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25 毫秒
1.
生态脆弱区是经济落后、人民生活较为贫困的地区.是可持续发展领域重点研究地区之一。实现生态脆弱区可持续发展管理的重要基础之一是对其发展现状进行综合测度。以我国典型生态脆弱区-东北农牧交错区为例.运用所建立的指标体系对阜新、通辽、赤峰等典型样点地区的可持续发展现状进行评估.对引致区域可持续发展现状的主要原因进行剖析;对1990年和2002年两个不同时段的可持续发展状态进行对比分析。结果表明资源与环境状况是影响区域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因子.经济发展是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根本保证.社会、人口、科技子系统对区域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基于对上述问题的分析.提出东北农牧交错区可持续发展能力建设的几点对策。  相似文献   

2.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从1997年正式设立至今已经有20年了,作为一个新学科,20年来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并被给予了很大的期望。通过最近几年该领域博士生导师所发表的论文来看,学科当前的发展呈现出这样一些特征,首先是研究的领域在拓展,其次是研究队伍的来源多样化,其三是这个学科的研究依然没有解决条块分割的现象,最后是很少有人还在关注如何建设这个新学科。通过分析学科研究现状,可以发现虽然经过了20年的建设,但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依然不能称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从人口经济学、环境经济学和资源经济学这三者的关系来看,很难融合成一个新的学科,而将这三个学科分开来的话,可能对彼此的发展会更有利。  相似文献   

3.
基于相对资源承载力的山东省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计算1986-2002年山东省相对资源承载力及其演化的基础上。分析了山东省可持续发展存在的问题,进而提出了可持续发展的对策。研究表明:①相对资源承载力从1986-2002一直处于富余状态.经济资源承载力的提高是相对资源承载力快速提高的原因;区域差异明显.东部地区处于富余状态。②经济增长方式粗放、区域差异拉大及其资源相对不足是山东省可持续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③保持经济适度增长、稳定相对资源承载力、促进区域协调发展是实现山东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相似文献   

4.
自1994年国务院发布第一个国家级可持续发展战略——《中国21世纪人口、环境与发展白皮书》以来,中国在人口、资源和环境可持续性发展及其治理方面已取得诸多重要成果和研究进展。作为国内唯一以可持续发展为办刊宗旨的综合性学术期刊,《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收录并出版了过去数十年人口、资源、环境、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问题的高质量研究。回顾分析其近年来的出版特征和演变趋势对我国未来多方位的可持续性发展研究治理有重要意义。为此,文章借助文献计量方法,以2010—2018年《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出版的2 543篇论文为样本,对国内可持续发展研究的主题脉络、知识演进与新兴热点进行系统性审视。研究发现:①《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在过去八年中收录可持续发展研究的视角和范围较为全面,主要涵盖了碳排放、生态与环境、能源与资源、农村与农户、城市与城乡以及经济与产业六大主题。②其总体的知识演变是由可持续发展相关主题的概念、指标和评价逐渐转变为单一主题的细化、延伸和深入研究,以及不同学科领域的交叉探讨和治理协同。研究方法上则是由初始的理论框架、影响评估和因素分析逐渐转变为问题导向和数据支撑的计量实证、效率测算和时空分异。③国内的可持续发展研究主题有明显的政策引导效应,近期的新兴热点为精准扶贫、城镇化、环境污染、环境规制、绿色发展、雾霾、新能源汽车、共享出行和韧性城市。这项研究的讨论与结论可为中国人口、资源、环境、社会及其他可持续发展科学的期刊编辑、作者、审稿人和读者以及对相关领域最新技术水平感兴趣的人员提供研究参考。  相似文献   

5.
为进一步提高资源、环境经济领域的学术研究水平 ,总结近年来的研究成果 ,促进新形势下我国资源、环境经济问题研究活动和实践活动的开展 ,展望该学科的发展趋势。中国地质大学决定召开以 2 1世纪环境与发展为主题的“2 0 0 1资源、环境经济论坛”学术研讨会 ,现将会议有关事项通知如下 :一、征文和研讨的内容(1) 2 1世纪环境与资源经济学学科发展 ;(2 )可持续发展的理论与实践研究 ;(3)中国环境问题 ;(4 )地质灾害与环境。二、征稿要求1、围绕上述议题 ,与会代表需在 2 0 0 1年 8月 30日之前提交论文详细摘要一篇 ,字数限 5 0 0字以内 ,可…  相似文献   

6.
1992年正值可持续发展思想提出的初期 ,为适应学科发展和贯彻落实可持续发展思想的形势要求 ,经山东省科委、山东省编委批准正式成立了山东省可持续发展研究中心。其宗旨是深入开展可持续发展理论与方法研究 ,促进学科发展 ,并为政府部门的相关决策提供科学依据。中心设有区域可持续发展研究室和可持续发展信息系统实验室 ,有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环境科学两个硕士点 ,与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共同主办全国唯一以宣传可持续发展为宗旨的国家级政策指导性学术期刊——《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在泰安、日照设有可持续发展空间化研究分部…  相似文献   

7.
深圳市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演进分析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途径。以深圳地区为例。通过指标体系和评价基础构建、评价方法论证及实证研究等环节。对深圳市过去15年社会经济子系绫和资源环境子系统的发展水平及其协调发展程度的演进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协调性评价可以有效的揭示各种关键性发展问题。为相关政策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深圳市目前的社会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利用与保护工作均相对走在了全国的前列。基本满足了生态市建设的要求;今后,激活高端服务业发展步伐。采取更为严格的资源环境标准约束社会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将成为实现地区可持续发展的主要任务。  相似文献   

8.
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综述   总被引:17,自引:1,他引:17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类对自然界的索取和干预超出了生态环境所允许的范围 ,产生了一系列生态环境问题 ,威胁着人类的生存与发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 ,经济与环境的协调发展便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要问题之一。经济与环境的辩证关系主要是二者的“U”字形关系 ,经济与环境关系问题的研究领域涉及地理学、经济学、生态学等学科 ,影响经济与环境协调的因素包括市场与政策、技术与经济结构等。在对经济与环境协调研究的过程中建立指标体系 ,以承载力为标准 ,对区域经济与环境协调状况进行定量评价。  相似文献   

9.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材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是理论经济学下设立的一个二级学科。自1997年设立以来,很多学者对其学科体系进行了探索。出版了一些著作和教材。本文以现代课程与教学论的观点为指导.采用文献研究、比较分析、统计分析的方法.从教材现状、体系结构、内容、表现形式和手段等方面对国内外人口、资源与环境经济学教材进行了详细的比较研究,并在此基础上为新教材建设提出了建议。以期为国内相关教材的改进和完善提供参考依据。这些建议是:统一并完善教材体系;理论要联系实际.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解决实际问题能力;注重学科领域最新成果的运用。增强教材的时代性和科学性;注重表现形式和手段多样性,帮助读者理解抽象的经济理论。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90年代以来,区域差异研究成为学术界和政府管理者关注的热点领域。长期以来学者们主要以单一经济指标或复合经济指标作为衡量因子,分析区域经济差异时空演变及差异背后的自然、社会、经济驱动机理。从可持续发展的角度看,区域发展不单是区域经济的发展,而应是社会、经济与资源环境三方面的协调。基于这一理解,从可持续协调发展入手,建立了区域发展综合评价指标体系,选取了表征社会进步、经济发展和资源环境支持3个方面的27个因素作为评价指标,分析了区域综合发展的测算方法,提出了综合发展指数和发展协调指数。在案例分析中运用所设计的测度方法对江苏省内县级行政单位的综合发展进行了评价和分析。  相似文献   

11.
介绍了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研究信息系统的建立与应用。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研究信息系统包括4个数据库:(1)长江流域资源与环境信息库,包括长江流域的自然,自然保护区,行政区,社会,经济等方面的信息;(2)长江流域资源生态环境科学文献数据库,收录了有关研究长江流域水,土地,能源,破产,人力等各类资源的保护与开发,生态保护与建设,环境保护与重要,大型工程建设中的移民问题,城市与城市化,农业与农村发展,区域经济发展,环境变化与生物多样性等的文献;(3)长江流域自然灾害数据库,收录了长江流域发生物气象灾害,地质灾害,生物灾害等各类自然灾害;(4)长江流域网站导航,收集了有关长江流域的信息网站,配合用户友好的检索系统,用户可以快捷地找到所需信息。  相似文献   

12.
长江流域的水资源配置与水资源综合管理   总被引:16,自引:7,他引:9  
回顾总结了我国近年来在水资源配置方面的理论研究和工作进展,论述了我国水资源配置的特点及其与联合国倡导的水资源综合管理的相互关系,阐述了长江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在我国的重要地位。提出我国开展的水资源配置在重视公众参与的基础上,与水资源综合管理是一致的。长江流域水资源综合管理是一个多学科、跨学科的研究课题。流域层面的水资源综合管理是国家层面和行业层面水资源配置的基础。长江水资源综合管理应该遵循水文系统优先的原则,使水资源利用和管理在流域层面上首先达到优化状态。环境用水需求是一个重要课题,它是流域层面水资源配置的基础,急待开展大量的研究。在流域系统优先原则下,各行政区与水用户参与者在讨论和协商的基础上,确定共同的准则、目标和具体措施,在不损害它方利益的前提下都能取得自己的利益。具体细化新《水法》中提出的流域管理与行政管理相结合的原则是开展长江水资源综合管理的关键。《长江法》的制定应该为水资源综合管理提供具体的法律依据。流域与地方水利机构的体制改革是十分重要的,它应该为开展水资源综合管理创造条件。在我国国情条件下,水资源综合管理中的用户参与应该如何开展,需要研究和实践。  相似文献   

13.
长三角大都市带人口容量与资源环境支撑能力建设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为推动长三角都市带人口稳定扩容,寻求提高长三角地区资源环境支撑能力的途径。基于国外已经成熟的大都市带,认为产业集聚规模、资源支撑条件、环境承受能力是影响大都市带人口容量的主要因素。根据预测,长三角都市带未来的人口规模为107亿~117亿。通过对支撑长三角都市带经济-人口容量的资源环境要素分析,认为扩大长三角地区的人口容量,关键在于提高长三角地区资源环境的支撑能力,认为未来经济发展所需各类用地保障程度的高低、战略性矿产资源供〖JP2〗给能力的强弱以及区域环境容量的大小是影响长三角都市带人口容量大小的关键因素。建议在国家层面通过土地政策的调整提高长三角大都市带各类功能用地的保障能力,通过建立国家石油储备制度等方式加强战略性矿产资源供给能力建设,同时在长三角大都市带地区率先实施循环经济战略。  相似文献   

14.
长江流域丰富的资源、发达的经济、独特的自然特征、复杂的人地关系和严重的生态环境态势 ,决定了开展长江流域生态环境系统演变与优化调控研究 ,在国际流域科学研究和我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中的重要意义。本研究的关键科学问题是 :流域生态环境系统的演化过程与退化机理及其主要驱动力 ;山—河—湖—海互动规律及其耦合关系 ;流域各子系统间的物理通量 (水、沙等 )和化学通量 (碳、氮等 )的传输和循环机理 ;流域资源和环境的承载力及流域生态安全的调控和管理等。主要研究内容包括 :流域生态环境系统演化规律及动力学 ,流域山—河—湖—海的互动规律及耦合机理 ,流域物化通量的传输过程与循环机制 ,重大生态环境问题的成因与退化生态环境的修复途径 ,流域生态环境系统的结构、功能的区划与制图 ,保障流域生态环境系统安全的优化调控与管理等。用地球系统科学的思想为指导 ,从流域整体演化角度着手 ,广泛收集各种资料 ,采取最先进的技术方法 ,强调点、线、面调查结合 ,定性与定量分析结合 ,自然演化系统与社会行为系统的结合等 ,是本项研究的主要技术途径  相似文献   

15.
21世纪资源环境科学面临的挑战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21世纪资源与环境科学面临的重大挑战是正确认识经济建设与资源、环境的协调关系,这方面地质科学将发挥重大的作用。本文分析了地质科学对社会经济发展的巨大推动作用,指出了21世纪地质科学面临的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16.
苏州市位于长江三角洲经济区的核心部位 ,1980年代和 1990年代 ,依靠乡镇企业和开发区建设 ,经济迅速发展。但这种高投入的增长也使苏州市新世纪的持续发展面临着资源与环境的双重压力 ,尤其是地表水水质下降、地下水过度开采、湖泊富营养化以及耕地数量锐减、质量下降等一系列问题 ,直接导致苏州市水质型缺水和土地资源危机。在分析这些问题的基础上 ,从乡镇工业发展、城市化、化肥农药使用以及科技能力等方面阐述了资源与环境危机产生的原因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了 (1)树立可持续发展观 ;(2 )科学编制环境保护和资源高效利用总体规划 ;(3)优化产业结构 ,建立资源利用和环境逐步改善的良性循环机制 ;(4)提高土地利用效率和生活污染治理能力 ;(5)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步伐等若干对策和建议。  相似文献   

17.
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系统研究的基本思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口、资源、环境与发展问题相互关联,构成了一个复杂巨系统。应用系统科学的思想方法研究这个复杂巨系统,是当前最令人注目的重大学术领域。本文探讨了这一系统研究的范围框架、基本内容结构和研究方法,建立了针对我国实际问题的系统概念模型。这一概念模型首次把人口、资源、环境、经济、科技、教育、文化等基本要素组织在一个完整的社会核算体系中。  相似文献   

18.
资源短缺背景下长江三角洲城市发展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资源短缺是中国城市发展中的根本性制约因素,城市发展的速度及方式应与生态环境相协调,实现对短缺资源的集约使用,文章分析了城市短缺资源的若干属性及其相应的制约化要求,并以长江三解洲为具体分析案例,探讨了资源短缺条件下城市发展的各方面抉择,对中国城市、区域发展,城乡协调具有普遍性意义。城市发展的短缺资源具有不可替代性、广需性、地区性、派生性、组合作用的复杂性等特征。在资源短缺的现实背景中,长江三解洲的城市发展速度、发展方向都应考虑与短缺资源的永续使用相匹配;城市化应在考虑地方经济、社会与资源环境的组合特征中,寻求切合实际的道路;在城市与区域空间发展形态上必须针对环境超负荷的现实,选择城镇群体空间开敞而个体空间相对紧凑的发展模式,实现城乡区域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武汉市城市化过程中资源环境压力测度与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快速城市化对生态环境和资源的剥夺及资源环境对城市化的约束是国内外近年来研究的热点问题。测度城市化过程中对资源环境压力及判别两者间的动态耦合类型对指导健康城市化具有积极意义。首先构建了包含16个子指标的城市化综合指标体系和9个子指标的资源环境压力综合指标体系。采用突变级数法模型计算了城市化综合指数;用熵权法计算了资源环境压力指数。采用灰色系统方法计算了城市化综合指标体系和资源环境压力综合指标体系的关联度。采用一般系统理论,建立了城市化与资源环境耦合模型,对2004~2013年武汉市城市化与生态环境的耦合度及类型进行分析判别。结果表明:(1)武汉市的城市化综合指数逐年增高,尤其是2005~2007年城市化水平的增速较快。资源环境压力综合指数最大值出现在2006年为0.629,最小值出现在2013年为0.452;(2)关联度值在0.480~0.911之间,耦合度大部分都在中等和较强这两个范围中。烟尘排放量与工业总产值、建成区面积、人均用电量、人均GDP和城镇人口规模均表现极强的耦合性(大于0.85)。各城市化子指标中,城镇人口比重与资源环境的关联度最大;在资源环境子指标中,烟尘排放量与城市化水平的耦合作用最强;(3)基于一般系统论(General System Theory)的动态耦合模型反映了城市化-资源环境复合系统的动态反馈过程。从2004~2013年,武汉市经历了协调-冲突-协调-冲突4个阶段。结果显示,武汉市城市化-资源环境复合系统随着城市化的推进,城市化与资源环境的矛盾进一步显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