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中医话水     
二千多年前的医典《内经》说:“地气上升为云,天气下降为雨。”明代《本草纲目》进一步发挥说:“本体纯阴,其用纯阳,上则为雨露霜雪,下则为海河泉井流止,寒湿之气所钟既异,甘淡咸苦之所人不同,是以昔人分九洲水土,以辨人美恶夭寿”这是说天上的云,山峰上的冰雪,地面的水,皆为天地自然之气的升降循环所演变,与人的生命息息相关,这与近代阐明水是由两个氢原子和一个氧原子结合的化合物(H_2O),具有液态,固态,气态的理论基本一致。水有多种,功用极广泛。现就有关生命健康方面的问题予以探讨。  相似文献   

2.
总部设在肯尼亚首都内罗毕的联合国环境规划署于 5月 4日发表新闻公报宣布 ,2 0 0 3年“世界环境日”活动的主题是 :“水——— 2 0亿人生命之所系” ,公报说 ,选择这个主题是为了支持联合国把 2 0 0 3年确定为“国际洁净水年” ,同时也是为了引起人们对这一问题的高度重视。2003年世界环境日主题 水-20亿人生命之所系  相似文献   

3.
钟伟青 《环境》1999,(7):4-5
一介书生口出“狂言”:“一百万元就能消灭广州垃圾”,言如烙铁,闹得羊城一时间沸沸腾腾。有人说钟博士兴脑发热,“呆”得可爱。联想本刊今年第一期扉页文章就有钟晓青的大作:“化”:必由之路。诸位,不妨翻出来看一看,可以看也钟博士敢作时代弄潮儿,终于——  相似文献   

4.
每月墙报     
《环境》1999,(9)
识破“法轮大法”的实质李洪志妄称“法轮大法”是真正的“宇宙大法”,“是有史以来第一次科学地洞察了人类的过去、现在和未来”,“第一次科学地揭示人生真谛,揭示做人的真正目的”等等。且不说李洪志本人浑身上下找不到一点科学细胞外,其弹簧之舌尽是胡说八道。他说“地球正面临毁灭”,其实不是新玩儿,早在16世纪法国占星术者诺查丹马斯,曾预言多个世界末日之期,而每个日期都被一些“救世主”利用来欺世欺民、骗财骗色。1999年7月则是诺查丹马斯所预言的最后一个末日大限。对照现实,这种预言不攻自破。同样有一个法国人,他的名字叫C·J·阿莱格尔,  相似文献   

5.
大学校园劲吹崇尚自然美之风在美容热大有不断升温之势的今天,各所大学校园里则劲吹崇尚自然美之风。以保持自然为美,以高雅气质为美,远离浓妆艳抹,拒绝整形美容,甚至蔑视对女性的“选美”比赛,  相似文献   

6.
付咏珊 《环境》2023,(6):76-77
<正>中华民族向来尊重自然、热爱自然,绵延5000多年的中华文明孕育着丰富的生态文化。《易经》中说,“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财成天地之道,辅相天地之宜”。《老子》中说:“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齐民要术》中有“顺天时,量地利,则用力少而成功多”的记述。这些观念都强调要把天地人统一起来、把自然生态同人类文明联系起来,  相似文献   

7.
悲观论者曰:“人生苦短”,养生学者说:“生命在于运动与静养”。现已发现,人生在世,欲走向长寿之路、健美之道,除须有夫妻恩爱作伴侣外,尚必须有下列“良友”作伴: 以人为伴芸芸众生,组成熙熙攘攘的人类社会。一个人生命之树欲常青,须扎根在肥沃的土壤——良好的人际关系中,不但要与家人、亲戚和和睦睦,而且要与邻  相似文献   

8.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长期以来,它的价值不为人们所知晓。松花江北岸滩涂湿地生态系统,既保持着独立的自然属性,又与城市融为一体,是我国大城市中最大的城市湿地。本文通过调查分析,探析松北滩涂湿地的功能,使人们看清它的价值,保护湿地。  相似文献   

9.
2003年“6·5”主题:水———二十亿生命之所系联合国环境规划署每年6月5日选择在一个成员国举行“世界环境日”纪念活动,发表《环境现状的年度报告书》并表彰“全球500佳”,同时根据当年的主要环境问题及环境热点,有针对性地制定每年的“世界环境日”主题。由于联合国2002年12月12日宣布启动“国际淡水年”计划,并根据塔吉克斯坦总统拉赫莫诺夫的提议决定将2003年定为“国际淡水年”,因此,2003年“6·5世界环境日”的主题就与水有关,就是:水———二十亿生命之所系。61974年:只有一个地球。1975年:人类居住。1976年:水:生命的重要源泉。197…  相似文献   

10.
精、气、神三者古人称之为人生三宝。精、气、神的状态是健康的标志,也是衰老的象征,它直接关系到人的生长、发育以及衰老。精、气、神之间有着密切的关系。“精”是生命之源,“夫精者,身之本也”(《素问·金匮真言论》)。“气”具有内养五脏、外濡肌肤的作用,但气乃精之所化,故精为气之本。“神”即通常所说的神、魂、魄、意、志,是五种不同的精神意识思维活动,但“精为神之宅”,所以“精”是“种”的物质基础,而“神”则是“精”的功能表现。那么中医“精”的  相似文献   

11.
传统中医十分重视气候与人体健康的关系,认为调节生活规律,适应四时气候之变化,能有效地保养身体,防御疾病的侵害。《饮膳正要》曰:“春气温,宜食麦以凉之;夏气热,宜食菽以寒之;秋气爽,宜食麻以润其燥;冬气寒,宜食黍以热性治其寒。”《金匮要略》也指出:“春不食肝,夏不食心,秋不食肺,冬不食肾。”春季是大地回暖、万物推陈出新的季节,又  相似文献   

12.
多媒体展示议题、黑板上贴着漫画、“专家”们轮番发言、主持人总结会议……你千万不要误会,这不是哪个高级论坛上的一幕,而是扬州红桥高级中学的学生正在就“农村河流污染问题及对策”进行的环境教育情境教学。由学生扮演的“农民”、“厂长”、“局长”、“专家”、“学者”们围着桌子坐了一圈,说起来头头是道:“农民”急呼农村河流污染严重,严重影响了他们正常的生活和生产;“厂长”则很委屈地说“如果进行污水处理,就会增加成本,影响经济效益……”;“环保局长”解释说农村河流污染的原因很多,人们的生活、农业生产也会产生污染;“专家…  相似文献   

13.
人不能离开环境而孤立存在,《内经》云:“人与天地相应也”。我们的生命与日月星辰,昼夜明晦,四时气候,地理环境的水、土、风等息息相关。如月球绕地球一周为273日,而女子的月经周期为28日左右。如果留心观察一下的话,人的体力、情绪、智力节律也与之有关;地球自转一周,人体生物钟则走完一圈。地壳中各种化学元  相似文献   

14.
唐贞观二年(公元629年),华夏遭蝗灾。飞蝗遮天蔽日,所过之处,庄稼毁于一旦。一日,唐太宗李世民到御花园散心解忧,看到可恶的蝗虫就伸手抓了几只,并忧伤地说:“天下万民靠粮食生存,而你却毁坏庄稼。我宁愿你去吃我的五脏六腑”(也不愿你毁坏百姓的庄稼),李世民一边说一边将蝗虫送到嘴边就要吞下去。随从连忙劝阻说:“吃了这种令人厌恶的虫一定会生病。”  相似文献   

15.
培印  笑冬 《环境》1994,(11):18-19
垃圾是困扰城市环境的一个较难处理的问题,而一些工业发达国家对垃圾多采取综合利用,“变废为宝”的方法处理。在目前对废物利用,其说不一,有的说是利,有的则说是弊,但在人类还未找到更好的方法之前,它比燃烧或简单堆放等造成污染的方法好得多。垃圾究竟是“倒向”何处?根据有关资料介绍,简述如下:  相似文献   

16.
祸不单行     
中国有句谚语叫做“福无双至,祸不单行”。意思是说,幸运的事不会联袂而来,而灾祸却往往会接踵而至。这句谚语源于汉·刘向《说苑·权谋》:“此所谓福不重至,祸必重来者也。”很明显,此说带有较浓厚的迷信色彩。但仔细想来,却也有一定道理。“福无双至”且不论,“祸不单行”则并非完全是唯心之说。事物的存在往往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联系,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甚至是相互依存的。就拿生物界来说,植物与动物、  相似文献   

17.
“由于今日之世界范围的原因,地球环境在二十一世纪将发生灾难性的巨变”。美国环保局在今年九月份完成的一份报告中警告说,由于“温室效应”所造成的全球气温增高的问题,将在1990年前变得突出起来。尽管世界各国的一些学者对“温室效应”这一问题多年来做过一些类似的预言和论述,  相似文献   

18.
刘添水 《环境》2004,(12):16-17
吴觉生是广州环境教育的拓荒先锋、全国首批环境教育积极分子、第二届“羊城公德公益百星”之“环保异物之星”、广州市第五十二中学原校长。吴觉生说他愿是那黎明东方的“绿色启明星”,为广州青少年环境素质的培养指引方向,照亮他们心中那片“绿洲”。  相似文献   

19.
《环境》1995,(8)
从左到右:周德明(9岁)、罗淑仪(14岁)、蓝伟峰(12岁)、何加升(12岁)、邓采燕(】o岁) 保护大气环境 何加升(五年三班) 何加升说:“白鸽飞翔代表人类向往和平和绿色的希望。我们要伸出环保之手,不准污染大气层,不准黑烟槽蹋人类生存空间。” 替“人”受过 蓝伟峰(五年三班) 蓝伟峰说:“太阳公公生气了,打地球的屁股。可怜地球本身并没有罪,只不过人类把它污染了。”.◆鲤遛一一‰r铺如 爱护小树苗 罗淑仪(六年三班) 罗淑仪说:“人类太需要树了,我们应该爱护树苗,绿化祖国,从小做起。” 硬喂 邓采燕(三年二班) 邓采燕说:“美国佬真坏,硬给地球…  相似文献   

20.
天使之举     
王开岭 《环境》2003,(6):45
据报载:一位叫朱丽娅·希尔的少女,为保护北美一株巨大的红杉树,竟然在这棵有18层楼高的树上栖居了738天,直到这棵树的所有者——太平洋木材公司承诺不砍伐该树。我留意到:这则消息是被某晚报排在“世间奇相”栏中编发的,与之毗邻的另一题目是“少年坐着睡觉十一年”。显然,在编辑眼里,这则消息不外乎一种“异人怪招”,是对“大千世界,无奇不有”的一种诠释。完全可以想象,无论是编辑心态、还是看客的阅读体验,都不会找到“感动”、“审美”之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