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6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我国森林资源少,消耗量大,林业建设资金短缺。如何发展当前的林业生产、筹集林业建设资金,开化县的外向型创汇林业为我们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外向型林业建设道路。本文就开化悬发展外向型创汇林业的优点、出口创汇的主要对策、主要商品、发展潜力及其前景进行了论述,对目前正在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解决我国林业“两危”的战略对策提供了现实的典型范例。 相似文献
2.
从产业结构、工业生产能力、进出口状况等方面比较了云南省与GMS(大湄公河次区域)5国的综合经济发展水平,初步分析了区域国际市场对云南省外向型经济的影响,提出以区域国际市场为依托的云南省外向型经济发展战略的对策和措施:发展以比较优势产业为推动经济外向化的产业肌体,逐步完善进出口贸易特别是边境贸易的整体能力,通过各种资金渠道培育创新产业和新的产业增长极,形成以云南省与周边邻国的国际通道为轴的点轴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3.
4.
林业碳汇是应对温室气体排放而提出的新型林业发展理念与方向,在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下,可以利用林业碳汇发展模式实现经济与生态的互利共赢。从S县的现状看,林业碳汇的开发取得了初步成效,但还存在设施与宣传不足的问题,同时缺乏科学的管理。为此,需要采取有效措施,包括加大普及力度、加强基础条件建设、扩大实施范围、加快不同规则的对接、完善管理制度、搭建第三方交易平台等,以期为林业资源丰富地区探索生态建设与乡村振兴有机结合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5.
岳思羽 《国外农业环境保护》2010,(4):39-41,73
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工程可有效改善农村学校的卫生和生活条件,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从新农村卫生新校园的概念及特点着手,探讨了"猪-厕-沼-菜"模式的生产流程及循环路径,该模式根据汉中市的资源、农业生产特点,以"三改"(改水、改厕、改气)为手段,使沼气工程和生态种植业、养殖业相结合,包括生态厕所、沼气系统、清洁厨房、猪圈(鱼塘)、菜地(果园)5个生产环节。本文以汉中市梁山镇中心小学作为案例,剖析了这种模式的具体实践与成效,提出了相应的政策启示与建议。 相似文献
6.
山东省探索开展了空气质量监测\"转让-经营\"模式改革,在体制上科学划分监测事权,实行\"谁考核、谁监测\",省级环保部门负责17个设区城市环境质量的监督监测,污染源监督监测下放到市、县级环保部门;在机制上实行政府购买服务,对全省空气质量自动监测站实行\"监测设备有偿转让,专业队伍运营维护,专业机构移动比对,环保部门质控考核,政府购买合格数据\"的\"转让-经营\"模式。通过改革,监测数据质量和监测公信力得到进一步提高,有效避免了可能的行政干预,降低了监测成本,引导了环保服务业的发展,可以为其他省、市贯彻落实生态环境监测体制改革和地方监测事权上收工作提供一些参考。 相似文献
7.
本文针对远安县林业生产的现状,论述了进行林业深度开发的可能性与可行性,并就如何进行林业深度开发提出了几点建设性意见。 相似文献
8.
新疆奇台县位于天山北麓准噶尔盆地东南缘,2001年被国家林业局确定为退耕还林还草标准化示范县,项目实施以来,奇台县根据自身的情况和特点制定了抗旱集水保墒整地、重点防护林整地、树草种选择、生态公益林配置等切实可行的林业行业标准,并通过两个重点、八种模式、四种机制的林业工程建设,使得奇台县的退耕还林工作在全疆范围内发挥了很好的示范作用。 相似文献
9.
本文详细分析了林芝县森林资源条件及其开发利用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提出了生态林业、“三高”林业、社会林业和木材的综合利用方向,并就开发利用目标,规划和措施作了相应的论述。 相似文献
10.
11.
东北地区林业产业结构变动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运用数学模型对东北地区林业产业结构变动对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进行了定量测度.基于多部门经济模型,研究1996年以来东北地区及其黑龙江、吉林和辽宁三省林业产业结构对经济增长贡献(Z值)的变化趋势得出:Z值在长期波动中呈下降趋势,产业结构稳定性增强;基于偏离—份额分析方法分解1996-2009年Z值的地域差异构成,得出黑龙江、吉林和辽宁林业产业结构变动对当地林业经济增长的贡献地域差异明显,对各省今后林业产业结构调整和林业产业发展的方向、可行措施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12.
我国林业发展的区域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偏离—份额和区位熵分析法,以2003—2006年为考察期,以全国为参照系,对我国31个省(区、市)的林木培育和种植、竹木采运、林产品的行业专业化程度、产业结构、竞争力的区域差异进行了分析。在上述分析基础上,结合全国和地区的林业发展状况,提出调整和优化林业产业结构、促进林业发展和改善林业经济增长质量的对策及建议。 相似文献
13.
本文深入分析了当前新疆自然生态环境存在的问题及严峻形势,阐述了在新疆实施退耕还林(草)工程的重要意义。改善新疆的生态环境,走良性循环的持续发展道路,应从过去的失误中总结经验教训,尊重科学,师法自然,因地制宜,科学合理地确定退耕还林(草)规模。以政策保证退耕还林(草)工程的顺利实施,从根本上改善干早区的生态环境。通过退耕还林(草)工程的实施,调整种养产业结构,使新疆逐步走出“粮化、沙化、贫困化”的怪圈,“退”出一条脱贫致富的发展之路和一片秀美山川。 相似文献
14.
河流水质模型在双流县流域治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利用现有的河流水质模型,构建了一个可实时模拟河流水环境质量变化状况的动态模型。模型采用一维稳态单组分水质模型对河流的CODCr、NH3-N的降解进行计算,采用多宾斯-坎普稳态模型对河流的BOD、DO变化情况进行计算。模型引入水文数据、水质监测数据、环境统计数据、社会统计公报数据,以Excel作为数据平台,可以反演出河流不同月份、不同区段的污染物降解系数。研究将该模型应用于双流县的流域治理,以在锦江双流段的应用为例进行了具体说明。根据2008年双流县河流的相关数据,研究使用该模型反演出了锦江双流段的污染物降解系数,并对其反映的流域污染状况进行了分析。随后,研究使用该模型已计算出的岷江中段河流的降解系数,模拟计算了4种情景下锦江双流段出境断面的可能水质变化,以验证拟定的双流县流域治理方案的预期效果。模型具有实用性和进一步扩展的功能。 相似文献
15.
塔里木河干流区退耕还林(草)改善生态措施探讨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提出退耕还林(草),再造山川秀美的历史机遇面前,针对塔里木河干流区尤其是下游绿色走廊生态环境恶化的现实问题,分析产生问题的具体原因,阐明在合理开发、利用和配置水资源的前提下,退耕还林(草)是改善生态环境的有力措施以及实施退耕还林(草)对改善该区域生态环境的作用和意义,论述退耕还林(草)应掌握和处理好改善生态与经济发展、改善生态与农业结构调整、现代技术应用与传统方式的关系,探讨退耕还林(草)中合理的林草比例及科学的林草结合方式。 相似文献
16.
本文选取包括土壤物理、养分、化学性质的质地、全氮、pH 等10个土壤因子作为评价项目,并根据众多专家提供的指标强度分级和因素的权重分配标准,以模糊综合评判法对长江上游川江流域林业土壤资源分别进行分类和分区综合评价。按5级制以土壤亚类为单元的分类评价结果表明,在所研究的12.86万 km~2的土壤区域内,不同等级土壤面积分布比例约为Ⅱ:Ⅰ:Ⅲ:Ⅳ V=4:3:2:1。在土壤分类评价的基础上,进一步以土壤区(二级区)为评价单元进行土壤质量的分区评价,区域评价结果既以等级又以较精细的得分表示。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