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本文在概述苏浙沪及邻区海陆地壳结构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利用重力资料及其延拓处理反演该区深部构造轮廓,推断了深断裂的分布和类型;探讨了深部地质构造的特征、区划及其与本区地震活动性的关系,如震源深度的分布,地震分布的区域性和成带性。利用重力均衡理论探讨了茅山地区、郯庐断裂带、南黄海、杭嘉湖等区域的重力均衡状态和构造活动性的关系,从深部构造角度分析了浙江核电站邻近区域地质的稳定性和建厂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2.
宿松-枞阳断裂最新活动时代及未来地震危险性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宿松—枞阳断裂卫星影像清晰,是一条对构造、地貌、中新生代盆地有着控制意义的断裂。本文对该断裂所处的区域地震地质构造背景进行了分析,结合断裂的发育历史,选择典型剖面,对断裂的最新活动特征进行调查。根据野外地质考察和断裂沿线地震活动统计结果,对断裂未来的地震危险性进行了定量评估。分析认为,该断裂晚第四纪以来仍然有所活动,但活动强度已减弱,未来可能发生无地表位错的中强地震,最大震级综合判定为M5.5。  相似文献   

3.
地震分布多重分形特征的中期预报意义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讨论了地球岩石圈的自组织临界状态和地震发生的非局域性与多重标度分形统计特征。研究了地震多重分形性质的计算方法及其应用于地震预报的前景。采用推广GP算法从典型震区的地震数据计算地震多重分形分布的广义维数谱和奇异性谱以确立较敏感的强震前兆,对于不同算法进行了精度、数据量要求及适用范围的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地震分布的多重分形维数谱和奇异性谱对于一些典型震区的强震发生具有中期预报价值。  相似文献   

4.
在分析了地质构造、地球物理场、地震活动性、地震烈度和地壳应力场等资料的基础上,认为长江口外的崇明东凹陷及其相关的北东、北西向隐伏断裂,对1996年南黄海6.1级地震的发生可能具有一定的控制作用  相似文献   

5.
本文据茅山地区1∶20万大比例尺布格重力异常及其延拓结果,并结合爆破地震和天然地震等资料,分析了茅山断裂带的延伸规模及切割深度.认为茅山断裂带属地壳断裂;茅山断裂带与近东西向的石桥—无锡隐伏地壳断裂相交汇构成了溧阳地震的深部构造条件.  相似文献   

6.
本文运用1950~2003年53年间青海高原地震主发区5.0级以上(包括5.0级)地震资料分析了该区地震灾害的特点.提出本研究区地震灾害具有频发性和轮回性、重灾轮回的时间周期长、强震的毁坏性大、以及强余震灾害连发而损害程度严重等特点,并认为青藏高原整体地壳构造运动和本区断裂构造十分发育(特别是北西西-北西向弧形断裂的发育)是该区地震灾害重发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7.
基于分形理论研究了河间地区地裂缝的分布分形、受控分形以及影响分形特征,利用MAT-LAB软件分别计算了地裂缝、活动断裂、地下水、地面沉降等相关物理量的分维值。地裂缝的发育具有自组织性,其分维值的大小及变化反映了地裂缝活动的复杂性。地裂缝平面、剖面分形特征反映了该区域孕裂应力场在平面和纵深方向上的非均一性。地裂缝的形成和发育可以看作是断裂运动的一种调整,影响地裂缝断裂的分维值具有一定的区间。地下水开采、地面沉降作用与地裂缝活动存在很大的关联。  相似文献   

8.
对江苏及邻区地震频次自仿射分形H值的变化特点作了研究,并对1970年以来发生在该地区的5级以上地震作了回溯性预测检验。研究结果显示,江苏及邻区地震频次的H值在0.59~0.99之间,地震活动具有确定和随机的双重属性,同时表明地震活动具有正继承性;对江苏及邻区的震例及其预报效能评价的研究表明,地震频次H值下降的异常现象与江苏及邻区5级以上地震具有较好的对应关系,回溯性预测检验得到的R值为0.365。因而地震频次H值在该地区的地震预报中有较好的应用前景,值得用来探求未来中强地震可能发生的危险时段。  相似文献   

9.
地表的断裂分布具有复杂的几何结构,分形几何学是定量研究断裂复杂性和破碎性的一种数学方法.本文应用分维几何学的方法,在比例尺为1:50万的山东省构造体系图上,对沂沭断裂带(山东段)(以下简称沂沭带)断层系统进行了分段解析、计算,并得到了各段的分维值.沂沭带全带断层的分维值为1.34,南段分维值为1.29,北段分维值为1.41,结果表明,分维可以表征断层的不均匀性、不规则性和复杂性等.与沂沭带地震活动南高北低情况对比认为,断层系统分维低的地区地震活动性可能较高.  相似文献   

10.
幕府山—焦山断裂为南京主城区四条主要断裂的一条,经燕子矶、栖霞山、龙潭延伸至镇江焦山,全长约 75 km,总体走向近东西向,断面倾向北,作为连贯南京—镇江两市的一条主要断裂,与两地多次较大地震均有关联,是宁镇地区一条非常重要的断裂构造。南京活断层项目已对该断裂在长江四桥以西段完成了活动性、空间展布、地震地质调查等多种工作,此次研究利用近年来南京—镇江沿江范围内针对该断裂所做最新研究成果,对该断裂全段的空间展布和浅层构造进行了进一步研究,取得了如下成果:(1)通过针对断裂布设并明确有可靠断点的 21 条人工地震测线,卫星遥感影像和地震地质调查,基本查明了幕府山—焦山断裂全段的空间展布信息,并结合物探和钻孔资料分析了该断裂在不同区域的相关特征,例如该断裂沿山脉分布段和进入长江段在断裂特征上具有较大区别;(2)分享了用人工地震勘探方法勘探该断裂时的野外施工方式及数据处理方法,并列举了详细的具有断点信息的单炮记录,为后续针对该断裂所开展的科研及工程项目提供了详实的基础资料;(3)结合震源机制解,探讨了南京 2020 年 3 月 3 日 3.0 级地震与幕府山—焦山断裂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幕府山—焦山断裂与该地震相关性较大。研究结果对认识幕府山—焦山断裂活动性、评价其地震危险性以及城市抗震设防规划编制等具有积极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从板块碰撞观点出发,根据理论与实验的结果,强震震中分布,震源机制解,强震地表破裂带等资料,提出了中国大陆及邻区地震活动格架。它是两簇近似于对数螺线的构造滑移线,即在统一的区域应力场作用下,最大剪切应力和剪切应变集中的区、带。它们是控制和支配现今地震活动和构造运动的空间分布网络。这种网络结构,为我们研究地震活动空间分布规律,进行地震危险性分析,提出了一种新的途径和方法。据这些网络具有某种自相似性特点,进而研究了大地震(M≥7)的空间分维结构,计算了该区地震活动空间分布容量维随时间的变化,发现大地震发生前有降维的现象。  相似文献   

12.
本文通过分析山东地区水系的分维几何学特征,对比各区域的新构造活动特点,发现隆起区和坳陷区的水系分维值不同,块体内部差异运动对水系分维有重要影响,断裂活动在水系分维值上有明显反映。  相似文献   

13.
岩体裂隙面的形貌特征直接影响其渗流特性,为了分析二者的相关关系,采用劈裂法制备了单裂隙砂岩试样,进行了裂隙面扫描分析和渗流试验,基于分形维数在定量表达不规则曲线形貌特征方面的优势,提出了考虑裂隙面形貌各向异性特征的分形维数计算方法。研究结果表明:(1)基于矩阵理论的裂隙面综合分形维数,相当于用矩阵网格去覆盖整个裂隙面,可以较好地反映裂隙面的整体形貌特征;(2)裂隙面的形貌特征对其渗流特性影响显著,随着裂隙面综合分形维数逐渐增大,裂隙岩体的渗透系数逐渐减小,而且侧向应力越大,渗透系数的减小趋势越明显;(3)分析建立了裂隙岩样渗透系数kf与裂隙面综合分形维数■的相关关系,验证分析表明,该公式计算得到的裂隙岩样渗透系数与试验结果吻合较好。相关研究成果可为裂隙岩体渗流特性分析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系统地研究了华东地区中强震前地震活动参数的演化特征 ,尤其是追踪研究了中短期阶段各参数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 ,华东地区中强震孕育中短期阶段 ,有不少地震活动性参数图像出现明显的变化 ,如C值、D值、Mf 值和b值在中期阶段存在的大面积异常区开始出现明显的收缩甚至消失 ,这种变化是地震孕育过程进入中短期阶段的重要标志。未来主震往往发生在收缩区边缘或异常消失区 ,若当消失区再次出现小片异常 ,则该异常区是未来最为值得注意的危险区 ,而且时间上很可能进入短临。再如地震算法复杂性AC值由超出 1倍均方差的峰值下降、广义分维Dt由正常值下降并出现超过 1倍均方差的低值异常 ,也是地震孕育过程进入中短期阶段的判据。由于地震孕育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在实际工作中需应用多种参数扫描结果进行综合判定 ,以便于缩小异常区 ,提高中短期预报的准确率。  相似文献   

15.
樊晓一  乔建平 《灾害学》2006,21(3):33-35
利用多重分形分析了三峡库区万州区滑坡的空间分布。分析的结果表明,单一分形维数并不能完整地描述万州区滑坡的空间分布结构;运用多重分形得到滑坡的分维D0=2.610〉D1〉D2〉…〉D∞=1.864。分维值D∞=1.864是多重分形的下限。它相当于万州区滑坡最密集区域在空间上的分布现象。  相似文献   

16.
泥石流堆积物的分形结构特征   总被引:22,自引:0,他引:22  
本文依据分形理论,分析了泥石流堆积物粒度组成的分形结构特征,其分维值介于2~3之间。分维可作为描述泥石流堆积物粒度组成的参数,分维的大小表征了作为自组织系统的泥石流堆积物的本质特征。论述了分维的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7.
研究了 190 0年以来我国东北北部地区浅源中强震活动的特征。结果表明 ,地震活动具有突发性、成组性和序列地震数量少的特点。应根据本区地震活动特点 ,开展震后早期趋势预测 ,以最大限度地减轻地震灾害。  相似文献   

18.
根据两次地震的烈度分布,认识到地震的震时效应与地震大小——烈度与震级的相似关系确是肯定的。反之,分析了两次地震前具有震兆意义的地震活动图象:震前的空区、广义前震与震群,注意到现象的重现性是很好的(即两次地震前均出现相同的现象),但与震级大小的相应关系并不存在。作者认为后者可能只是一种构造活动的反映而未必与震源有直接的关系。  相似文献   

19.
本文以地震在空间上的区域性位移,作为时间上的分幕标志,提出了一种与作M-t图不同的周期表式的分期方法,按照这种方法,用华北、华南和西部特定地区近二千年的较大地震排列的地震活动周期表,周而复始地重现时、空、强特征相似的九个地震幕。其中华南和华北地区每个周期的最大地震——周期主震(简称主震),都排在位于同一横栏的主震幕内。在此基础上,研究了我国大陆东部上述两个强震区地震活动的周期特征与相互关系,阐明了周期前震(简称前震)的识别方法和前兆意义,得出未来数百年乃至更长时期内,华北不可能发生大于7.8级地震的结论。最后用地震震源区雪崩式不稳定裂隙形成模式,对周期成因作了解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