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16 毫秒
1.
外秦淮河底泥释放对上覆水水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静态模拟实验,分析了外秦淮河底泥中释放出的与黑臭有关的DO、COD、NH3-N对上覆水水质的影响。上覆水中COD质量浓度是前4d呈下降趋势,至第11d基本稳定;NH3-N质量浓度是前4d呈上升趋势,至第11d趋于稳定;DO质量浓度是从开始实验时的7mg/L左右,很快下降至第11d的1mg/L以下才基本稳定。结果表明,外秦淮河底泥释放对上覆水水质有一定影响,并且这种释放有明显的梯度效应。  相似文献   

2.
美国湖泊底泥中铅与大气中铅浓度的相关性研究林贻非编译(中国环境监测总站北京100029)环境中的铅来自人类排放和自然过程,不过前者要远甚于后者。人类排放的铅可以高达自然源贡献总量的30倍。伴随着汽车的出现和加铅汽油的使用,使近代大气中的铅污染趋向高峰...  相似文献   

3.
以长江中下游阻隔型浅水湖泊为研究对象,分析了1998—2018年116湖次底栖动物野外调查数据,构建了基于预测模型的观测物种组成/期望物种组成(O/E)指数健康评价指标体系,评价了长江中下游浅水湖泊的底栖动物物种组成完整性.O/E指数模型评价结果显示,在物种采集概率(Pc)>0阈值条件下的O/E0模型预测得到的监测湖泊...  相似文献   

4.
湖泊底泥挖掘可能导致水体氮磷平衡破坏的研究   总被引:15,自引:1,他引:14  
挖掘底泥是减少富营养化湖泊内源性氮、磷元素的主要手段 ,但若挖掘不当 ,则一段时间内可能会导致水体氮、磷平衡破坏 ,富营养化加剧。从底泥挖掘可能导致水体营养元素平衡破坏的成因入手 ,探讨避免水体富营养化加剧的对策。  相似文献   

5.
基于典型相关分析的河流水质与底泥的相关性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河流底泥作为完整水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参与水体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中对河流水质有相当大的影响.该文通过对比分析成都平原地区多年河流水质与底泥的监测数据,采用多元统计分析中对两组多变量间相关关系的典型分析方法对河水中的有机组分和底泥重金属进行了相关性分析,探讨了两者间的相互关系.  相似文献   

6.
对某湖泊某点 2 4小时 ,每隔两小时 ,按 0 .5、1.5、2 .5米水深采水样调查。结果表明 ,该点微囊藻毒素对数与时间、叶绿素、总氮、藻细胞数和化学需氧量有关 (R2 =0 .5 5 9,P=0 .0 0 7)。一天 2 4小时微囊藻毒素有三个峰 ,尤以晨曦和黄昏为高。将时间和深度相结合 ,可以发现 2 0 :0 0到 2 4:0 0点水深 2 .5米处微囊藻毒素水平较低。  相似文献   

7.
以骆马湖底泥为研究对象,通过有机玻璃反应池为实验装置,分别研究了固化剂对上覆水溶解氧、p H、CODCr、TN、TP的影响,实验表明:利用纳米零价铁作用底泥有机物,能够缓解上覆水溶解氧的消耗。石灰作为稳定剂在水-泥体系中,对上覆水p H值影响较大,且在前30d p H降幅明显。投加纳米铁能够促进大分子有机物转化成可溶性小分子物质,有利于被微生物分解,使得水体中CODCr值迅速下降。石灰、粉煤灰的投加与TN相关性较明显,而纳米零价铁或粉煤灰对上覆水TP会产生持久、较大的影响,因此这几种材料运用在骆马湖底泥原位稳定化修复技术中,均能很好的发挥稳定作用。  相似文献   

8.
采用一维土柱下渗实验和垂向入渗模型相结合的方式,研究垃圾渗滤液中邻苯二甲酸二乙基己基酯(DEHP)和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BP)在土壤中的垂向迁移演化规律。结果表明:原状土和混有石英砂土的土柱对DBP的吸附能力均强于DEHP,而混有石英砂的土柱中DEHP、DBP均出现不同程度的穿透现象,且DEHP的穿透速度比DBP要快2倍;做或不做防渗处理,DEHP和DBP渗出量均呈前期快速增长而后期归于稳定的趋势,防渗对DBP效果较DEHP好;垂向入渗模型与一维土柱实验结果一致,该模型可用于其他区域有机污染物在土壤中垂向迁移的研究。  相似文献   

9.
污染底泥粒径分析与铜、锌吸附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该研究通过对矿区选矿废水污染河流的底泥进行采样分析,探讨了底泥粒径与质量分数的关系及其铜、锌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底泥中各粒径质量分数在垂直方向上无明显区别,但粒径间有显著的区别,其质量分数可分为3种类型。铜、锌吸附量随着污染底泥粒径的变小而增加,呈负相关关系,且锌吸附量与粒径间的这种负相关关系达到显著性水平。底泥中铜、锌吸附贡献率具有相似的特性,两条贡献率曲线几乎是重合的,呈"双峰型",最大吸附贡献率出现在粒径中值0.375mm处,粒径中值0.605mm处有一低谷。特别要强调的是,河流底泥铜、锌污染严重,清理底泥使河流免遭二次污染十分必要。  相似文献   

10.
以卧龙自然保护区土壤中POPs的含量为研究对象,利用MS-MS方法测定POPs在该地区土壤中的含量,其中PCBs含量范围为0.046~1.14ng/g,DDT含量范围为0.42~8.88ng/g,HCH含量范围为0~56.61ng/g,HCB含量范围为7.77~28.41ng/g,并与它们在世界其他地区的含量进行比较,论证了其作为清洁对照区研究POPs迁移规律的合理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