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6 毫秒
1.
应用遗传算法和反向传播(BP)神经网络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胼类化合物的定量构效(QSAR)关系,构建了遗传神经网络QSAR模型。对30种肼类化合物的6个量子化学参数进行相关性和主成分分析,利用遗传神经网络QSAR模型对肼类化合物的毒性参数进行预测。结果表明,与常规BP神经网络建立的模型相比较,遗传神经网络QSAR模型有效解决了常规BP神经网络模型存在的过训练和过拟合问题,并且具有很好的预测效果。  相似文献   

2.
麦草对水中苯胺的动态吸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苯胺初始浓度、流速、初始pH值和吸附床高度对穿透曲线的影响进行探讨,采用BDST模型和Thomas模型对动态实验数据进行线性拟合分析,研究了麦草对水中苯胺的动态吸附性能。结果表明:麦草能够有效地去除水中的苯胺,随着吸附床高度增加,穿透时间延长;而随着苯胺初始浓度、流速和pH值的增大,穿透时间急剧缩短。BDST模型能够准确地预测新的操作条件下的穿透时间,误差均〈5%;Thomas模型能够很好地描述麦草对苯胺的动态吸附动力学,由Thomas模型获得的麦草吸附柱对苯胺的动态吸附量与实验值相符。对吸附饱和后的麦草可用0.6mol/L盐酸进行解吸。  相似文献   

3.
应用集对分析法刻画历史样本之间的相似性,用多个最相似的历史样本的加权平均值作为当前样本预测值,建立了基于集对分析的降水酸度及水质相似预测模型(SFM-SPA),并运用该模型进行了降水酸度及水质预测的实例验证。结果表明,在主要影响因子选择适当、历史样本的代表性和相似性较好等限定条件下,利用模型进行环境预测是可行的,它较直观、计算简便,为环境污染预测提供了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4.
采用β-环糊精对木屑改性用于吸附苯胺,通过固定床实验考察了吸附床高度(10~30 mm)、进水流速(2.7~8.1 m L·min-1)和苯胺初始浓度(50~200 mg·L-1)对穿透曲线的影响,同时使用BDST模型对吸附穿透曲线进行拟合。结果表明,改性木屑可以有效吸附苯胺,随着高度的增加,穿透时间延长,固定床对苯胺的去除率增大;随着苯胺进水流速和初始浓度的增加,穿透时间缩短,固定床对苯胺的去除率降低;BDST模型对穿透曲线的拟合效果较好(Ct/C0=0.7,R2=0.999 0),随着运行时间的增加,固定床的吸附速率常数(Ka)变小,对苯胺的吸附量(N0)增大;当改变流速时,运用该模型能较准确的预测吸附固定床的操作时间。  相似文献   

5.
硝基苯类化合物生物降解菌的筛选及性能研究,是制药、染料等行业废水达标的重要基础。以浓度梯度升高法筛选到一株硝基苯厌氧降解菌Klebsiella oxytoca NBA-1。考察了该菌对氧气的需求,以及在厌氧条件下,温度、pH值、外加葡萄糖及硝基苯初始浓度等环境因子对菌株降解硝基苯能力的影响,并进一步讨论菌株对氯取代硝基苯类化合物的降解情况。结果表明,该菌在厌氧条件下生长比好氧条件下慢,但降解速度更快;厌氧降解硝基苯的最佳pH值和温度和分别为8.3和30~35℃;加入0.3%~0.5%的葡萄糖可促进降解,且对300mg/L以下的硝基苯均有降解能力;该菌能将4-氯硝基苯转化为4-氯苯胺,并进一步脱氯为苯胺。研究结果可为硝基苯及含氯硝基苯的处理工艺选择提供相关的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6.
测定了酚类化合物对硝化颗粒污泥活性抑制的logIC50值,以量子化学参数为自变量,应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了酚类化合物对硝化颗粒污泥活性抑制的定量结构-活性相关(QSAR)模型。模型所提取的PLS主成分所能解释的因变量总方差的比例Qc2um为0.820,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模型的结果表明,影响酚类化合物对硝化颗粒污泥活性抑制的主要因素是logkow、CCR和Ehomo,酚类化合物对硝化颗粒污泥活性抑制的logIC50随着分子logkow的增大而减小,随着Ehomo和CCR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7.
AERMOD在国内环境影响评价中的实例验证与应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AERMOD是美国环保局推出的新一代空气质量模式系统,它由AERMET(气象数据预处理器)、AERMAP(地形数据预处理器)和AERMOD(大气扩散模型)3部分组成.结合宁波市北仑区域大气环境影响评价,对该模式系统进行模式验证,并应用于实际预测评价.验证结果表明,在采用适当的模型参数时,该系统预测值与实际监测值具有很好的一致性,SO2、NO2日均最高浓度预测准确率分别达到64.3%和85.7%.最后结合实际预测评价工作,提出AERMOD模式系统在国内环境影响评价工作中的优势及不足.  相似文献   

8.
基于径向基函数网络的溢油预测模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周慧  陈澎 《环境工程学报》2014,(11):5062-5066
为了提高溢油预测的准确性,建立和优化溢油预测模型,提出了基于径向基函数网络模型的溢油预测方法,实现溢油预测功能。径向基函数网络模型解决了模拟预测过程中样本库巨大、函数模型收敛速度慢的问题。通过选择有效的输入参数和样本数据,建立局部逼近网络;通过径向基函数训练样本数据,利用输出值与实际值之间的误差作为约束条件调整权重因子、径向基中心和宽度,加快函数模型的收敛速度。该模型模拟了溢油的漂移、扩散过程,达到预测的目的。利用该模型,建立了溢油预测模块,并针对一次溢油事故进行预测模拟,验证了该模型的可行性,能够为应急决策提供一定的支持。  相似文献   

9.
一种光催化体系光催化降解苯胺的研究   总被引:9,自引:2,他引:7  
以钛酸丁酯为原料.以膨润土为载体,用酸性溶胶法合成TiO2纳米复合物,并利用该复合物作催化剂,在H2O2存在下进行光催化降解苯胺溶液。结果表明,该催化剂在UV/H2O2系统中对苯胺溶液有很好的光催化降解效果,其效果优于纯TiO2;H2O2的存在提高了苯胺光催化降解速率,在本实验条件下其最佳摩尔浓度是5mmol/L;溶液pH是影响反应速率的重要因素.pH在中性范围内具有更强的光催化活性;该体系中苯胺能够有效地被降解,其光催化反应遵循一级反应动力学规律。  相似文献   

10.
研究了竹炭吸附对硝基苯胺的过程影响因子以及吸附过程的动力学、等温线和热力学。结果表明,粒径80~100目的竹炭即可实现对对硝基苯胺的高效吸附,吸附效率为95.65%。竹炭对硝基苯胺的吸附效率随溶液pH值的升高而逐渐下降,当溶液pH值超过7.0以后,下降趋势明显加快,实验条件下,溶液pH=2.0可以获得最佳吸附效果,吸附效率为95.85%,静电作用力和氢键作用力在不同溶液pH值下变化的联合作用是造成吸附效率变化的主要原因。吸附动力学研究结果表明:准二级吸附动力学模型可以很好的拟合3种不同温度下的吸附速率数据;吸附等温线研究结果表明,RedlichPeterson吸附等温线模型可以很好的拟合3种不同温度下的吸附等温线数据,说明吸附过程兼有单分子层吸附和吸附表面异质性的特点;吸附热力学计算结果表明,吉布斯自由能ΔG~0小于零,说明竹炭吸附对硝基苯胺的过程可以自发进行,吸附焓变ΔH~0小于零,说明吸附反应为放热过程,并且吸附焓变数值大于单纯由范德华力引起的吸附放热范围,说明吸附过程中存在多种作用力;吸附熵变ΔS~0大于零,说明吸附过程中体系的混乱度显著增大。  相似文献   

11.
G H Lu  X Yuan  Y H Zhao 《Chemosphere》2001,44(3):437-440
50% effective inhibition concentration 48h-EC50 of 40 substituted benzenes to the algae (Scenedesmus obliquus) was determined. The energy of the lowest unoccupied molecular orbital (E(LUMO)) was calculated by the quantum chemical method MOPAC6.0-AM1. By using E(LUMO) and the hydrophobicity parameter log K(OW) the 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model (QSAR) was developed: log1/EC50=0.272 logK(OW) - 0.659E(LUMO) + 2.54, R2 = 0.793, S.E. = 0.316, F = 71.07, n = 40. A series of equations were obtained about the measured EC50 values of different subclasses of compounds. For those compounds containing double -NO2, their toxicity may be related chiefly to the intracellular reduction of -NO2 obtaining electron, while for anilines and phenols, K(OW) contributes most to the QSAR and E(LUMO) very little.  相似文献   

12.
13.
测定了酚类化合物对硝化颗粒污泥活性抑制的logIC50值,以量子化学参数为自变量,应用偏最小二乘法(PLS),建立了酚类化合物对硝化颗粒污泥活性抑制的定量结构活性相关(QSAR)模型。模型所提取的PLS主成分所能解释的因变量总方差的比例Q2cum为0.820,表明模型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和预测能力。模型的结果表明,影响酚类化合物对硝化颗粒污泥活性抑制的主要因素是logkowCCREhomo,酚类化合物对硝化颗粒污泥活性抑制的logIC50随着分子logkow的增大而减小,随着EhomoCCR的增大而增大。  相似文献   

14.
天然高分子改性阳离子絮凝剂的合成及对工业废水的处理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天然高分子F691粉为原料,合成了一种阳离子絮凝剂FIQ-C,考察了各种因素对合成的影响,并研究了它对工业废水的处理效果。研究结果表明,在最佳合成条件,FIQ-C具有良好的絮凝性能。FIQ-C与PAC复制便利地,对工业废水处理效果最好,废水处理后可达标排放。  相似文献   

15.
Vrtacnik M  Voda K 《Chemosphere》2003,52(10):1689-1699
Two quantitative structure–activity relationship (QSAR) methods: hologram QSAR (HQSAR) and comparative molecular field analysis (CoMFa) were evaluated for predicting half-lives of the hydroxyl radicals reaction with substituted aromatic compounds. The HQSAR approach, which is topological in nature, results in a mathematical model which was more stable and has a greater predictive ability than the model derived on the 3-D CoMFA approach. Interpretations of the colour coded results of both methods are in good agreement with the proposed mechanism of the hydroxyl radical oxidation of halogenated aromatic compounds in the atmosphere.  相似文献   

16.
利用GCMS定性分析漂白废水主要发色物质的种类,对黄孢原毛平革菌在抑制条件下的生长与脱色作用进行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废水中各类高分子量有机污染物是形成色度的主要来源,此类物质在菌对数生长阶段被大量降解。  相似文献   

17.
18.
19.
壳聚糖双冠醚的合成及其对金属离子的吸附性能研究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将二苯并16-冠-5氯代乙酸酯冠醚分别接枝到西佛碱型壳聚糖冠醚CT-15C和CT-18C上,制备了1,4-壳聚糖双冠醚CT-15CAC和CT-18CAC,经元素分析、FT-IR红外光谱分析和X-射线粉末衍射分析表征了结构。研究了CT-15CAC和CT-18CAC对Pd^2 、Ag^ 、Pt^4 、Au^3 、Cu^2 、Hg^2 的静态吸附性能,并与CT-15C和CT-18C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这4种吸附剂对贵金属离子如Au^3 、Ag^ 、Pt^4 、Pd^2 都具有较好的吸附性能,并能在Cu^2 和Hg^2 共存的条件下选择吸附Pd^2 ,而且壳聚糖双冠醚CT-15CAC和CT-18CAC比壳聚糖单冠醚CT-15C和CT-18C具有更好的选择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