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为加强对公交驾驶员违规行为的管理,收集公交驾驶员违规时间数据和驾驶员性别、驾龄、学历等个人特征数据;基于生存分析模型,采用非参数分析方法和Cox回归分析方法,研究不同群体公交驾驶员违规间隔时间的差异以及影响驾驶员违规间隔时间的因素。结果表明:50%的公交驾驶员违规的间隔时间大于65天;公交驾驶员中,就文化程度而言,有初中文化程度的驾驶员违规间隔时间最长;就性别而言,女性驾驶员违规间隔时间与男性驾驶员相近;就驾龄而言,驾龄大于20年的驾驶员的违规间隔时间最长;对驾驶员违规间隔时间有显著性影响的因素是文化程度和驾龄,性别对驾驶员违规间隔时间没有显著性影响。  相似文献   

2.
构建驾驶员心理品质与道路交通事故之间的关联模型,以准确反映机动车驾驶员的心理品质和安全驾驶的关系。依据事故倾向性理论,采用对照研究方法,随机选取253名事故驾驶员和254名优秀驾驶员,用艾森克人格问卷(EPQ)和卡特尔16种人格因素问卷(16PF)进行调查。比较2组驾驶员群体的气质类型和人格特征,通过因子分析计算驾驶员心理品质的综合得分。将所有驾驶员系统聚类,建立参照模型,区分驾驶员的不同类型。结果表明,驾驶员的心理品质直接制约驾驶行为,事故驾驶员和优秀驾驶员之间在心理品质上有显著差异,事故倾向性驾驶员筛查有可操作性。  相似文献   

3.
驾驶员是道路交通系统中最灵活、最有价值的因素,而交通事故的发生往往都归结为驾驶员的"不注意",因此探讨驾驶员的注意水平对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有很大的意义.通过对驾驶员注意的研究和分析,结合专家在注意方面的研究成果,建立了驾驶员注意水平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并运用多级模糊综合评价,对驾驶员的注意水平进行评价,得出了驾驶员的注意水平等级.  相似文献   

4.
从市政养护的满意度、驾驶员行为调查以及城市交通标志识别等方面展开调查,发现私家车、公交车和出租车对道路养护作业的满意度存在显著差异,3类车型的驾驶员在安全驾驶行为上也存在明显差异。私家车驾驶员的驾驶失误行为明显高于出租车和公交车驾驶员。违规越多的驾驶员,其驾驶攻击性行为越强。同时道路养护中的常见标志对不同类型的驾驶员产生不同的信息量。私家车驾驶员对于交通标志的理解程度明显高于出租车和公交车驾驶员。  相似文献   

5.
为降低交通安全违法随意性,运用模糊信号检测理论,以动态模拟手段,进行了驾驶员交通安全违法随意性检测试验,并提取、分析驾驶员危险感知数据,研究了驾龄增长与驾驶员交通安全违法随意性之间的变化趋势和造成这种趋势的影响因素及作用机理。结果表明,随驾龄增长驾驶员交通安全违法随意性呈先增大而后降低、且老驾驶员交通安全违法随意性更大的总体趋势;在2项影响因素中,交通执法仅决定驾驶员交通安全违法随意性的整体水平。而新、中、老驾驶员对交通法规保障行车安全作用的认识不同,这造成了交通安全违法随意性的总体变化趋势。在交通管理中,对新、中驾驶员应侧重交通法规教育,并提高对中段驾驶员的交通执法力度;对老驾驶员应侧重交通执法。  相似文献   

6.
为构建更加符合驾驶员认知特性的出行信息环境,提高驾驶员出行信息服务水平,对ATIS环境下驾驶员认知负荷研究进展进行系统分析与评述.首先阐述了认知负荷的理论基础,随后分析了ATIS环境下驾驶员认知负荷的影响因素,同时分类解析了驾驶员内在认知负荷、外在认知负荷与相关认知负荷的产生根源,并对认知负荷的形成机理进行了分析;系统评述了驾驶员认知负荷的测量方法,最后基于驾驶员信息认知负荷提出了ATIS优化对策.结果表明:年龄、性别、受教育程度、月收入、出行经验是影响驾驶员认知负荷的主要因素;道路交通标志的版面设计与驾驶员的标志视认时间关联密切;驾驶过程中拨打手机及使用车载终端均会分散驾驶员注意力,增加驾驶员的信息认知负荷;较高的车速与音频播放等环境会对驾驶员的信息认知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相似文献   

7.
运用行为科学的原理,分析汽车驾驶员违章行为的原因,提出驾驶员违章行为的控制方法:社会控制、组织控制和工程控制,论述纠正驾驶员违章行为的有效途径是强化驾驶员的安全意识。  相似文献   

8.
人类社会分工,把人们分为许多社会专业,也就有了职业的定义。随汽车的发展,造就了职业驾驶员的行业。这个行业群体的素质,决定了一个国家、地区道路交通安全、交通秩序的好坏,也是充分体现该地区交通文明程度的重要窗口。国外汽车驾驶员的职业要求国外对汽车驾驶员有分职业驾驶员和非职业驾驶员,对职业驾驶员的生理  相似文献   

9.
驾驶员注意涣散检测技术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注意涣散时驾驶员头部运动及面部表情变化特征的分析,系统实时监测驾驶员眼睛、嘴巴位置和运动状态信息,构建驾驶员注意涣散特征表征参量,实现对驾驶员注意涣散状态信息的检测与提取。驾驶员注意涣散表征量具有复杂的非线性特征,利用BP神经网络非线性识别的优势对驾驶员注意特征进行模式分类,实现驾驶员不同注意涣散状态下的特征捕捉。同时采用Dempster-Shafer证据推理技术,对驾驶注意涣散多源表征信息进行决策融合,实现对驾驶员注意涣散状态的判断。结果表明,BP神经网络与D-S规则多源信息决策融合技术的运用提高了驾驶员注意涣散特征检测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10.
目前,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主体大致分为:一、对事故后果负直接责任的驾驶员,驾驶员本身就是车主,就由驾驶员负责赔偿。二、驾驶员并非车主。而是在办私事过程中发生交通事故的,驾驶员应当承担赔偿责任;暂时无力赔偿的,应由驾驶员所在单  相似文献   

11.
驾驶员风险认知能力对交通安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辨别不同驾驶员风险认知能力对驾驶安全的影响。通过设置13种存在潜在风险的交通情景,引入惩罚用时机制,利用驾驶模拟器,对熟练驾驶员和非熟练驾驶员在风险认知培训前后的风险认知能力进行比较,找出不同驾驶员对风险认知的差异。试验结果显示,熟练驾驶员的风险认知能力比非熟练驾驶员要高,两者在引起交通风险的因素上是不同的,培训后的风险认知能力较之前有很大提高。培训能够拓宽驾驶员对潜在风险的认知程度,更好地将驾驶员的操作技能、知识体系和外在行为衔接在一起,从而减少交通事故的发生。  相似文献   

12.
为提高老龄化背景下道路交通的安全性,基于驾驶模拟试验数据,分析老年驾驶员的跟驰行为特征,并深入研究驾驶员跟驰行为的影响因素。选取车头间距、速度和反应时间作为驾驶员跟驰行为的表征指标,通过对比老年驾驶员与年轻驾驶员跟驰行为的差异,分析老年驾驶员的驾驶特征;进一步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研究跟驰行为与驾驶员年龄、驾驶负荷和驾驶偏好的关系。研究结果表明:相较于年轻驾驶员,老年驾驶员对前车紧急制动行为的反应时间较长,行驶速度的变化较大,且保持较大的车头间距。驾驶员的跟驰行为与年龄、驾驶负荷得分以及驾驶偏好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13.
为验证基于行为安全(BBS)的营运驾驶员安全教育方法在国内实践的有效性,完善教育方法,利用触发式车载视频设备,记录上海市部分营运驾驶员26周的危险交通事件数据,并对驾驶员进行教育试验。将驾驶员分为危险驾驶员和安全驾驶员2类,评估其教育效果。结果发现,教育能显著减小驾驶员的危险交通事件率;每月一次的教育会使危险驾驶员的危险交通事件率先下降后回升;跟车过近和反应时间过长的频率在教育后未能显著减小。评估结果说明,增强教育效果需要设置合理的教育频率、加强驾驶员识别潜在危险的能力以及改善驾驶员的安全驾驶态度。  相似文献   

14.
随着中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老年驾驶员数量将持续增加,这给交通安全带来了新的问题。为保障老年驾驶员的交通安全,在分析老年人生理和心理特征以及老年驾驶员交通事故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适合中国国情的老年驾驶员驾车安全对策。  相似文献   

15.
通过对大货车驾驶员注视及心率增长率参数和大货车运行速度进行检测,融合交通工程学和人因工程学的基础理论,与小客车对比分析,研究了双向四车道公路直线路段、圆曲线路段的大货车驾驶员注视分布和心率增长率变化规律.结果 表明:道路直线段和圆曲线段大货车和小客车驾驶员注视点主要集中在视野中上偏右侧区域,直线段大货车驾驶员注视点分布相对于小客车偏右3.01°、偏下1.16°,圆曲线段大货车驾驶员注视点分布相对于小客车偏右4.78°、偏下0.21°,在圆曲线路段比在直线路段,大货车驾驶员相比小客车驾驶员更加关注视野中线右侧的道路环境;构建了道路圆曲线路段大货车和小客车运行速度模型及驾驶员心率增长率模型,通过与小客车的对比,分析了大货车运行速度、驾驶员心率增长率与道路圆曲线半径、纵坡坡度间的内在变化关系,并以大货车驾驶员心理紧张度作为约束条件,给出了道路圆曲线的一般最小半径.  相似文献   

16.
为了改善高速公路防追尾安全距离模型,对模型中的驾驶员反应时间进行研究,分析不同车速时驾驶员反应时间对安全距离的影响。驾驶员反应时间受驾龄、应变能力、性别、心理生理状况、车速等多种因素的影响。基于模糊数学中隶属函数的有关理论,利用Matlab软件,在驾驶员反应时间大小允许的范围内,综合考虑各种主要因素,确定驾驶员反应时间。通过具体实例说明该方法的应用,结果证明,应用模糊数学,可以计算出不同的驾驶员,在不同的车速时的反应时间。  相似文献   

17.
为提高高速公路小客车变换车道时的安全性,通过检测小客车的运行速度、驾驶员心理生理反应参数,采用随机序列函数法将驾驶员心率随机变量转变为相关函数,并应用离散的傅里叶变换方法分析驾驶员行车心率的功率谱;研究驾驶员变道行为与速度、交通量和驾驶员心理生理反应的关系,构建高速公路小客车驾驶员变道行为模型,描述驾驶员行车时的心理状态,判断其安全性。研究表明:小客车自由变道和超车变道时,驾驶员瞳孔尺寸小于5.0 mm,心率增长率小于27%,行车安全性较高;争抢变道和强行变道时,驾驶员表现为紧张甚至恐惧,容易发生误操作,安全性较差。  相似文献   

18.
为了解高速公路空间郁闭度对驾驶员视觉行为和心理状态的影响规律,在山区高速公路开展室外实车试验,采用Dikablis眼镜式眼动仪和Varioport生理记录仪记录了驾驶员的眼动和生理数据,包括注视时间百分比、平均注视时间、扫视幅度、眨眼率、心电、心率、皮电等。结果表明,随空间郁闭度增加,驾驶员皮电和扫视幅度增大,眨眼率和平均注视持续时间减小,视点越来越集中。随着驾驶员的逐渐适应,空间环境对驾驶员的心理影响逐渐减弱。驾驶员主要关注中间靠左区域,目标物为中央分隔带和前方道路。开敞空间下驾驶员对右侧区域有少量关注。半郁闭空间下驾驶员皮电呈现规律性的波动,对于左侧区域的关注明显增多,对右侧区域的注视持续时间较长,视点集中点更远。  相似文献   

19.
驾驶员反应特性在沙漠环境中的表现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在沙漠等特殊环境下,驾驶员的反应特性水平是衡量驾驶员驾驶适宜性的重要指标.为了探索汽车驾驶员的反应特性在特殊环境中的表现特征,本文利用复杂(选择)反应检测仪对沙漠公路行车途中汽车驾驶员进行了实地测试,测试包括反应时间和误反应次数在内的反应特性,并根据获得的有效样本检测数据进行统计整理,对受测驾驶员反应能力总体情况及与驾驶员年龄、驾龄、持续行车时间、检测时的气温等因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重点分析.研究表明,受急躁心理影响,沙漠环境下的驾驶员反应速度明显高于平均水平,而误反应次数增多,沙漠公路受测驾驶员复杂反应时间和误反应次数平均值分别为0.74 s和2.91次.关联度分析表明,沙漠公路驾驶员的年龄、驾龄、驾车时间及测试温度等因素与反应时间和错误次数均具有较强的相关性.相对于其他几项因素,驾车时间对驾驶员反应特性的影响最为明显.  相似文献   

20.
郭建中   《安全》2011,32(10):9-12
通过对北京公交驾驶员的心理疲劳研究,探索三种车型司机在驾驶不同圈数时的大脑觉醒程度变化规律,防止驾驶员因疲劳驾驶而造成的交通事故。利用闪光融合频率值测试法,对三条典型线路的驾驶员进行测试,并利用Wilcoxon非参数检验方法,使用SPSS软件检验数据变化的显著性。驾驶铰链式加长客车的驾驶员和驾驶单机客车的驾驶员闪光融合频率值在工作两圈时发生显著降低P<0.05,驾驶双层客车的驾驶员闪光融合频率值变化不显著P>0.05。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