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磁粉强化活性污泥法处理餐饮废水的研究   总被引:17,自引:0,他引:17  
磁粉强化活性污泥化是在常规活性污泥法中加入适量强磁性粉末的废水生物处理方法。研究了用磁粉活性污泥法净化处理餐饮废水,通过与普通活性污泥法的平行试验,结果表明,磁粉强化活性污泥法适宜的磁粉加入量为700mg/L儿,磁粉粒度<1μm,CODcr去除率和出水透光率都优于普通活性污泥法,活性污泥氮体结构和沉降性能明显改善。  相似文献   

2.
针对松江污水厂污水处理活性污泥系统,采用神经网络技术进行建模试验研究,在对实际运行数据剔除异常数据后,将样本数据随机分成训练样本、检验样本和测试样本。用试凑法确定合理的神经网络隐层节点数,用检验样本实时监控训练过程从而避免“过训练”现象,用多次改变网络初始连接权值求得全局极小点,从而建立了泛化能力较好的基于神经网络的活性污泥系统数学模型。利用建立的神经网络模型,对活性污泥系统运行情况的仿真与控制进行了分析研究。示例研究表明:神经网络技术能较好地应用于活性污泥系统的建模与控制,有很好的理论与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3.
采用驯化活性污泥法与水解酸化一好氧法两种方案生物处理棉浆粕稀黑液的平行对照试验表明,驯化活性污泥可有效地去除稀黑液中易生物降解的有机物。  相似文献   

4.
讨论了城市污水经过A/O工艺处理时活性污泥的二次污染问题。将原水、处理后的出水及活性污泥用甲苯萃取,萃取相经过真空浓缩后,采用GC/MS测定了样品中的有机化合物,结果表明,在A/O工艺处理城市污水过程中,活性污泥的吸附作用是主要的,降解作用是次要的;A/O工艺所排放的活性污泥仍然是一种危险的污染物。  相似文献   

5.
废水处理工艺中抗生素类污染物的存在可能会对生物处理过程产生长期而深远的影响,为探明此类污染物对废水生物处理主体活性污泥性能等方面的影响,采用间歇培养法研究了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时,抗生素类污染物的存在对活性污泥性能如胞外聚合物(EPS)、污染物处理能力、脱氢酶活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抗生素的存在会导致活性污泥的胞外聚合物总量及其主要组分蛋白质和多糖增加,以产生保护屏障;且由于污泥絮体解体,细胞破裂导致EPS中DNA和色氨酸含量增加。同时,由于蛋白质大量增加引起的表面负电荷的增加,使污泥疏水性增强,絮凝性能恶化;污泥絮体解体导致污泥颗粒变小,SVI也随之下降;在活性污泥脱氢酶活性急剧下降的同时,出水TOC迅速升高。此外,抗生素类污染物在抑制活性污泥中大部分细菌的同时,对部分菌群也有刺激生长作用,最终导致活性污泥生物群落结构的改变。四环素类抗生素对活性污泥的EPS和絮凝沉降性能的影响大于磺胺类,而对污水处理能力和群落结构的影响则不如磺胺类。抗生素类污染物的长期存在会对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絮凝性能、脱氢酶活性以及活性污泥群落结构等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进而影响污染物去除效果,导致出水水质恶化。  相似文献   

6.
废水处理工艺中抗生素类污染物的存在可能会对生物处理过程产生长期而深远的影响,为探明此类污染物对废水生物处理主体活性污泥性能等方面的影响,采用间歇培养法研究了活性污泥法处理污水时,抗生素类污染物的存在对活性污泥性能如胞外聚合物(EPS)、污染物处理能力、脱氢酶活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抗生素的存在会导致活性污泥的胞外聚合物总量及其主要组分蛋白质和多糖增加,以产生保护屏障;且由于污泥絮体解体,细胞破裂导致EPS中DNA和色氨酸含量增加。同时,由于蛋白质大量增加引起的表面负电荷的增加,使污泥疏水性增强,絮凝性能恶化;污泥絮体解体导致污泥颗粒变小,SVI也随之下降;在活性污泥脱氢酶活性急剧下降的同时,出水TOC迅速升高。此外,抗生素类污染物在抑制活性污泥中大部分细菌的同时,对部分菌群也有刺激生长作用,最终导致活性污泥生物群落结构的改变。四环素类抗生素对活性污泥的EPS和絮凝沉降性能的影响大于磺胺类,而对污水处理能力和群落结构的影响则不如磺胺类。抗生素类污染物的长期存在会对活性污泥沉降性能、絮凝性能、脱氢酶活性以及活性污泥群落结构等产生一系列负面影响,进而影响污染物去除效果,导致出水水质恶化。  相似文献   

7.
本文重点探讨采用SBR活性污泥法处理有机磷农药(乐果)生产废水的工艺中,SBR内的活性污泥的主要微生物类群、特征、功能以及与环境因子、废水处理运行状况的关系。  相似文献   

8.
聚羟基烷酸(PHA)是微生物在不平衡营养条件下贮存的一种胞内聚合物,限磷和限氮两种方式均有助于活性污泥中的混合菌群合成PHA,研究考察了两种不同方式下活性污泥合成PHA的情况。实验结果表明,当C:N为125时,活性污泥中PHA的合成量达到细胞干重的59%;当c:P为750时,活性污泥积累的最大PHA含量占细胞干重的37%,说明限氮和限磷两种方式对活性污泥合成PHA均有很大影响,且限氮方式更有效。  相似文献   

9.
SBR工艺活性污泥比耗氧速率与控制参数的关系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活性污泥的比耗氧速率(SOUR)是表征污泥生物活性的重要参数之一,从微生物呼吸速率角度反映了活性污泥生理状态和基质代谢状况.通过监测SBR工艺活性污泥的SOUR,考察了SBR工艺中活性污泥SOUR的变化规律,研究了活性污泥的SOUR与各项控制参数之间的相关关系.试验结果表明,活性污泥的SOUR可以有效地表征SBR工艺的生化反应进程,并与DO、氧化还原电位(ORP)和pH之间存在良好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0.
在厌氧序批式反应器(ASBR)中采用优势菌群对活性污泥进行强化,驯化出强化活性污泥。与普通活性污泥处理啤酒废水对照显示,强化活性污泥较普通厌氧污泥驯化成熟时间短,处理效果更稳定、更有效,CODcr去除率最高达95%。培育出的强化活性污泥颗粒粒径为1.5~2.5cm,较普通活性污泥颗粒粒径更大,更均匀。  相似文献   

11.
通过检测活性污泥的电子传递体系活性以及生物多样性,研究Ni2+对活性污泥微生物活性及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系统相比,5mg/L的Ni2+对2,3,5-lriphenylteItrazoliumchloride(TTC.ETS)活性未产生显著的影响;但当Ni2+的浓度进一步增大到10、20和40mg/L后,其对序批式反应器内活性污泥TTC—ETS活性的抑制率分别达到(36.794-11.14)%、(55.88±13.90)%和(70.97±6.78)%。低浓度Ni2+.能增强活性污泥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但高于10mg/L的Ni2+则显著抑制了活性污泥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各个SBR系统中微生物群落最常见的物种相近,物种丰富度和均一性则均有所不同,其中群落物种丰富度随着Ni2+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TTC—ETS活性、平均每孔颜色变化率、Shan—liOn指数和Simpson指数,与Ni2+的胁迫浓度之间的显著相关性表明,它们均可有效地表征Ni2+胁迫对活性污泥微生物活性及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2.
考察沸石粉投加对活性污泥增殖及脱氨氮动力学的影响,并根据相关结论探讨了不同泥龄(SRT)条件下沸石粉的生物再生情况。结果表明,曝气池中投加沸石粉可明显提高活性污泥的产率系数和衰减系数。与传统活性污泥法相比,投加沸石粉的试验组稳定运行后,污泥产率系数和衰减系数分别提高12.5%和16.7%;当泥龄≤10 d时,出水氨氮去除率提高10%~37%,继续增加泥龄,氨氮去除率提高不明显。通过对比试验结果的关联性分析,认为在低浓度条件下,沸石中铵离子的解吸速率是沸石生物再生的限制步骤,而且再生速率与泥龄呈正相关对应关系。  相似文献   

13.
Ni2 +对活性污泥活性及群落多样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检测活性污泥的电子传递体系活性以及生物多样性,研究Ni2+对活性污泥微生物活性及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系统相比,5 mg/L的Ni2+对2,3,5-triphenylteltrazolium chloride(TTC-ETS)活性未产生显著的影响;但当Ni2+的浓度进一步增大到10、20和40 mg/L后,其对序批式反应器内活性污泥TTC-ETS活性的抑制率分别达到(36.79±11.14)%、(55.88±13.90)%和(70.97±6.78)%。低浓度Ni2+能增强活性污泥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但高于10 mg/L的Ni2+则显著抑制了活性污泥微生物对碳源的利用。各个SBR系统中微生物群落最常见的物种相近,物种丰富度和均一性则均有所不同,其中群落物种丰富度随着Ni2+浓度的增加而逐渐减小。TTC-ETS活性、平均每孔颜色变化率、Shannon指数和Simpson指数,与Ni2+的胁迫浓度之间的显著相关性表明,它们均可有效地表征Ni2+胁迫对活性污泥微生物活性及群落多样性的影响程度。  相似文献   

14.
本文综合了国内外有关气浮浓缩活性污泥的研究论文。主要介绍了气浮浓缩剩余活性污泥的特点,影响因素以及运行参数等方面的研究成果。  相似文献   

15.
以生物铁泥和普通活性污泥为对象,在不同碳源及兼氧/厌氧条件下采用实验室恒温培养的方法考察了不同活性污泥的Fe(Ⅲ)还原性能。研究结果表明,不同活性污泥Fe(Ⅲ)还原能力相差较大,生物铁泥的Fe(Ⅲ)还原性能明显优于普通活性污泥,在兼性厌氧与严格厌氧条件下,分别是普通活性污泥的1.87倍和1.76倍;碳源对生物铁泥的Fe(Ⅲ)还原影响较小,而对普通活性污泥的Fe(Ⅲ)还原过程呈现出较明显的负影响;在实验控制的兼氧/厌氧条件下,2种活性污泥厌氧条件下Fe(Ⅲ)还原能力均大于兼氧条件。为活性污泥Fe(Ⅲ)还原过程的工程实际应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6.
活性污泥体系中聚糖菌的富集与鉴定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活性污泥体系中,聚糖菌(GAOs)在厌氧环境下与聚磷菌(PAOs)形成对底物的竞争关系,对聚糖菌的研究对于优化生物除磷工艺有重要意义。以葡萄糖为惟一碳源,在磷限制条件下,利用特殊运行方式对活性污泥进行驯化培养出了稳定的聚糖菌颗粒污泥,厌氧阶段磷释放量与有机物吸收量浓度(mg/L)比从7.4%下降为0.25%。从培养好的活性污泥反应器中分离获得2株聚糖菌,经菌落PCR和16S rRNA序列分析确定了所得聚糖菌菌株G1和菌株G2分别是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和解鸟氨酸克雷伯氏菌(Klebsiella ornithinolytica)。  相似文献   

17.
活性污泥的絮凝性能直接影响出水SS浓度,而胞外多聚物(EPS)是影响活性污泥絮凝性能的重要因素。从EPS的组分及其化学性质入手,结合现有的活性污泥絮凝机制评价了EPS在活性污泥絮凝性能中的重要作用,系统分析了EPS组分对污泥絮凝性能的影响,以及EPS产量和组分的影响因素,并就近年来的研究热点———松散层EPS、致密层EPS与活性污泥絮凝性能的关系进行了归纳,还对利用EPS提高活性污泥絮凝性能的技术应用进行了总结。最后,对该领域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8.
采用神经网络技术对松江污水厂污水处理活性污泥系统进行建模试验研究,在对实际运行数据按机理准则和范围准则剔除异常数据后,将样本数据随机分成训练样本、检验样本和测试样本。用试凑法确定合理的神经网络隐层节点数,以避免采用过大或过小的网络结构,在训练过程中用检验样本实时监控从而避免“过训练”现象的影响,较好地解决神经网络方法建模的两大难题,从而建立可靠、有效的活性污泥系统神经网络模型。并应用建立的网络模型对活性污泥系统的运行情况进行了仿真研究。建模研究表明,神经网络技术能较好地应用于活性污泥系统的建模,模型具有较好的泛化能力,有很好的实用价值。  相似文献   

19.
采用聚乙烯醇(PVA)-硼酸法制作固定化活性污泥小球,用正交试验确定降解对氯苯酚的固定化活性污泥的最优化条件.从温度、浓度和pH 3方面比较了固定化活性污泥和游离活性污泥对对氯苯酚降解效果的影响.研究表明:固定化活性污泥降解对氯苯酚的最适宜温度为25~35℃,最适pH为6~8;固定化活性污泥对对氯苯酚的降解速度大于游离活性污泥.  相似文献   

20.
以接种驯化的活性污泥为生物强化手段,通过摇瓶反应模拟生物泥浆反应器的运行,研究了受氯酚污染土壤的修复特性。结果表明,接种驯化的活性污泥可以大大加快邻氯苯酚(2-CP)的降解速率,对2-CP初始污染浓度为500 mg/kg干土的土壤,接种1%活性污泥 (w∶w)后反应11 h降解率即可达到96.4%。最适的反应条件为:活性污泥接种量1%,水土比2∶1,温度25 ℃,摇床转速200 r/min。2-CP的降解符合表观一级动力学方程;且当初始浓度为50~500 mg/kg干土时,2-CP降解速率常数随着初始浓度的增大而减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