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采集携程网2013—2016年间能表明访沪国内游客出游时间和完整行程的游记,采用数理统计方法描述旅游资源的季节变化规律和各季节游客偏好的资源类型,运用空间分析方法分析游客到访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不同类型旅游资源季节变化规律存在差异,各季节游客偏好的资源类型大体一致;(2)游客到访景区整体呈"大分散、小集聚"的空间分布特征,中心城区密集、城郊分散,且中心城区和城郊内部分布不均衡,城郊景区在春夏季占比高于秋冬季;(3)游客到访景区存在明显的"一心多点"等级集聚特征,核心热点区位于中心城区,密度值由外滩等构成的最高密集区向四周递减,其他区域的集聚呈飞地式点状,未形成扩散和蔓延态势,且从春季到冬季,次核心区域数量呈下降趋势。  相似文献   

2.
以山西省A级景区作为研究对象,采用最邻近指数、地理集中指数和核密度分析法探究了景区的空间分布特征,利用栅格成本加权距离方法对不同类别景区的可达性进行了测度,并运用空间自相关分析了县域可达性的空间关联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山西省A级景区空间分布总体表现为集聚形态,呈现"南部多而密集、北部少而分散"的格局。(2)山西省A级景区整体可达性表现一般,平均可达时间为52min,可达性分布区域差异较明显,景区在县域单元内的整体可达性分布呈集聚状态。(3)可达性热点区主要分布在太原市城区和晋中市榆次区等省中部地区,冷点区主要分布在偏关县和河曲县等省界边缘地区。  相似文献   

3.
以兰州市黄河风情线为例,运用核密度估计法和最近邻指数方法,对其游憩资源空间分布总体特征和不同类别游憩资源空间分异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黄河风情线游憩资源分布呈现"小集中、大分散"的空间格局。(2)黄河风情线游憩资源总体是以城关区段为"单核心"的集聚空间结构,不同行政区游憩资源分布集聚度不同,东段游憩资源分布呈片区密集状分布,西段游憩资源则为组团离散状分布。(3)4类游憩资源区域分异:自然风光类和人文历史类游憩资源为资源主导型分布模式,休闲健身类游憩资源因受到政策引导和规划建设而呈相对均匀分布态,购物餐饮类游憩资源则为市场主导型集聚分布在城市繁华商圈中。  相似文献   

4.
基于统计数据和酒(泉)嘉(峪关)地区1987—2013年5个时相卫星遥感数据,采用空间关联、网格分割等方法分析了酒嘉地区中心城区建设用地空间扩张的集聚特征及时空格局演化过程。研究结果表明:1酒(泉)嘉(峪关)中心城区呈一体化扩张,2000年以前呈背向式扩张,2000年以后呈现出酒泉向西为主,向南为辅,嘉峪关向东为主,向西为辅的相向式扩张,预计未来3—5年两市将自然融合为一体。2酒嘉中心城区建设用地扩张规模变化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2000年以后中心城区扩张速度明显高于以前,建设用地扩张强度指数表现出先增后减的特征。3建设用地扩张的热点区从孤立点逐渐轮换、跃迁、延伸、粘合,形成连片趋势发展的团状聚集结构,建设用地扩张高值簇的比重出现了先降后升再降的现象。4酒嘉中心城区扩张具有定向开发、沿交通线轴向发展、从中心向外围扩张、逐河流沿岸和绿洲盆地分布、较多占用戈壁荒草地的特征。  相似文献   

5.
采集马蜂窝网站2016年1月1日至2021年4月30日的游客游记文本作为研究的数据源,运用内容分析法和空间分析法对广州市游客的时空行为特征进行探究。结果表明:(1)品尝美食与游览各具特色的建筑是广州游客最主要的旅游行为。(2)不考虑疫情因素,游客出行受气温和假期等因素影响主要选择在冬季和长假出游,其中:家庭/亲子游类型游客的出行季节集中程度高且出行天数长,个人游类型游客的出行季节集中程度低且出行天数短。(3)广州游客的空间聚集呈现明显的极化特征,旅游活动空间主要集中在荔湾、越秀、天河和海珠等中心城区,游客的空间活动轨迹由中心城区向外辐射。(4)广州旅游流网络中一、二级节点具有紧密联系,游客主要在这些节点间流动。  相似文献   

6.
广州市旅游景区网络关注度时空特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百度指数"数据分享平台,获取广州市23个4A级及以上景区2016年的网络关注度数据,并利用季节性集中指数、变异系数、回归分析等对广州市旅游景区网络关注度的时空特征进行分析。研究发现:旅游景区网络关注度周内呈现"双休日高、工作日低"的特点;网络关注度年内出现4个波峰,具有"旺季长、淡季短"的特点;"五一"和"十一"网络关注度在假期期间达到顶峰,移动趋势远高于PC趋势,与整体趋势保持一致。全国居民对广州市景区的旅游偏好具有较大差异,以长隆旅游度假区为主的番禺景区群和海珠区的广州塔旅游偏好最强;旅游景区网络关注度省际差异显著,广东、北京等经济发达地区网络关注度较高,东、中、西部省份间的关注度存在差异,西部省份间差异最大。旅游景区网络关注度空间差异是地区人口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和距离目的地远近程度等多因素综合影响的结果。  相似文献   

7.
夜间旅游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收集马蜂窝旅游网上2016—2020年的重庆中心城区地理标记照片,运用DBSCAN算法、时间统计分析和追踪分析探究重庆中心城区夜间游客的时空行为及轨迹特征。结果表明:①重庆中心城区夜间游客数量与国内外游客总量时间变化特征存在差异,气候条件和节假日是影响重庆中心城区夜间游客数量的重要因素。②重庆中心城区夜间游客规模逐年递增,游客量方面,春季>秋季>冬季>夏季,夜间旅游旺季为4月、5月、10月,热门时间段为18—20时,20时达到峰值。③重庆中心城区夜间旅游AOI形成“一核多点”的空间格局,倾向高级别景区(点)、城市商业街区、重要交通节点、山脊线、水岸线和重要文化空间。④重庆中心城区夜间游客行为轨迹以单节点轨迹为主,部分为区域内轨迹和区域间轨迹,单节点轨迹倾向知名度高的夜间旅游节点,区域内轨迹呈现核心边缘扩散特征,区域间路径轨迹以“A→B”式为主。  相似文献   

8.
加快展览经济绿色转型升级是实现展览业高质量发展的关键环节。综合运用考虑非期望产出的Super-SBM模型和Malmquist生产率指数对2011—2020年中国30个省份展览业的生态效率进行测度,利用标准差椭圆勾勒展览业生态效率空间演变轨迹,并借助莫兰指数分析其空间关联格局。结果表明:(1)2011—2020年,全国省域展览业生态效率呈波动下降趋势,处于较低效率阶段,且形成“东部>东北>西部>中部”的空间分布格局,纯技术效率驱动生态效率优化发展效用有待加强。(2)中国展览业生态效率存在集聚特征,生态效率重心呈现向“东北—东南—东北”方向移动的趋势。(3)各省份展览业生态效率呈现由强向弱的空间关联格局,其发展模式以低—低集聚为主、低—高集聚次之,空间集聚模式待优化。  相似文献   

9.
自然游憩资源作为环境资源的一种,其价值评估的重要性日益凸显。旅行费用法(TCM)与条件估值法(CVM)作为目前最经典、体系最完善的两种游憩价值评估方法,其有效结合运用将能更全面地反映旅游者的偏好。以青海湖景区为例,将其游憩价值分为使用价值与非使用价值两部分进行研究。分区旅行费用法(ZTCM)和条件估值法(CVM)结合评估结果为13.09亿元,单独采用CVM评估结果为9.98亿元,两者比值约为1.31,接近1,与已有研究相比,两者间差距较小。研究结果期望能帮助景区以新的视角审视和处理环境资源开发与保护之间的关系,并为其生态补偿提供依据,实现景区的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0.
旅游网络信息是景区客流量预测研究的重要基础。以泛长江三角洲地区4A级以上国家公园类景区为研究对象,基于百度指数获取并筛选2010—2016年案例景区网络关注度数据,采用弹性系数、地理集中指数、基尼系数、不平衡指数等指标和GIS反距离权重插值的空间分析方法研究了案例景区网络关注度时空变化特征。结果表明:(1)研究时段内案例景区网络关注度总体呈现上升趋势,但增长速度呈现波动递减的态势;(2)从景区类别角度对比,风景名胜区关注度数值一直最高,2015年之后森林公园关注度增长速度转为最快;(3)网络关注度空间布局"核心—边缘"结构突出,总体呈现分散式集中的"多核"空间结构特征,分布特征年际变化较小,不平衡状态仍将持续存在。  相似文献   

11.
以南京紫金山景区环山绿道的骑行游憩者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和典型相关分析等方法对游憩者景区感知形象和游憩满意度之间的相关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游憩者对景区形象的感知以游憩特色和森林形象最深刻,在游憩满意度方面对自然环境和游憩效益评价最高,景区整体形象对游憩满意度有显著的正向关系,景区形象中的骑行因素和形象因素对特定游憩体验的满意度评价分别产生正面和负面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景区形象建设和绿道游憩活动发展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2.
选取四川省广汉市为研究区域,运用GIS空间分析方法,定量识别广汉市宜居性空间特征和规律,并以此为依据对其乡村聚落进行空间重构。结果表明:①广汉市县域宜居性呈现以中心城区为高值中心,各乡镇场镇为副高值中心的圈层状分布态势。其中,生活保障功能呈现由中部向四周成圈层状递减态势,生活改善功能呈现分别以中心城区和各乡镇场镇为高值中心向外递减的两类特征,乡风净化功能呈现以中心城区为高值中心向西北和东南方向扩散递减态势。②广汉市乡村聚落空间格局可优化为城郊融合型、聚集提升型、特色发展型、撤并重组型。③川西平原乡村聚落的整治建设和保护规划仍存在总体规划布局单一化、同质化等缺陷,阻碍了川西平原传统文化延续和新农村人居环境改善。  相似文献   

13.
以西安市为研究区域,以街道为基本单元,采用矢量数据符号法、最邻近距离指数法、平均中心、方向椭圆、热点分析等空间分析方法研究文化艺术产业的空间格局特征。结果表明:从数量规模等级来看,文化艺术产业呈现出"南密北疏、内密外疏"的整体特征;不同主体类型的文化艺术产业的空间分布大致符合文化艺术产业整体空间特征,又表现出一定的特异性。从方向特征来看,文化艺术产业的平均中心在长安路和文艺路街道附近,主要沿东北—西南方向分布。从热点区来看,文化艺术产业呈现出"中间热、周边冷"的空间集聚格局。该结论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现有的文化产业研究中城市内部空间视角的缺失,在实践中为文化艺术产业的优化布局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在"唐皇城复兴规划"的新城市发展框架下,西安市中心城区的商业必将发生变化。运用城市地理学理论,通过实地调查、图表分析等研究方法,从商业规模、商业网点业态结构、商业空间布局等方面分析了西安市中心城区商业发展现状,提出了中心城区新的商业发展构想:商业规模逐步集约化;以零售业为主导的各种业态和谐发展;从商业空间发展来看,步行街功能将日益凸现,中心商业区(CBD)功能的弱化与游憩商业区(RBD)功能的强化也将形成鲜明对比。  相似文献   

15.
以休闲购物者为研究对象,以苏州居民和游客休闲购物行为问卷调查的第一手资料为基础,剖析了休闲购物者购物行为的时空特征,通过休闲购物者属性特征与行为偏好的相关关系分析,解释休闲购物者的消费空间,以期通过对休闲购物行为研究来指导相应的休闲空间与要素规划和布局.  相似文献   

16.
通过线上自驾游游记抽取游客行程信息,探索入皖自驾旅游流的时空特征和空间格局演化机制。研究表明:①入皖自驾旅游流规模逐年波动上升,时空集聚特征明显,客源空间格局呈正相关分布;空间使用引力场主要来自于500km范围,次级引力场存在且主要来自我国主要城市群的节点城市。②入皖自驾旅游流城市间、景区间流动网络的核心节点分别为黄山市和宏村,城市与景区间空间格局均呈"南强北弱"分布。③自驾旅游流网络空间演化过程向复杂性、结构性方向发展,演化经济地理学视角能阐释自驾旅游流的空间格局演化机制。最后,对安徽自驾游发展及区域合作提出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7.
利用游客旅游出行与体验的数字足迹信息,采用文本分析法系统分析了河南省4A级及以上景点(区)旅游流特征。结果表明:①河南省4A级及以上景点(区)旅游流存在明显的时空不均衡性,在时间维度上"季相"变化明显,偏好夏秋季。②在空间维度上,旅游流在各景点(区)分布不均衡,偏好南太行和伏牛山一带的著名景区。③景点(区)游客旅游体验整体较好,造成游客体验欠佳的主要原因涉及服务、收费、设施、卫生、交通和宣传等方面。  相似文献   

18.
红色旅游是20世纪90年代以来在中国兴起的一种新型主题旅游形式。以国家公布的118个红色旅游经典景区为例,运用最邻近点指数、基尼系数,从空间分布、区域空间差异以及红色旅游资源分区等角度分析了中国红色旅游资源的空间结构特征。结果表明,中国红色旅游资源在全国和全国八大一级旅游分区两种尺度的测度中都呈集聚型分布,不同区域的红色旅游资源具有不同的历史主题。最后,提出在今后的红色旅游发展和新的红色旅游景区开发中做好规划和宣传工作,加强基础设施建设,对红色旅游资源进行区域整合,推进红色旅游产品向主题方向发展。  相似文献   

19.
针对交通弱势群体的旅游可达问题,通过RBF插值法对秦岭景区大学生的偏好度与公共交通可达度(PTA)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研究发现:①现实偏好度(AP)和潜在偏好度(PP)的高聚集区和低分散区吻合,而其他区域的差异较大,AP呈阶梯状变化而PP分布均衡;②可达性较高区域中的AP与PP吻合,而在较低区域中差异较大;③邻近中心城镇区域中PP与PTA呈正相关,而远离中心城镇区域中两者的影响不大.因此,提高公共交通可达度有助于实现旅游的民生功能.  相似文献   

20.
以南京市郊区1995—2015年游憩节点和路网数据为基础,综合运用GIS分析、空间句法和可达性分析等方法探究大城市郊区游憩空间路网格局与可达性格局。研究发现:(1)南京市郊区在最近20年内整体连接度不断提升,全局集成度提升明显,但区域整体集成能力不高,局部集成度处于中等水平,高速公路为集成核的主要轴线。(2)南京市郊区空间智能性水平较差,空间整合行为和整合度间无相关性或相关性较低,游憩者很难通过局部可达性观察判断整体空间可达性,各类游憩节点与路网的空间耦合性差异较大。(3)南京市郊区游憩节点整体可达性不断优化,游憩节点可达性在0.5h以内的面积占比不断增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