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二氧化碳这种温室气体长期以来一直被认为是造成全球温度逐渐升高的罪魁祸首。不过这一结论直到不久前还只是科学家们根据地面的测量结果得出的 ,如今来自宇宙卫星测量结果首次证实了这种温室效应。测量结果表明 ,地球的大气层正在越来越多的吸收从地表辐射出的热量。伦敦皇家学院以约翰·哈利斯为首的科研小组在最新的一期英国《自然》杂志上发表了研究报告说 ,天然的温室效应对地球来说其实是件好事 ,假如地球外外层大气不能把地表辐射出的热能吸收住的话 ,那么地球面的温度将是始终是低于零度的。由于有了水蒸气、二氧化碳和甲烷等一类温…  相似文献   

2.
描述了罗斯比中心区域气候模型(RCA2)并依据观测评估了其对整个欧洲当前气候的模拟结果.指出了模型平均气候和气候变率中的系统偏差,确定了关键参数化的缺欠.对一些近地面参数,尤其是温度、降水、地表能量收支和云量进行了较为详细的研究.模型模拟的最近的气候和变率与真实情况高度吻合.强调了地表辐射收支分量的补偿误差,这些偏差的基本原因追溯到云、降水和辐射参数化的相关方面.模型有过于频繁产生小量级降水的倾向,这直接影响到云-辐射相互作用和地表温度的模拟.在评估由分析的边界条件驱动的高分辨率RCM时,对观测结果的使用要非常小心.当考虑到降水和云量时更是如此,因为观测的不确定性经常大于RCM的偏差.  相似文献   

3.
所谓“苦夏”,是指在进入夏季后由于气温升高,人体出现胃口下降、不思饮食,或进食量较其他季节明显减少,并伴有低热、身体乏力、疲倦、精神不振,工作效率低和体重减轻的现象。苦夏其实并不是病,引起苦夏的原因大体有两方面:一是体质因素。平时胃肠道消化吸收功能较虚弱,如果饮食失节、饥饱失宜、偏嗜生冷、损坏肠胃,以致抵抗力减弱,就很容易患苦夏;二是气候因素。  相似文献   

4.
正从1880~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升高了0.85℃,其中北半球高于南半球,冬半年升温高于夏半年.这是记者从中国气象局11月24日召开的IPCC(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第五次评估报告综合宣讲会上获悉的.根据这份报告,近百年全球气候变暖体现在全球气温升高、海洋变暖、冰雪大范围融化、海平面持续上升等诸多方面.1880~2012年,全球地表平均气温大约上升了0.85℃.在北半球,1983~2012年可能是过去1400年中最暖的30  相似文献   

5.
新知     
科学家首次计算出“碳预算”;全球气候变暖致西藏气温升高;二氧化碳排放增长刺激植物生长;新技术让细菌“吃电”产甲烷;清洁空气可助人延长寿命。  相似文献   

6.
中国西北地区地表植被覆盖特征的时空变化及影响因子分析   总被引:20,自引:4,他引:16  
徐兴奎  陈红  张凤 《环境科学》2007,28(1):41-47
归一化的植被指数(NDVI)自然正交分解结果显示,自上世纪80年代初期至1994年前后,中国西北部区域地表植被覆盖呈增加的过程;1994~2000年,地表植被覆盖状况开始退化,植被退化强度空间分布不匀.TOVS云覆盖数据与地表特征时间变化的一致性,间接证明1994年之后西北部地区植被退化的事实.通过降水和NDVI的相关分析,划分出西北地区地表植被覆盖变化气候影响显著区域、气候与人为影响共同作用显著区域.并从气候和人为影响2个方面分析了造成西北部地区地表植被覆盖状况下降的原因.在降水和NDVI相关显著区域,气候干旱因素是造成1994年后植被覆盖退化的主要原因;而黄河等流域1994年后植被退化的区域,气候干旱和人为活动因素是造成植被覆盖退化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7.
一、引言太阳每秒钟向地球输送1.74×10~(17)焦耳的能量。按理论计算,地表吸收太阳辐射和放出红外辐射后的平衡黑体温度仅为-18℃。幸而地球周围包围着一层厚厚的大气,大气中的H_2O和CO_2等气体对地表红外辐射有相当程度的吸收,使大气变暖。同时,大气也有红外辐射, 其中向下的一部分为地表所吸收,从而使地表的净向上辐射大为减少,地表的平均温度可达到17℃左右。大气的这种使地表温度升高,保持地球有较高温度的热平衡过程,与玻璃温室的作用有相似之处,故被称为“温室效应”。正是这种效应,保证了地球的温度环境。  相似文献   

8.
1.从现在起到本世纪末,人类将面临史无前例的气温升高。就21世纪而言,较乐观的设想,预计全球气温将升高1.4℃,最悲观的设想则认为,全球气温将上升近6℃。绿色和平组织负责人扬尼克·雅多认为,“在法国,气温还会更高,因为一个世纪以来,我们经受了气温升高1℃的冲击,而全球气温平均上升幅度为0.6%,如果这样下去,气候变暖将给法国带来很大影响。山上滑雪站将没有雪,因而将难以创收。”1906-2001年,法国沙莫尼冰海冰川已减少了1500米。  相似文献   

9.
绝大多数动物和植物都只能生活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过高或过低的温度都会给动、植物的生存带来危害。动、植物的体温是动物和植物体与周围环境进行能量交换的结果。当有机体吸收的能量大于支出时,体温升高;有机体吸收和消耗的能量相当,体温保持相对稳定。有机体与周围环境能量交换包括:太阳直接辐射、散射辐射和反射辐射;来自大气,地表和周围物体的红外热辐射;有机体自身发出的红外热辐射;由风引起的对流;蒸腾或蒸发消耗的热能。  相似文献   

10.
全球气候变暖争论的焦点之一是地球表面测得的温度和高达约8km上层空气测量的温度有明显差异.在过去20年,全球地表平均温度上升0.25~0.40℃,而卫星测量数据则表明,在对流层中下部只上升了0.0~0.2℃.气球观测数据倾向与卫星测量数据一致.全国研究委员会(NRC)组成的一个专家小组认为,过去20年显示的地表温度变暖“无疑是实在的,过去20年温度升高速率明显高于过去100年平均速率”.NRC的报告说,在这期间中下对流层变暧可能慢一些,因为有一系列火山爆发和导致平流层臭氧耗竭的人类活动,这使对流层上都变冷.专家小组认为只…  相似文献   

11.
该研究选取于田绿洲为研究区,运用遥感技术,采用能表示地表能量的指标——地表温度来研究绿洲能量,分析和探讨新疆于田绿洲热环境空间分布特征。具体研究内容:(1)将Landsat 8数据作为本研究的数据源,运用热红外遥感技术,收集并结合研究区气象数据计算关键参数:亮度温度、大气透过率、地表比辐射率,最后采用劈窗算法反演地表温度;(2)计算研究区植被覆盖度,并分析植被覆盖度与地表温度间相互关系,结果表明植被覆盖与地表温度具有较强的负相关性,R~2=0.979 2;(3)通过空间叠加分析研究区的地表温度与土地利用类型,得出研究区地表温度呈现出沿绿洲中心逐渐向四周增高的环状分布,地表温度均值从低到高依次为水体(18.02℃)、耕地(24.23℃)、林草地(26.3℃)、盐渍地(35.34℃)、其他(37.87℃)、沙漠(39.64℃)。  相似文献   

12.
朝阳市地处辽宁西部、内蒙古科尔沁沙漠的南缘,地貌为低山丘陵,气候属半干旱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年均降雨量470mm,折合水体为92.72亿m^3,其中约20%形成地表径流,多年平均经流量为19.34亿m^3。  相似文献   

13.
以同时模拟未来大气CO2浓度和温度升高的田间开放式气候变化平台为依托,研究CO2浓度升高(CE)、升温(WA)以及两者同时升高(CW)对麦田土壤基础呼吸和微生物丰度、群落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CE对土壤基础呼吸没有影响,但是WA显著提高了土壤基础呼吸,在抽穗和成熟期分别增加了51.6%和38.5%.在分蘖期,土壤细菌和真菌丰度没有显著变化;而在抽穗和成熟期,CW和WA处理显著降低了真菌丰度,降低幅度分别达到32.1%~50.2%和32.0%~37.4%.通过对T-RFLP数据分析发现,CE、CW和WA处理对麦田土壤真菌和细菌群落结构没有显著影响,但是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古菌群落结构.与对照相比,CE处理真菌多样性提高了7.1%~8.2%,CW和WA处理真菌多样性分别降低了5.3%~13.5%和22.1%~33.6%;在分蘖和抽穗期,CE、CW和WA处理土壤细菌多样性比对照显著提高.  相似文献   

14.
南方极端冰雪气候与地质灾害的关系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008年初,我国南方出现了罕见的极端冰雪天气,引发了大量地质灾害,使得南方冰雪气候条件下地质灾害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为了研究南方冰雪气候和地质灾害的关系,本文首先以2008年初我国南方部分省份气象资料为基础,分析了极端冰雪气候的特征;然后以典型地质灾害调查成果为依据,总结了南方极端冰雪气候诱发地质灾害的特征;最后探讨了南方极端冰雪气候与地质灾害的关系。结果表明:①我国南方极端冰雪气候具有低温时间短、多次复杂雨雪过程的特点,仅在地表5cm以内形成短时冻土,地表冻土层易发生反复冻融,冰雪后融冰时间短,容易形成集中地表径流;②地表冰冻所产生的冻胀力一般不直接引发滑坡、崩塌等地质灾害,但融冰期间的反复冻融和融水入渗是诱发地质灾害的主因;③我国南方极端冰雪条件下地质灾害成生的地质环境背景为山地丘陵区、地质构造复杂、雨(雪)量充沛以及斜坡表层岩土体结构松散且力学性质差。本研究对我国南方冰雪气候下地质灾害的风险评价及其防治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不同气候带退耕还林对区域气温的影响差异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黄麟  翟俊  宁佳 《自然资源学报》2017,32(11):1832-1843
退耕还林改变陆表覆盖状况,导致碳收支和地表能量平衡变化,从而影响区域气温。论文通过定量估算耕地转为林地导致生态系统吸收大气CO2和地表能量平衡的变化,分析21世纪初10 a中国不同气候区开展退耕还林对区域气候调节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1)仅考虑碳调节,各气候区退耕还林皆表现为241.6~470.2 Mg CO2-eq hm-2的碳蓄积过程,具有2.2~16.5 Mg CO2-eq hm-2的碳汇作用即致冷效应,特别是亚热带湿润区。2)仅考虑地表能量平衡,中温带干旱与半干旱区退耕还林引起的净辐射增加程度大于潜热通量的增加程度,因此地表对大气供热表现为增温效应;而亚热带湿润区退耕还林引起净辐射减少及潜热通量增加,青藏高原、中温带湿润区净辐射增加程度小于潜热通量的增加程度,因此地表对大气供热皆表现为致冷效应。3)同时考虑碳调节和地表能量收支,中国亚热带湿润区退耕还林的致冷效应是仅考虑碳调节致冷效应的1.25~1.45倍,而中温带干旱区退耕还林的致冷效应则为仅考虑碳调节效应的近一半。  相似文献   

16.
选择查干湖陆区为研究区,应用TM热红外遥感图像,采用遥感模型以及理论定位算法,对农田地表热通量的相关参数进行反演,分析不同土地覆盖类型对地表热通量以及能量平衡的影响,以实测数据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遥感模型应用于地表通量估算是可行的,可以减少在下垫面结构复杂的区域进行地表热通量估算时所需的参数,不同下垫面地表覆盖类型对地表热通量的影响差异较显著,水田的地表通量参数大于旱田。  相似文献   

17.
绿色植物不仅生产了人类赖以生存的有机物,而且改变了地表能量收支关系,有植被覆盖的地表可获得较多的太阳能。在平坦地区,较小范围内,太阳总辐射强度相同,但因下垫面物理性质的差异,造成了净辐射收入差,从而引起局地小气候的变化。研究植物在地表能量收支中的作用,使我们更进一步认识到栽培和保护绿色植物将对人类的生存环境具有重要意义。下垫面温度下垫面又叫作用面或活动层,是指不断吸  相似文献   

18.
近日,美国麻省理工学院公布的气候风险分析结果表明,即使现在采取温和的减排政策也能对未来降低气候变化带来风险。其结果同样表明,要想达到将地球升温控制在比工业革命前高2℃以内的目的,必须迅速采取全球减排行动。  相似文献   

19.
目前,人类活动导致的温室气体增加是全球气候变化的主要驱动因素之一,但其在轨道尺度上对未来气候影响的研究却很少。利用海-陆-气耦合模式,对早全新世(距今10 ka前)、现代和未来10 ka后的气候进行了一系列敏感性数值试验,主要探讨了在轨道尺度上自然强迫和人为温室气体对全球季风区气候变化的可能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在自然强迫驱动下,未来10 ka后的地球气候与早全新世类似,北半球的地表温度和降水将高于工业革命前的水平,而南半球则相反。在人类活动驱动下,未来10 ka后全球地表温度将显著增加,除北美季风区外,所有季风区雨季的降水都将增加。受人类活动的影响,与工业革命前相比,极端降水和大气有效降水也将增加。在自然强迫下,雨季大气有效降水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动力作用引起的大气环流增强,而人类活动引起的现代和未来10 ka后大气有效降水的增加主要是由于热力作用引起的大气水汽增加所致。  相似文献   

20.
高纬度地区平流层臭氧浓度对极地地表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影响巨大,近年来高能电子沉降对大气臭氧和活性氮的影响成为新的关注点。本工作基于化学-气候耦合模式SOCOL3.0,参考第六次耦合模式比较计划(CMIP6)推荐的低能量电子(LEE)和中能量电子(MEE)的参数化方案构建了SOCOL-EPP-ECNU化学-气候模式,利用该模式对高能电子沉降对中高层大气活性氮(NOx)和臭氧的影响进行了敏感性试验和评估。结果表明,中高层大气对于LEE效应产生的NOx通量的上边界条件设定敏感度很高,该设定对模式模拟效果有决定性意义。加入LEE和MEE通量后,模式对北半球冬季平流层中下层NOx浓度的模拟精度得到提高,同时也使北半球冬季平流层中下层气温的模拟得到改善。模拟结果指示,加入LEE和MEE,进一步完善对高能粒子沉降的模式描述,有助于提高模式对大气化学成分及气候要素模拟的准确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