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0 毫秒
1.
选取不同类型的环境和污染源水样开展了发光细菌毒性测试,针对不同环境管理目标,探讨了急性毒性定量表征方式。发光细菌急性毒性测试在环境应急监测、水源早期生物预警中,采用绘制毒性预警基线图的方式比较可行。在污染源监督监测中,对于发光抑制率低于60%、无法求出EC50的样品,采用等效毒性参照物的质量浓度表征废水的毒性;对于发光抑制率高于60%,采用稀释因子表示样品的毒性更直观可靠。  相似文献   

2.
以国标(GB/T 15441—1995)方法中推荐使用的明亮发光杆菌T3小种(Photobacterium phosphoreum T3 spp.)为测试生物.针对《水质 急性毒性的测定 发光细菌法》(GB/T 15441—1995),从数据处理、参比毒物和测定方法3个角度,对国标方法进行了改进。应用Origin 7.5程序对测试数据进行拟合,并选择出拟合效果较为理想的Sigmoidal函数与国标中使用的线性函数进行了拟合对比。针对国标中使用的剧毒性物质HgCl2,选择了毒性较低的ZnSO4 ·7H2O作为替代参比物,并对2种金属离子的毒性测试数据进行了比较。因为使用的生物毒性测定仪的国标方法要求严格的操作并且步骤繁琐,选择利用酶标仪进行测定,并对2种方法进行了对比研究,验证了酶标仪使用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研究生物急性监测方法对监测典型化工污水处理厂废水的适用性,选择2家常州市典型的化工园区污水处理厂(“常A”和“常B”),进行了发光细菌、藻类、大型溞和斑马鱼卵4种不同层次受试生物的急性毒性检测。研究表明,发光细菌急性毒性、藻类叶绿素荧光毒性在2个污水处理厂中均被检测到,发光细菌急性毒性通常进水大于出水,但在投放大量氧化消毒剂时,出水表现出剧毒。藻类叶绿素荧光毒性最高值出现在常B进水中。大型溞和斑马鱼卵急性毒性仅在常B进出水样中有检出,受纳河道下游水样虽未表现出急性毒性,但可观察到斑马鱼卵各类发育畸形。4种生物急性毒性检测方法中,发光细菌适用范围最广,藻类、大型溞和斑马鱼卵急性毒性方法可根据监测目的和工业园区特点相应选择。实验结论可为化工污水处理厂尾水排放过程中生物毒性监测的常态化提供方法选择,为管理部门制定排放标准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发光细菌法评价工业废水的毒性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用发光细菌测定法估算了两城市污水对河道水体污染的分担率,评价了工厂排放废水的毒性,并据此确定了污染源监督管理中应优先治理的工厂(车间)废水。  相似文献   

5.
通过改进传统的单管式发光细菌毒性测试方法,测定了发光细菌悬液在高通量测试体系中的发光动力学数据和发光强度的校正因子,以评价发光细菌在高通量测试体系中的稳定性。采集了长三角示范区水乡客厅及周边区域12个采样点环境水样,并对该方法在评价环境水质中的适用性进行验证。结果显示,在75 min内,稀释10~100倍的发光细菌悬液的发光强度约为105~106RLU/s,各稀释梯度发光细菌悬液发光强度的校正因子平均值范围为0.78~1.10。各采样点环境水样的毒性单位范围为0.007~0.11,水质毒性分级均为I类,水质良好。研究结果表明,高通量发光细菌法稳定可靠,适用性强,可快速高效地评价环境水质。  相似文献   

6.
利用发光细菌测定水体的生物毒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君 《干旱环境监测》1995,9(4):247-248
利用发光细菌测定水体的生物毒性苏君(乌鲁木齐市环境科研监测中心站830000)明亮发光杆菌(PhotobacteriumPhosphoreum)T3变种(以下简称T3菌)的生物毒性测定方法,是依据有生物毒性的有机、无机污染物对T3菌荧光酶的敏感性制定...  相似文献   

7.
发光细菌毒性法在饮用水水质评估与预警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温州地区水源地、自来水等水质指标的研究,评估发光细菌(费氏弧菌)生物预警毒性监测的有效性,并结合实际案例,探讨以发光细菌生物毒性指标评估、预警水质的可行性。在正常情况下,饮用水水源地水质在低发光抑制率区间(±18%),如果水质遭遇农药污染等非正常情况,发光抑制率明显升高。在自来水净水过程中的各个处理阶段,发光细菌的水质毒性检测表现出敏感性,可以用于水质安全在线实时监控。  相似文献   

8.
测定了4.5%氯氰菊酯乳油、10%苯扎溴铵溶剂和5%马拉硫磷溶剂3种杀虫剂对羽摇蚊四龄幼虫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3种杀虫剂处理羽摇蚊幼虫4天,随着杀虫剂浓度的增加,每天的存活率呈下降趋势.氯氰菊酯对羽摇蚊幼虫的24h - LC50、48h- LC50、72h- LC50、96h- LC50分别为20.865、3.073、0.801、0.375mg/L,苯扎溴铵对羽摇蚊幼虫的24h- LC50、48h- LC50、72h -LC50、96h -LC50分别为1.358、0.201、0.024、0.013mg/L;马拉硫磷对羽摇蚊幼虫的24h- LC50、48h - LC50、72h- LC50、96h - LC50分别为15.393、3.343、0.613、0.305mg/L.苯扎溴铵对羽摇蚊四龄幼虫的毒性最高,其次为马拉硫磷,氯氰菊酯毒性最低.  相似文献   

9.
用毒理学方法测定香烟烟雾水溶液(water-soluble contents of cigarette smoke,WSCCS)对小草鱼的TLM24,用TLM24的WSCCS对小草鱼进行急性毒性试验并观察鳃丝组织切片,了解WSCCS对小草鱼的急性毒性作用。结果表明,香烟烟雾水溶液对小草鱼有较强的急性毒性作用,WSCCS对小草鱼的半致死浓度为0.4支/L。急性中毒小草鱼出现跳跃、侧翻、反应迟钝、丧失平衡力及死亡的现象,鳃丝排列不规则,发生弯曲。  相似文献   

10.
用八种淡水鱼类监测四种污染物的急性毒性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本文采用鲢鱼、鲫鱼、鲤鱼、金鱼、鳊鱼、草鱼、鳙鱼和罗非鱼等八种淡水鱼类为试验生物,研究了丙烯腈、乙腈、硫氰酸钠和二甲基甲酰胺等四种污染物对这八种鱼类的急性毒性效应和不同鱼类的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丙烯腈、乙腈、硫氰酸钠和二甲基甲酰胺对八种鱼的96hLC50值分别为561964mg/L,34546346mg/L,10406782mg/L,655116194mg/L,八种鱼类对这些污染物的敏感性基本接近,常用的生物监测试验用鱼(链鱼和鲤鱼)可以较好地代表我国主要的淡水鱼类  相似文献   

11.
发光细菌法监测废水综合毒性研究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11  
运用发光细菌法对 2 6个污染源废水样的毒性进行测定。并以毒性较为稳定的 Hg Cl2 作参比毒物 ,使此法所测得的毒性定量化。据水质毒性分级标准 ,对水样毒性的测定结果进行评价 ,属 级低毒的 1 1个 , 级中毒 4个 , 级重毒1个 , 级高毒 3个 , 级剧毒 7个。另从辽阳化纤厂五个废水样可以看出距离污染源越近毒性越强。这一结果既与实际情况相符又与鱼的毒性试验结果一致 ,证明发光菌监测工业废水是可行的。  相似文献   

12.
发光菌毒性试验在项目竣工环保验收监测中的应用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某敏感化工技改项目曾因超标排污引发跨地区厂群纠纷被责令停产整改,为考察该项目整改后废水处理设施的运行效果,保障水生生物安全,在该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时,采用发光细菌毒性试验检测废水的急性毒性.结果表明,达标排放的废水对生物的急性毒性为低毒,试验结果与常规验收监测结果有可比性,发光细菌毒性试验可用于必须公示的敏感项目竣工环境保护验收监测.  相似文献   

13.
3种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海洋发光菌的毒性作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海洋发光菌为受试生物,研究了红霉素、罗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3种抗生素的单一和联合毒性作用。基于常见的3种联合作用评价方法,对混合体系的联合毒性作用进行了评价研究。结果表明,3种抗生素对发光菌单独作用的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分别为:0.725 9×10-3,1.207 8×10-3和0.633×10-3mol/L;二元联合体系对发光菌的毒性强弱为: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罗红霉素+红霉素>罗红霉素+乙酰螺旋霉素。3种抗生素联合体系作用类型的不同与每种抗生素不同取代基对微生物生理生化过程的影响有关。在选择的联合研究体系中,以毒性单位法获得参数的数值较大,灵敏度较高。研究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对发光菌的毒性作用可为环境风险评价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4.
本文测试了硫氰酸钠、二甲基甲酰胺、乙腈和丙烯腈等四种石油化工废水中常见污染物对15种水生生物的急性毒性,以考察不同时刻LC50之间的相关性。试验结果表明,24、48和72小时的LC50(或EC50)与96小时的LC50(或EC50)之间存在十分密切的相关关系,在特定情况下可以用24、48或72小时的急性毒性试验结果代替96小时毒性试验结果,比较污染物的毒性大小,进行污染物结构活性分析,完成短期生物监测。  相似文献   

15.
为加强大型蚤急性毒性试验的质量控制,采用重铬酸钾作为参考毒物分析了不同日龄母蚤所产幼蚤的毒性效应变化。研究发现,在大型蚤急性毒性试验中,对于在11~56日龄期间的母蚤,以35日龄母蚤所产幼蚤对重铬酸钾的敏感度最高,47日龄母蚤所产幼蚤的敏感度最低。在一定范围内,提高稀释水硬度可显著降低大型蚤对重铬酸钾的敏感度。重铬酸钾的24h-EC 50值的实验室精密度以29~42日龄母蚤组所产幼蚤最好,其次为15~28日龄母蚤组;经t检验,大于42日龄母蚤组所产幼蚤对重铬酸钾24h-EC 50值与15~28日龄母蚤组有显著性差异(P<0.05),与29~42日龄母蚤组有高度显著性差异(P<0.01),表明以20℃为大型蚤培养温度时,大型蚤毒性试验宜选用15~42天母蚤所产幼蚤。进行大型蚤急性毒性试验时,应定期使用参考毒物检查毒性试验的实验精密度并运用质量控制图来验证持续的实验室能力。  相似文献   

16.
在枯水期和丰水期,对秦皇岛市15个典型入海排污口污水进行生物效应监测,选用发光细菌(费歇尔弧菌)、藻类(中肋骨条藻)、甲壳类(卤虫)、鱼类(海水青鳉幼鱼)4种不同的生物毒性测试生物对污水进行短期急性毒性测试。结果表明:排海污水的毒性大小易受雨水稀释影响;海水青鳉幼鱼对污水最为敏感,其次为卤虫和中肋骨条藻,费歇尔弧菌敏感性最低。对排海污水毒性评估结果与理化指标的相关性分析进一步表明,仅仅依靠理化指标来评估污水的环境影响具有局限性。  相似文献   

17.
以常州市典型城市黑臭水体神童滨为对象,利用大型溞-固定沉积物毒性实验,成功地对治理前、后污染河流沉积物毒性变化进行监测,获得较浸出液毒性实验更灵敏的结果。结果表明,治理前污染河流4个采样点沉积物的毒性均为中毒级,治理后,3个采样点的毒性下降到微毒级,1个点位毒性为无毒级。根据河道整治前、后的沉积物对水生生物的综合毒性变化,评价河道治理前的危害程度和治理后的生态安全性,为采取合理的整治方法以达到可持续治理效果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8.
焦化废水中的溶解性有机物(DOM)作为废水污染物和毒性的主要来源受到广泛关注。厌氧-缺氧-好氧(A-A-O)生物法联合混凝沉淀工艺在焦化废水处理中被广泛应用。于2018年4,7和11月分别采集4座焦化废水处理厂废水,采用光谱学分析手段和水生生物急性毒性试验对A-A-O联合混凝沉淀处理过程中焦化废水的DOM和毒性变化进行分析。结果表明,焦化废水中含有大量不饱和芳香性物质,其中类色氨酸、络氨酸物质占主导,其次为类溶解性微生物代谢产物、类富里酸物质和类腐殖酸类物质;未经处理的焦化废水对藻类和大型溞的急性毒性等级为中毒至高毒。A-A-O联合混凝沉淀处理可去除90%以上的类色氨酸、络氨酸和类富里酸物质,但对类腐殖酸类物质去除率相对较低,仅为约80%,关键去除段为缺氧段和好氧段;该工艺对焦化废水急性毒性削减率为80.51%~94.30%,关键削减段为厌氧段。Pearson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焦化废水溶解性总有机碳(TOC)、类腐殖酸类物质荧光组分C1和类富里酸类物质荧光组分C4与废水急性毒性存在显著正相关关系,可利用其作为水样急性毒性初筛的指示性指标。可为焦化废水生化处理的效能优化和废水毒性控制及安全评估提供科学支撑。  相似文献   

19.
以常州市典型城市黑臭水体神童浜为对象,采用小球藻和大型溞作为急性毒性测试手段,对整治前、后神童浜4个点位的上覆水和孔隙水的毒性效应进行了对比和评价。结果表明,整治后神童浜上覆水水质明显改善;上覆水在整治前、后对小球藻生长均无抑制作用,反而呈促进作用;对黑臭水体的整治降低了上覆水和孔隙水的生物毒性,但整治后的上覆水仍存在富营养化问题,且孔隙水对水生生物仍具有一定的毒性风险。提出,利用生物毒性测试能反映出黑臭水体整治前、后的毒性变化,可应用于对黑臭水体整治效果的评价。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