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实验表明,即使病毒剂量低到一个感染性病毒也可使人感染,并可在人群间造成传播。因此,水环境的病毒污染深为人们关切。 水中的致病性病毒主要来自人和动物的排泄物及医院废水。目前已从各种水体中检测出120多种危及人类健康的肠道病毒和其它病毒。 世界卫生组织要求,用最灵敏的方法试验,在100—1000L饮用水中应不含病毒。因此,病毒的浓缩技术是监测水中病毒的前提。 现在国内外使用的浓缩技术方法很多,但都不甚理想。我们用几种不同的方法回收自来水和污水厂出水中实验性污染的病毒,以便选择具有快速、简便、适用性广泛、浓缩水样体积大和回收病毒效率高的技术。  相似文献   

2.
<正> 病毒作为水环境的一类污染物,已引起人们的关注和重视。近年来,我国也开始注意病毒的监测工作。监测水中病毒最通用的方法分三步:浓缩、分离和鉴定。病毒浓缩的目的在于达到实验室可检出的水平。病毒的分离和鉴定技术与病毒学其他领域所用的技术相似,即把浓缩所得到的浓缩物接种于细胞上分离病毒,再用特异的抗血清或其它特殊的方法如核酸杂交技术等鉴定所分离的病毒。现在用于浓缩水中病毒的方法很多,但目前尚缺乏理想的方法。从选择浓缩水中  相似文献   

3.
环境水体中肠道病毒的膜吸附-洗脱浓缩方法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在膜吸附-洗脱和洗脱液浓缩相结合的基础上,建立了一种简便实用的水中肠道病毒浓缩方法.通过实时定量RT-PCR检测,比较了不同材料和不同孔径的微孔滤膜对病毒的吸附效果;对膜洗脱方式进行了改进;研究了在洗脱液浓缩过程中,PEG浓度对于病毒回收率的影响.最后确定了最佳的浓缩方法.选择效果好而且来源广泛的0.22 μm孔径的混合纤维素酯微孔滤膜,采用磁力搅拌来洗脱滤膜上吸附的病毒;洗脱液浓缩步骤中,PEG最佳质量浓度为130 g/L.系统比较了不同病毒接种量下,方法中各步骤的病毒回收率.对接种已知量的肠道病毒的生活污水、二级处理出水和地表水等样品的试验结果表明,该方法效果稳定,适合不同水样中肠道病毒的浓缩分离.  相似文献   

4.
<正> 水中病毒是一项重要的水质质量标准,水体被病毒污染后,便成了传播病毒性疾病的媒介.迄今为止,已发现经水传播的病毒已达一百多种。因此水病毒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它有利于一些病毒性疾病的控制及流行病的动态观察。检测水中病毒是研究水病毒的基础,虽然国外对于水病毒的研究已有四十多年历史,特别是近十年来,进展较快,并有专著出版。但对检测手段尚无规范化的方法。我国对水病毒的研究工作也刚开始。  相似文献   

5.
污泥水是污水处理厂污泥浓缩、稳定、脱水等环节产生的废水,具有污染物浓度高、成分复杂的特点.采用三维荧光光谱和红外光谱研究了污泥水中溶解性有机物(DOM)的光谱特性.污泥水荧光性DOM(FDOM)可利用平行因子分析划分为6个荧光组分,分别为类蛋白质组分C1(275/355 nm)、C4(235/350 nm)和C6(275/305 nm),及类腐殖酸组分C2(250,340/440nm)、C3(320/380 nm)和C5(250/465 nm).重力浓缩和机械浓缩污泥水中COD与所有类腐殖酸组分均正显著相关(P0.01),类蛋白质组分对其影响不大.离心脱水污泥水中组分C1、C4和C5含量明显上升.深度脱水污泥水中FDOM荧光峰位置和强度与其它污泥水存在显著差异,C3和C6分别较离心脱水污泥水升高15.63和7.30倍.与浓缩污泥水相比,离心脱水污泥水中多糖和腐殖酸吸收峰增强,而深度脱水污泥水中蛋白质大量释放,金属离子会与腐殖酸和蛋白质络合引起DOM结构变化.  相似文献   

6.
长江武汉段水中病毒污染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滑石粉-硅藻土技术浓缩长江水中病毒,用空斑技术滴定病毒,用ELISA、SPA—免疫电镜进行病毒定性分型,发现长江水中病毒检出率为100%,病毒量为1.2×10~2—1.7×10~3PFU/L。夏秋季病毒量较春季为多,长江水中已检出PolioⅠ、Ⅱ、Ⅲ型病毒。  相似文献   

7.
饮用水源水中肠道病毒的检测方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介绍饮用水源水中肠道病毒的检测方法。采用滑石粉 -硅藻土吸附浓缩水样中的肠道病毒 ,以 3 %牛肉浸膏洗脱 ,将病毒接种于敏感细胞中 ,根据细胞在病毒作用下的病变效应即空斑形成单位 ( PF L) ,定量计算水中病毒含量。  相似文献   

8.
为了探索饮用水中病毒的灭活效果,我们采用次氯酸钙灭活饮用水中脊髓灰质炎Ⅰ型病毒(polio Ⅰ)的模拟实验研究.结果表明次氯酸钙对 polio Ⅰ病毒具有较强的灭活作用;当饮用水中余氯在0.45mg/L,接触时间为30min 时,次氯酸钙灭活病毒的效率为33.33%;而余氯在0.35mg/L,接触时间为60min,其灭活效率达到66.67%,本研究为饮用水、娱乐用水等水体的消毒处理提供了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9.
利用一次式连续电渗析系统脱除反渗透浓水中的盐分,同时将反渗透浓水进行再次浓缩。通过对运行数据的分析,废水的脱盐率达到了91.8%,实现了废水的循环再利用。反渗透浓水的浓缩倍数达到了3.5倍,大幅减少了蒸发的处理水量,降低了能耗。  相似文献   

10.
为研究紫外氯胺组合消毒对供水系统中病毒微生物的影响特性,以生产规模紫外氯胺组合消毒供水系统为研究对象,应用宏基因组技术对供水系统中病毒微生物的迁移变化、群落结构和病毒宿主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紫外氯胺组合消毒工艺能降低病毒物种数(6.13%)和基因丰度(51.97%),但不能完全去除水中病毒微生物.对比美国环保署(USEPA)以培养法检测的水处理病毒去除率可达99%~99.99%,本研究利用宏基因组技术测得的总病毒去除率只有93.46%,以培养法检测水中病毒存在局限性.Caudovirales(有尾噬菌体目)是整个供水系统中最丰富病毒,对氯胺消毒都具有一定敏感性.Lentivirus(慢病毒属)作为能够感染人和脊椎动物的病毒,对紫外照射和氯胺消毒都具有强抵抗力.该供水系统中最大的病毒宿主是细菌(61.50%).原水中病毒主要寄生在Synechococcus(聚球藻属)中;出厂水以及管网水中,优势病毒宿主均为Pseudomonas(假单胞菌属);进入管网后,Pseudomonas aeruginosa(铜绿假单胞菌)宿主病毒基因丰度升高342.62%,应加强关注管网系统病毒微生物风险.紫外氯胺组合消毒工艺比单紫外消毒更有利于病毒宿主的去除(51.97%与0.79%).  相似文献   

11.
《环境保护科学》2015,(6):63-68
针对城市污水处理厂污泥浓缩池上清液及滤池反冲洗水中的悬浮物和磷浓度高、没有有效处理手段、增加污水处理主流程负荷的现状,以削减反冲水和浓缩池上清液中的总磷和悬浮物负荷为目标,开展超磁分离除浊去磷技术应用研究,并进行了经济技术分析。结果显示:超磁分离除浊去磷技术对滤池反冲水及污泥浓缩池上清液具有良好的去除效果,可实现对悬浮物去除率90%,总磷去除率80%,具有经济技术可行性,可优化污水处理工艺,降低主流程负荷,节能降耗,稳定污水厂水质。  相似文献   

12.
分子探针检测污水中HBV-DNA的初步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自从Melnick (1949)首次从污水中检出脊髓灰质炎病毒以后,许多国家相继也从各种污水中检出了多种病毒,我国也有在生活污水和医院污水中检测出肠道病毒的报道。目前,国内外用于水中病毒的检测方法主要是依靠传统的细胞培养以及免疫学方法,操作繁锁费时。为了探索准确、灵敏、快速的水病毒检测方法,我们采用HBV-DNA分子探针法,对本市某综合医院污水中HBV-DNA作了定性测定,收到较好效果。关于水中HBV(乙肝病毒)感染,国内尚未见确证性资料。现将用HBV-DNA分子探  相似文献   

13.
薛爽  陈静  铁梅  惠秀娟  张丽娜  张营 《中国环境科学》2014,34(11):2773-2780
通过室内模拟试验,研究了水体冻结过程中,水体中溶解性有机物(DOM)和卤乙酸前体物在水-冰体系中的分配规律.按照DOM在XAD树脂上的吸附特性将其分为5个部分:疏水性有机酸(HPO-A),疏水性中性有机物(HPO-N),过渡亲水性有机酸(TPI-A),过渡亲水性中性有机物(TPI-N)和亲水性有机物(HPI).结果表明:在水体冻结过程中,5种DOM组分在水相中的DOC浓度均随冷冻时间的增长而增加,呈现冷冻浓缩效应.与溶解性有机碳(DOC)所表征的整体有机物相比,5种DOM组分中的卤乙酸(HAAs)前体物更倾向于停留在水相中浓缩.在5种DOM组分中,HPI是主要的HAAs前体物.5种DOM组分在未冻结水中的UV-254与HAAFP均表现出一定相关性,其中HPO-A, TPI-A和HPI的UV-254与HAAFP达到极显著水平.然而在融冰水中,这5种DOM组分的UV-254与HAAFP的相关性均不显著.  相似文献   

14.
改进旧的浮选槽,研究了快速浮选分离法定量天然水中的含砷方法。在每1升天然水试样中添加10毫升盐酸后,无需过滤而用新研制的浮选槽、以加氢氧化铁(Ⅲ)共沉浮选分离浓缩砷,再用四水硼酸钠的还原气化原子吸收光谱分析法定量砷。用本法与用旧法(加盐酸于试样水中过滤后,再用旧型浮选槽的方法)定量天然水中砷的结果是一致的。所以,可用本法定量天然水(内陆水和海水)中1微克/升级的砷,而且分析迅速又简便。 1.绪言为了迅速而具有高灵敏度地定量天然水中1微克/升级的砷(Ⅲ、Ⅴ),笔者着眼于氢氧化物共沉浮选法,开发了用氢氧化铁(Ⅲ)——表面活性剂-空气系分离天然水中的砷,再用还原气化原子吸收光谱分析  相似文献   

15.
目前,新型冠状病毒(2019-nCoV)在全球范围内广泛传播.2019-nCoV在粪便和污水中的检出揭示了病毒介水传播的可能性.了解各类环境因素对水源性病毒生存与传播的影响对介水传染病的防控及病毒风险评估具有重要意义.通过对国内外相关研究的文献调研,探究了影响病毒在水体中生存与传播的主要环境因素.研究表明,致病病毒在水环境中的存活和传播潜力与紫外线照射、水体温度、pH、盐度以及水体中存在的微生物和悬浮颗粒物等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即:①低温能够大幅延长病毒的存活时间,更有利于病毒在水体中的传播;高温能够加速病毒失活从而削弱病毒的传播潜力.②紫外线照射通过破坏病毒核酸能够有效去除和灭活病毒.③水体中的微生物能够产生对病毒颗粒不利的代谢物,或利用病毒衣壳作为营养来源,从而导致病毒失活.④各类水体中存在的大量悬浮颗粒物对病毒的吸附大大延长了病毒的存活时间,从而增强了病毒在水体中的潜在传播能力;此外,悬浮颗粒物能够促进或阻碍病毒在多孔介质中的传输与滞留.⑤pH通过改变病毒颗粒的表面电荷,影响病毒的团聚,从而影响病毒在水环境中的持久性.⑥无机离子通过影响病毒的团聚和吸附性能,从而改变其活性.环境因素对病毒存活的影响可能因不同的病毒特性而异,因此,应进一步探讨水环境中2019-nCoV存活能力的变异性,2019-nCoV在废水和饮用水处理过程中的赋存与归趋,并对废水、娱乐水域和饮用水中的2019-nCoV进行长期监测和定量风险评估.   相似文献   

16.
尽管水中总余氯量达0.2mg/l,人类肠道病毒已从正在爆发传染性肝炎的西班牙陆军营地分离出来,过去营地通常采用细菌学分析显示水中有无指示菌的存在,而当水中一经发现病毒,就要进一步的进行病毒污染检测及有效的处理,家庭和工业废水排入江河湖海,含有大量的动物病毒(1)被病毒污染的水,对人类健康构成潜在的危险(2)。见于诸报道由于病毒比细菌有较强的抵抗力,因而病毒在水环境中存活时间较长(3)。因此在粪便污  相似文献   

17.
选用病毒MS2作为水中肠道病毒的指示病毒,高岭土和铜绿微囊藻分别作为无机颗粒物和有机颗粒物,研究颗粒物浓度、pH值、不同价态离子浓度、天然有机物(NOM)等水质条件下,无机(高岭土)、有机(铜绿微囊藻)颗粒物存在对病毒MS2存活的影响.结果表明,无机颗粒物高岭土对病毒MS2的存活无明显影响,但当水体钙硬度(钙离子产生的硬度)较大时,病毒MS2的表观存活量增加1个对数;铜绿微囊藻的存在会导致病毒MS2的存活量降低1个对数左右,但当溶液的pH值大于4.0或铜绿微囊藻的浓度小于1.0×106cells·L-1时,藻类对病毒的生存无明显影响;当水体钙硬度较大时,藻反而会增加病毒MS2的存活对数.因此在高浊水、高藻水中,水的钙硬度增加会使水体中病毒生存能力变强,进而增加饮用水的安全风险.  相似文献   

18.
气相色谱法已用于水中有机氯农药的分析,但也存在着一些问题,由于水中农药含量很低(多为ppb级或ppt级),所以都需要预先浓缩。浓缩的方法大致分为两种,吸附剂浓缩和分液漏斗萃取。但这二种方法都较繁琐,费时。近年来报道了一种萃取水中有机氯农药的旋涡搅拌法。该法简便易行,能定量回收。我所在此基础上做了一些改进,用来萃取水中有机氯农药效果很好。  相似文献   

19.
城市供水藻毒素污染水平的动态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藻毒素是在世界各地富营养化的饮用水源中广为发现的蓝绿藻产生的一种肝毒性多肽,该毒素可引起动物中毒并对人类产生危害.通过ODS硅胶柱浓缩某市1998年8月~1999年6月期间水体中的痕量微囊藻毒素,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方法,精确检测水源水及出厂水中藻细胞内外LR、YR、RR型微囊藻毒素含量.结果显示,LR型微囊藻毒素仅在源水中检出,其浓度是0.07~0.78(g/L;RR型微囊藻毒素在源水和出厂水中的检出浓度分别是0.08~2.71(g/L,0.07~1.09(g/L;YR型毒素未检出;总的藻毒素在10月和6月明显高于其他月份.因此该城市供水水体存在藻毒素的污染,并有明显的季节变化.研究结果有助于合理选择水源,同时为制定饮水中藻毒素卫生标准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20.
城市污水中人类星状病毒的检测及变化规律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人类星状病毒是典型的水媒病毒,可引起腹泻等疾病. 为了明确污水中人类星状病毒的分布及去除规律,利用常规PCR和定量PCR方法对西安市3个污水处理厂的进水和出水进行了为期1 a的监测;采用特异性引物,确立了人类星状病毒在环境水体中的定性PCR和荧光定量PCR的检测方法. 结果表明,人类星状病毒在进水和未消毒二级出水中呈较高的阳性率,分别为91.5%和36.6%. 经过核苷酸测序鉴定,人类星状病毒的主要血清型为HAst V-1和HAst V-4. 人类星状病毒在进水和未消毒二级出水中的平均浓度分别为1.47×104和1.03×103 copies/mL,污水处理厂对人类星状病毒的去除率为93.15%. 污水处理厂进水中人类星状病毒浓度呈季节性变化,春季和冬季较高,夏季和秋季较低,这一分布规律与该地区历年人类星状病毒的流行规律相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