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28 毫秒
1.
华南中部造山带地层层序划分对比和南华系底界的讨论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本文论述了华南中部造山带中元古代-震旦纪地层具有可比性与分区性,并提出了具体方案;文章讨论了怀玉山地区南华系与青白口系地层发育及其变化特点,提出该区可能成为南华系界线层型剖面的理想选择地。  相似文献   

2.
南京东郊石炭纪威宁期的风暴沉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南京东郊石炭纪威宁期碳酸盐岩地层中普遍见有风暴沉积,以有突变的底界和底面构造、贝壳层、粒序层以及在风暴低能快速堆积条件下所形成的遮蔽构造等为基本鉴别要素,这些要素的不同组合构成的剖面结构可划分为五种类型,据此笔者提出本区风暴沉积的综合剖面结构。  相似文献   

3.
皖浙赣交境地区南华纪地层划分与对比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皖浙赣交境地区南华纪地层发育,出露面积广,属扬子地层区江南地层分布。因地层分区内不同地段的地层发育程度及沉积特征常有差异可进一步划分出皖浙赣地层小我和广丰地层小区。本文分别介绍了各地层小区的岩石地层单位特征、划分及对比,分析了该区不同时期的古沉积环境及岩相变化规律。  相似文献   

4.
武夷山成矿带是我国重点成矿带之一,分布着众多的铜铅锌银等多金属矿床,矿床类型多样.本文在讨论陈坊铜多金属矿成矿地质特征的基础上,通过系统研究陈坊地区石炭纪地层中受接触带构造控制的矽卡岩型和二叠纪地层中主要为受层间破碎带控制的矽卡岩型铜铅锌多金属矿体的分布特征,探讨该区控矿因素、矿床成因分析,表明陈坊矿区成矿潜力巨大,并提出该区下一步找矿方向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皖南前南华纪岩石地层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地层构造区划分的基础上,系统论述了前南华纪岩石地层层序、宏观特征、沉积环境、原始构造环境。综合垂向序列的时间特征、原始构造环境、构造界面、将前南华系划分为两个构造层。第一构造层为蓟县纪-青白口纪早期弧后边缘盆地沉积。第二构造层为青白口纪晚期大陆裂谷火山-沉积岩。并以此为框架,对相邻地区的地进行了对比。  相似文献   

6.
层序年代地层体制,本质上就是以各种不同级次的海平面变化所控制的不同级次的沉积层序为单位,在年代地层学格架中所建立起来的地层系统。本文以露头剖面的层序地层研究为主要依据,结合生物地层和地震地层的研究成果,在进行详细层序划分的基础上,通过生物地层和层序地层相结合的方法,重新屋定并标定了塔里木盆地北部石炭一二叠系中一系列重要地质界面和层序界面的年龄。首次在该区石炭一二叠纪地层中建立起了由不同周期叠加的海平面变化所控制的不同级次的层序所组成的高分辨率居序年代地层体制。它使地层划分和对比在方法上和精度上得到了重大的发展。  相似文献   

7.
通过对湖州市青铜桥ZK01孔第四系沉积物系统磁性参数测量及分析研究,发现根据磁参数的比值对沉积物中磁性矿物颗粒大小和成分的分析结果,与根据磁化率(k)、饱和等温剩磁(SIRM)、饱和剩磁矫顽力{(Bo)cr}的分析获得的结果两者有较好的一致性。ZK01孔以24.7m为界,上部磁性矿物浓度高、磁性矿物成分单一,磁性颗粒粒度变化不大;下部磁性矿物浓度低(底部除外),磁性矿物成分和磁性颗粒粒度变化大,沉积物中有多相磁性矿物的存在,并含有超顺磁晶粒混合物。ZK01孔剖面跨越了布容一松山极性带界线,在布容正向极性期,存在2个次级极性倒转事件。剖面可分出五个明显不同的磁性地层段,可能分别对应于不同时期的古气候条件。为进一步查清研究地区第四系地层结构、地层的划分和对比具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8.
新生代以来青海南山的隆起过程研究对解析青海湖—共和盆地地区盆地分异演化、现代地貌特征的形成等关乎青藏高原东北部生长的过程与形式等问题,具有重要的指示意义,而且隆起高度的研究为确定古青海湖盆地的范围及其演化过程,提供地质学证据。通过青海南山南侧新生代野外地质调查,发现共和盆地西北部那头沟剖面新近纪地层厚度超过2270 m,记录了新近纪以来盆地沉积环境变化及沉积地层构造变形特征。依据地层变形形态及碎屑特征,可划分为生长地层和生长前地层。根据生长前地层变形形态及厚度估算,获得晚上新世以来青海南山的隆起高度在1601~1922 m(生长前地层865 m,倾角变化为57°~63°)。从剖面起点,沿地层倾向线反方向到青海南山顶部的最大高差为1070 m左右,所以,青海南山大部分地区在隆起之前可能低于现在共和盆地底部和青海湖湖面高度。表明,青海南山隆起之前青海湖盆地和共和盆地可能为统一的"古青海湖"盆地。  相似文献   

9.
用和曾详细研究过的方法研究了山前平原和鄂毕高原上若干个有控制意义的上新世-更新世地层剖面(图),以探讨热发光性质和年龄测定。根据年龄测定资料,对研究地区的更新世可划分出六个成壤期。  相似文献   

10.
系统的探讨了区内白垩纪地层的划分与沉积相特征,深入研究了陆相地层的层序发育特征。指出,无论冲积扇、河流、三角洲或湖泊沉积的陆相地层层序均受地层基准面控制。地层基准面穿越旋回控制着陆相环境重大层序分布。根据不同时间间隔的基准面穿越旋回序次,将陆相层序划分为盆地充填层序、构造层序、层序、亚层序及小层序五个级别。每个层序根据基准面波动可划分为基准面上升沉积体系域和基准面下降沉积体系域,并可根据亚层序组的叠置特征进一步细分。根据上述陆相地层层序划分原理,作者将研究区白垩纪陆相地层划分为三个构造层序,并初步将葛村组划分为五个、浦口组四个、赤山组三个和泰州组三个沉积层序。  相似文献   

11.
贺兰山中段中、上奥陶统米钵山组,在整个区域地层中占有重要地位,它是贺兰山南北向构造形成的重要标志。其地层明显区别于相邻地台区的沉积,对探讨贺兰山早古生代的构造格局及岩相古地理尤为重要。但对米钵山组沉积环境多有争论,观点各不相同。本文对该区米钵山组沉积特征、沉积层序、沉积岩相和古地理环境进行了分析研究,并划分为碎屑流、浊流和正常深水沉积三种类型,推断贺兰山南北向构造在加里东中期开始形成,并延续到白垩纪的新认识。  相似文献   

12.
选取长江三角洲北翼兴化-通州地区(分属东台和南通第四纪地层小区)的5个实测钻孔,以岩石地层、年代地层和磁性地层为基础,应用层序地层学理论与方法,对研究区第四纪地层进行初步划分,共划分出下更新统(Qp1)、中更新统(Qp2)、上更新统(Qp3)和全新统(Qh)4个地层单元。讨论了区内第四纪以来岩相古地理演化特征及古河道变迁的过程。研究区内北部东台地层小区第四纪以来以陆相河湖沉积为主;南部南通地层小区第四纪早期以陆相河湖沉积为主,中晚期为海陆交互沉积。第四纪以来古河道在海安以南区域摆动,至晚更新世晚期南移接近现长江位置。  相似文献   

13.
东南沿海火山、侵入杂岩同位素年代学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文运用同位素年代学方法对东南沿海火山、侵入杂岩进行系统研究。认为火山活动起止时间因地而异,粤东为180—75Ma;渐、闽为135—105Ma,东西两区也有差别。发现粤东高基坪群下群存在180—170Ma的早侏罗世火山岩。全区火山活动可划分为七个旋回。火山岩与侵入岩同时、同源、同空间和同步迁移。火山活动先由南向北,再由北向南逆转;东西方向由大陆向海洋推移演化。  相似文献   

14.
长白山区域旅游资源开发的几个问题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白山区域是我国具有特色的地理单位,资源丰富,尤其旅游资源有着广阔的开发前景。本文是在深入调查和完成旅游规划的基础上,论述旅游开发的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5.
城市区域声环境噪声功能区的划分,是城市各类噪声监测和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也是评价一个城市声环境质量的重要依据。以城市规划为指导,按区域规划用地的主导功能确定,本文对鄂尔多斯市建城区功能区划分过程中所涉及的一些问题及功能区划分后对今后管理所起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6.
城市区域声环境噪声功能区的划分,是城市各类噪声监测和环境管理的重要依据,也是评价一个城市声环境质量的重要依据。以城市规划为指导,按区域规划用地的主导功能确定,本文对鄂尔多斯市建城区功能区划分过程中所涉及的一些问题及功能区划分后对今后管理所起的作用等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17.
四川西昌盆地下二叠统的地层划分对比争议较大,油气勘探程度低。本文通过详细的露头层序地层学研究,结合层序地球化学方法和原理,对西昌盆地下二叠统进行了层序划分和对比,结果表明:西昌盆地下二叠统地层可划分为1 个二级层序、2 个层序组和6 个三级层序;P1q 层序组构成下二叠统二级层序的LST 和TST,层序4 下部发育的(茅口组底部)凝缩层相当于二级层序的最大海泛面,而P1m 中上部(包括层序4 中上部、层序5、6)则构成HST;西昌地区下二叠统层序发育形成过程,总体表现为海平面上升和盆地不断向古陆超覆;沉积序列、古氧相含量、锶含量、碳氧同位素和TOC 的变化旋回揭示西昌盆地早二叠世经历了六次三级海平面变化旋回(六个三级层序),在华南地区乃至全球范围内均可进行对比;建立的层序充填模式揭示出早Hessian 早期全球海平面上升,盆地不断向古陆超覆,奠定了早二叠世西昌海域盆地的轮廓,Roadian 早期海平面上升达到最高位,并沉积一套整个华南均可对比的眼球状灰岩或页状藻灰岩,Capitanian 晚期全球构造海平面下降,结束了西昌地区克拉通盆地的演化阶段。  相似文献   

18.
近50 a西北干旱区冬季积雪日数变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论文基于西北干旱区104个站点1961—2010年的日积雪深度、日平均气温、日降水量数据和NCEP/NCAR数据,利用K-means聚类分析、Mann-Kendall法等方法,对西北干旱区冬季积雪日数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变化原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冬季积雪日数大值主要集中在阿尔泰山和准噶尔盆地地区,西辽河流域、鄂尔多斯高原、天山、塔里木、阿拉善高原地区冬季积雪日数相对较少,内蒙古高原地区冬季积雪日数基本呈由高纬地区向低纬地区减少的趋势。2)近50 a,西北干旱区冬季积雪日数呈增加趋势,且各区域主要在1984年发生突变现象。内蒙古高原地区内站点冬季积雪日数变化较大,其他分区内站点的冬季积雪日数基本无变化。3)西北干旱区各分区周期变化主要集中在5、10、25 a左右,其中25 a的周期变化最为明显。4)冬季东亚大槽、南支槽的减弱与西风的增强使西北干旱区降水量增加是导致西北干旱区冬季积雪日数增加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