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2 毫秒
1.
对青岛市2008年危险废物申报数据统计结果分析的基础上,根据喷涂工艺所涉及的行业类型,地区分布和漆渣产量等影响因素,选择10家具有代表性的漆渣产生企业进行现场调查取样,对漆渣的基本理化性质、重金属浸出毒性和5种酞酸酯(PAEs)含量进行了检测与危险特性评价.研究表明:(1)漆渣的基本理化性质受喷涂工艺、油漆类型和行业类...  相似文献   

2.
通过模拟煅烧试验制取水泥熟料,参照JGJ 55-2000(《普通混凝土配比设计规程》)制取混凝土样品,参考SR003.1和NEN 7375浸出试验,分别研究液固比对粒状及块状混凝土样品中重金属(Cr、Ni和As)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在不同液固比条件下粒状混凝土中的重金属浸出浓度为Cr>Ni>As,Cr、As浸出浓度基本保持不变,分别为2 500 μg/L左右和5~6 μg/L,Ni在液固比(L∶S)<6时,浸出浓度随着液固比的增加而降低,在L∶S>6时,浸出浓度较稳定,为35.7~41.5 μg/L;浸出量均随着液固比的增加而增大。液固比(L∶S)<10时,块状混凝土中重金属累积释放量及扩散系数均随液固比的增加而增大,当L∶S>10时两者基本保持不变。  相似文献   

3.
梁冰  谭晓引  姜利国  郑泽 《环境工程学报》2016,10(12):7249-7254
研究不同液固比条件下磷矿废石磷素浸出特性,为磷矿废石利用及治理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指导,进行磷矿废石磷素静态淋溶实验。结果表明:磷矿废石磷素释放过程中,液固比直接影响磷矿废石中磷素释放速率;低液固比条件下(液固比小于5.0 mL·g-1),固相和液相传质过程未达到平衡,溶液与磷矿废石相互作用在快速进行,高液固比条件下(液固比大于5.0 mL·g-1),固相和液相传质过程趋于稳定;液固比淋溶实验过程中总磷浓度没有明显变化,而磷素累加释放量随着液固比呈现出线性变化,说明pH浸提液对于磷矿废石中磷素释放作用属于溶解度控制。  相似文献   

4.
铬渣水泥固化及固化体浸出毒性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铬渣水泥固化时要加入硫酸亚铁和添加剂矿渣、粉煤灰 ,硫酸亚铁可以部分地把六价铬还原为三价铬 ,能把得到的固化体六价铬浸出毒性降到低于国家标准 ,抗压强度可达 30MPa以上 ,可综合利用。与此同时 ,本文考虑日晒、振荡时间和固化体粒度对浸出毒性的影响以及固化体表面浸出率、模拟酸雨淋溶对固化体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5.
为了研究我国桦甸油页岩65 t/h循环流化床锅炉的底渣和飞灰中重金属元素Cr、Cu、Pb和Zn的赋存状态及不同酸度条件下的浸出特性,分别进行了逐级提取实验和分批浸出的淋滤实验。逐级提取实验结果表明,这4种元素在底渣和飞灰中具有基本相当的赋存状态。硫化物结合态和稳定的残渣态是各元素的主要赋存状态,元素的潜在浸出能力大小表现为:PbCrCuZn,飞灰中各元素的潜在浸出能力大于底渣中的。浸出实验结果表明,元素的赋存状态决定了其浸提能力,浸提液的pH值对各元素浸出能力的影响不尽相同,各元素的浸出能力随浸提时间的延长都会趋于平衡,Cr和Pb的浸出浓度都高于地表水和饮用水的国家标准。  相似文献   

6.
铬渣水泥固化及固化体浸出毒性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铬渣水泥固化时要加入硫酸亚铁和添加剂矿渣、粉煤灰,硫酸亚铁可以部分地把六价铬还原为三价铬,能把得到的固化体六价铬浸出毒性降到低于国家标准,抗压强度可达30MPa以上,可综合利用。与此同时,本文考虑日晒、振荡时间和固化体粒度对浸出毒性的影响以及固化体表现浸出率、模拟酸雨淋溶对固化体性能的影响。  相似文献   

7.
针对复掺方法提高粉煤灰矿物固碳效率和重金属析出钝化作用,采用粉煤灰掺入不同比例的消石灰和氧化铝制备了固碳吸附剂,利用三相高压反应釜模拟碳酸化固碳反应,利用热重-差热测试分析了不同配比固化剂CO2固定量和固定效率,对碳酸化反应前后固化剂的化学成分进行了分析,揭示了复掺粉煤灰吸附剂固碳机理,对碳酸化反应前后固化剂材料中重金属浸出毒性进行了实验模拟。结果表明,粉煤灰基固化剂复掺消石灰后,增加了固化材料中CaO量,显著提高了碳酸化体系中pH值,当粉煤灰与消石灰质量比为1:1时,碳固定效率最高,达到6.98%。当消石灰的投加量为50%时,As、Cd、Cu、Pb、Cr受到了较强的抑制效果,Ni、Zn的浸出浓度没有变化。因此,复掺消石灰、氧化铝的粉煤灰基碳固化材料可有效改善纯粉煤灰碳酸化固定CO2的效率,并可降低粉煤灰碳酸化后重金属的浸出毒性。  相似文献   

8.
所有的家用干电池中都或多或少含有不同种类的重金属。这些重金属进入环境并达到一定含量后 ,其毒性对人体健康和生物圈会造成潜在危害。而电池进入填埋场后是否会发生壳体破损并造成重金属污染 ?本文针对废干电池进入填埋场后 ,重金属的释放和污染情况进行了试验研究。结果表明 ,电池壳体可有效阻止电池中重金属的释放 ,即便是在破损后对渗滤液中重金属的贡献也是微乎其微的。  相似文献   

9.
为评价三峡库区香溪河流域内所堆存的磷矿废石对地表水体的磷污染风险,以香溪河支流高岚河流域内磷矿废石为研究对象,依据EPA M1316所规定的实验方法,开展了5种不同液固比(0.5~10.0 mL/g-dry)条件下磷矿废石磷素浸出特性的实验研究,探讨了液固比条件对磷矿废石磷素浸出浓度以及浸出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磷矿废石浸出液中总磷浓度随液固比的增加而减小,其变化范围为0.74~0.47 mg/L;在液固比<7 mL/g-dry的条件下,浸出液中的总磷浓度均超出《污水综合排放标准(GB 8978-1996)》中所规定的最高允许排放浓度(0.5 mg/L);磷矿废石中磷素浸出率随液固比的增加而增大,其变化范围为0.37~4.70 mg/kg;磷矿废石将以点源的形式对其附近的地表水体形成长期的磷污染,属于第II类一般工业固体废物,应考虑在其堆置场顶部设置封盖层以降低其环境污染风险。  相似文献   

10.
研究利用镁渣固化/稳定污酸渣中重金属Pb。将质量为0%、10%、20%、60%和80%镁渣与污酸渣混合,并添加不同浓度的含铅化合物,采用HJ/T 299-2007硫酸硝酸法做毒性浸出实验,用ICP-AES检测原渣及浸取液中Pb含量,用SEM及EDX观察样品的微观形貌,用XRD研究样品的物相变化。研究表明:镁渣对污酸渣中Pb有良好的固化/稳定效果,且随着镁渣掺杂量的增加固化/稳定化效果越好;掺杂60%镁渣的污酸渣中Pb主要以PbSO4、PbO和CdO·PbO2形式存在;掺杂60%镁渣的污酸渣经过1 150℃,6 h高温处理,产生了CaO·Al2O3·SiO2的胶凝体系及C3A相,优化了固化/稳定重金属Pb的效果。  相似文献   

11.
pH对污水污泥中污染物浸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研究pH对污泥中污染物浸出的影响可以为投海过程中海洋水体酸碱性变化对污泥中污染物浸出的影响及其变化规律提供理论依据。为了得出不同pH值对污泥中污染物浸出的影响,采用CEN/TS 14429:2005浸出实验对上海5个污水处理厂脱水污泥中重金属、溶解性有机碳、溶解性硫化物和主要离子的浸出情况进行了研究,同时分别以超纯水和海水为浸提剂研究在相应pH范围内盐度对上述指标浸出的影响。结果表明,Zn、Cd、Pb和As在酸性和碱性条件下浸出量较高,在中性或接近中性条件下浸出量则最低,且海水中Zn和Cd的浸出量比超纯水中高;Cu在碱性条件下的浸出量明显比酸性条件高;在所研究的pH范围内,5个污泥样品中溶解性有机碳的浸出量均随pH的升高而增高;仅酸挥发性硫含量最高的S5在海水中有较明显的溶解性硫化物浸出;部分污泥样品中的氮在酸性纯水中有较高的浸出量,海水中浸出量较少;而无论海水或纯水中,磷在强酸和强碱条件下均有明显浸出。  相似文献   

12.
针对含重金属废渣污染程度高且难处理问题,采用典型硫化物、磷酸盐、CaO、MgO以及配伍药剂对锌(Zn)、镉(Cd)复合污染强酸性废渣进行稳定化,利用水浸提法(HJ 557-2010)评估稳定化效果,以GB 8978-1996最高允许排放浓度为达标限值,达到安全处置的目的。结果表明,单一磷酸盐和硫化物中,同摩尔添加比条件下,Na3PO4·12H2O对Zn和Cd的稳定效果最好,Na2S·9H2O对砷(As)稳定效果最好,Zn、Cd、As和铜(Cu)4种金属元素同时达标时的综合稳定效应(η)依次为Na2S·9H2O(96.36%)> (NH4)2HPO4(87.42%)>Na3PO4·12H2O(82.26%)。单一MgO或CaO与组合剂的综合稳定效应顺序依次为0.4% MgO>0.4% CaO>(0.4% CaO+0.61% Na2S·9H2O)>(0.4% CaO+0.32% (NH4)2HPO4)>1.2% (Na2S·9H2O∶(NH4)2HPO4∶Na3PO4·12H2O=2∶1∶3)。MgO、Na3PO4·12H2O、硫钙组合为优选稳定剂。研究结果可为国内含重金属废渣的高效稳定化处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煤矸石动态循环淋溶液的特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评价煤矸石回填塌陷区后对水体影响,采用自行设计的新型淋溶装置进行连续168 h的淋溶实验。通过采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和pH测试仪等相关分析仪器研究了煤矸石中重金属在淋溶过程中的溶出规律,并对淋溶液的COD、BOD、TON、NH3-N和pH值进行测试分析。结果显示,淋溶反应时间1~24 h时,淋溶液的COD和BOD分别从28.001 1和4.400 0 mg·L-1升至36.437 29和6.191 525 mg·L-1,超过地表水环境质量五类标准限值。在24~168 h的淋溶时间内,TON的值先降低至2.983 4 mg·L-1而后升高至8.494 6 mg·L-1,而在72~168 h内,淋溶液中TON呈线性趋势大幅度增加。铬元素溶出浓度的峰值主要发生在淋溶初期;铅离子在24~72 h淋溶时间内,析出速度明显加快;锌离子溶解初期为慢速释放,中期为快速释放,末期为慢速释放;铜离子在淋溶反应开始时溶出较少,而随着淋溶反应时间的延长,溶出速度增大。  相似文献   

14.
对锅炉煤渣、高炉煤渣、流化床焚烧渣和炉排焚烧渣4种炉渣样品进行了分级,研究炉渣典型重金属(Cu、Zn、Cr、Cd、Pb)含量,以及基于水平振荡浸出程序(HVEP)和毒性特性浸出程序(TCLP)浸取程序的重金属浸出特性,为炉渣的资源化利用模式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2种浸取程序下,4种炉渣的重金属浸出浓度远低于浸出毒性限值,其中,炉排焚烧渣中典型重金属(Cu、Zn、Pb、Cr、Cd)浸出量最大,高炉煤渣最小;HVEP方法下,<2 mm粒级炉渣对重金属浸出总量的贡献较大,TCLP方法下则为2~6 mm粒径段;高炉煤渣和流化床焚烧渣可作为基质应用于潜流园林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但不适宜于酸雨区。  相似文献   

15.
采用稳定剂(SR)协同水泥(PC)固化/稳定化重金属污染土壤,以Pb、Zn浸出毒性和药剂吨处理成本为综合指标确定PC和SR的最优配比,并对固化土体进行无侧限抗压强度、不固结不排水三轴压缩实验和柔性壁渗透实验,探讨固化土体强度以及渗透特性。结果表明,最优配比为SR掺量 2.5%,PC掺量8%;最优配比下固化土体中重金属铅锌的浸出浓度分别降低97.5%和74.5%,均低于固体危险废物浸出标准值。其养护28 d无侧限抗压强度达到1 080 kPa,比未固化土体对应值高9.6倍;随着PC掺量增加,固化体的有效黏聚力及有效内摩擦角均不断增大,其中最优配比固化土体有效黏聚力达到216.9 kPa,有效内摩擦角为34.8°。加入稳定剂SR使固化体渗透系数增大,但随着PC掺量增加,渗透系数急剧降低。其中最优配比固化土体渗透系数相对未固化复合污染土体降低一个数量级至10-6cm·s-1,可有效增强土体的防渗阻隔能力,提高稳定化土壤的安全利用率。  相似文献   

16.
采用有机硫稳定剂 (DTCR) 与水泥对城市垃圾焚烧飞灰进行稳定/固化处理,研究了飞灰中Cd、Pb、Zn的浸出毒性和固化体的抗压强度,比较了螯合稳定与水泥固化对Cd、Pb、Zn的处理效果、养护时间对固化体抗压强度的影响,并对飞灰的结构形貌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在稳定固化过程中飞灰中发生了复杂的螯合、水化反应,重金属形态由不稳定态向稳定态转变,螯合稳定对Cd的处理效果最好,水泥固化更适用于Pb、Zn。固化时间大于7 d后,飞灰中的重金属以及固化体的抗压强度已较为稳定。螯合稳定协同水泥固化的处理效果优于单一的稳定或固化方法,飞灰在固化7 d后可同时达到重金属浸出毒性和抗压强度标准,满足安全填埋要求。  相似文献   

17.
采用2种不同类型的代表性浸出方法:TCLP和NEN7371对不同重金属含量及不同烧制条件下所得水泥熟料进行浸出实验.结果表明,NEN7371方法下各样品中所有受试重金属几乎均有检出,大部分重金属的浸出率均高于10%;重金属的浸出浓度与其在熟料样品中含量的趋势对应性较好;TCLP方法下各样品中的受试重金属均只有部分检出,且浸出率一般在0.5%左右,浸出浓度很低,仪器检测误差较大.说明在考察水泥熟料中重金属的浸出特性时,NEN7371方法的适用性相对更好.  相似文献   

18.
污泥水热联合热解处理对固相产物中重金属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酸性重金属污泥(AS)、碱性重金属污泥(BS)及其混合物(MS)进行水热联合热解处理,探讨了固相产物中重金属(Cr、Mn、Ni、Cu和Zn)的BCR形态变化与TCLP浸出毒性特征,并开展潜在生态风险评价。结果表明:AS经水热联合热解处理后得到的固相产物(ASC)中重金属的稳定性得到改善,Ni和Zn的残渣态比例显著增加,分别从8.33%和28.08%升至27.04%和51.31%;BS经水热联合热解处理后得到的固相产物(BSC)中重金属的稳定性改善不明显,Cr和Cu的残渣态比例分别从69.25%和65.42%升至82.09%和66.69%,而其他重金属的残渣态比例有所下降。MS经过水热联合热解处理,固相产物(MSC)中重金属的固化效果进一步提高。与理论值相比,Cr、Mn、Ni、Cu和Zn的残渣态比例分别从89.03%、55.85%、47.33%、55.39%和73.19%提高至98.09%、66.72%、48.49%、89.07%和86.70%,其浸出毒性均在USEPA标准以下,潜在风险程度为轻微水平,这为水热联合热解工艺处置重金属污泥提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