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在中国水环境治理过程中,降雨径流产生的面源污染(non-point source pollution)导致严重的河道黑臭等环境污染问题受到广泛关注和研究。面源污染依据下垫面不同主要分为农业面源污染和城市面源污染。基于国内外城市径流污染相研究成果,从城市径流污染特征、污染负荷模型和治理技术与成效3个方面做了总结。中国城市径流中污染物以SS为主,浓度达到200 mg/L以上,且COD、TP和TN均远远超过排放标准。同时,径流中也检出了微塑料和重金属。对比分析了国内应用最为广泛的面源负荷模型,并给出了各自的优缺点及应用场景。收集了近年来的面源污染治理的技术与成效,并总结其局限性。指出未来研究可从GIS耦合、技术组合优化、厂网河调度以及全过程治理开展。  相似文献   

2.
城市降雨径流污染已经成为非点源污染的一个新亮点,随着城市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等点源治理力度的加大,城市降雨径流污染问题将越来越突出.文章系统阐述了城市降雨径流污染的过程、污染类型及来源、污染物特征,对各种具体的城市降雨径流污染控制与治理技术进行了总结,并着重介绍了城市降雨径流污染最佳管理措施,还提出了实施城市降雨径流污染治理的具体对策和指导思想.  相似文献   

3.
目前我国各大城市均注重点源污染的控制与治理,并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但城市内水体水质仍然无法得到较大改善,对城市污染治理造成了很大困扰。经研究表明城市降雨径流污染未得到有效控制是其重要原因。文章主要分析了城市主要三大垫层径流污染对水体污染的贡献程度,并结合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从源头到终端全方位提出了城市降雨径流污染的控制措施,为城市建设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4.
滇池流域城市面源污染控制区划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滇池流域点源污染已逐步得到控制,面源污染成为水污染治理的重点。随着流域内城市迅速发展,城市面源污染控制将成为水环境改善的重要瓶颈。结合滇池流域城市发展规划,依据城市下垫面特征,降雨径流污染程度和距离入滇河道远近,将流域内城区划分为重点防控区、中等防控区和一般防控区,其面积百分比分别是17.9%、39.1%和43.0%;重点控制区为昆明市主城区,其次是呈贡新区,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相应的防治措施。城市面源污染控制区划,对滇池流域面源污染治理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下凹式绿地具有蓄渗雨水、削减洪峰流量、净化雨水、防止土壤侵蚀等优点,且投资少,是一种能同时满足环境、生态、经济等多重效应的新型雨水利用措施;它的应用将有效缓解城市水资源匮乏和降雨地表径流造成的面源污染,同时能在一定程度上防止城市内涝.在介绍下凹式绿地对降雨径流控制的基础上,着重综述了下凹式绿地对雨水的蓄渗、净化作用及其设计方面的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6.
城市非点源污染治理与资源化技术研究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城市降雨地面径流同时具有危害性与资源性,解决城市非点源污染的问题,亦应将削减污染与资源化结合考虑。本研究根据南方地区包气带中土壤水丰富的特点,设计出一种新型小区雨水处理利用方法。通过工程措施的一级沉淀处理和生态环境的二级生化处理使雨水径流得到处理和利用,实现污染治理与资源利用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7.
低影响开发(LID)作为我国海绵城市建设中最为重要的技术手段,能够有效解决大概率小降雨事件带来的径流污染问题,然而海绵城市试点区域内城市面源污染的发生全过程与污染输出特征规律鲜有报道.本研究选择已经建成的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域,在地块尺度上研究多个不同降雨事件中城市面源晴天污染物累积量、降雨径流冲刷量、LID削减量、外排后对河流水体的污染输出量.结果表明,LID建设区域内街尘的累积范围为7.82~33.36 g·m-2,降雨冲刷量为0.29~4.90 g·m-2,街尘的径流冲刷率为0.9%~62.7%;LID设施对降雨冲刷的固体悬浮物(SS)削减率达90%,即占街尘累积量的13.1%~16.7%,发生溢流时SS输出量占街尘累积量的0.6%~3.8%,占径流冲刷量的3.9%~5.0%.LID径流的调蓄能力大于其设计降雨量(即在降雨量为21 mm)时径流无外排,经过LID设施外排径流水中COD、NH+4-N、TN、TP浓度均低于《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3838—2002)Ⅳ类水标准.另外,LID设施对颗粒物中小于10μm和大于250μm的细颗粒物去除率较高,且微地形和常规性清扫(人工清扫和机械清扫)均对城市面源污染物累积和迁移分布产生影响.上述发现揭示了LID建设区域内城市面源的发生规律,可为定量评估LID工程绩效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8.
城市面源污染特性及污染负荷预测模型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分析城市面源污染的来源和污染特征,并针对城市土地利用和下垫面类型特点,建立城市面源污染预测模型,研究探讨城市降雨径流及污染负荷预测模拟和迁移规律。所建模型已成功地应用于武汉市汉阳地区城市面源污染控制技术研究,获得了满意的结果。该模型可为城市水环境规划、面源控制和管理研究提供科学手段。  相似文献   

9.
蒋沂孜  刘安  刘梁  管运涛 《环境工程》2013,(Z1):303-306
合理设计道路面源污染控制设施(如低冲击开发设施)需要深入掌握被治理地区的径流污染特征及其影响因素。通过利用单变量与多变量数据分析相结合的方式对位处华南地区的深圳市道路雨水径流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道路雨水径流污染与降雨特征和污染物种类有着密切的关系。氮类污染物在小雨强所产生的降雨径流中浓度较高而颗粒物则相反,化学需氧量和磷随降雨特征变化相对较小。这说明不同的污染物种类呈现出对降雨特征不同的响应机制。因此在设计相关径流污染控制措施时,应该选择合适的降雨类型作为设计依据以满足对不同污染物的去除要求。  相似文献   

10.
齐小天  张质明  赵鑫  胡文翰  刘迪 《环境科学》2022,43(3):1500-1511
径流污染控制是当前城市水环境保护的难题,识别径流污染物入河风险是提高污染控制效率的关键.将景观格局与过程相结合,借助景观指数和最小阻力模型,提出了降雨径流污染风险识别和治理方法.计算得到研究区主要河段的降雨径流污染格局、过程和综合风险指数;并计算出以耕地、城镇建设用地和交通工矿用地为"源"产生的风险路径分别为256、1...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