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二十年来,我国地学工作者相继对1969年渤海7.4级地震及其前兆现象、震源环境等方面开展了一系列研究和总结,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就渤海地震基本参数的精定结果,震源机制及震源参数测定结果,渤海地震序列的主要特征,渤海地震的震源断层面及其震源环境(地球物理条件和地质构造条件),以及渤海地震的主要前兆异常现象进行介绍和讨论。并指出渤海地震及其所显示的震兆在中国地震预报研究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2.
本文通过对华北地震区第三、第四活动期强震(M≥6 3/4)的时序演进和震场迁移进行了对比分析,发现这两个活动期的强震之间存在着时序对应关系。并由此出发对华北地震区第八幕最大地震的发生时间及地震活动区域作了推测。文章同时对甘肃、宁夏地震区的强震也作了时序对比,认为华北地震区在第八幕后将有较长时间的平静,强震活动将转移到西部的甘肃、宁夏地区。  相似文献   

3.
前言     
<正> 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地震发生至今已有20年了。尽管这次地震震中位于海中,对其研究受到很大限制,但是国内、外地震工作者一直没有停止对渤海地区地震的探索。这是由于1966-1978年华北地区地震活跃期的7级以上强震均发生在渤海及其周围地区。对渤海地震及渤海地区震源环境条件(浅部、深层的地质构造和地球物理条件)的研究,不仅对渤海而且对华北地区的地震发生规律的认识和地震预报均有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历年来海洋地质和地球物理资料,结合海域地震活动性和南黄海6.2级地震所反映的各种实际材料,对这次地震的震源应力场及发震构造背景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5.
地震人员伤亡评估方法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我国是一个地震频发的国家,由于我国地震震源较浅,人口密度大,地震的发生往往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震后根据地震参数和震区情况进行快速的人员伤亡评估,对于应急救援具有重要意义。在对地震致灾因素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对国内外地震人员伤亡评估方法进行了总结。首先,对目前常用的三种评估方法,基于地震参数的经验模型,基于历史资料的震害矩阵法和基于性能的易损性分析方法进行了归纳,然后,介绍了近几年出现的两种新方法,基于最优化方法的经验模型和基于时间序列的动态模型。最后,对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及适用范围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6.
本文根据菏泽震区41个自然村实测宏观地震烈度和24个自然村震害指数资料对比,表明菏泽5.9级地震极震区的宏观烈度与震害指数的符合率达80%,并根据震害的宏观烈度资料,确定菏泽5.9级地震宏观震中为前刘庄和后刘庄一带,震中烈度为Ⅷ度,震害指数(j)W分别是0.2、0.22。极震区宏观烈度Ⅶ度至Ⅶ度弱,震害指数大于或等于0.1,小于0.3。文中指出极震区等烈度线形态具有东西和北东分布的两重方向展布特征,认为此形态特征主要受控于菏泽震区的地震构造。据等烈度线形态、地震活动的空间分布、震区表层和深部构造资料等表明,菏泽震区具有特定的地壳结构和不均一的介质块体孕震构造条件,并指出聊考断裂带与菏泽断裂带的复合部位是菏泽4次强、中强地震的发震构造。  相似文献   

7.
本文通过对震区附近水准测量资料的分析,认为1979年断层西侧开始发生与菏泽5.9级地震震源力学过程相对应的趋势性差异运动。这种运动实际上是中期前兆信息。1983年5月水准复测表明断层西侧有2.8毫米的预位移。震后各水准点位移规律较好地符合H·F·Reid的弹性回跳模式。菏泽5.9级地震震中以北约九公里处有一条东明至菏泽水准测线,由五十年代起至目前已有多次复测资料。本文选取1978年、1980年和1983年的资料,对菏泽5.9级地震进行初步研究,并着重讨论了地震前兆和弹性回跳过程。  相似文献   

8.
本文以地震在空间上的区域性位移,作为时间上的分幕标志,提出了一种与作M-t图不同的周期表式的分期方法,按照这种方法,用华北、华南和西部特定地区近二千年的较大地震排列的地震活动周期表,周而复始地重现时、空、强特征相似的九个地震幕。其中华南和华北地区每个周期的最大地震——周期主震(简称主震),都排在位于同一横栏的主震幕内。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我国大陆东部上述两个强震区地震活动的周期特征与相互关系,阐明了周期前震(简称前震)的识别方法和前兆意义,得出未来数百年乃至更长时期内,华北不可能发生大于7.8级地震的结论。最后用地震震源区雪崩式不稳定裂隙形成模式,对周期成因作了解释。  相似文献   

9.
根据重力场非潮汐变化的波长特征讨论了由重复重力测量结果中提取地震前兆场信息的可能性。文中提出并应用场论理论中重力梯度场变化的二维散度可突出与地震有比较直接关系的孕震信息。通过对北祁连河西地区几次强震的分析研究,认为重力散度较好地反映了地震发生前震源区的孕震特征,是一种值得进一步研究的方法。  相似文献   

10.
    
<正> 渤海地区是华北亚板块内强震活动最频繁的地区。400年来曾先后发生四次7级以上地震(1548年9月12日,7级;1597年10月6日,7级;1888年6月13日,7.5级;1969年7月18日,7.4级)。就强烈地震的频发性而言,不仅对华北,甚至对东部大陆地区堪称为首屈一指的。1969年渤海7.4级地震后不久,相继在海城,唐山发生7.3级,7.8级地震,它们在时间上,空间上相隔都很近,这种状况在历史上是空前的。所以,渤海地区的地震活动包含着丰富的科学问题。究竟是什么条件,什么原因造成渤海地震活动  相似文献   

11.
本文利用《中国地磁图》和我国地磁台网资料分析研究了1969年7月18日渤海7.4级强震前的地磁场变化,给出了有利于渤海地震发生的中长期背景性异常及变化磁场的短临异常变化图形。中国地磁图展示了几年乃至十年尺度的地球基本磁场的大区域变化特征以及与我国强震活动的主体地区的联系,显示了渤海地震前的背景性异常。地磁变化场垂直分量“低点位移”及幅相法异常则显示出渤海地震前华北地区出现的小区域的短临地磁异常。  相似文献   

12.
本文在以往工作的基础上对渤海地震前异常地震活动图象进行一次再研究。重点对震前背景空区、小震条带、频次和 b 值等长、中期异常的资料、判据和预报意义作了讨论,并与有关作者的研究结果作了对比。最后指出渤海地震前较为清晰的异常信息。  相似文献   

13.
利用地震震源机制解等资料,分析了渤海地区现代构造应力场特征。结果表明,本区应力场总体方向较华北地区稍向右偏转,力的作用方式以近水平和水平为主,主压应力显示一定斜向作用和局部垂向作用;以横贯渤海的两亚板块(黑龙江与华北)分界带—北西向构造带为界,南北两区应力场方向存在差异,地震破裂方式也存在相应差异,这种差异可能与两区的动力源方向不一致有关。主压应力轴方向在其总体稳定的背景上呈现时间尺度不同的波动变化,进一步研究这种波动的成因及规律,对地震预报及岩石圈动力学的研究均有实用意义。  相似文献   

14.
渤海及其邻区是我国东部地震较活跃的地区之一,历史上曾发生过多次强震,现今小震活动也较活跃,并曾显示出某些异常。本文对渤海地区近期地震时、空分布特征,强度分带特征及地震活动趋势进行了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5.
吴佳翼等研究华北地震同日本地震的相关性 ,提出日本地震活动的 3个区 :日本海沟地震活动区(A区 )、日本海西部的深源地震区 (B区 )和日本浅源地震区 (C区 )如果相继发生地震活动 ,则中国华北地区 (D区 )将发生 6级以上响应地震。作者用 1 979年以来江苏及其黄海的 3个 6级震例 ,说明D区应扩大到江苏及其附近地区 ,并对历史地震进行检验。如果把D区改为大华北东部范围 ,在地球自转减速段 ,响应震将发生在华北东部 35°N~ 39°N地区 ;在地球自转加速段 ,响应震将发生在 φN≤ 35°或 φN>39°的地区。江苏及南黄海 6级响应地震发生的时间 ,可以用东北深震区与黄海地震带的相关性来估计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通过对大华北第四地震活动期的研究,发现该地区地震有集中活动与分散活动交替出现的特征。在集中活动时,地震主要分布在华北平原中部至渤海湾一带。几次集中活动的位置相对稳定。分散活动时,基本扩散在大华北地区的外围。文中还对大华北地震活动趋势进行了估计。分析认为,未来强震活动区域有可能仍位于上述集中活动主体区域内。  相似文献   

17.
本文主要讨论与地壳屈曲有关的相关问题,它将依据地壳屈曲的结果,用找最不稳定位置的方法,说明地震活动呈条带、网络分布的可能原因,同时对相关地震的跨越分布和强震前兆灵敏点的不连续分布也作了力学解释。值得提出的是,从地壳屈曲导出的失稳优势方向分布与呈网络图象分布的唐山、海城、渤海等强震的发震构造其走向是一致的。这就部分地回答了,为什么在一不大的区域中,唐山—邢台一线上的强震发震构造为北东向,而海城—渤海一线上强震发震构造为北西向的原因。  相似文献   

18.
林金瑛  张锦福 《灾害学》2001,16(4):33-39
在地震危险性分析中,潜在震源区地震活动性参数的确定是关键的一环。为了不低估大地震的影响,恰如基分地将地震年平均发生率分配到带内各个潜在震源之内,准确确定地震带内发生Mj档震级的地震落在第i 个潜在震源区的概率是关键的一步。本文采用图像识别方法确定地震发生的相对概率,可以较客观地反映地震的时、空不均匀性,准确地确定地震带内发生Mj档震级的地震落在第i个潜在震源区的概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