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天生 《环境》1996,(5):16-16
“人一生约有三分之一的时间在睡中度过。”许多教科书上如是说、这个意思很清楚,它意味着一个人每天要睡8小时。其实,现代科学证明,8小时睡眠之说并没有足够的根据。有些人无论睡多长时间仍觉得睡眠不足,他们不知道,这只是个假象,真正的原因是睡觉质量不高的问题。人的睡眠时间究竟以多少为宜呢?要回答这个问题,首要的是弄清楚人为什么要睡觉。睡觉是为了恢复体力,这是一种陈旧的传统观念。科学家们研究后发现,睡觉的第一目的是为了让大脑充分地休息。试验表明,不睡觉也可以恢复体力,但  相似文献   

2.
睡眠与环境     
朱景 《沿海环境》2000,(5):21-21
人的一生约有1/3的时间是在睡眠中度过的。睡 眠保持人体正常生理功能,保存能量,恢复疲劳,保养精神,调整大脑平衡等都有着极为重要的作用。睡眠与环境关系密切,即在安静处比喧闹处、暗处比亮处、凉爽处比闷热处睡眠效果好。近年来由于经济发展,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飞机、汽车、火车等交通工具增多,城市噪声也在增加。因此,有时出现人们不得不在一种受到噪声污染的环境条件下睡眠的状况。 人对声音刺激的觉醒阈值,依睡眠的深浅程度而有不同。在睡眠时受到声音刺激,后半期比前半期更易醒。人对噪声感受性有个体差异,有人在15…  相似文献   

3.
召东 《环境》2008,(11)
"垃圾食品"的概念已经家喻户晓,但您听说过"垃圾睡眠"吗? "垃圾睡眠"指的是睡眠的时间和质量都不尽人意、使大脑无法获得充分的休息.英国睡眠委员会将"垃圾睡眠"(JUNK SLEEP)"定义为睡眠时间不足、睡眠质量低的睡眠.  相似文献   

4.
睡眠对于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因而也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然而目前对青少年由于学习压力等造成的睡眠不足现象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文在阐述睡眠的生理机制的基础上说明了睡眠对人体健康、对青少年的成长与学习的重要作用,睡眠不足的危害,并提出改善青少年睡眠健康的一些措施,希望引起对此问题的重视.  相似文献   

5.
睡眠与人的健康和疲劳状态密切相关。由于工作环境及倒班作业等各方面因素的影响,空中交通管制员因长期心理和生理负荷而导致的睡眠和疲劳问题日益突出,这对民航安全、管制员作业能力和身心健康都有消极影响。运用多维疲劳量表(MFI-16)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量表(PSQI),对某单位的空中交通管制员的睡眠质量和疲劳的主观感受程度现状进行了调查,并对管制员的睡眠质量与疲劳状况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PSQI总分平均分为8.33±3.25分,MFI-16总分平均分为51.05±5.30分,空中交通管制员的睡眠质量显著低于普通成年人,睡眠质量是影响管制员疲劳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6.
睡眠对于人体健康有重要意义,因而也是保证青少年健康成长的重要问题。然而目前对青少年由于学习压力等造成的睡眠不足现象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本在阐述睡眠的生理机制的基础上说明了睡眠对人体健康、对青少年的成长与学习的重要作用,睡眠不足的危害,并提出改善青少年睡眠健康的一些措施,希望引起对此问题的重视。  相似文献   

7.
冯清平 《环境》2011,(7):56-60
众所周知,睡眠是人体补充能量、修复损伤的绝好时机。但如果在睡觉时存在以下坏习惯,这种质量不高的睡眠非但不能让人感到放松、舒适,日积月累还会严重影响健康,甚至导致疾病。  相似文献   

8.
《沿海环境》2001,(2):16-17
随着工业生产、交通运输的发展,以及人口密度 的增加,家庭设施(音响.空调、电视机等)的 增多,环境噪声日益严重,它已成为污染人类社会环境的 一大公害。居住在现代城市的居民,几乎每天都要遭受噪 声之苦。 什么是噪声?通俗地说,凡是使人烦躁的、讨厌的、 不需要的声音都叫噪声。音乐、歌声,本来是美妙之音,但 对于正在睡眠的人来说,是吵闹的.不需要的声音,所以 出是噪声。人们过去只注意噪声对听力的影响,而忽略了 它对心血管系统、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均有影响,严重 的还可以致人性命。 医学专家指出,噪声对人的危害是…  相似文献   

9.
上夜班对石油石化企业的职工来说常见的事,他们因工作需要,常"日出而息,日落而作",睡眠得不到保障,生活规律总被打乱,身体健康受到影响.  相似文献   

10.
绿色搜索     
《环境》2012,(6):54-56
今年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是"海洋生物多样性"5月22日是国际生物多样性日,今年生物多样性日的主题是"海洋生物多样性"。继联合国将1998年定为国际海洋年之后,今年海洋再度成为关注的焦点。"全球渔场一大半已经耗尽,另有1/3已经枯竭。关键性海洋环境——例如海草、红树林和珊瑚礁——估计有30%~35%已  相似文献   

11.
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低通气综合征(obstructive sleep apnea—hypopnea syndrome OSAHS)是常见的睡眠呼吸疾病,可以引起包括血糖改变在内的一系列全身病理生理改变。有很大比例2型糖尿病患者合并此病,多项研究显示二者在发病机制上互相关联,病程进展上互相促进,而发现和治疗OSAHS可以改善患者血糖水平。  相似文献   

12.
<正>2014年9月23日,联合国气候变化峰会在纽约联合国总部隆重举行,即哥本哈根之后,全球的目光再次聚焦纽约。120多个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出席的峰会似乎又将成为全球合力应对气候变化的又一个历史性时刻。然而就在峰会的前两天,却有成千上万的人聚集在纽约、伦敦等全球各大城市的街头示威,他们已不再相信所谓气候峰会的"把戏",我们需要的是行动,而不是声音!  相似文献   

13.
正ENN新闻精粹2016年12月23日多个机构对全球变暖"间歇"现象进行了分析研究,科学家从平均地表温度(GMST)趋势表上分析发现,全球变暖趋缓可能出现在1998到2013年期间。这一结论发表在2016年12月23日的美国地球物理联盟杂志《地球未来》上。研究人员特别指出,全球海洋发挥的一项重要而又显著的作用就是作为"散热器",吸收来自大  相似文献   

14.
正做总编这16年,写过不止一篇有关核电的"卷首语"。而今时过境迁,核电面临的机遇更多,挑战也更大。1951年12月20日,人类首次用核反应堆产出电能,最初的输出功率仅为100千瓦。到2018年,全球核电站发电量已占全球电力供应的10.5%,核电站遍布北美、欧洲以及东亚等30多个国家。根据国际原子能机构(IAEA)统计,截至2019年6月底,全球核电装机近4亿千瓦,另有在建装机约为5500万千瓦。据IAEA数据,目前有60多个国家正考虑建设核电站,预计到2030年全球的核电装机容量还将增加至少40%。  相似文献   

15.
《环境》2008,(3):94
水,生命之源。人类可资利用的淡水资源仅占全球总水量的约0.26%;约11亿人无法获得安全的饮用水;每年有310万人因饮用不浩水患病而死亡。拯救生命之水,就是拯救人类自己。2008年3月22日是第十六届“世界水日”,联合国确定2008年“世界水日”的宣传主题是“涉水卫生”.  相似文献   

16.
ENN精粹     
徐芳 《世界环境》2012,(6):94-95
马来西亚依斯干达特区将成为世界首个智慧城市ENN环境新闻网2012年11月2日未来五年,全球城市人口将增加约500万人。到2050年,超过100万人居住的新城市至少有100座,所有这些城市将消耗75%的世界能源,排放80%的温室气体。因此,未来的永续发展将成为全球主要探讨的课题。经济与环境并行发展的智慧城市越来越受到重视,智慧城市  相似文献   

17.
<正> 目前水危机与能源危机一样席卷全球。据统计,陆地总面积的66%水源不足。约45个国家缺水或严重缺水。全球每年约有12亿人因饮水紧张而苦脑,有2.5亿人因干渴和饮脏水而致病死亡。在我国236座城市,日缺水约1240万吨。因此,保护好水资源,对确保全国工农业总产值翻两番是极其重要的。  相似文献   

18.
日益加剧的水污染,已对人类的生存安全构成重大威胁,成为人类健康、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障碍。据世界权威机构调查,在发展中国家,各类疾病有8%是因为饮用了不卫生的水而传播的。每年因饮用不卫生水,至少造成全球2000万人死亡。因此,水污染被称作世界头号杀手。我国有82%的人饮用浅井和江河水。其中水质严重污染、细菌污染超过卫生标准的占75%。受到有机物严重污染的饮水人口约1.6亿。长期以来,人们一直认为,自来水是安全卫生的。但是因为水污染,如今的自来水,已经不能算是安全卫生了。一项调查显示,在全世界自来水中,测出的化学污染…  相似文献   

19.
声音广场     
《环境》2017,(4)
<正>关键词:地球一小时3月25日,"地球一小时"活动在全球24个时区170多个国家和地区启动。但是,本是积极向上为环境保护出力的"地球一小时"活动却一直备受争议。3月25日晚上9点,南京实时用电负荷不降反升,这一结果出乎很多人的意料。北京日报:地球一小时"别成娱乐盛宴不可否认,"地球一小时"活动的开展,的确具有提醒人们重  相似文献   

20.
<正>哥本哈根如何成为一个骑车出行率达40%的首都?丹麦如何成为全球环保优等生?"30年前,丹麦的哥本哈根有太多的汽车,而中国北京则是自行车王国。现在哥本哈根成了自行车王国,而北京则到处是汽车,到处堵车。"丹麦哥本哈根(丹麦首都)自行车协会负责人CEO Klaus Bondam先生面对到访的中国环保记者一行,用这句话作为演讲的开篇。整个演讲的主题是:为什么40.5%的哥本哈根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