势,只有个别站点风速表现为趋势略增或趋势稳定;豫东为风速减小最大的区域,豫西、豫中及豫南地区风速变化趋势相对较小;③风能研究发现最大值区域与平均风速地理分布基本一致,最大风能区域在豫北、豫东、豫中及豫南一带,最小风能区域主要集中在西部山区。  相似文献   

5.
许国  吴素玉 《环境》1995,(4):28-28
由中国福霖风能开发公司、汕头市电力局和南澳县风能开发公司联合建设的南澳风力发电第四期工程,已于1月5日建成投产。从丹麦引进的15台200千瓦风力机全部一次运转成功。这期工程的建成投产,使南澳岛风电场总装机容量达到4680千瓦,成为我国规模最大的3个风电场之二,它标志着南澳岛已步入大规模开发风能资源的阶段。  相似文献   

6.
基于“3S”的红树林资源调查方法研究   总被引:20,自引:0,他引:20       下载免费PDF全文
论文研究了“3S”技术与地面调查相结合进行红树林资源调查的技术方法。以SPOT和Landsat7ETM+为信息源,经预处理后在GIS支持下进行目视判读和编制工作手图,实地采用GPS实测和目测勾绘修正小班界线,进入林内调查林况因子。结果表明,群落类型调查精度为100%;小班面积平均误差、小班周界平均位移、小班中心位置平均相对位移分别为11.8%、18.3m、13.1%,远小于常规方法(1∶10000地形图目测勾绘)的76.6%、108.7m和274.9%;效率比GPS实测高2.04倍,有效地解决了传统方法调查中存在的红树林空间位置和分布境界线定位准确性差、面积精度低,一般航天遥感调查分类精度低和GPS方法效率低等问题。  相似文献   

7.
根据华威风电场2008年4月1日-2009年3月31日一整年的测风仪测风资料,对风电场的风能资源各参数进行了详细地计算和分析,对风电场的风能资源进行评价,为当地的风能开发提供分析基础。  相似文献   

8.
根据华威风电场2008年4月1日-2009年3月31日一整年的测风仪测风资料,对风电场的风能资源各参数进行了详细地计算和分析,对风电场的风能资源进行评价,为当地的风能开发提供分析基础。  相似文献   

9.
中国风能资源价值评估与开发阶段划分研究   总被引:6,自引:2,他引:6  
选取各省1997~2006年10年间的能源消费与经济产出数据,通过构建经济产出和能源消费之间的回归方程,并利用当量代算的方法,估算中国风能资源实际开发储量单位小时的原煤当量价值、原油当量价值和电力当量价值,分别是2006年全国GDP的527.11、1195.20、5745.82倍。构建中国风能资源开发阶段区划的指标体系,包括能源指标、风能禀赋指标和其他指标3类,对这些指标进行主成分分析和分层聚类分析,结合构建的风能开发利用阶段划分的概念函数,以省为基本尺度,对中国风能资源开发利用阶段进行划分,共分为4个阶段:优化增长阶段、快速发展阶段、缓慢增长阶段、初始发展阶段。并简单论述了每种开发阶段对风能资源开发所应采取的基本发展策略。  相似文献   

10.
湖北省风能资源的高分辨率数值模拟试验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边界层模式CALMET耦合中尺度模式MM5对湖北省的风能资源分布特征进行数值模拟,得到水平分辨率1 km、 垂直高度10~150 m覆盖全省的风能资源分布。通过与测风塔对比发现,模式对九宫山7月、 11月的逐时有效风速的模拟相关系数分别为0.59、 0.57;受下垫面复杂地形的影响,10 m高度上的误差最大,50 m高度的模拟效果好于其他高度。70 m高度上数值模拟风速年均误差为7.21%,逐月平均风速误差范围在6.62%~7.30%之间。全省风能资源的总体分布特征是:中东部大于西部,西部的等值线相对凌乱且密集,冬、 春季风速、 风功率大于秋季,西部地区为风资源较贫乏地区。数值模拟结果虽然存在一定的误差,但模拟得到的风能资源分布趋势是符合本地区气候和地形特征变化规律的,可以作为制定区域风电发展规划的科学依据。在进行风电场选址时,对于误差大于平均水平的地区需要多布设测风塔。  相似文献   

11.
风力发电--中国重要的后续能源   总被引:6,自引:1,他引:6  
针对中国目前面临的能源短缺和环境污染问题,介绍了中国风能资源的分布及风力发电的特点和现状。提出在中国凤能资源丰富地区大力发展风力发电。目前,风力发电是除水力发电外可再生能源开发利用中技术最成熟、最具规模开发条件和商业化发展前景的发电方式。大力发展风力发电,是解决中国能源和环保问题的重要战略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2.
风能资源的地域分布与鸟类迁徙通道重叠,表现为沿海及岛屿、内陆湖泊、水库、沼泽及其它湿地,既是风能资源丰富地区,也是鸟类迁徙的主要通道和停歇地;风能资源的季节分布与鸟类迁徙季节重合。导致风力发电场的兴建对鸟类迁徙带来直接影响。所以,在发展风力发电的同时,必须注意对鸟类的保护。  相似文献   

13.
中国可再生能源GIS的设计与开发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可再生能源资源具有的可再生性和清洁性,使其逐渐成为世界性的能源建设发展方向。根据可再生能源的特殊自然属性,建立了包括:资源监测指标、设备指标、经济评价指标、环境评价指标的一套稳定、可操作的指标体系,并依照此体系开发了中国可再生能源地理信息系统。系统采用GeomediaProfessional平台,基于Client/Server模式,是第一个全国范围的可再生能源资源GIS,它实现了对中国可再生能源资源中的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地热能四种能源资源的空间、属性数据的统一管理和动态监测。同时,利用GIS特有的空间分析功能,结合资源开发评估模型,为中国可再生能源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提供辅助决策支持。  相似文献   

14.
吉林省的风能潜力(英文)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两年我国电力突然短缺,已经引起政府的高度重视。由于我国风电发展的紧迫性和风电发展的潜力,特别是国际上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发风电的情景,中国- 奥地利政府间双边合作计划将风电评估列入2001~2003 年度合作计划,论文是该计划的成果之一。以我国吉林省为研究对象,采用广泛使用的风机选址算法和空间分布诊断程序( WAsP和ZAWIMOD2),运用数字地形图和遥感资料获得的土地利用图,进而得到数字化的表面粗糙度,再对吉林省的风能潜力进行估算。完成了近1km2 分辨率的距地面60m高度的风速和风能密度计算,并制作了它们的分布图。这是我国第一次在较大区域上估算距地面60m 高度的风速和风能密度,其方法对我国风电资源的评估有重要的借鉴作用。结果显示最有效的风能资源在吉林省的中西部地区,而南部和东部的高风资源区位于山脊和山顶,对风能的开发有一定的限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