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论西安次级地裂缝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根据地震勘探结果,提出了西安地裂带由一条主地裂缝和一条规模较大的次级地裂缝组成。次缝位于主缝上盘,具有北倾北降的正断裂性质,并与主缝断裂呈“丫”字型构造,在深度300~500m处的第四系内与主缝汇合。在地表,次缝与主缝之间的距离多在50~120m,其间的地面呈陷落微地貌。地震勘探剖面上的次缝与主缝之间地层比较紊乱,似乎还有更小规模的裂缝构造,构成主缝到次缝间的断裂破碎带。对次缝的成因从区域构造应力场和自重应力场两方面给予了解释,并得到了以前的模拟试验结果和次缝出露地表情况的验证。据地面调查资料,凡次缝活动发育地段,其北侧主缝的活动相对较弱,甚至地表出露不明显。  相似文献   

2.
幕府山—焦山断裂为南京主城区四条主要断裂的一条,经燕子矶、栖霞山、龙潭延伸至镇江焦山,全长约 75 km,总体走向近东西向,断面倾向北,作为连贯南京—镇江两市的一条主要断裂,与两地多次较大地震均有关联,是宁镇地区一条非常重要的断裂构造。南京活断层项目已对该断裂在长江四桥以西段完成了活动性、空间展布、地震地质调查等多种工作,此次研究利用近年来南京—镇江沿江范围内针对该断裂所做最新研究成果,对该断裂全段的空间展布和浅层构造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1)通过针对断裂布设并明确有可靠断点的 21 条人工地震测线,卫星遥感影像和地震地质调查,基本查明了幕府山—焦山断裂全段的空间展布信息,并结合物探和钻孔资料分析了该断裂在不同区域的相关特征,例如该断裂沿山脉分布段和进入长江段在断裂特征上具有较大区别;(2)分享了用人工地震勘探方法勘探该断裂时的野外施工方式及数据处理方法,并列举了详细的具有断点信息的单炮记录,为后续针对该断裂所开展的科研及工程项目提供了详实的基础资料;(3)结合震源机制解,探讨了南京 2020 年 3 月 3 日 3.0 级地震与幕府山—焦山断裂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幕府山—焦山断裂与该地震相关性较大。研究结果对认识幕府山—焦山断裂活动性、评价其地震危险性以及城市抗震设防规划编制等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3.
利用浅层地震和钻孔联合剖面法对五峰山—西来桥断裂浅部构造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五峰山— 西来桥断裂是一条总体走向 NW、倾向 NE、视倾角 60°,上断点埋深约 96 m 的隐伏正断层,测线控制区域最大视断距约 10 m;(2)五峰山—西来桥断裂在浅部区域走向多变,从姚桥镇西侧沿北北西向延伸至魏家沟村,然后沿北西向延伸至北港路与普照路交汇处附近,最后从大路镇东部通过;(3)综合勘探和钻探结果,初步认为五峰山—西来桥断裂最新活动时代为早更新世早期—中更新世早期。  相似文献   

4.
本文根据淮阴地震台近几年所记录到的震中方向与实际震中位置相差很大的现象进行一系列分析,发现造成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淮阴台井下摆的水平方向发生偏转所致,通过计算得出:水平向相对于相应的地理方向逆时外转动了52.6度。  相似文献   

5.
简要地介绍了一种新的地球物理勘探方法──电磁波层析成像技术(CT)的基本原理及特点,阐明了它在地基勘探,尤其是在一些重大工程的地基勘探中,为其他勘探方法所不具备的特点.电磁波层析成像技术主要依据介质的不同吸收系数进行电磁波透射得到最大量数据,由计算机处理得到勘探剖面上吸收系数β值并以灰度或彩色成像,形象、直观地研究复杂地质现象的成因及局部结构,对于基岩中的断层、软弱夹层、地下溶洞及其发育特征、地下不明隐藏物等勘探具有明显的优势.  相似文献   

6.
<正> 二十多年来对“郯城—庐江断裂带”(以下简称“郯庐带”)的深入工作,使一些地学工作者对这一举世闻名的断裂带提出了疑议。这在近年来于山东,和安徽相继召开的有关学术会议上即有反映。作者在研究中也认为该带南北似乎并非是一连续的整体,而可能是由北北东向沂沭断裂带及其南延部分(简称沂沭带)和北东向响水口—盱眙大断裂及其西南延伸部分(暂称响水口  相似文献   

7.
本文根据现场工程地质勘察资料,讨论新沂规划区场地条件。文章认为,本区场地稳定性较好,砂土液化危险性小。在城区东部,有一条规模较大的隐伏第四纪活动断裂通过。该断裂展布范围为抗震不利地段,城区规划时应予注意。  相似文献   

8.
位于大渡河上游的响水地段,在有利的地质地貌和水文气候环境下,岩崩、坍塌十分活跃,特别是响水沟汇口处的响水岩崩,其规模达2.40×106m3,一旦活动,能直接堵塞大渡河,相应产生的堵溃洪水,会严重危害下游的中国历史名城--四川泸定和石棉.为了城市建设规划和防洪工程的需要,对该岩崩次生的特殊洪水进行了预测研究.  相似文献   

9.
断裂构造是地球应力的外部表现。断裂构造的识别对于地震、滑坡、泥石流等地质灾害的预测,以及矿产资源的勘探、开发等具有重要意义。利用ALOS影像,结合地形图,通过分析研究区内地形、地貌构造及水系特征等,建立了德兴地区断裂构造的遥感解译标志。通过实地验证,该研究区内存在断裂构造100余条,北西方向断裂为区域性断裂。  相似文献   

10.
随着依兰—依通断裂中支全新世活动性证据的发现,引起了越来越多学者对该断层的关注,但对与之相距仅几十公里的东支断层却研究甚少。通过依兰煤矿的深部地震资料,初步确定了该东支断层的地表投影位置;而后,布设了两条浅层人工地震反射勘探测线,以识别东支断裂的近地表构造,为对该地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基本资料。  相似文献   

11.
国内外大量地震震例研究表明,巨大的城市地震灾害主要是由隐伏于城市地域之下的活动断裂上发生的地震造成的,因此,探测城市地域内的活断层是十分必要和紧迫的一项工作。浅层人工地震是一种分辨率高、探测结果可靠的断层探测方法。通过试验,确定了用浅层人工地震探测长春市地域内断层的探测方法和采集参数等。在长春市的断层探测中,大量采用了浅层人工地震方法,并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2.
对淮阴区政府内和洪泽县被单厂内的两个观测点的地质情况作了介绍 ,对该两点的断层气CO2 观测资料及其方法作了分析研究 ,提出了江淮地区开展断层气CO2 观测应注意的问题。认为CO2快速测定法可作为市、县地震部门开展地震前兆观测工作较为理想的方法。  相似文献   

13.
人类工程活动诱发地面塌陷是城市地质灾害的主要类型之一。广州市主城区地面塌陷灾害频发且损失特别严重。本文采用信息量数学模型与GIS技术结合对其地面塌陷灾害进行危险性评价;选取了断裂构造、地壳稳定性、第四系覆盖层厚度、基岩岩性、地下水动力条件、地表人类活动强度和地下活动强度等7个指标中的21个变量构建了危险性评价指标体系;应用ArcGIS9.0软件参与了数据的采集、管理、分析和评价结果表达等过程,将广州市地面塌陷灾害危险性分为极不稳定级、不稳定级、次不稳定级、基本稳定级和稳定级等五个等级,极不稳定级主要分布在主城区西北角,次不稳定级分布面积最广。  相似文献   

14.
在分析了地震地质、物探、卫片等新的资料的基础上,认为在菏泽地震区地下隐伏着一条北东向深大断裂带。地震区内的解元集—小留集断裂与北面向的成武—定陶断裂构成共轭破裂导致菏泽5.9级地震发生,北东向断裂是其主要的发震构造。由菏泽5.9级地震前沿发震断层的ML≥3.0级地震震中迁移、震源深度的变化及跨断层形变测量资料表明,发震断层在区域构造应力场的作用下逐步克服障碍,使断层贯通,与此同时在发震构造断层面上,断层上盘向上逆冲,使应力最后集中在两条断层的交汇部位致5.9级地震发生。  相似文献   

15.
基于线性调频技术的Chirp声学浅剖仪系统,较好地解决了探测深度以及分辨率这两个最令人关心但又互为矛盾的问题。该浅剖仪系统主要由导航系统、信号控制系统、信号发射系统、信号接受系统以及测深系统等5部分组成,理论上,其纵向地层分辨率为十几厘米左右,最大探测深度在百米左右,具体视地层以及水质等条件而定。考虑到该系统的特殊性和复杂性,对其关键操作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描述。最后介绍了该系统在活断层调查、管线走向调查以及水底抛石调查等不同类型水域岩土工程勘察中的成功应用,表明其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6.
2008年5月12日的汶川8.0级地震使龙门山断裂带形成了3条同震地表破裂带,这表明有多条活动断层同时参与地震破裂,其过程复杂,现象丰富。本文对小鱼洞地表破裂带及其与另2条地表破裂带的交汇区域进行了野外调查,并对小鱼洞地表破裂带的活动性质和展布特征进行了分析。小鱼洞地表破裂带位于彭州市小鱼洞镇附近,是汶川8.0级地震形成的一条走向NW的逆冲并具有左旋走滑分量的同震地表变形带。调查结果显示,小鱼洞地表破裂带表现出明显的分段性特征:小鱼洞镇一带的中段,逆冲量和走滑量最大;小鱼洞镇向东南方向延伸的南段,逆冲量和走滑量逐渐变小;小鱼洞镇向西北方向进入山区的北段,则表现为以逆冲为主的活动性质。  相似文献   

17.
以深圳市高层建筑为研究实例,介绍了香港大学的城市灾害损失评估及应急反应管理系统,并采用此系统内置的建筑易损性分析模块,结合泛珠三角地区灾害危险性概率模式,场地特征及高层建筑实地调查分析结果,从建筑安全性角度对深圳市的标志性建筑进行危险性分析,进而对深圳市应对突发性灾难事件的管理建设提出建议。作为应用实例,模拟一定概率条件下的灾难事件发生时的建筑物损坏情况,归纳出高层建筑的损坏模式,总结深圳市高层建筑的安全性隐患,提出目前防灾减灾急需实施的相应步骤:建议在一元化的城市灾害预警和应急指挥体系下,整合各个灾种防灾减灾管理部门的资源,以科学分析软件为灾情模拟和决策预案制定的工具,使危机处理的理念由领导决策型转向科学分析型,加强城市应对面对突发事件的能力,保障经济与社会的持续稳定发展。  相似文献   

18.
拟建中的某工程场址经工程地质勘探和基础开挖发现一规模较大的北西向断层.本文通过对该断层的地貌形态、断层面宏观结构、断层带内物质的显微构造分析以及第四纪地层的~(14)C测年,对该断层进行了活动性鉴定,并提出了工程设计应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9.
深圳市罗湖断裂带活动性及建筑物安全监测系统设计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介绍了在深圳市复杂的城市环境里进行断裂活动及建筑物安全监测的思路和方法,以及监测技术系统的构成与布置,以北东向的罗湖断裂带和北西向断裂切割的典型地块及坐落在这些地块上的高层建筑物为重点监测目标,选择一些高层建筑物及水库大坝建立变形监测系统;沿断裂带展布方向布设一定密度的水准环线构成地面垂直变形监测网;布设GPS参考网和相对网,构成地面水平位移监测网。  相似文献   

20.
《Environmental Hazards》2013,12(4):289-311
In April 2013, a 7.0 magnitude earthquake struck along the Longmen Shan fault in the city of Ya'an, Sichuan province, China, causing 200 deaths, 11,470 injuries and 21 people to go missing. As no scientific disaster management studies have been done on medical staff dynamic behavior in the Longmen Shan fault area, this paper develops a system dynamics (SD) model to simulate the relief activities in the area after the 2008 Sichuan Earthquake shook Wenchuan County. Based on this SD model, the simulation showed that the results regarding the cumulative number of deaths and the final death toll fit the reality well for the 2008 Sichuan Earthquake in the Longmen Shan fault area. Findings from the simulation confirmed the best ratio of medical staff to rescue workers. After implementing the findings for the medical relief work at the 2013 Sichuan Lushan Earthquake, reasonable earthquake rescue policies were developed for the Longmen Shan fault area. The SD model demonstrated that it was possible to predict the optimum number of medical staff and that medical staff need to be trained to improve their treatment abilities. Furthermore, it is suggested that search and rescue workers should also assist in restoring road transport during any medical relief activities in the Longmen Shan fault area. These policies can be generalized to other earthquake relief activities in the Longmen Shan fault area as well as being a valuable reference for similar mountainous earthquake areas.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