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65 毫秒
1.
火力发电厂输煤系统容易产生大量粉尘,粉尘污染不仅破坏工作环境、影响工人身体健康,还会带来安全隐患,影响全厂文明生产。针对输煤系统的粉尘问题,分析了输煤系统卸煤设施、转运站和碎煤机室内扬尘的原因,介绍了火电厂常规的抑尘和除尘方法,提出了对现有抑制和除尘方案的改进措施。结合工程实例,对优化措施进行分析,为以后的工程项目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鉴于传统的输煤皮带巷雾化除尘系统不能根据煤流高度自动调节雾化程度,难以达到预期除尘效果,以同忻煤矿输煤皮带巷为研究对象,基于COMSOL Multiphysics建立了输煤皮带巷煤流扬尘模型,研究了输煤皮带巷煤流高度对粉尘运移、分布的影响,继而设计了基于超声波物位传感器等多种传感器和V形调节电动球阀联动的气水调节雾化除尘系统。结果表明:在巷道高度1.5 m以上,煤流厚度越大,同一位置处的粉尘质量浓度越大,且以呼吸性粉尘为主,同时,在巷道走向沿程上,从风流入口处至下风向30~40 m范围内,粉尘质量浓度快速增长,污染严重;全自动气水调节雾化除尘系统可使呼尘质量浓度最高下降93.57%,具有良好的可行性和应用推广性。  相似文献   

3.
为了解决皮带输煤暗道运输过程中粉尘污染严重及冬季供暖不足问题,对暗道通风供热系统进行了优化改造研究。以中煤平朔安家岭264输煤暗道为例,基于气固两相流理论,利用CFD模拟方法,对暗道内由风速对悬浮粉尘浓度分布的影响规律进行数值仿真。模拟结果显示:当输煤暗道排尘风速由0.25 m/s升至0.35 m/s时,粉尘浓度降为3.2 mg/m3,暗道最大通风阻力为245.94 Pa,最低换热量747.68 kW。基于数值模拟结果,从3种优化方案中选定一压一抽联合式通风除尘方案进行改造,现场实测除尘效果良好,表明所提出的输煤暗道通风除尘方案具有实践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4.
为了有效治理安家岭煤矿输煤系统中卸载破碎区域的粉尘污染,提出卸载坑外围设置柔性抑尘网及坑口处设置气动喷雾的防尘方案。采用现场测试与三维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得出卸载坑粉尘逸散规律。通过对卸载坑气动喷雾的雾化效果和设置抑尘网后的风速分布的数值模拟,分析该方案的除尘机理,并通过在安家岭煤矿的现场试验,验证该方案的可行性。结果表明:坑口处的气动喷雾能有效抑制坑内粉尘飞扬,外围设置的柔性抑尘网能有效控制坑口处的风速,防止粉尘受外界气流影响,有效降低粉尘污染浓度,其降尘效率达到90%以上,该综合除尘方案为输煤系统卸载破碎区域的粉尘治理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5.
美国电力公司输煤除尘系统风量计算方法较多,现介绍部分风量计算方法,供大家参考。一、吸风罩口的吸风速度除尘系统的吸风罩最好能把含尘气体中的各种煤尘都抽走,特别是应该能抽走粒径小于100~#筛的粉尘(100~#筛的颗粒相当于136微米)。当输煤除尘系统不是气力输送  相似文献   

6.
动车组设备舱内安装主辅变压器及APU、配电箱、轴承箱等许多设备,需保持清洁。现行除尘方法造成库内粉尘污染严重且除尘效率低。因此,课题组研发的动车运用检修滤网除尘工艺及设备,不但解决了除尘作业库内污染、除尘效率低的问题,同时,实现了除尘作业数据化管理。  相似文献   

7.
分析了安庆石化热电厂煤仓间输煤系统粉尘污染的原因,通过设备整治及新型LZZDP扁布袋除尘器的使用,达到了粉尘治理目标。  相似文献   

8.
为研究备煤系统工段过程的安全性,从某焦化厂备煤系统的粉碎机和输煤皮带处除尘管取部分除尘粉样进行工业分析和粒度分析,结果发现粉碎机处除尘粉水分较高,超过6%,输煤皮带除尘粉水分较低,不到3%。两者的粉尘粒度分布较为接近,主要粉尘粒径在2μm以内。配合煤水分到6%能产生一定量的粉尘,低于配合煤月平均水分和月最低水分,且现有个工段的扬尘质量浓度最高值仅30 mg/m~3,远低于煤粉爆炸下限浓度,具有较高的安全性。  相似文献   

9.
根治输煤系统粉尘污染的喷水除尘法中国农机院排灌机械研究所兰才有一个中大型燃煤发电厂日耗煤量少则几千吨,多则上万吨。燃煤从进厂到送入原煤仓,要经过卸车(船)、输送、堆放、存取、筛分、破碎等多道工序,这些工序每道都会产生超量粉尘。近几年来,由于统配煤供应...  相似文献   

10.
1 前言 高炉槽下矿料的上料筛粉、转运过程中产生大量的粉尘,是钢铁企业主要粉尘污染源之一。这部分粉尘具有阵发性、扩散性和瞬间产尘量大的特点。点多面广,难以捕集。高炉槽下粉尘如能很好地回收,可用作烧结原料。目前国内钢铁企业炼铁厂多采用布袋除尘设备回收高炉槽下粉尘。布袋除尘设备虽然具有一定的优点,但也存在维护量大,运行费用高,难以保持高效除尘等缺点。1994年2月我厂新建5~#、6~#两座350m~3高炉时,在槽下设计安装了一台40m~2电除尘器净化回收粉尘。经过一年多投产运行实践证明,高炉槽下应用先进电除尘设备非常成功。它比布袋除尘设备具有集中控制尘源,处理风量大、阻力小、运行平稳可靠、收尘效果好和除尘效率高、管理简便、维护量小等优点。  相似文献   

11.
某车辆段货车检修中抛丸除锈、电焊、喷漆、探伤等工艺存在粉尘颗粒物、有机废气等职业危害因素。检测表明,电焊烟尘产生的粉尘颗粒物为主要污染源,急需治理。通过改造设置下送上回式的排烟除尘系统,车间污染情况得以有效改善,经检测室内粉尘满足工作场所有害因素职业接触限值要求,颗粒物排放满足国家环保标准要求。  相似文献   

12.
为解决大型选煤厂粉尘污染问题,提出了粉尘在线监测与智能喷雾相结合的降尘技术.以同煤集团塔山选煤厂输煤系统为研究背景,采用理论分析、现场实测及数值模拟等方法对输煤系统尘源扩散机理进行了研究.采用κ-ε湍流模型、欧拉模型和离散相模型(DPM)进行模拟,选择SIMPLE算法进行计算.模拟结果与实测数据基本一致.结果表明:在诱导风流的作用下输煤系统粉尘质量浓度较大,并以给料机及导料槽为中心径向逐步降低;同时,粉尘在线监测与智能喷雾降尘技术能有效降低输煤系统空间粉尘质量浓度,改善作业环境,空间粉尘质量浓度保持在国家标准以下.  相似文献   

13.
针对135 MW循环流化床锅炉输煤系统碎煤机室袋除尘器除尘效果差的实际问题,对布袋除尘器进行合理改造,降低了环境粉尘浓度,改善了车间生产环境,保证了输煤系统的正常运行和现场文明生产。  相似文献   

14.
针对小型铸造车间中污染源的产生设备多种、污染物性质多样以及整个车间中工艺操作无固定工作制等特点,介绍了除尘系统的设计,包括各生产设备上除尘罩、工艺管道及设备选型等,最后提出了可进一步改进的意见.  相似文献   

15.
针对巷道内皮带输煤过程中粉尘污染的问题,通过巷道内粉尘质量沿程分布测试,并利用数值模拟的方法,分别对不同风速下的粉尘颗粒运移、巷道底板沉积单个粉尘粒子扬尘、输煤皮带粉尘粒子运移进行了模拟.通过对以上3种模拟结果进行分析,得出了不同风速下巷道内皮带输煤系统粉尘运移规律,并与现场实测结果对比基本一致.  相似文献   

16.
锅炉运行时产生粉尘和有害气体,属星点型扩散污染源,污染环境。目前,我国此类星点型扩散污染源脱硫除尘装置较少,效果不理想。因此,探讨治理措施,寻求投资少,见效快的方法具有现实意义。据资料认为洗涤法有一定效果。我们设计了一套洗涤系统,并应用于我矿机修厂的生活锅炉,通过工业生产试验证明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7.
白云石是炼钢生产的重要耐火材料,在白云石竖窑烧成后的成品检选、破碎、筛分、提升和运输等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粉尘,严重污染环境,危害工人健康,给生产操作造成极为不利的影响。过去虽然也分系统采用一些旋风、布袋等除尘设备,终因粉尘中含有大量的钙、镁氧化物,尤其是冬季里冷气套热气,露点温度低,运行中经常发生设备粘结、堵塞、结块、滤料不透气和腐蚀等故障,导致除尘设备虚设而不能真正发  相似文献   

18.
鉴于近期国内外重特大粉尘爆炸事故频发,主要从粉尘性质、爆炸风险区域的划分出发,结合可燃性粉尘特性参数和通风参数,对工业厂房内除尘设备的选择、设备防爆选型以及除尘系统整体效果、验收、维护等问题作了相应阐述,旨在为可燃性粉尘除尘工程设计主体、流程监督管理等梳理分析,对除尘工程实施各个环节要点进行总结和探讨,为相关企业通风除尘工程的实施提供建议和参考。  相似文献   

19.
一、概述新余钢铁厂碳素分厂建于1970年,厂房简陋,设备陈旧,工艺落后。随着生产的发展,工艺过程中产生的大量碳素粉尘及沥青烟气,严重污染厂区及操作岗位环境,损害职工身体健康,浪费大量工业原料。中碎系统是碳素厂最大的粉尘污染源之一。该系统主要承担原料的磨碎分级,年加工量一万余吨。由于原料经煅烧后送至中碎系统,属于干粉加工,在生产过程中产生大量有毒有害的烟尘。1976年安装108袋脉冲布袋除尘器和54袋机械振打布袋除尘器各一台,总过滤面积不足100m~2,雷蒙磨则一直未配除尘器。与实际需要相比,除尘系统能  相似文献   

20.
潜孔钻机是目前我国露天矿应用较普遍的一种穿孔设备。由于作业时产生大量粉尘,严重污染采场大气。为此,我矿潜孔钻机除尘试验小组,试验摸索了一种比较理想的捕尘系统—蜗旋布袋除尘系统,在石灰石、白云石矿潜孔钻机作业的除尘方面,收到了良好效果,可使司机室的粉尘浓度降至0.2毫克/米~3,孔口为0.4毫克/米~3,除尘系统排放口为8.9毫克/米~3,达到了国家规定的卫生标准。蜗旋脉冲布袋除尘系统(见图1)是由捕尘罩1、蛇形吸尘胶管2、蜗旋除尘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