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隧道建设相当于在地下增加一条新的地下水排泄通道。隧道排放的施工涌水如果不加控制,将会造成区域地下水水位下降,使得影响半径范围内地下水露头减少,井泉、溪流水量等不同程度的减小或消失,从而影响当地居民的生活和生产用水。文章以五陂石隧道为例,根据隧址区地质构造、地层岩性及其水文地质条件,通过对隧址区涌水量计算,定量分析隧道建设对地下水环境的影响。分析得出,隧道建设在一定程度上改变隧址区原有的地下水径流及排泄条件,涌出的地下水以地表径流形式流失和浪费,使地下水系统失去平衡。最后,提出保护地下水环境的对策和措施。  相似文献   

2.
徐忠卫 《青海环境》2009,19(3):144-146
文章结合西久公路拉脊山隧道,就山区特长隧道的选址、弃碴、涌水及附属工程对环境的影响、隧道弃碴的处理和水土流失的防治等方面提出了特长隧道施工所带来的环保问题,重点论述了弃碴对环境的影响,并提出了相应的处理措施。  相似文献   

3.
对废弃煤矿矿井涌水的水化学特征及成因进行分析,可为保护矿区地下水环境提供理论支撑.基于地质背景,通过对比枯水季节川北高台原区废弃煤矿矿井涌水与背景泉点水化学指标,并采用聚类分析方法对矿井涌水中离子指标进行统计,进而对其特征及成因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地层中黄铁矿中硫元素氧化是矿井涌水水化学特征变化的开端,受研究区矿井涌...  相似文献   

4.
为了研究不同地质条件下影响地下水质量的指标差异,为地下水资源保护和开发提供参考。根据红层区和岩溶区不同的地质条件,分别采集水样进行测试,分析地下水化学特征。然后采用层级阶梯评价方法对地下水质量进行评价,得出影响水质的主要指标,并分析指标超标的原因。最后对比分析得出影响红层区和岩溶区水质指标的差异及原因。  相似文献   

5.
公路隧道中可吸入颗粒物化学组分特征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解公路隧道中可吸入颗粒物污染水平及化学组分特征,笔者于2006年9月1日在交通繁忙的石黄隧道中间及入口处进行了可吸入颗粒物(PM10)同步采样,并对样品进行了化学成分分析。根据PM10质量浓度监测以及样品的元素、OC\EC及离子成分分析结果,对隧道口及隧道中的PM10的污染状况和化学成分特征进行了对比分析。PM10浓度监测和化学成分分析结果表明:石黄隧道环境空气中PM10质量浓度明显高于隧道外的浓度,隧道内PM10污染比较严重;隧道内PM10的离子浓度明显低于隧道外,而OC、EC浓度则又明显高于隧道外,另外其元素中Ca、Al、Si等浓度也明显高于隧道外,这些化学成分特征显示,隧道内的PM10主要来源于机动车尾气及道路扬尘。  相似文献   

6.
以新疆喀什噶尔河流域克孜河卡拉贝利水利枢纽工程为例,采用水均衡模型计算方法,从工程建成后区域荒漠河岸林草耗水量变化、荒漠河岸林草区地下水位变化情况、工程建成后洪水过程变化等方面分析工程建设对工程影响区荒漠河岸林草的影响。评价结果显示,工程建成后,与现状相比荒漠河岸林草植被的耗水量有所增加,区域平均地下水埋深仍能维持现状,在河岸林草生长和繁殖的6-9月,区域地下水位较现状略有上升,可满足大部分荒漠河岸林草植被的正常生长需求,水库对5年一遇标准以下洪水不调蓄,不会对荒漠河岸林草的繁衍存活产生明显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7.
《绿色视野》2010,(2):5-5
据悉,受全球气候变暖的影响,备拉丹冬地区冰川总体呈明显波动退缩趋势。各拉丹冬地区是长江源头主要水源补给区,冰川的不断退缩将使得河流的季节性洪水和总体径流量减少,直接影响淡水资源的供给,对长江上游地区水资源状况、区域生态环境及经济社会发展将产生不利影响。  相似文献   

8.
河北省共有31个河口港址,广泛分布于河北省沿海地区。在实地调研和广泛收集数据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对河北省河口港址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状况进行了定性、定量分析。根据分析结果将河口港址资源划分为4个质量等级,提出了不同质量等级河口港址资源开发利用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9.
石油天然气钻井工程产生的废水有机物浓度高且组分复杂,若在施工过程中发生泄露则会对周围地下水水质造成严重威胁。基于Visual MODFLOW 4.0软件,使用有限差分法求解地下水稳定流和溶质运移模型,并以某回注井的预处理工艺区为例,模拟预处理工艺区非正常状况运行对周边潜水含水层水质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1)溶质运移方向与地下水流方向一致,预处理工艺区及其地下水流下游方向,污染超标范围较大。(2)预处理工艺区非正常工况运行60d,第7 300d后COD贡献浓度为115.08mg/L,并形成2 466m2的超标范围;Cl-贡献浓度为1 139.33mg/L,形成1 253m~2的超标范围。一旦回注井非正常工况"带病"运行,将使得高浓度污染物下渗地下水系统,且污染物很难通过地下水流动稀释或自净。因此,在工程运行过程中,应重视场区地下水流下游方向的水质监测,避免相关污水池、罐"带病"运行,造成局部地下水污染。  相似文献   

10.
在简要分析泉州市地下水分布类型、开采利用和污染状况的基础上,采用单项组分评价和综合评价法对区域地下水质量进行综合评价和比较分析,对影响区域地下水水质分布格局的主要人类活动因素进行线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泉州市规划区范围内地下水呈现不同程度的污染,地下水水质状况与区域人口密度、城镇化水平,尤其是经济发展水平之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11.
未来地下水资源短缺,特别是由于地面沉降、地表退化、海平面上升等引起的地下水位下降,将对沿海地区的地质环境及人类的生存发展产生极大的影响。通过对崇明地区地下水资源利用现状以及影响地下水位下降的影响因素分析,提出了改善传统的灌溉系统来减少地下水资源的使用、海岸沿线修建人工湖泊防止海水入侵、鼓励农民大面积种植水稻、制定管理措施严格控制地下水的开采总量、进一步加强崇明岛地面沉降动态监测与研究等相应的防范措施。强调控制地下水位的下降,以减轻淡水资源短缺所造成的危害,具有特殊而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2.
祁佳丽 《青海环境》2011,21(3):145-146
青海三江源区地处青藏高原腹地,位于青海省南部,是长江、黄河、澜沧江三大河流的发源地,是我国乃至世界上独特的高原湿地生态系统。文章以三江源区玛多县生态监测为例,重点介绍了利用3S技术对玛多县土地利用现状及生态环境评价的方法和步骤,并对生态状况调查的结果进行了简要分析。  相似文献   

13.
青海省域内柴达木盆地、青海湖流域、青南多年冻土区等地区生态系统脆弱,在开发利用过程中,必须加强地下水影响评价和保护力度。全省生态脆弱保护区可划分为绿洲生态脆弱保护区、湿地保护区、多年冻土环境脆弱区3个大区、30个亚区。文章对青海省生态脆弱保护区划分及其地下水资源特征进行了初步分析。  相似文献   

14.
根据攀西地区自然地理、地质环境条件实际情况及可操作性等因素,采用适合于裸露熔岩区的PLEIK评价模型对其地下水系统防污性能进行评价,采用层次分析法计算得出攀西地区防污性能评价分区图,通过防污性能、综合地形、水文地质条件、人类活动强度等的影响,划分攀西地区地下水防治分区。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扬州市区境内河流和地下水的环境质量进行调查分析,结果表明:河流水质较好,城区污水都排入污水处理厂且处理厂正常运行,水质达标排放,主要的污染物是有机污染物;地下水达到水质标准,由于地质原因,主要污染指标为总硬度和总矿化度。但仍应加大污染防治力度,针对水环境现状和问题,采取有效措施,坚持深入开展环境宣传教育,依靠科技进步,科学防治环境污染,控制污染源,实行达标制度,提高人们自身环保意识,促进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6.
根据近期地下水动态监测资料,结合四平市地下水赋存的环境水文地质条件,分析论述了监测区内由于不合理开发地下水资源而产生地下水水位下降、水量削减、水质污染等环境地质问题,提出了防治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7.
输油气管道在采用盾构隧道方式穿越含沼气地层时,存在沼气释放的可能性。沼气释放会威胁施工人员的安全,增加工程施工难度,影响工程质量,严重时甚至造成工程损坏等事故。泄漏的沼气达到一定浓度时,遇火可能发生火灾爆炸事故。为减小或避免事故影响,可以从主动排放沼气、对沼气进行监测及监控、加强通风措施、施工器械设计等几方面进行防范,此外建设单位还应采取相应的管理措施防控风险的发生。  相似文献   

18.
某油田利用千化池蒸发处理联合站排放的含油污水,部分干化池存在轻微渗漏,下渗的污水会对地下水产生污染。为掌握污染物在地下水中的迁移转化规律,建立含油废水的一维竖向迁移模型,并利用Hydrus-1D计算程序对地下水中污染物浓度随时间、运移距离衰减的情况进行模拟分析。分析结果对于控制干化池含油废水中石油类污染物对地下水环境的污染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19.
区域地下水环境的保护是气田开发过程中环境保护工作的重点之一。通过现场调查和统计分析得知,外部污染源是影响当地地下水环境的主要因素,农田径流污染源是外部的主要污染源,以CODCr计其排放量分别约占外部污染源排放总量的67%,而钻井液漏失、天然气窜层、钻井废水排放等钻井作业是内部的主要污染源,其CODCr排放量约占内部污染源CODCr排放总量的62%,因而钻井作业的污染防治应是项目内部地下水污染防治工作的重点。根据地下水环境质量现状分析及变化趋势分析可知由于气田的开发建设,气田区地下水水质已受到一定程度的影响,特征污染物表现为CODCr、氨氮、氯化物、硝酸盐氮。为保护气田区地下水环境,分施工期和运营期两阶段设计了地下水环境保护方案,采取源头控制的清洁生产,至末端控制的污染治理并提出了突发污染事故应急预案,为气田的可持续开发提供指导。  相似文献   

20.
选取位于长江三峡水库小江支流回水末端的汉丰湖流域为研究对象,运用Arc GIS空间分析与统计分析方法,分析了汉丰湖流域河岸在不同缓冲区尺度的土地利用格局,并建立了河岸不同尺度缓冲区内土地利用与河流水质的关联。结果表明:(1)林草地在各个缓冲区尺度内均对COD、NH_3-H、TN、TP具有一定的削减作用,对水体质量保护起着积极作用。(2)建设用地、耕地在各个尺度缓冲区内与COD、NH_3-H、TN、TP呈正相关,表明建设用地、耕地比重的增加会对水质保护产生负面影响。(3)建议为降低城市化进程对环境的负面影响,应优化区域土地利用格局,合理规划河岸带,特别是500m范围内的城市缓冲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