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地温逐渐升高,煤矿井下高温热害日趋严重,导致事故率上升,严重制约了矿山开采向纵深发展。针对东山煤矿1231采煤工作面的高温环境,应用矿井热环境理论和矿井通风技术,分析风流自地面流向1231采煤工作面过程中风流温度的变化,得出各种热源对矿井风流升温的影响,为防治热害提供理论依据。通过增加风量、改变工作面通风方式等几种降温技术,工作面平均温度从28.41℃降低到26℃,降温效果明显,有效地改善了1231采煤工作面的气候环境。  相似文献   

2.
核工业总公司七一一矿,井下有大量高温地下水涌出,是典型的湿热型热害严重的矿山。本文根据该矿30年来积累的治理矿井热害的经验,探讨一下治理矿井热水危害的途径。一、矿井热水危害状况七一一矿一号井田总涌水量1160m~3/h,水温47~54℃、。由子热水的涌出,使井下空气温度和湿度升高。据测定,掘进工作面气温达35~41℃,相对湿度达90%以上。矿井热水的危害,主要是使井下高温区作业人员的体温和脉博明显提高。七一一矿  相似文献   

3.
矿井作业场所空气的温度、湿度和气流是矿井环境的气候条件。这种条件,主要产生于各种热源放出的热辐射。它可使周围物体温度增高,并直接或间接以辐射、对流、散热的方式作用于人体。当人体因新陈代谢产生的热量与人体散发到周围环境中的热量相等时,人体处于热平衡状态,人体温度正常,自我感觉舒适。若气温超过37℃,人体就要从空气中吸收热量,使人感到烦闷,严重的可引起中毒。针对矿井的特殊环境,《矿山安全条例》对温度作出了规定:“井下工人作业地点的空气温度,不得超过28℃。超过时,应当采取降温或其他防护措施。” 矿井产生高温裔汇的主…  相似文献   

4.
赵楼煤矿煤层处于二级热害区域,井下高温高湿的气候环境产生过高的热应力,破坏人体的热平衡,使人感到不舒适,导致事故率增加,且生产率降低,严重影响煤炭安全生产。矿井在建立井下集中降温的基础上,针对季节性热害的特点提出了矿井全风量降温系统与方法,通过多种热源作用下的风温预测,确定矿井冷负荷。矿井建立地面集中式全风量制冷降温工艺,通过水源热泵机组实现了对送入井口空气的降温处理,整体上改善了矿井通风环境,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5.
针对地面气候条件变化对矿井气候的影响,提出了矿井季节性热害的概念。通过对矿井季节性热害影响因素分析,按原岩温度大小将其季节性热害划分为4类。根据矿井热害严重程度的不同,选择不同的矿井降温方法,以济三煤矿为例,探讨了采用地面集中风冷系统,降低进风温度,将湿度留在地面,解决矿井季节性热害治理的难题。  相似文献   

6.
矿井热害产生的原因、危害及防治措施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 ,矿井中高温高湿热害问题会越来越严重。笔者分析了矿井中高温高湿热害产生的具体原因、对人体的严重危害 ,并探讨了对其防治的相应措施 ,建立井下适宜的作业环境 ,保护矿工的身体健康 ,保证矿山生产安全、稳定、高效地向前发展。笔者旨在提醒人们对矿井中高温高湿热害这个问题引起重视 ,尽量减少其对人体的危害 ,采取一切有效办法 ,尽快解决矿井中高温高湿热害问题  相似文献   

7.
针对矿井有热源巷道中风流温度分布非稳定计算问题,通过通风巷道存在放热源-对流-扩散-热交换的非稳定温度传播方程,建立一维有限元数值模拟求解方法的数学模型,讨论按放热强度(2类热流量条件)的热源项处理算法,给出有热源通风巷道风流初始温度均匀分布与非均匀分布的定解条件,并编写计算机仿真程序进行求解计算。结果表明:在起点27 ℃-热源300 kW和起点32℃-热源100 kW的不同边界条件和热源强度下,有热源通风巷道中温度分布的非稳定传播过程;数值解收敛准则用Peclet数来衡量,取Pe<2作为收敛条件,程序中根据Peclet数自动加以判断,算例中剖分单元长度1.5 m,模拟时间步长取2 s不发生振荡。实现了巷道中风流各点的温度和温度分布随时间的变化过程的描述,为矿井系统多设备热源散热计算及热害防治设计提供基础算法。  相似文献   

8.
我国是世界上第一产煤大国,也是高温热害矿井最多的国家。矿井热害不仅影响着井下作业人员的工作效率,影响矿山的经济效益,还严重地影响着井下的安全生产。 新汶矿业集团华丰煤矿就是一个饱受热害威胁的矿井。目前,华丰矿开采深度已达到一1100m,深部采区由于受围岩放热和采掘生产的影响,环境温度普遍较高,  相似文献   

9.
为减小金属矿井热害对井下人员安全及井下开采工作的不利影响,需对井下热害进行评价和预测。基于文献调查和专家评价方法,结合工程实际,利用层次分析法构建金属矿井采矿热害评价体系,从生产能力、地质条件、矿井通风、地理环境四个方面提出17个评价指标。在分析层次分析法(AHP)确定权重不足的基础上,结合物元分析理论,建立确定金属矿井热害评价各因素权重的物元分析模型。在各评价因素权重确定的基础上,以BP神经网络作为评价工具,构建金属矿井热害综合评价预测模型。最后,以某矿山为例,进行评价和预测分析。结果表明,基于物元分析和AHP的BP深井网络评价模型预测误差最大只有3%。  相似文献   

10.
为了减小深井热害对井下工作人员及有序生产的危害,需要明确深井各热源放热量对深井的热害影响程度。借鉴经济学理论,提出深井采矿的热贡献率概念。结合文献调查与工程实践数据,通过入风流温湿度的季节性变化,确定不同温湿度入风流所引起深井空气自压缩传热、围岩传热、矿石冷却放热、矿石氧化放热、充填体放热、机电设备放热、人员放热热源贡献率的变化,以及入风井、平巷、工作面中的区段热贡献率及区段热贡献密度的变化。得出了不同季节的热源放热曲线以及热源贡献率、区段热贡献率、区段热贡献密度排序以指导热害治理。  相似文献   

11.
矿井热害的产生与治理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随着矿井开采深度的增加,矿井高温热害问题会越来越严重。为保障煤炭工业持续健康发展,必须采取相应措施进行治理,建立井下适宜的作业环境,保证矿山生产安全、稳定、高效地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12.
为预防矿井高温高湿热害对矿工身心健康造成不良影响,对矿井热源以及高温高湿环境导致的职业危害进行分析。选取等效温度(TET)和综合温度指标(TZ)作为热应力指标,调查研究矿井高温高湿环境造成的矿工疲劳问题和烦恼问题。提出在矿井特殊环境下导致矿工疲劳和烦恼的临界预防点—TET指标临界值和TZ指标临界值分别为28.48℃和26.14℃,并给出矿井临界深度745 m。结果表明:提出的临界预防值与国内外已经制定的标准有一定的一致性。矿井开采超过临界深度后,矿工疲劳、烦恼影响程度将随开采深度急剧增加。不同深度矿井应该采取不同的降温标准。  相似文献   

13.
为准确分析矿山掘进工作面喷浆支护后的热环境,采用工程实测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对喷浆支护掘进工作面热环境进行研究.在分析混凝土水化放热原理、喷浆支护掘进工作面热交换原理和标准κ ε湍流模型的基础上,结合矿山工程实例,利用ICEM CFD和Fluent软件建立喷浆支护掘进工作面模型,模型中通过对支护体设置热源形式实现混凝土水化放热的模拟.制定方案进行掘进工作面温度实测和数值模拟,通过实测数据验证了数值模拟的准确性.分析数值模拟喷浆支护掘进工作面温度场和速度场的分布规律,得出断面温度随混凝土龄期呈多项式函数规律变化,可为矿山掘进工作面热害控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1 前言 现代矿井不断向深部发展,开采强度日益提高,采掘机械化、电气化水平不断提高,矿井热害问题日趋突出,成为制约煤炭生产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针对高温矿井的特点,采取合理的通风技术,对改善井下微气候条件具有重要意义。2 选择全矿矿井通风系统 从降温角度选择高温矿井通风系统的依据主要是尽量缩短新鲜风流流动路线的长度,从而最大限度地减少沿程热源对风流的加热。  相似文献   

15.
肖知国  袁东升  程磊 《安全》2015,(4):70-72,76
基于我国煤矿即将进入深部开采的现状及我国矿井热害的严峻性,论证了设置矿井热害防治方向专业人才培养的必要性,并结合河南理工大学安全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改革需求,分析了矿井热害防治方向本科毕业生应具备的专业能力,以能力导向为基础,优选了支撑各项能力培养的主干课程和实践环节,从而构建一个矿井热害防治方向本科生培养的课程体系,以使毕业生能更好地适应矿井热害防治工作。  相似文献   

16.
辐射防护水平1.对空气中有害物质的防护水平根据对重点厂、矿空气中有害物质总平均浓度及合格率(1963~1985)的统计资料,铀选冶厂空气中有害物质总平均合格率,约比矿山井下高24~38%,其中氡、氡子体总平均浓度约为矿井的1/21,但矿尘总平均浓度则比矿井高2.8~4.3倍。这一情况说明,矿山辐射防护的主要问题是矿井大气  相似文献   

17.
矿井风流温度预测分析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随着煤矿机械化程度不断提高,特别是随着开采深度逐渐增加,矿井热害问题日益突显,高温环境不仅影响生产效率而且严重危害着工作人员的健康。为了更好地降低高温矿井开采时期巷道风流温度,确定合理的巷道布置方案和矿井通风系统,提出矿井巷道风流温度预测方法。以矿井通风和热力学为基础,结合网络解算,对矿井风流温度分布进行研究,总结各种类型巷道风流温度的计算方法,提出多点风流混合温度计算模型。结合具体矿井进行实际预测分析,预测结果中显示风流温度可能超限的巷道,对通风系统进行优化设计。  相似文献   

18.
确定合理的测试方法、路线,并在对三河尖煤矿热环境参数进行分级的基础上,沿主要进、回风路线对矿井温度、压力、风速、密度、含湿量、相对湿度、热焓以及湿卡他度等热环境参数进行详细测定,进而对地面流经采掘工作面过程中风流路线的变化规律进行详细分析,指出它们之间的相互变化关系。由测算数据得出风流自地面至采掘工作面热环境参数变化规律及热湿源分布,进而确定了新暴露围岩及综采工作面围岩散热为井下最主要热源,为三河尖煤矿热湿源确定及热害治理指明了方向。  相似文献   

19.
为监测氡气,美国矿山局,装制了一台四种参数的测量仪,以便精确地确定矿井空气的相对湿度、温度、气压和风速。这种新仪器装在手提箱里,外形尺寸为17×20×8英寸,净重不超过15磅测量矿井空气的相对湿度用H—5型湿度计。这个组件有一个S型曲线的非线性输出,并可使之线性化,以便在计数器上的湿度读数可达到±3%的精度。测量温度采用Rdf公司21701—121铂电阻探头和放射仪表4001—100信号调节组  相似文献   

20.
深井受限空间高温环境影响模拟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探索研究矿井高温热害对人体生理健康和工作效率的影响,分析了矿井高温热害的来源和对人体的危害。根据人体生理反应特征选取人体响应综合指标,基于深井受限空间高温环境模拟试验装备,模拟深井受限空间高温环境,开展了矿井高温对人体生理健康及工作效率影响危害的物理模拟试验。利用高温模拟试验结果数据构建了多元线性回归预测模型,对人体响应指标与温度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准确的定量分析。试验结果表明,温度对血压、心率、呼吸率、疲劳度、注意力和记忆力的影响较大,而对体温、反应时间的影响则较小,并确定了相关的影响程度的预测模型。试验结果为研究深井受限空间高温作业危害和制定相关的职业健康标准提供了科研根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