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4 毫秒
1.
选取2010—2017年北京市地表水监测数据,对河流氨氮(NH 3-N)浓度的时空演变特征进行分析。结果显示,空间上,全市河流NH 3-N浓度整体上保持上游优于下游的分布特征;年均浓度显著下降,由2010年的8.53 mg/L逐年下降至2017年的3.09 mg/L;河流NH 3-N浓度与化学需氧量、总磷呈显著正相关,与溶解氧显著负相关,总氮与NH 3-N的比值随着水质由差到好呈上升状态。污水收集处理和再生水利用是改善北京市河流水质的关键措施。为持续降低河流NH 3-N浓度,改善首都水环境质量,须提高污水处理能力和出水水质,有机结合再生水回用与生态治水理念。  相似文献   

2.
丹江口水库流域氮素时空分布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全面了解丹江口水库流域氮素污染状况,对库区26个点位及10条主要入库河流入库口处的表层水样进行了丰水期、平水期、枯水期采样与监测,探讨了氮素时空分布特征。入库口总氮检出范围为1.31~10.96 mg/L,其中泗河和神定河入库口总氮最高。总氮为库区水质主要限制因子,年均总氮质量浓度为1.13~2.71 mg/L;汉江库区整体上总氮污染水平略高于丹江库区,且与丹江库区相比,汉江库区受点源排放的影响较大。10条入库河流总氮的总年均输入量为63 347.31 t/a,其中汉江的总氮输入量最大;入库河流总氮控制的关键在于溶解性有机氮和硝酸盐氮的控制。  相似文献   

3.
利用2014—2020年河南省18个地级城市空气质量监测资料和气象数据,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ArcGIS制图及相关性分析等方法,从时空分布特征上揭示河南省PM2.5污染特征,并分析其气象成因。结果表明:河南省2014—2020年PM2.5年均浓度为40~100μg/m3,总体呈递减趋势。PM2.5浓度季节分布特征为冬季>秋季=春季>夏季。河南省2019年和2020年PM2.5污染空间分布存在显著自相关,污染程度严重的地区主要是中部和东北部地区。冷热点分析发现,热点城市为濮阳、安阳、济源、郑州、新乡、焦作、鹤壁,冷点城市为信阳、驻马店、周口。PM2.5在年尺度上与气压、气温、相对湿度、风向、风速、能见度显著相关,其中,与气温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为-0.424。当相对湿度处于90%以下时,PM2.5浓度与相对湿度呈正相关;而在相对湿度超过90%之后,PM2.5浓度下降至70μg/m3...  相似文献   

4.
利用便携式测量仪,对广州市大型购物中心室内空气中的PM10、CO和CO2等进行了现场测定.结果表明,室内CO2和PM10浓度偏高.CO2全部超出了我国的室内空气标准,PM10全部超出了国家年平均标准,大部分超出了日平均标准.本文同时对购物中心内不同场所CO、CO2和PM10的浓度水平变化和来源特征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5.
根据2005年水质监测结果,对水磨河无机氮的特征分布及相互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初步分析探讨,结果显示,水磨河无机氮中硝酸盐氮含量最高,亚硝酸盐氮含量最低,亚硝酸盐氮与氨氮之间有非常显著的线性关系.通过对1991-2005年的监测资料分析,表明水磨河各断面无机氮含量呈下降趋势,但水磨河自上而下无机营养盐N总体浓度升高,说明氮污染还在延续,形势不容乐观.  相似文献   

6.
基于地统计学方法对北京市2012年11—12月的大气污染物SO2、NO2、PM10和PM2.5浓度数据进行了空间分析。结果表明,4种污染物浓度数据均符合正态分布,满足地统计学分析的使用条件且均呈现中等强度的变异性。4种污染物半变异函数的块金效应值分别是29%、24%、7%、4%,表现出很强的空间相关性。4种污染物长轴变程分别是63、58、62、90 km,短轴变程分别是31、37、48、50 km,空间分布呈现出各向异性,变程范围与中尺度天气系统相当。研究大气污染物的空间分布特性对于整体把握区域环境空气质量和监测点位优化十分重要,以北京市区域空气质量中PM2.5监测站点设置为例,其监测站点在长轴方向上的间隔设置应取20~25 km,短轴方向上布点间隔应为8~12 km。  相似文献   

7.
2013年北京市PM2.5重污染日时空分布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根据2013年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监测的PM2.5数据,系统分析了北京市重污染日PM2.5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并利用克里格插值初步统计了全年和重污染日PM2.5不同浓度区间的国土面积。2013年全市PM2.5年均浓度为89.5μg/m3,重污染日平均浓度为218μg/m3,重污染日主要集中在冬季;PM2.5年均浓度呈现明显的南高北低梯度分布特征,而重污染日空间分布较均匀,南部及城六区存在明显的高污染区,平均浓度在180μg/m3以上;2013年北京市重污染日PM2.5平均浓度为150~250μg/m3,其对应的国土面积约为12 656 km2,PM2.5平均浓度在250μg/m3以上的国土面积约为883 km2,而全年无PM2.5平均浓度在150μg/m3以上所对应的国土面积。  相似文献   

8.
乌鲁木齐河作为乌鲁木齐市的主要水源地,在生态保护和城市供水中均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为了研究乌鲁木齐河水化学特征及水环境质量,于2016年4—10月逐月对乌鲁木齐河6个采样断面进行地表水样采集,获取水样41个,对主要离子(K~+、Na~+、Ca~(2+)、Mg~(2+)、Cl~-、HCO_3~-、SO_4~(2-))浓度及pH、DO、TDS、CODMn、TN、TP、NH3-N进行监测分析,探讨了水化学组成的时空差异及影响因素,研究了乌鲁木齐河的水环境质量状况。结果显示,乌鲁木齐河水域年离子总量平均值为213.27 mg/L,属弱矿化度水,年离子总量在空间上表现出沿主河道由南向北逐步增加的趋势。主要阴离子为HCO_3~-和SO_4~(2-),主要阳离子为Ca~(2+),水质类型为Ca~(2+)-HCO_3~--SO_4~(2-)型。2016年河水年内不同时期TDS平均浓度排序为:9月10月4月5月6月8月7月。对水化学离子含量基于时间序列分析,结果显示除Ca~(2+)、HCO_3~-外,其他离子含量在各月份间均存在显著差异。SO_4~(2-)浓度在年内变化最为明显,呈现先减少后增加的趋势。对主要离子含量基于空间序列进行分析,结果显示,仅Na+含量存在显著差异。现阶段乌鲁木齐河的水环境质量为轻度污染。  相似文献   

9.
根据2007年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空气质量日报86个城市的空气污染指数资料,分析我国城市大气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结果表明,我国城市大气污染时空分布特征明显,大气污染冬季最严重,其次为春秋季节,夏季最好;污染总体上北方重于南方。城市大气污染由人类活动及当地特殊的地理位置综合影响形成,沙尘天气加重了北方大气污染。  相似文献   

10.
以1986-2020年苏州河水质监测数据为依据,将水质变化过程划分成1986-1996年、1997-2006年和2007-2020年3个阶段,系统分析了苏州河水质状况及多年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在第1阶段(1986-1996年),苏州河整体处于重度污染水平,从上游到下游水质显著恶化,市区段污染严重;在第2阶段(1997-2006年),苏州河市区段水质显著改善,有机污染指标消除劣Ⅴ类,氨氮和总磷仍处于较高污染水平,上下游水质逐渐趋同;在第3阶段(2007-2020年),苏州河水质持续改善,特别是2016年以来改善明显,2020年水质达到34年来的最好水平。苏州河水质改善与上海市实施的全市及苏州河多轮环境综合治理工程、上游来水水质改善等密切相关,反映了苏州河30多年环境综合治理的突出成效,并为城市黑臭水体治理提供经验。  相似文献   

11.
对北京市远郊百花山(海拔1300 m)2007—2017年大气常规6项污染物数据进行了分析,并与代表市区的国控站点均值数据进行了比较。研究发现,百花山SO2、CO、PM2.5浓度为国控站点浓度的35.5%~35.7%,NO2、PM 10、O 3浓度分别为国控站点浓度的14.0%、41.5%、185.5%。11年间,百花山6项常规污染物浓度逐年降低。2013—2017年,百花山PM2.5浓度年均降速为11.4%,低于国控站点13.3%的年均改善水平。百花山和国控站点在污染物季节变化趋势上基本一致,秋季颗粒物浓度差异最大,春季差异最小。百花山6项污染物的日变化峰谷比值为1.21~1.44,其差异小于国控站点。各项污染物浓度在18:00出现峰值,认为主要受城区远距离传输影响。2013—2017年,百花山共出现5个PM2.5重污染天,5级以上重污染小时数为442 h,国控站点有2%的重污染小时与百花山同步。  相似文献   

12.
采用Tekran 2537X大气汞分析仪在线测量北京市城区大气中气态元素汞(GEM,简称大气汞) 浓度,研究大气汞浓度随不同气象条件的变化特征。通过分析2016年10月—2017年9月大气汞监测数据发现,该监测点全年大气汞浓度为0.48~16.25 ng/m3,均值为(3.41±1.79)ng/m3。春季、夏季、秋季和冬季大气汞浓度均值依次为2.93 、2.95、4.27、3.37 ng/m3,其中,秋季大气汞浓度明显高于其他季节 。秋季大气汞浓度显著偏高可能由不利的大气扩散条件导致。大气汞夜间浓度显著高于白天浓度。同时,将大气汞与SO2、CO及PM2.5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大气汞浓度变化趋势与SO2、CO和PM2.5呈显著正相关。结合风向和风速进行污染来源分析,得到该点位大气汞在西南和东北方向上受人为排放源影响较大。污染源类型分析表明,冬季大气汞与CO同源性强,主要来自本地供暖用煤。  相似文献   

13.
广州市近地面臭氧时空变化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12年1月至2016年2月广州市环境空气自动监测数据和气象观测数据,对广州市近地面臭氧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与气象因子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12—2015年广州市臭氧日最大8 h滑动平均值的第90百分位数波动变化,年变化率依次为-14.3%、5.8%、-12.1%;广州市臭氧浓度呈现夏、秋季高,春、冬季低的显著季节变化特征;臭氧日最大8 h平均值的月均值和第90百分位数最高的月份一般分别出现在10月和7—8月;臭氧浓度的日变化曲线为单峰型,最大值一般出现在14:00或15:00;臭氧浓度随垂直高度的升高而增大,从低层(6 m点位或地面站)到中层(118 m和168 m点位)、中层到高层(488 m点位)臭氧日最大8 h滑动平均值的增长率分别为18.3%和39.1%;广州市中心城区臭氧浓度低于南北部城郊,夏、秋季高值区与夏、秋季主导风向相对应;臭氧浓度受降水、气温、相对湿度和风速等气象因子影响,臭氧浓度的超标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钦州湾枯水期富营养化评价及其近5年变化趋势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近5年枯水期现场调查的结果,采用富营养化指数法对该海湾富营养化程度进行评价并探求其变化趋势。结果表明近5年钦州湾枯水期富营养化指数的变化为0.08~10.2,其空间分布表现为沿着盐度梯度从茅岭江或钦江河口往外富营养化逐渐减轻。从2006年到2010年钦州湾富营养化从贫营养化往中度和重富营养化程度发展,富营养化显逐渐加重的趋势,在近两年河口区达到了重富营养化程度。陆源径流污染源的输入是富营养化空间分布的主要决定因素,而近5年富营养化逐渐加重的趋势主要是由不断增加的磷酸盐导致。海湾富营养化程度的增加并没有引起浮游植物生物量的急剧增加,但却增加了赤潮等生态灾害的风险。  相似文献   

15.
依据北京市环境保护监测中心1997—2010年降水监测资料,分析北京地区降水中离子特征及变化趋势,阐明北京市降水污染现状及变化特征。结合北京市特有的气象条件、地形地貌和工业分布情况,分析污染物来源及污染变化趋势。研究表明:年度降水电导率呈现波动变化,降水污染严重程度依次为南部郊区>市区>北部背景点。北京地区大气降水中的主要阳离子成分是Ca2+和NH4+,主要阴离子成分是SO42-和NO3-。近年来[SO42-]/[NO3-]比值逐步下降,污染类型由典型硫酸型发展为硫酸+硝酸混合型。阳离子[Ca2+]/[NH4+]比值下降,碱性离子缓冲能力降低。9种离子各季节浓度变化趋势基本一致,由高到低依次是春季>秋季>冬季>夏季,这种季节变化特征与气象因素密切相关。相关性及聚类分析表明:NO3-与SO42-存在很强相关性,说明其前体物SO2和NOX在大气中经常一同排放且进入降水途径相同;H+浓度不是由某个离子决定,是所有致酸离子和中和离子相互作用的结果,而NH4+来源不同于其它离子,北京地区的氨存在其单独排放源。  相似文献   

16.
运用综合污染指数法探讨滹沱河忻州段水质时空变化规律及关键影响因子。结果表明:在时间序列上,劣Ⅴ类河长比例总体呈先波动(1993—2003年),再波动上升(2004—2008年),最后快速下降趋势(2009—2011年);综合污染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丰水期2.15、平水期1.75、枯水期1.28,4项水质指标综合污染指数从高到低依次为DO、CODMn、挥发酚、氨氮。空间上,界河铺-济胜桥段指数最高,水质最差,出境段面南庄水质最好,下茹越、西留属、崞阳桥断面介于上述两者之间。为此,将滹沱河分为污染控制区、综合改善区与生态恢复区进行分段管理。工业废水排放量、污水处理能力、GDP、人口数量是水质的主要影响因子,相关系数分别为0.882、0.905、0.919和0.809。  相似文献   

17.
重庆市区灰霾天气变化及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分析了近15年重庆市区灰霾的时间变化特征以及主要大气污染物与能见度的相关性。1997—2012年,灰霾天气占41.2%,发生天数没有明显变化,严重程度有所减缓。灰霾在冬季发生的天数最多,持续时间长,且容易发生重度的持续灰霾。夏季灰霾天数最少,程度最轻。PM10、PM2.5、SO2、NO2浓度随灰霾的加重而增加,其中PM2.5浓度增幅最大,O3浓度随灰霾的加重而降低。灰霾对能见度的影响大于降水天气对其的影响。灰霾天气下能见度受PM2.5的影响较大,非灰霾天气下,能见度主要受O3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2013—2016年74城市臭氧浓度变化特征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2013—2016年74城市臭氧(O3)监测数据,综合探讨了全国74城市O3浓度时空变化特征、变化趋势。结果表明:2013—2016年,74城市O3-8 h各百分位浓度总体呈上升趋势,且百分位较高区间O3浓度逐年上升速率越快,O3-8 h第95百分位浓度年增长5.3 μg/m3,其次是第90百分位;O3区域性污染特征明显,京津冀及周边、长三角、珠三角O3污染问题突出;74城市O3浓度超标天数年增长3 d/城市,O3污染呈明显日、季节变化特征,午后14:00—17:00达到小时浓度峰值,超标日主要集中于5—10月;O3对环境空气质量综合指数贡献率逐年增加,北京、上海和广州O3贡献率年增长分别为1.9%、1.1%和0.8%。  相似文献   

19.
详细分析了2001-2010年天津市环境空气中铅污染变化趋势,找出了变化趋势的源排放因素及气象因素,探讨了铅污染水平与PM10、TSP、降尘(灰尘自然沉降量)、大气污染源烟尘排放量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20.
2015—2020年,全国重污染发生天数、比例及城市数量整体呈逐年下降趋势。与2015年相比,2020年全国33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重污染天数减少1 847 d,降幅达55.2%;重污染天数比例下降1.6个百分点;发生过重污染天气的城市数量减少60个。其中,全国细颗粒物重污染天数整体呈下降趋势,沙尘重污染天数随气象条件的差异波动变化,臭氧重污染天数呈波动上升趋势。\"十四五\"期间,消除重污染天气的主要对象仍是细颗粒物重污染。应将天山北坡城市群、\"2+26\"城市、汾渭平原及苏皖鲁豫交界地区作为\"十四五\"期间污染减排的重点关注区域。此外,需遏制\"2+26\"城市臭氧重污染上升势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