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三峡水库156 m高程蓄水后重庆段水质变化的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以三峡水库156 m高程蓄水期间重庆段水质监测数据,分析了三峡水库156 m高程蓄水对库区重庆段水质的影响,对支流水质进行评价,并对库区干支流未来水质变化进行预测.结果表明,长江干流重庆段未受蓄水影响区域水质的主要超标项目为总磷和粪大肠菌群.蓄水后,受蓄水影响区域水体总磷、粪大肠菌群、重金属等浓度明显下降,干流水质类别总体有所好转;但长江水体流态变缓,加速了干流水体的富营养化,且成为因蓄水加速干流水体富营养化的主要推动因素.三峡水库蓄水对沿江支流水质类别影响不明显.干流水体总磷浓度高于支流,蓄水后,干流总磷进入干支流混合区,给干支流混合区域水体的富营养化创造了更加有利的条件,成为此区域发生富营养化的重要诱因.  相似文献   

2.
李家峡水库蓄水后区域地震活动特征及危险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根据李家峡水库地震台网1998-2002年的地震目录,分析了水库蓄水后库坝区和周边研究区的地震活动特征,并对未来水库地震的危险性进行了定量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李家峡水库蓄水以来,库坝区90%的地震为0.0~1.9级的弱小地震,且地震活动与水库水位有关,相对于水位升高存在5~7个月的滞后期;研究区以1.0~1.9级地震为主,地震活跃程度呈间息式变化,地震月频次呈阶跃式变化.应用经验判别法的预测结果表明,未来李家峡水库库坝区存在诱发5级以上灾害性地震的危险性,最大震级在5.0~5.4级之间.  相似文献   

3.
三峡水库汛末不同时间蓄水对防洪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为充分发挥三峡水库的综合效益,本在三峡水库汛末洪水特性分析基础上,对水库9月份各旬设计洪水进行频率和调洪计算,并给出了9月份不同时间蓄水下水库各旬洪灾的风险率和风险损失,据此分析了汛末不同时间蓄水对水库防洪的影响。结果表明,三峡水库9月份各旬的设计洪水均小于汛期设计洪水,且呈逐句递减的趋势,只要水库汛末提前蓄水的时间恰当,不会给水库防洪带来风险。例如,对于9月份1%设计洪水,水库9月16日以后蓄水的洪灾风险率和风险损失均为0。  相似文献   

4.
福建省福鼎市南溪水库座落在闽浙两省福鼎泰顺交界处.南溪水库始建于七十年代,是一座集防洪、发电和供水的综合利用的重点中型水库.水库总容量为6800万立方米,水域面积为2.49平方公里.库区周边有9个行政村、20多个自然村,有12000多人口.库区水域是周边群众和闽浙两省相邻处南来北往旅客的必经水路.水库建成蓄水后,为便利库区周边和邻近群众生产、生活等方面的需求,1983年,南溪水库管理处成立了"渡船管理站".从那时起,南溪水库管理处渡船管理站以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扎实地做好水库渡船安全工作,确保了库区水上交通安全.  相似文献   

5.
根据邵新煤矿的地质采矿条件,按照概率积分法和<建筑物、水体、铁路及主要井巷煤柱留设与压煤开采规程>预测矿山开采造成的地表移动变形和导水裂隙带高度.预测结果表明,邵新煤矿西北区多煤层重复开采后斜率i=1.273~26.498 mm/m,曲率k=0.006×10-3~1.081×10-3 m-1,水平变形ε=0.729~15.183 mm/m;东南区多煤层重复开采后斜率i=1.273~22.473 mm/m,曲率k=0.006×10-3~1.011×10-3 m-1,水平变形ε=0.729~12.878 mm/m;冒落带高度为3.118~3.274 m,导水裂隙带高度为18.76~20.91 m.受深部煤层采动的影响,矿山开采后地面建筑物破坏等级为I~IV级,结构处理为简单维修~大修;受近距离煤层采动的影响,K21煤层露头线2侧附近居民建筑破坏等级可能达到IV级,结构处理为大修.导水裂隙带最高达到K21煤层以上19.27 m,花石水库出露地层为侏罗系中统下沙溪庙组(J2x),矿井开采不会导致水库漏失,但会对须家河组第2段T3xj2、第4段T3xj4裂隙含水层地下水产生疏降作用.煤矿开采会导致邵新煤矿采空区内煤层浅部坡耕地出现细小地裂缝,但不会改变农业生产的基本格局.  相似文献   

6.
改进剩余推力法及其在三板溪滑坡稳定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基于传统剩余推力法和Sarma法,提出改进剩余推力法,以位于三板溪电站进水口上游的滑坡体为例,说明了对水利水电工程诱发的滑坡灾害的评价和治理方法.采用剩余推力法和改进剩余推力法对三板溪滑坡的天然状态、水库蓄水、地震、库水位骤降等工况进行了稳定分析.结果显示,在水库蓄水、地震、库水位骤降工况下,该滑坡的稳定性低于设计标准,因此,须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推荐了抗滑桩设计方案,已经在三板溪滑坡工程中成功实施.  相似文献   

7.
在水库溃坝时考虑泥沙冲淤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采用有限体积和有限差分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对一维非恒定水沙数学方程组的离散求解,建立了一维溃坝水沙数学模型.针对新集水库不同运行年限后的淤积情况,采用该模型进行溃坝水沙数值模拟,并与蓄水初期无泥沙淤积时的清水溃坝计算相比较,分析溃坝后库区淤积泥沙下泄对洪水波传播及河床变形等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对于运行一定年限的水库溃坝,除了大量泥沙下泄、覆盖下游河道和岸边良田以外,由于地形和糙率的改变,对坝下游洪水波的传播也将产生一定的影响.  相似文献   

8.
降低矿井主扇能耗及其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系统地论述了降低矿井主扇能耗的诸措施,并对各种措施进行理论上的分析与探讨,提出了矿井内部采取局部风流循环可降低矿井的总能量。对老矿井,开采深度大、多水平开采的矿井,采用局部风流循环,其优越性更为突出。  相似文献   

9.
引言:上京矿区现有四对生产矿井,开采有上京井田、永丰井田、后洋井田、龙头坑井田、小华井田等,井田总面积为26.87平方公里.  相似文献   

10.
矿井设计阶段要准确掌握矿井的开采条件,针对存在的危险有害因素在工程上采取必要的措施。优化矿井的开采巷道,合理选择开采工艺、通风系统等,促进矿井生产高效,为安全高效矿井建设奠定条件。  相似文献   

11.
GIS支持下矿区岩溶陷落柱的综合探测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岩溶陷落柱是影响矿山安全生产的重要地质灾害之一,在采掘笔者提出的工程设计之前,预先探测陷落柱的空间位置和形态,可避免经济损失并保证煤矿高效安全生产。为此,论述了一种在地面综合探测陷落柱的技术,即在地理信息系统(Geographic Inform ation System , 简称GIS)支持下,对遥感图像、地质采矿资料和实地调查资料进行多因素复合分析,圈定陷落柱的可能分布区,进而实施物理勘探,确定陷落柱的具体分布参数。实践表明,这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技术方法  相似文献   

12.
为了更好地对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进行综合评价,针对衡山白果地区石膏矿山的特点建立了评价指标体系,采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指标权重;运用灰色系统理论,构建了石膏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灰色综合评价模型;并对3个典型矿山进行了计算,计算得出的结果与实际情况相符,所给出的综合评价值既能用于描述所评价矿山的地质环境影响程度,也可对同一区域不同矿山地质环境影响程度进行比较。该研究成果可以推广到其他非煤矿山,同时也为矿山地质环境影响评价及矿山安全管理工作提供了一条新途径。  相似文献   

13.
针对矿山安全生产现状,3年来在矿山职工中实施安全生产互保联保管理,有效地促进了矿山安全生产,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4.
新形势下煤矿安全教育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分析我国煤矿安全教育的现状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目前完善我国煤矿安全教育体制应采取的新举措,对提高我国煤矿安全教育水平,改善煤矿安全生产状况具有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为预防矿井高温高湿热害对矿工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对矿井热源以及高温高湿环境导致的职业危害进行分析。选取等效温度(TET)和综合温度指标(TZ)作为热应力指标,调查研究矿井高温高湿环境造成的矿工疲劳问题和烦恼问题。提出在矿井特殊环境下导致矿工疲劳和烦恼的临界预防点—TET指标临界值和TZ指标临界值分别为28.48℃和26.14℃,并给出矿井临界深度745 m。结果表明:提出的临界预防值与国内外已经制定的标准有一定的一致性。矿井开采超过临界深度后,矿工疲劳、烦恼影响程度将随开采深度急剧增加。不同深度矿井应该采取不同的降温标准。  相似文献   

16.
针对铁矿安全产能研究方面的不足,为了从系统的角度对此进行分析,并充分发挥专家的经验而且克服人为因素带来的偏差,首先构建了影响矿山安全生产能力的指标体系,然后借助层次分析法和熵权法确定指标的综合权重。最后,运用灰靶理论对四家铁矿的安全生产能力进行靶心度分析,实现了对四家铁矿安全生产能力的评价。结果表明,四家铁矿的安全产能由高到低排序依次为:张家洼矿、小官庄矿、莱新矿和莱州矿,与实际情况对比验证了方法的准确性。证明该方法为产能的评判提供了理论依据,是一种有效的方法,具有一定的应用价值。  相似文献   

17.
为了对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和标准体系进行深入分析和研究,在充分收集我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标准的基础上,总结了我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标准和标准体系存在的主要问题,并对建立我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标准体系提供了建议.  相似文献   

18.
结合我国煤矿安全生产实际,在分析典型事故案例的基础上,分别从煤炭企业自身的安全管理、地方政府和煤矿安全监察部门的监管等方面研究了当前煤矿安全生产突出的问题。指出瓦斯异常涌出是目前最难根治的事故隐患;基建或技改矿井和转制矿井最容易发生瓦斯事故;即将关闭的矿井和衰老的矿井普遍存在瓦斯事故隐患;长期所谓的“明星矿井”工作不踏实,瓦斯事故隐患严重;屡次发生重大事故但不吸取教训的矿井,往往长期存在瓦斯事故隐患。笔者认为,我国煤矿重大事故隐患治理工程重点工作主要是深入开展瓦斯异常涌出规律和相关治理措施的研究;取缔非法开采和违法生产活动;认真抓好煤矿隐患排查整改工作;强化生产技术管理,防止超能力、超强度、超定员生产。  相似文献   

19.
In 2008 the authors developed a methodology for assessing underground coal mines for high risk for major-hazard events. It focused on major hazard-related violations of safety standards associated with high-risk conditions. Later using the same stratified pilot sample of 31 mines, injury measures and MSHA citation data were combined into a Safe Performance Index (SPI). Using 2009 data, the database was expanded to 107 mines, which is a 30% sampling of all underground coal mines. The SPI was used to assess the relative safety-related risk of mines, including by mine-size category. The methodology can be used to assist companies, the Mine Safety and Health Administration, or state agencies in targeting mines with high risk for serious injuries and elevated citations for remediation of their violation and/or injury experience.  相似文献   

20.
为进一步提高经济新常态下我国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水平,结合我国安全生产特有的经济属性和社会属性,分析了当前经济发展新常态下安全生产所面临的形势和机遇,查找分析了我国非煤矿山领域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工作中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原因,从提高安全生产准入条件、强化安全执法、鼓励非煤矿山科技创新等方面提出了经济新常态下加强非煤矿山安全生产监督管理的对策措施,以期降低非煤矿山生产安全事故总量,减少人员伤亡,促进我国安全生产监督管理水平的整体提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