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加勒比松1a生幼林氮磷钾不同配比的追肥试验表明,追肥后6a,肥效都极显著;其中  相似文献   

2.
加勒比松幼林基肥试验结果表明,施基肥后1~3a肥效显著,以第2a的肥效最大,树高、地径比不施基肥的分别增加 56%~94%和 29%~60%; 6 a后肥效下降,但施基肥的树高、胸径、材积仍比不施基肥的有所增长。基肥对树高的效应大于对径粗的效应。氮、磷、钾配合施用的效果最佳,但当氮、磷、钾相同配比(N_(30)P_(30)K_(30))时,则有特殊的低效应。在施氮、磷、钾全肥时,前期配施氮对加勒比松生长有利,而磷、钾的肥效较持久。氮、磷、钾无机肥配施滤泥在2a内无增产效果,3a后方显肥效。6a树龄时,氮、磷、钾配施滤泥与单施无机肥相比,胸径、材积分别有所增长。  相似文献   

3.
本研究在雷州半岛贫瘠的砖红壤上进行.施用基肥可提高尾叶桉材积的生长量,直至4年时仍有极显著的效应.最佳施肥处理比不施肥材积肥材积增长315%基肥的施用以氮、磷、钾配施效果课最好.施PK、NK、NP的材积分别只有NPK全肥的67%、42%和28%。本试验不同处理中,最佳配比是每株N15g、P30g、K30g.施用一定量的N、P、K可改善植株的养分状况.过量施用反而不利N、P、K的正常吸收.破坏养分平衡.  相似文献   

4.
桉树人工林间种山毛豆对提高土壤肥力和促进林木生长有极其显著的作用。间种5年后,林地表层土壤有机质和全量养分N、P、K的质量分数,分别为18.21kg/hm^2、0.85kg/hm^2、0.43kg/hm^2、1.30kg/hm^2,而对照林地分别为13.70kg/hm^2、0.56kghm^2、0.34kg/hm^2、1.10kg/hm^2;林地土壤有效养分含量显著提高;土壤结构和土壤水分物理性质显著改善;桉树生长量显著增加,刚果W5桉平均株高增长16%,平均胸径增长22%,单位面积的木材蓄积量增加59%。  相似文献   

5.
银缕梅花芽生长和开花习性的观察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为了探索银缕梅稀有频危原因,于1990~1995年连续对其花芽生长和开花习性进行观察.结果表明:银缕梅花芽分化到苞片展开,需经1a时间;苞片展开,雌、雄蕊裸露20d后.雄蕊趋于成熟,雌蕊比雄蕊迟熟5~9d,故为雌雄异熟型.银缕梅坐果率为0~1(2),经人工辅助授粉可明显提高坐果率1倍以上,并能增强种子活力,使种子发芽率上升到85%~90%.  相似文献   

6.
采用正交设计法对贵州麻江马尾松天然中龄林进行施肥试验,结果表明,施肥对林木生长具有良好的效果.至第7年,单株材积平均为对照的132.3%;所施元素中N、P、K对单株材积均有很大影响,且都达到0.1以上显著水平;而施P的自第4年至第7年均有良好的反应,其中以P2的效果最好;施肥的最优化组合为N2P2K2.  相似文献   

7.
通过玉米盆栽试验,研究了不同水分条件下菌肥对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范围在9%~20%时,施用生物菌肥对提高土壤微生物量碳、氮有显著效果;不同的水分条件下菌肥发挥的肥效不同,土壤含水量为13%-16%时,菌肥对土壤中微生物量碳、氮的影响最大,且玉米的生长状况良好.图2表6参4  相似文献   

8.
梅州城区植物群落的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9年4—10月,采用群落调查法、主成分分析法对梅州城区5种绿地类型65个种植的植物群落进行研究,结果表明:1)各类植物共计43科105属147种(含变种),其中乔木62种(42.17%)、灌木45种(30.61%)、草本植物31种(21.09%)、藤本植物9种(6.12%);2)群落垂直结构为乔、灌、草3层复合结构者9个(13.85%),为乔、草2层结构者34个(52.31%),乔或草单层结构者12个(18.46%);3)乔木树种平均胸径16.7cm,其中平均胸径〈10cm者23种(37.09%),平均胸径10~20cm者29种(46.77%),平均胸径20~30cm、〉30Cm者分别为5种(均为8.06%);4)梅州城区植物群落结构的特征,可用乔木高度因子、胸径因子、密度因子及冠幅因子来表述,这4个主因子的方差累积贡献率达到81.55%,可以很好地反映出群落结构的大部分信息;5)梅州市城区乔木层的优势树种是垂榕、大叶榕、大王椰子,次优势种是阿珍榄仁、阴香、海南蒲桃、细叶榕、木棉、麻楝、香樟、洋紫荆,这11个树种分属桑科、棕榈科、使君子科·、樟科、桃金娘科、木棉科、楝科、豆科(云实科),它们是梅州城市森林的骨干树种和基调树种,决定了梅州城市森林的南亚热带性质的外貌。  相似文献   

9.
上海外环林带小气候效应的研究(Ⅰ)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具有代表性的上海外环林带小气候的测定,结果表明,在春夏林内白天最高气温低于旷地1.4℃,而秋冬则分别高于旷地1.1℃和2.7℃的特征;春、秋、冬林内最低气温高于旷地0.52到1.1℃;一年中春、夏、秋相对湿度高于旷地4%-11.4%,尤以夏季增湿最大,昼夜与旷地湿度差值分别达到11.4%和6.9%,林带在夏秋白天的降温和夏秋的增湿作用十分明显,林带明显具有冬暖夏凉和冬干夏湿的作用。林带在春夏季对林带北缘及下风向90m区域具有稳定其小气候的作用。一年中春、夏、秋林内气温日变化幅度比旷地小1.3~0.7℃,而冬季林内气温日变化幅度反比旷地大2.1℃;相应的夏、秋林内相对湿度日变化幅度比旷地高4.4%-6.7%,而冬、春林内相对湿度日变化幅度反比旷地低1.10/0--2.6%。在冬季中午林带内蓄热能力比旷地高约3℃,林中最低气温普遍比林外高0.5℃,具有明显保温作用。  相似文献   

10.
整地施肥试验结果表明,全垦、带垦和穴垦三种整地方式以及施肥对尾叶按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均无明显的影响,成活率在95%-98.8%之间,保存率在92.1%-97.7%之间.整地能改变土壤性状,如土壤孔隙度全垦为57.88%。穴垦为49.42%;对林木生长有促进作用,但作用效果很快减少,如造林3年后的林木材积全垦、带垦分别为穴垦的136.4%和120.0%,5年后却分别下降到116.5%和108.3%.施肥可提高土壤养分,促进林木生长.造林5年后的调查结果,穴垦施肥林地的土壤有机质、速效N分别为15.447g/kg和49.230mg/kg,林木年均树高生长为1.25m;不施肥处理的有机质、速效N分别为10.388g/kg和35.715mg/kg,林木年平均生长量为0.35m;林木材积施肥处理的为不施肥的9.8倍.整地施肥还可提高林木叶片的养分含量.  相似文献   

11.
We maintained a factorial nitrogen (N), phosphorus (P), and potassium (K) addition experiment for 11 years in a humid lowland forest growing on a relatively fertile soil in Panama to evaluate potential nutrient limitation of tree growth rates, fine-litter production, and fine-root biomass. We replicated the eight factorial treatments four times using 32 plots of 40 x 40 m each. The addition of K was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 decreases in stand-level fine-root biomass and, in a companion study of seedlings, decreases in allocation to roots and increases in height growth rates. The addition of K and N together was associated with significant increases in growth rates of saplings and poles (1-10 cm in diameter at breast height) and a further marginally significant decrease in stand-level fine-root biomass. The addition of P was associated with a marginally significant (P = 0.058) increase in fine-litter production that was consistent across all litter fractions. Our experiment provides evidence that N, P, and K all limit forest plants growing on a relatively fertile soil in the lowland tropics, with the strongest evidence for limitation by K among seedlings, saplings, and poles.  相似文献   

12.
钾素营养对浅海沉积土桉树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浅海沉积物发育的砂壤土上种植桉树(EucalyptusU6),N60g/株、P2O590g/株作基肥,钾肥的多次施用对桉树的生长影响,结果表明:只是在造林前配合NP作基肥或当年追施钾肥才能发挥理想的钾肥使用效果。在NP作基肥的基础上添加氯化钾50g/株,一年生树高增长24.6%,当年再追施氯化钾50g/株的处理,一年生树高增长52.5%,二年生胸径则分别增长22.1%、42.8%;而后钾肥的追施效果不显著;这些差异一直保持到伐龄6a,但随林龄的增长,差异有所减少。由于材积由树高和胸径来决定,使处理间材积上的差异更加明显,并由此带来明显不同的经济效益。桉树对肥料的“相互作用效应”是明显的,造成以上结果的最大可能是桉树对元素的平衡需求。因此,建议桉树施肥以多元素的复合肥为主,并添加适量的微量元素,对其提供完全的营养,才能获得理想的产量,同时,应尽早进行施肥,以免错过桉树敏感期对肥料的大量需要而造成难以弥补的损失。  相似文献   

13.
氮促进亚种间杂交稻的分蘖和对磷、钾的吸收,钾也能促进氮、磷的吸收,但对分蘖似有抑制的趋势。稻株各生育期氮、磷、钾含量以分蘗盛期最高。随后迅速下降,至幼穗形成期下降速率减缓。齐穗后,累积在茎、叶的氮、磷大部分向穗部转移,而钾则很少运送到穗部。每生产100kg稻谷约需吸收1.71kg N、0.77kg P_2O_5、2.30kg K_2O,三者比例为1:0.45:1.35。氮、钾配合施用的增产效果大于单施氮或钾的效果;在施用量为82.5kg N ha~(-1)和75.0kg K_2O ha~(-1)的基础上,增施氮肥或钾肥,其增产效果相近,表明在施用适量氮肥的前提下,亚种间杂交稻对钾的反应甚为敏感。  相似文献   

14.
青檀天然群落土壤成分及其对青檀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汪殿蓓  李建华  陈玉兰  刘仁阳 《生态环境》2010,19(10):2318-2324
对湖北省三潭风景区青檀(Pteroceltis tatarinowii)天然群落土壤主要元素进行测定,并通过因子相关分析,探讨了土壤成分与青檀生长指标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结果可为青檀野生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利用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土壤水溶性Ca2+、Mg2+平均质量分数为3.598和0.176 g·kg-1,速效钾、全氮、有效磷的平均质量分数分别是133.324 mg·kg-1、4.413 g·kg-1和3.569 mg·kg-1,有机质平均质量分数为3.295%。土壤水溶性Ca2+与青檀生长指标之间无显著相关关系;土壤可溶性Mg2+与乔木、灌木的丛生植株数量呈显著正相关,当Mg2+浓度处于0.191~0.221 g·kg-1之间时,青檀的丛生植株数量大;全氮与青檀乔木平均高度、平均胸径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单生植株数量呈显著负相关;有效磷与乔木平均高度和胸径呈显著正相关;速效钾与乔木丛生植株数量及乔木总数量呈显著正相关;有机质灌木冠幅呈显著正相关。按土壤成分可将青檀群落聚成3类,3个聚类组的土壤水溶性Mg2+、全氮(TN)、速效钾(TK)、有效磷(TP)、有机质以及青檀乔木植株总数量存在着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5.
选用我国北方地区近年来选育或推广应用的29个花生品种(系),采用全生育期内人工控水盆栽试验,设置正常供水(控制整个生育期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75%~80%)和中度干旱胁迫(控制土壤含水量为田间持水量的45%~50%)2个水分处理。收获后分析籽仁中铁、锌、锰、铝、镉等微量元素和钙、镁、钾、磷、氮等主要矿物质元素含量。结果表明,花生籽仁中铅、铬含量极低,未能检测出;品种间各微量和其他矿质元素含量均存在明显差异,微量元素中,铝平均含量最高,锰含量最低,铁和锌含量居中。干旱使花生籽仁中除铝之外的铁、锌、镉、锰微量元素含量显著增加,尤其是铁,其含量是浇水条件下的2.9倍,其次是镉,为浇水条件下的2.4倍,锌也达1.6倍;但干旱使籽仁中钙、镁含量降低,氮、磷、钾3元素的变化不大,两处理间差异不明显;两处理中除锌元素外其余矿质元素含量间的相关系数间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关系,镁、锰和镉三元素间的相关系数最大,均在0.95以上,钙次之,磷最小。表明土壤干旱可提高花生籽仁中铁、锌、镉、锰微量元素含量,且微量矿质元素协同效应明显;土壤湿润降低花生籽仁中磷、钾元素与其他矿质元素间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6.
冯国禄  杨仁斌  丁孟  蔡可兵 《生态环境》2010,19(7):1636-1641
为研究稻田中氮磷的变化特征和降污潜力,采用室外微区模拟稻田春耕施肥耕整试验,在3、6cm和9cm等3个不同蓄水深度处理(分别表示为t-3、t-6、t-9)条件下,对稻田氮磷含量变化的动态特征及降污潜力进行了探讨。田面水氮磷质量浓度变化与土壤中氮磷的流失密切相关。土壤扰动、基肥(缓释肥)的释放、硝化-反硝化作用、悬浮颗粒物(SS)的物理沉降等综合因素的影响,是导致田面水氮磷质量浓度变化呈先升后降趋势的主要原因。在蓄水处理后1周内,各处理的田面水氮磷质量浓度大小顺序为:Ct-3〉Ct-6〉Ct-9,总氮(TN)、总磷(TP)质量浓度与蓄水深度呈显著的负相关(Y=-33.97x+133.4,R2=0.999和y=-0.115x+0.61,R2=0.994)。春耕插秧时,因水分管理要求,需要立即排水,相对于蓄水3cm的常规水分管理,若能蓄水9cm后再排放,可减少排放总氮45.57%~86.88%、总磷33.02%~62.79%;若蓄水6cm再排放,可减少排放总氮35.76%~72.13%、总磷9.88%~50%。但考虑到"浅水活苗"之实际,以人工蓄水5~6cm较为适宜。另外,在蓄水5~6cm的前提下,于第5d或第7d排水,减排降污效果显著;第5d排水,相比第3d排水,可减少排放总氮21.22%~55.41%、总磷67.67%~83.70%。从稻田春耕生产实际要求和降污效能综合考虑,选择6cm的蓄水深度并在第5d排水,是提高稻田减排降污潜力的农艺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7.
采用氟、磷、钾化肥三因素通用旋转组合设计,通过计算机模拟寻优,建立了湘南砂岩红壤玉米-大豆立体栽培模式中玉米施肥量-产量、玉米施肥量-利润数学模型;优选出玉米产量和利润最高的各10套施肥方案;计算出玉米最高产量的施肥量为:尿素750kg/hm2,过磷酸钙1125kg/hm2,氯化钾332kg/hm2,N∶P2O5∶K2O=1∶0.39∶0.58;计算出玉米最佳经济效益施肥量为:尿素712.8kg/hm2,过磷酸钙1125kg/hm2,氯化钾285.2kg/hm2,N∶P2O5∶K2O=1∶0.41∶0.52.玉米与大豆的产量间以及两者的利润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8.
砂姜黑土秸秆还田配施氮肥的固碳效应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安徽蒙城砂姜黑土4年秸秆还田定位试验为研究对象,研究了秸秆还田配施不同氮肥水平条件下砂姜黑土耕层土壤容重、有机质组分的变化特征,分析了土壤有机质含量与土壤容重的相关性以及秸秆还田和氮肥施用对土壤碳库管理指数、固碳效应的影响。结果表明,秸秆还田(S)显著降低了土壤容重,不同施氮水平间,秸秆移除的土壤容重在1.24~1.31 g·cm-3之间,而秸秆还田在1.14~1.20 g·cm-3范围内,后者较前者下降2.50%~9.20%(p〈0.05),其中以秸秆还田配施N5(S+N 720kg·hm-2)处理的降幅最高。S较秸秆移除(R)显著提高了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TOM)和活性有机质(LOM)含量,增加幅度分别为2.38%~10.61%(p〈0.05)和9.10%~44.74%(p〈0.05),其中分别以配施N2(N 450 kg·hm-2)、N3(N 540 kg·hm-2)水平的幅度最高。相同施氮条件下,碳库管理指数(CPMI)S较R高出2.42%~87.68%(p〈0.05);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较秸秆还田不施氮肥显著提高了CPMI,提高幅度分别为41.71%、38.17%、74.62%、48.84%和48.86%(p〈0.05),并以配施N3处理的为最高,较N1(N 360 kg·hm-2)、N2、N4(N 630 kg·hm-2)和N5高出23.22%、26.38%、17.33%和17.31%(p〈0.05);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处理的CPMI较R+N0依次高出2.42%、45.14%、41.51%、78.85%、52.44%和52.46%(p〈0.01);秸秆移除各氮肥水平间的CPMI无显著差异。根据等质量土壤计算方法,等质量土壤为2615 Mg·hm-2(0~20 cm),秸秆还田配施氮肥增加了耕层等质量土壤有机碳储量,增加范围为6.58%~14.83%;秸秆还田配施氮肥较不施氮肥显著高出10.29%~16.35%(p〈0.05),较R+N0高出25.99%~32.91%(p〈0.01),均以配施N4水平的增幅最高;S+N0较R+N0提高14.23%(p〈0.05)。相关分析表明,SOM和LOM含量均随土壤容重的减小而增加,相关系数为0.5540和0.7575,分别呈显著线性负相关(p〈0.05)和极显著线性负相关(p〈0.01)。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