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1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2 毫秒
1.
中央广播电视发射塔环境电磁辐射测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发射7套电视节目和5套调频节目,发射总功率240KW的中央广播电视塔电磁辐射场强监测结果表明:(1)由于节目频率不同,发射机功率及发射天线形式、高度、增益不同,电磁波到达地面最大场强值的距离是不同的;在近距离内高层建筑各层所接收到的场强大小也是不同的。(2)电视与调频信号在近距离昼夜电平无明显变化。(3)电视塔周围2000米内环境综合场强最大值为284~328μW/cm2,所有环境测量值均小于公众导出限值40μW/cm2。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不同布置方式220 kV电压等级变电所在运行中对周围环境产生的工频电场、磁感应强度和无线电干扰的监测分析,了解了不同布置方式220 kV电压等级变电所对周围环境电磁辐射的分布规律.指出在建设220 kV电压等级变电所的同时,只要做好建筑屏蔽和电缆入地等工作,就可以降低对周围环境的电磁辐射影响. 相似文献
3.
对南通市楼顶式移动基站电磁辐射污染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南通市418个楼顶站基站周边地面50 m范围内电磁辐射功率密度值均能满足《电磁环境控制限值》(GB 8702—2014)的要求;楼顶美化天线、集束天线和景观塔等建设较晚的楼顶塔形地面电磁辐射强度相对较小,楼顶角钢塔、拉线塔和抱杆等建设较早的塔形地面电磁辐射强度相对较大;楼顶塔所在楼顶平台监测值存在轻度超标的情况。提出,应严格控制楼顶塔所在楼顶的人员可达性,即基站电磁辐射防护区应高出楼顶2 m以上,避免公众进入基站电磁辐射防护区内,受到基站天线的过量辐射影响。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南京市区进行网格式布点监测,并重点监测典型区域和典型基站,采用基于MapInfo构建的电磁辐射环境评价系统进行现状评价。结果表明,南京市电磁辐射水平总体较低,处于安全水平,部分电磁辐射水平相对较高的区域主要受电视发射塔和广播电台的影响,是南京市电磁辐射环境保护和移动通信基站建设应关注的重点。 相似文献
5.
初步探测重庆市住宅楼环境电磁辐射的现状及其影响因素,为建立人居环境电磁场特征数据库提供依据。按照国家标准的要求和方法,在重庆市选择4个典型居住小区,分别测量各小区住宅楼不同楼层电梯门口或楼梯间以及各住宅楼楼顶的电磁辐射水平,结果表明,本次横断面调查中,在1MHz~40GHz频段,各栋楼的综合场强为17.13~17.18V/m,已接近GB 8702-88《电磁辐射防护规定》的公众照射导出限值,各楼层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5~1000Hz频段,各栋楼楼内综合场强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临近高压线的住宅楼楼顶综合场强明显高于其他小区楼顶以及同一栋楼其他楼层的综合场强(P<0.05),并且该楼各楼层的磁场强度明显高于其他住宅楼(P<0.05)。所测住宅楼的环境电磁辐射水平未超出国家相应标准限制,不同楼层电磁辐射水平与极低频辐射源的分布有关。 相似文献
6.
根据高压输变电线路下工频电磁场测量工作的经验,提出应正确选择电磁辐射测量仪器,注重选择测量点位和高度,减少人为干扰和减小环境因素对测量的影响等,从而提高工频电磁场测量的准确性和可靠性. 相似文献
7.
8.
对连云港移动通信基站电磁辐射环境进行现状调查与评价,将3个时段内移动基站电磁辐射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和分区评价。结果表明,监测数据均能符合相应的环境标准,县域电磁环境辐射水平整体略低于城市区域,基站周边整体受电磁辐射影响程度随高度上升呈增加趋势,10 m~15 m高度处的综合场强平均峰值最高。 相似文献
9.
结合当前我国电磁环境管理的需求,分析了现有电磁环境标准的制定情况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以环境质量为核心,构建具有5个不同层次的电磁环境标准体系,包括电磁环境质量标准、电磁辐射排放(控制)标准、电磁环境监测标准、电磁环境基础标准和电磁环境管理技术规范。根据标准的定位、作用、特征及相互关系,提出了电磁环境标准制修订的相关建议。 相似文献
10.
为预测中短波广播发射台的电磁辐射环境影响,根据国家相关电磁辐射标准,研究和分析了中短波广播发射台电磁辐射环境影响理论预测模型,编辑了中短波发射台电磁辐射环境影响计算分析程序,验证发现实际监测符合理论预测.实例计算了中短波发射台周围的电磁辐射影响,表明程序的计算结果可用于指导中短波发射台周围的建设. 相似文献
11.
以南通市辐射环境信访调处为例,对该市近年来电磁辐射信访投诉量及其变化,投诉对象、方式、诉求等进行分析,并结合调处经验,提出上门实测、合法性核查、组织协调等应对措施,以及完善执行机制,优化评价技术;加强辐射环境监管;保障公众参与权、知情权和监督权;正确引导公众舆论等解决辐射环境信访问题的建议。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