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为了定量揭示湿地植物根系的水文效应,采用全物理机制的土壤水分运移数值模型,以鄱阳湖吴城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的茵陈篙群落为例,模拟分析根系引起的水文效应.结果表明,根系将增加土壤饱和含水量与土壤进气值,显著改变土壤水分特征曲线(SWRC)与土壤蓄水能力;在考虑根系影响SWRC下模拟率定的土壤含水量与观测数据的时空变化一致:模型10和50cm观测值与拟合值相关系数由不考虑根系效应下的0.83提高至0.85,10和50cm深度土壤含水量的实测值与模拟值的均方根误差分别减少61%和83%.同时这种率定方法下的模拟相比以往的研究地下水补给根系层水量提高34%;考虑典型的根系效应蒸散发量和累积地下水边界向上通量分别增加10%和150%.而在气候极端干旱条件下地下水向上补给量在根系效应下增加7%~56%,累计差异可达38~312cm,同时蒸散发量增加13%.在植被生长旺季时若地下水埋深较深,则根系效应对蒸散发量的影响会放大.因此在进行相关的湿地生态水文过程和湿地水与物质平衡研究中,建议充分评估湿地植物根系的水文效应,并视计算的工况条件,考虑其水文效应在整个水文过程中的影响.  相似文献   

2.
若尔盖高原湿地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其可持续利用   总被引:36,自引:0,他引:36  
论述了川西北高寒湿地的自然概况及其形成原因,分析该区湿地的主要生物多样性价值,分布有具有世界意义的特有物种(黑颈鹤)和珍稀濒危物种,并且还分布有许多具有重要经济意义和具有科学研究价值的物种,但近几年来,人类活动的频繁干扰,如泥炭开采、过度放牧而破坏植被,再加上本区气候因素的特殊性,局部地区已引起沙化,使本区的生物多样性减少。由此而提出相应的生物多样性保护和可持续利用对策:协调人类活动与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关系;严控载畜量,发展人工草场;发挥本地优势,利用泥炭治沙;建立湿地自然保护区;加强湿地立法  相似文献   

3.
选取鄱阳湖典型洪泛湿地为研究对象,分析了2018年4~10月降水、湖水、河水和湿地地下水的氢氧同位素变化特征,利用δ18O~δD关系确定了不同水文时期湿地各类水体的转化关系,并结合同位素端元混合模型估算了不同水源对湿地地下水的贡献分量.结果表明,研究区降雨δ18O和δD值在6~7月份偏小,其余月份较高,存在明显季节变化和雨量效应.河水、湖水同位素与降水同位素的季节变化规律基本一致,但受蒸发分馏影响,重同位素更为富集,且变化幅度远小于降水同位素.湿地地下水同位素的季节变化较小,δ18O、δD均值(-5.26‰,-31.1‰)高于大气降水(-6.32‰,-40.1‰)、低于湖水(-3.60‰,-26.4‰),与河水同位素(-5.09‰,-34.4‰)较为接近,表明湿地地下水受降水、湖水和河水的共同影响.涨水期(4~5月)河水的补给源为降雨和流域内地下径流,湖水主要受河水和降水共同补给,湿地地下水主要受前期降水和河水补给的滞后影响,河水的贡献比重更大.丰水期(6~8月)地下水主要接受湖水和河水共同补给,湖水的补给贡献比例超过50%,退水期(9~10月)湿地地下水向河道和湖泊等地表水体排泄.  相似文献   

4.
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土壤CO2和CH4排放动态及影响因素   总被引:40,自引:8,他引:32  
湿地在全球陆地生态系统碳循环中具有重要的作用,沼泽湿地温室气体排放特别是CO2和CH4排放具有明显的时空变化特征.沼泽湿地CO2和CH4的产生和排放与土壤有机碳、溶解有机碳及氮素含量有密切关系,同时受土壤温度和水文条件的影响.三江平原沼泽湿地土壤中CO2和CH4具有较高的浓度值,浓集中心位于植物根层(10~35cm), 9月下旬到10月中旬沼泽湿地植物地上部分枯死后,土壤中CH4和CO2浓度有阶段性增加的趋势,且土壤中CO2与CH4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呼吸及土壤呼吸对CH4排放通量也有较大的影响,二者间呈显著正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5.
滨河湿地地下水水位变化及其与河水响应关系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滨河湿地的发育与退化过程受河流水文过程的显著影响.以黄河湿地国家自然保护区盂津湿地为研究对象,通过滨河湿地地下水位变化(特刖是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期间)野外定位观测,深入分析了滨河湿地地下水水位与洪水的响应关系.结果表明,滨河湿地地下水位受河水水位影响显著,地下水位的波动幅度与河岸距离之间存在明显的负指数关系,调水期内这...  相似文献   

6.
巴中北部岩溶山区地下水化学特征及演化分析   总被引:11,自引:8,他引:3  
唐金平  张强  胡漾  邵江  何文君  张宇 《环境科学》2019,40(10):4543-4552
为研究我国南、北岩溶发育过渡带地下水的水文地球化学特征及形成机制.采集巴中市北部双峰垭地区25组地下水样品,运用描述性统计分析、变异系数、Schoeller图、舒卡列夫分类、Piper图解、Gibbs与离子比例系数等方法对研究区岩溶水化学及分布特征进行分析,并探讨控制地下水化学演化的主要过程.结果表明,研究区南、北地下水存在一定的差异,北区地下水阴阳离子以HCO3-、Ca2+和Mg2+为主,水化学类型以HCO3-Ca·Mg型为主,南区地下水阴阳离子以HCO3-和Ca2+为主,水化学类型以HCO3-Ca型为主;地下水水文地球化学演化过程均受水-岩作用和阳离子交替吸附作用的控制,但对比之下南区蒸发结晶作用比北区更加强烈,北区大气降雨作用更加显著;气候与岩性的差异是导致研究区南、北部地下水化学存在差异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长白山区地下水资源评价与合理利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美丽富饶的长白山是一座巨大的自然资源宝库,是自然环境和生态系统都比较完整的自然综合体,1980年加入了国际生物圈保护网,被列为世界自然保留地,但至今长白山区还是一个半开发区,合理开发利用长白山区地下水资源,对长白山区经济建设和自然资源保护,将产生重要作用和影响。  相似文献   

8.
扎龙湿地水量平衡分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扎龙湿地1956-2000年的水循环要素特征进行分析,并计算了扎龙湿地在自然条件下的水量平衡关系。结果表明,扎龙湿地在研究时段内蓄水量总体呈下降趋势,蓄水量平均每年减少16.8×106m3。大气降水是扎龙湿地的主要水源,占总来水量的61.5%,其次是上游乌裕尔河和双阳河的河川径流量,占36.5%,区间径流很小,只占2.0%;扎龙湿地的主要耗水项是蒸散(发),占总耗水的74.4%,其次是渗漏,占14.5%,下游出流只占11.1%。  相似文献   

9.
准确把握土壤-植被-大气系统(简称"SPAC")中水分的运输和耗散规律是区域水资源可持续管理的重要前提。以白洋淀湿地为研究区,结合现场实测和模型模拟方法,探讨台田地下水埋深变化对芦苇SPAC系统中的水分运移耗散影响。结果表明:1)随着地下水埋深的增加,芦苇蒸散发(ETa)开始下降,ETa下降的地下水埋深阈值在100 cm左右;随着地下水埋深的降低,生长季0~120 cm土壤剖面由水分亏损转为盈余,亏盈转换的地下水埋深阈值在60 cm左右,并且亏损量与地下水埋深呈正相关。2)相同的地下水埋深变化对不同月的土壤水分储量、蒸散发的影响程度均存在差异,其中6月影响程度最高。在对白洋淀进行生态补水时,应避免在汛期前的春季进行大量的生态补水,可以优先考虑在生长末期的秋冬季来进行生态补水。3)综合考虑植被生长需求和生态节水,白洋淀芦苇最优的地下水埋深区间在110~150 cm,此时生长季内芦苇蒸散发具有10%~20%的节水潜力。  相似文献   

10.
以新疆三工河流域绿洲为例,应用遥感、地理信息系统、空间插值和统计分析的方法,初步分析干旱区绿洲土地利用/土地覆被变化对绿洲浅层地下水位水质变化的影响。研究数据包括1978、1987和1998年三期遥感数据和近25年8口常年观测井水位数据及1987和1998年两期20口观测井水质数据。结果表明,绿洲随着城市、工矿用地为主的非农业用地和以耕地为主的农业用地的持续增加,浅层地下水水位与水质发生了显著性的时空变化。冲洪积扇绿洲主要城镇聚居区地下水位以年均45cm的速率下降,冲积平原下部绿洲地下水位以年均7cm的速率呈现缓慢的上升趋势;绿洲地下水水质趋于恶化,矿化度总体呈现上升的态势,且冲积平原绿洲地下水矿化度上升的幅度普遍大于冲洪积扇绿洲,这与地形、水文地质条件、土地资源开发、灌排强度、地表蒸发、化学肥料和农药的使用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1.
为了解黄河三角洲地下水浅埋区柽柳(Tamarix chinensis Lour.)对地下水矿化度的适应特征,运用叶片气体交换和树干液流技术,测定了地下水埋深为0.9 m时淡水、微咸水(3 g·L-1)、咸水(8 g·L-1)和盐水(20 g·L-1)四种矿化度下柽柳的光合作用和水分利用等参数。结果表明:随地下水矿化度升高:(1)土壤水、盐含量和土壤溶液绝对浓度均逐渐升高。(2)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和光饱和点在咸水下最高;表观量子效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胞间CO2浓度、树干液流速率等在微咸水下最高;以上指标均在盐水矿化度下最低。水分利用效率和气孔限制值在微咸水下最低,盐水下最高。在地下水埋深0.9 m时,咸水矿化度下柽柳光合效率高,光照生态幅宽,水分利用效率高,适于柽柳幼苗的生长。  相似文献   

12.
地下水回补过程中,含水层沉积物中部分微量组分(As、F等)可能因为环境条件改变释放进入地下水中造成次生污染.为探究回补入渗后含水层F-释放的次生风险,依托潮白河南水北调回补区及我国北方8个具有高F地下水的典型区域,应用PHREEQC软件模拟回补入渗对含水层萤石矿物溶解平衡及地下水F-浓度的影响.研究含水层沉积物典型矿物组分、回补水源与地下水水质差异对F-释放次生风险的控制作用.结果表明:①由于回补水源水质、地下水水质及含水层矿物差异,回补后不同地区地下水中F-浓度的呈现趋势有显著差异,部分地区由于地下水水质差异大,F-浓度存在上升及下降两种趋势.②地下水Ca2+浓度相对较低的区域回补后F-浓度呈下降趋势,增大回补量有利于降低F-释放风险,而对于Ca2+浓度高、甚至萤石饱和的区域,增大回补量会增加F-释放风险.③地下水中F-浓度同时受到萤石及其他含钙矿物的控制,当含水层存在萤石矿物且其他含钙矿物较少时,回补后F-释放的风险增大.因此在具有F背景的区域,对地下水Ca2+浓度较高的含水层或除萤石外含钙矿物含量有限的含水层进行回补时,可能导致地下水F-浓度升高引发回补次生风险.对于回补水源、地下水与含水层矿物组分相互作用的深入研究是保证地下水安全回补的关键,回补后F-释放反应动力学的进一步研究将加深F-释放次生环境风险的认识.   相似文献   

13.
论文借助经验渗透系数法和价值评估方法,通过对吉林省湿地补给地下水服务价值的科学评估,得出吉林省湿地渗漏补给地下水量和价值量,其中每年补给地下水量约99.71亿m3。不同湿地类每年渗漏补给地下水量大小排序是沼泽湿地(46.40亿m3)>湖泊湿地(26.64亿m3)>人工湿地(21.48亿m3)>河流湿地(5.19亿m3)。而不同湿地类中,以内陆盐沼每年渗漏补给地下水量最大,达到每年18.60亿m3,其次是季节性咸水沼泽,每年为14.93亿m3,而水产养殖场最小,每年仅为0.05亿m3。对于吉林省具有不同渗透系数的湿地,其每年渗漏补给地下水量也不同。总体合计吉林省湿地补给地下水价值为401.83亿元。不同湿地类补给地下水价值排序是沼泽湿地(186.99亿元)>湖泊湿地(107.36亿元)>人工湿地(86.56亿元)>河流湿地(20.92亿元),而不同湿地型补给地下水价值最大为内陆盐沼湿地(74.96亿元),最小为水产养殖场(0.20亿元)。吉林省湿地补给地下水价值在空间分布上主要集中于3个区域,即以白城市和松原市为核心区域的“沼泽湿地-湖泊湿地-河流湿地”为主的补给地下水区域,以四平市、长春市和辽源市为核心区域的人工湿地补给地下水区域和以吉林市为核心区域的“沼泽湿地-河流湿地”为主的补给地下水区域。论文研究结果能够为吉林省湿地保护、湿地恢复、合理利用以及湿地科学管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14.
人工湿地有着建设及运营成本低、水质净化效果好等显著优点,在河道水质净化等领域受到广泛应用.但是由于冬季低温条件下运行效果不佳,制约了人工湿地在北方的推广应用.通过构建"物化预处理(高效沉淀池)+人工湿地(潜流湿地+表流湿地)"工艺模式的多级复合人工湿地(3万t/d),探究冬季低温条件下人工湿地结合冰封保温措施对龙河水质...  相似文献   

15.
在收集评估区域范围内污染源荷载、水文地质参数和地下水功能价值等资料的基础上,应用GIS软件对黑龙江省某地级市进行了建城区地下水污染防治防控区划分,选取模型进行了污染源荷载评价、地下水脆弱性评价、地下水污染风险评价.结果得出,地下水污染防治优先控制区位于污染源荷载较高的中部、北部和中部及西南部的部分区域为地下水污染防治重点控制区、其它为一般控制区域.区划结果为当地政府需求和社会经济发展规划提出合理有效的污染防治对策和措施依据.  相似文献   

16.
青海湖流域浅层地下水补给来源及其水位变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地下水补给来源及水位变化是干旱– 半干旱地区生态和植被的主要制约要素之一,也是 开展流域生态和环境治理技术与试验示范的关键。通过青海湖流域2000 年8 月和2009 年8 月浅 层地下水埋深的调查,以及地下水、河水和雨水氢氧同位素分析,揭示了青海湖流域浅层地下水 埋深的基本状况,明确了大气降水是青海湖流域浅层地下水的主要补给来源,其水位变化受居民 用水量的影响外,主要与降水量、地形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7.
以河网作为城市水源的污染问题和湿地净化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杭嘉湖某市地处长江三角洲,其饮用水水源来自河道水网.近年来由于上游经济发展迅速,环境保护相对滞后,水网水质下降严重.河道水网具有污染源多,水动力学条件复杂多变,控制困难等特点.为保障供水安全,该市在新塍塘的水厂进水口前建设了"生态型水质净化湿地系统".它的总面积为110hm2,由预处理区、根孔净化区、泵提升和曝气充氧区、深度净化区(湖系统)组成.监测结果表明,该湿地使原水水质显著提高,其中氨氮去除率达到32.5%.同时湿地系统还具有贮存大量原水缓冲水厂供应、提供清新空气、为很多物种提供栖息地等多种生态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8.
An assessment method based on three toxicity tests (algae growth inhibition, daphnia immobilization and larval fish toxicity) was used to screen the biological safety of reclaimed water which was reused as sole replenishment for scenic water system in a park (SOF Park) in northern China. A total of 24 water samples were collected from six sites of water system in the SOF Park in four different seasons. The results indicated that: (1) the reclaimed water directly discharged from a reclamation treatment plant near the SOF Park as influent of park had relatively low biological safety (all samples were ranked as C or D); (2) the biological safety of reclaimed water was improved greatly with the ecological reclamation treatment processes composing of artificial wetland system and followed oxidation pond system; (3) the biological safety of reclaimed water in the main lake of SOF Park kept at a health status during different seasons (all samples were ranked as A); (4) there was some certain correlation (R2 = 0.5737) between the sum of toxicity scores and dissolved organic carbon for the studied water samples. It was concluded that the assessment method was reliable to screen the safety of reclaimed water reused as scenic water, and the reclaimed water with further ecological purification processes such as artificial wetland and oxidation pond system can be safely reused as scenic water in park.  相似文献   

19.
以小浪底水库下游武陟湿地为研究区,综合运用数理统计、水文地球化学和同位素技术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小浪底水库水沙调控期滨河湿地地下水与河水转化关系.结果表明,小浪底水库调水调沙期间下游水体阳离子以Na+、Ca2+和Mg2+为主,阴离子以HCO3-为主.调水调沙初期河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Na·Ca·Mg型,地下水水化学类型为HCO3-Ca·Mg·Na型;调水调沙中期和末期河水均为HCO3·SO4-Na·Mg型,地下水均为HCO3-Na·Mg型.水库水沙调控过程中,水体的水化学组分从受碳酸盐和硅酸盐矿物溶解的共同作用过渡到以碳酸盐岩溶解为主.随着调水调沙的进行,河水与近岸带地下水的氢氧同位素组成逐渐富集,表明河水来源于上游水库表层水和大气降水,地下水则受到河水与大气降水的共同补给.在上游来水与水文地质条件等因素影响下,滨河湿地地下水与河水之间的转化主要发生在近岸带(距离河岸0~100 m内),表现为河水补给地下水,随着调水调沙的进行,河水对地下水的补给增强.  相似文献   

20.
管博  于君宝  陆兆华  张莹  王雪宏 《环境科学》2011,32(8):2422-2429
研究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先锋植物盐地碱蓬在水盐胁迫下的生存机制能够为退化滨海湿地的修复提供重要的理论基础.通过温室控制模拟试验,研究了不同地下水位深度(0、-10、-20、-30 cm)以及不同盐浓度(0%、1%、2%、3%)的交互作用对盐地碱蓬幼苗高度、分枝数、生物量以及叶绿素含量和抗氧化物酶的活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