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基于CNKI数据库文献计量的产业集聚环境效应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产业集聚在促进经济发展和社会繁荣时,一方面通过污染效应,导致污染排放量增加;另一方面通过自净效应,有效减少污染排放总量。产业集聚过程中污染效应与自净效应同时产生作用,使产业集聚与环境污染之间关系呈非线性、多因素的均衡结果。该研究首先对CNKI数据库中455篇与产业集聚环境效应相关的文献进行计量分析;然后基于70篇代表性文献,分析产业集聚环境效应的主要研究领域,以及各领域研究结论尚未取得一致的原因;最后在上述分析的基础上,展望产业集聚环境效应研究有待拓展的领域和方向。结果表明,(1)已开展研究关键词包括"环境效应"、"环境污染"、"城镇化"、"产业转移"等,研究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等,研究机构主要为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中国科学院大学、南京理工大学等,主要载文期刊为《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地理科学进展》等。(2)已开展的主要研究领域为:产业集聚的环境空间效应、产业集聚的环境效应评估、产业集聚对环境效应作用机制、产业集聚与区域环境协调发展。(3)研究结论未达成一致的原因有:环境效应的空间性、环境效应的复合性、研究假设的差异性、环境承载力的异质性。该研究认为有待拓展的领域和方向为:产业集聚的环境空间效应及动态化分析、产业集聚的环境效应评估及政策响应、产业集聚与环境效应相互作用机制分析、产业集聚背景下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清单构建。  相似文献   

2.
基于时空理念的区域协调度模型及实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区域关系的实质为着眼点,将协调度的内涵界定为度量系统之间或系统内部之间协调状况好坏的定量指标,以此为基础,从社会经济和资源环境2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性入手,选择指标构建评价模型,对1990-2003年新疆区域发展的协调性进行了阶段性分析,结果表明社会经济子系统及资源环境子系统发展水平在波动中提升,2个子系统之间的协调性整体上在逐步改善;从空间上对新疆87个县市协调性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空间差异性较大.  相似文献   

3.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与环境变化关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土地利用、覆被变化(LUCC)作为环境变化的主要原因之一,已成为全球变化研究的前沿和热点问题。文章总结了国内外 LUCC 与环境变化关系的主要研究成果和方法,继而从气候、碳循环、土壤环境、水环境以及生态环境对土地利用方式的限制等方面概括了 LUCC 与环境变化之间的关系。LUCC 通过改变大气成分和下垫面性质对气候造成影响;影响着陆地生态系统的碳循环;改变土壤的理化性质,带来土壤污染、土壤养分迁移等土壤质量问题;并且引起水体的非点源污染,影响区域的产水量和水循环。同时,环境变化对LUCC具有限制作用。不仅通过特定的气候环境直接限制土地的利用方式;还间接通过借助人类生态环境意识的改变,实现对区域土地利用强度与方式的约束。LUCC既是全球环境变化的原因,也是全球环境变化的结果。LUCC 与生态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非线性的动态反馈关系。进一步探讨了当前 LUCC 与环境变化关系的主要研究方向和相关研究方法,针对目前存在的缺乏统一的指标体系,研究区域、时空尺度单一,以单要素静态研究为主,实验研究相对薄弱以及动态模拟不够等问题,提出加强跨学科综合交叉研究、注重多尺度探讨LUCC的环境效应、构建一个 LUCC 环境效应研究的统一指标体系及加强“3S”技术与模拟模型的融合等建议。为寻求更科学更合理的土地利用方式提供了基础信息。  相似文献   

4.
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是综合衡量区域人口与资源环境间的协调性、区域经济可持续发展性的重要途径与方法,全面了解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研究进展对于指导未来的研究方向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通过聚焦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理论,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方法选择、指标体系构建与实证研究,对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国内外研究成果进行了综述。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基础理论研究较少,其理论体系尚未形成;应用单一评价方法的局限性;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指标选取过于庞统、缺乏定量依据;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实证研究缺少对于空间尺度多元性与地域开放性的关注。未来研究中亟需解决的主要问题包括:明确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的定义、内涵与外延、本质特征、构成要素、承载机理与演进机制等基础理论内容,构建理论分析框架;定性与定量评价方法的结合使用,注重引入GIS地理空间技术方法;基于区域资源与环境的现实状况,设计针对性强、更加科学合理的区域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动态监测平台,实时监控分析区域内与区域间的资源环境状况。  相似文献   

5.
可持续发展的城市生态环境应当是环境和社会经济效益的高度统一,然而由于自然资源和社会、经济等因素的差异,一定区域内城市的局长必然会呈现出不均衡性,表现为不同城市的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分划分,区域分异并对其发展方向作出描述,对评价城市生态环境的质量及其演变态势,并进一步制定相应的调控措施,都是非常必要的。本文对珠江三角洲城市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状况的四种分异类型,并提出了促进城市 社会经济协  相似文献   

6.
针对土壤水蚀过程,从其影响因素和环境效应产生的基本原理角度进行了分析,认为土壤水蚀是一个"受动"或"次生"过程,受到自然和人类活动因素的影响和制约;土壤水蚀的发生、发展也会影响本地和异地环境系统,表现出一系列环境效应.针对土壤水蚀环境效应的研究主要集中在水蚀过程对土壤质量、植物生产力与植被恢复、非点源污染风险、碳循环及全球变化的影响等方面.土壤水蚀环境效应评价的指标体系可以从"水"、"土"、"气"、"生"4大方面构建,由于地球表层固有的地域差异性以及研究目标的不同,很难形成能够适用于所有地理环境条件和情境的标准化指标体系.相比之下,基本指标加可选指标的模块化建构方式更具可操作性.具体指标及其数据获取和分析方法具有尺度性.  相似文献   

7.
苏锡常地区的城市化及其资源环境胁迫作用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城市化是当今世界发展的重要特征,城市化的发展在促进社会进步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产生了一系列负面影响。以苏锡常地区为案例,从城镇数量的变化、城镇规模的变化、经济结构的转换以及非农业人口比例的变化这4个方面分析了该地区的城市化特征和过程,并对其生态环境胁迫作用进行了定性和定量的分析。结果表明:苏锡常地区城市化的速度快、程度高,其带来的资源环境胁迫作用是很明显的。  相似文献   

8.
考虑到当前主要的环境和社会问题,很明显我们人类所面临的最大挑战就是使人类文明具有可持续性。这不仅仅是实现持续发展的问题,而是要实现一种具有可持续性的社会模式。这就给产业提出了环境、社会、经济和政治方面的挑战,要求产业必须降低资源消耗、更公平地分配商品和服务、减少南北方国家之间的生态债。同时还必须共享经济和政治权力,用“星球化”代替全球化。  相似文献   

9.
九龙江流域规模化养殖环境风险评价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GIS支持下采用养分收支平衡法对九龙江流域规模化生猪养殖的环境风险进行评价。规模化养殖污染负荷在不同类型养殖场的分配、空间分布规律以及规模化养殖的环境风险评价结果表明:规模化养猪业年产粪尿量达107万t,以小型规模化养殖场产生的污染负荷最高;整体来看,规模化生猪养殖的环境风险不大,但由于养殖场的地理分布集中,造成近郊区域规模化养殖的环境风险极高;由于过多施用化肥,中远郊规模化养殖粪尿未得到合理利用而流失。位于水系附近的养殖场对水体影响较大,根据“福建省畜禽养殖污染防治管理办法”,为减少规模化生猪养殖对九龙江水质的直接威胁,需搬迁主要支流沿岸1km范围内的规模化养猪场250个。  相似文献   

10.
阐明污染物的环境归趋对于其污染控制和生态风险评价具有重要意义。本文构建了三级环境多介质逸度模型,研究全氟辛烷磺酸(PFOS)在大连区域环境多介质中的分布及其迁移规律。结果表明,PFOS在大气、水、土壤和沉积物相的模拟浓度分别为5.10 pg·m-3、22.60 ng·L-1、2.25μg·kg-1和0.34μg·kg-1,与实测值较为一致。环境相间的迁移主要是大气向土壤中迁移和土壤向水中的迁移,水和土壤是大连区域PFOS的主要的汇。PFOS在大气和水相的平流输入为主要的污染来源,而大气的平流输出是其主要的输出途径。灵敏度分析表明,有机碳分配系数、溶解度、水和气相平流输入、土壤中水的径流速率以及温度是影响模型结果的主要参数。不确定分析则表明,整体参数的变化对水体输出结果影响最大,对沉积物影响最小。本研究较好地模拟了PFOS在大连区域环境多介质中的迁移和归趋,可为其污染控制和生态风险评价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1.
城市地区的空间结构及其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区域组成要素之间的空间联系是城市与其外围地区进行生态建设的主要依托。城市与区域因结构单元的镶嵌性、物质系统的流动性以及整体与局地功能的多样性而具有紧密的联系。城市生态规划是一种生态调节手段,规划的重点是评价各种发展政策或开发任务可能造成的环境与生态后果,确定人、资源、环境之间的适宜关系及其相应的配套对策或补偿措施。区域生态建设应该以为境内城市提供良好的生境网为目标,作到点与面协同有序。  相似文献   

12.
根据数据的全面性、准确性和可得性构建了青岛市可持续发展战略下的环境经济评价指标体系。运用经济发展(Ec)、环境污染(Ep)、环境质量(Eq)、生活水平(En)、人口发展(P)、社会发展(S)和资源消耗(Ru)等7项综合指数,对青岛市环境污染与资源利用现状进行分析,并对其与经济、社会和人口发展的关联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青岛市社会、经济发展水平和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与其环境质量的逐年改善具有明显的对应关系,环境质量对经济发展的瓶颈制约作用越来越小;但社会、经济的发展造成资源消耗加快,经济发展对资源的依赖性逐年增强,说明青岛市的资源—经济—环境系统仍需调整;另外,除1996年环境对可持续发展造成较大压力外,1994——2000年青岛市资源消耗、环境污染对可持续发展造成的综合压力较小,说明其资源—环境—经济系统的持续发展能力比较强,子系统之间协调性较好。  相似文献   

13.
淮北市经济与生态环境的动态协调发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个城市的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是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协调性影响城市的整体发展。本研究鉴于淮北市资源型城市的特殊地位,用1998—2007年的数据对淮北市的经济和生态环境状况进行了研究,并采用协调度模型分析历年淮北市经济和生态环境之间的协调发展状况。研究结果表明,1998至2007年淮北市的总体发展形势是经济水平逐渐提高,生态环境状况逐渐改善,经济和生态环境的发展逐渐走向协调,其中2003年到2004年是淮北市总体发展的转折点,经济发展和生态环境状况之间由基本不协调转向基本协调。最后提出在淮北市临近资源枯竭的关键时期应加强生态建设,加大产业转型力度。  相似文献   

14.
天津市地下水利用中的环境问题及其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本文对天津市地下水资源现状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分析,详细论述了天津市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所发生的环境问题及其产生的影响,从水资源管理体制,污染控制,水价,调蓄蓄能等方面,针对性地提出了解决对策和措施,并对天津短缺的水资源的开发利用和环境生态协调发展,进行研究和探讨。  相似文献   

15.
徐州市生态环境问题及其自然、经济、社会原因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徐州工业化和城市化推进,不可持续的经济社会发展模式给原本脆弱的生态环境造成了极大压力,产生了诸多生态环境问题,区域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的矛盾日趋尖锐。从区域整体角度,在对资源型城市徐州进行了大量调研的基础上,分析了徐州生态环境问题背后的自然、经济、社会原因,并提出相应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6.
赫晓霞  栾胜基  艾东 《生态环境》2006,15(6):1403-1408
随着农村社会经济的发展,农户的生存方式开始逐步由传统的生存方式逐步转变为现代的生存方式。在具体的案例研究过程中,我们既可以看到传统生存方式的环境友好的一面,也可以看到传统生存方式变迁过程中农户经济行为变化对于农村环境的不利影响。与此同时,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新的现代生产生活要素的介入,在不断使农户的生活逐步走向现代化的同时,也带来了种种环境问题。总之,农村环境问题的产生既有传统生存方式本身存在的问题,也来自于生存方式变迁过程中新的外部物质的介入,因此,对于农村环境的改善需要同时从这两方面着手,在改善农户生存方式的同时,更要从根本上控制外部的污染物质的介入。  相似文献   

17.
资源环境承载力与区域可持续发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是世界各国的发展共识。可持续发展理念的核心是经济发展、资源保护和生态环境保护相协调统一。资源环境承载力是制定可持续发展战略规划的基础。只有准确衡量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力,才能从整体上以承载力为约束对国土空间进行科学规划,引导社会经济活动在资源节约、环境保护的基础上科学发展,从而实现区域的可持续发展。文章综述了与区域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四大类资源承载力(包括土地资源、水资源、能源资源和生物资源承载力)和两大类环境承载力(包括空气环境和水环境承载力)的重要性。在综合我国国家标准文件和研究论文的基础上,总结了四大类资源承载力和两大类环境承载力的主要评价指标和评价标准。更进一步,结合我国的资源承载力和可持续发展的研究和实践现状,从研究内容和指标体系构建两方面着眼,指出应尽快制定符合我国国情的评价标准和综合评价体系,并通过简化评价过程来提高资源环境承载力评价的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18.
苏北里下河地区湿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思考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里下河地区湿地资源利用为例,剖析湿地资源开发过程中带来的相关环境问题,包括:湿地面积缩小,自然灾害濒发;区内环境状况日趋恶化,生产与生活性污染严重;湿地功能日益衰退;湿地农业生产效益下降,农民的生产投入明显不足。此外,还探讨湿地生态系统可持续利用对策,具体有:建立湿地可持续利用新的评价指标与标准,建立预警分析系统,以现代湿地生态工程技术为指导,全面提高湿地利用的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  相似文献   

19.
对再生水农用区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与评估的对象、内容和技术进行系统研究,建立了一套再生水农用区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的评估方法,并将该方法应用于某典型再生水农用区的地下水评估,评价结果基本上客观地反映了该再生水农用区地下水的环境状况及其污染来源和污染程度.该方法具有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对于指导全国再生水农用区地下水基础环境状况调查与评估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城市垃圾管理综合体系改革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漳州为例,分析我国城市垃圾政策体系,管理体制、资金状况、产业市场调控机制的现状,提出城市垃圾管理改革的方向和目标应以“谁污染谁治理”为原则,以实现城市可持续发展为目标,应用生命周期评价理论,在环境可持续性、经济可负担性、社会可接受性的基础上,以清洁生产、最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和产业化为指导思想,加强立法和政策制定;按政企分开、政事分开原则,建立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垃圾管理新体制;依靠市场和政府双重动力,全方位、全过程、开放垃圾产业;建立多元化项目投资机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