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60 毫秒
1.
纳米零价铁原位注入是六价铬污染地下水的有效修复技术之一。为验证其场地修复效果,在北京某电镀厂搬迁后的遗留六价铬污染场地,现场制备纳米铁并通过原位注入对场地内六价铬污染地下水进行原位修复现场中试研究。选取6 m×6 m实验场地,在地下水中六价铬污染浓度最高为2 mg·L~(-1)的中心点设置注射井并在四周设置4口监测井。实验结果表明,原位注入纳米铁药剂具有良好修复效果,修复后该实验场地范围内地下水中六价铬浓度均低于地下水质量Ⅳ类标准0.1 mg·L~(-1),注射井中六价铬还原率达到99%。通过对注射井及监测井地下水中pH、溶解氧、氧化还原电位等检测指标进行跟踪监测和相关性分析,发现氧化还原电位与污染物浓度变化相关性最强,可以作为污染物变化的表征因子。该中试研究结果对于六价铬污染地下水的原位修复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2.
重质非水相液体(DNAPLs)是土壤及地下水中广泛存在的有机污染物,原位热处理技术是目前修复受DNAPLs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的最具潜力的技术之一。综述了国内外常用原位热处理技术的基本原理及其影响因素,介绍了相关现场应用实例,并展望了该技术未来的应用前景和发展趋势,以期为中国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的原位修复提供有益借鉴。  相似文献   

3.
原位化学氧化法在土壤和地下水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原位化学氧化法修复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的最新进展 ,着重介绍了几种氧化剂 ,如二氧化氯、双氧水及Fenton试剂、高锰酸钾和臭氧在土壤修复中的应用、不足及改进 ,并对化学氧化修复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4.
污染地下水原位治理技术--透水性反应墙法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20世纪90年代初期在美国和加拿大兴起的原位被动修复技术--透水性反应墙,是一种地下水污染原位处理方法.其通过在垂直于地下水流动方向设置活性渗滤墙,当地下水流通过活性渗滤墙时,污染物与墙体材料发生化学反应,从而达到环境修复的目的.该技术具有原理简单,施工方便,能持续原位处理,处理组分多,且运行费用低廉等特点,能有效吸附和降解多种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该方法目前在欧美已开始进入广泛的工程应用阶段,正逐步取代运行成本昂贵的抽水处理技术,成为地下水修复技术的发展方向.系统介绍了透水性反应墙法,阐述了反应墙的类型、活性材料的选取、反应机理、反应墙的构建以及应用实例,同时分析了其存在问题并展望其今后的研究方向.  相似文献   

5.
以上海工业河勤丰泵站周围50 m河段为研究对象,现场探讨了原位曝气对底泥内源营养盐去除的示范工程效能,目的为曝气治理城市黑臭河道工程的优化实施提供参考。结果表明,原位曝气有利于对底泥内源氮、磷营养盐的控释,对工业河示范河段溶解性总氮(DTN)削减率为(48.4±6.0)%,上覆水DTN的平均浓度由13.4 mg·L-1降至8.7 mg·L-1;NH+4-N的削减率为(46.3±16.7)%,其上覆水浓度均低于7.6 mg·L-1;泥水界面硝化率与反硝化率分别达到46.3%和43.6%;上覆水溶解性总磷(DTP)的削减率为(35.4±2.9)%,由于示范区段没有与其他区段隔离,其实际工程效果要优于观测值。静态经济评价表明原位曝气修复黑臭河道底泥技术的环境与经济效益明显优于常规底泥疏浚技术。  相似文献   

6.
原位化学氧化法在土壤和地下水修复中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综述了原位化学氧化法修复污染土壤及地下水的最新进展,着重介绍了几种氧化剂,如二氧化氯、双氧水及Fenton试剂、高锰酸钾和臭氧在土壤修复中的应用、不足及改进,并对化学氧化修复技术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地下水中BTEX的原位生物修复研究进展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BTEX是苯、甲苯、乙苯和二甲苯的统称,存在于原油和石油产品中,其作为化工原料,广泛应用于农药、塑料及合成纤维等制造业.BTEX已成为地下水中普遍存在的污染物,自然衰减或生物修复工程已成功应用于地下水中BTEX的去除.自然衰减受BTEX污染的地下水具有良好的效果,但相比之下,生物修复工程更快、更有效.综述了在好氧和厌氧条件下,地下水中BTEX原位生物修复过程的微生物降解机制.  相似文献   

8.
多环芳烃(PAHs)作为土壤和地下水中常见的有机污染物,严重威胁了人类健康。近年来,基于过硫酸盐(PS)的原位修复技术由于高效快速且成本适中被广泛用于PAHs污染场地修复。介绍了PS的活化方式及机理,分析了4种PS原位注入技术的优缺点及应用条件,综述了土壤环境对PS氧化技术应用的影响,总结了PS在PAHs污染场地修复的实际工程应用,以及基于PS的联合修复技术的发展现状,并对PS氧化技术在实际场地修复的应用和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PAHs污染场地原位修复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相似文献   

9.
杭州肖家桥港是一条典型的黑臭河道,水体中溶解氧全年低于0.5mg/L。通过采用推流曝气、浮岛喷泉曝气、底泥钝化、水生植物恢复、入河污水原位截流处理、微生物床强化处理等措施对肖家桥港进行生态修复,有效降解了河水中有机物、氨氮、总磷等污染物,河道底栖生物逐步恢复。工程运行10个月后,肖家桥港达到了杭州市西湖区城区河道消除黑臭的指标要求。  相似文献   

10.
地下水曝气(Air Sparging,AS)是修复饱和土壤及地下水有机污染的有效技术.AS多相流动过程中气液流动以及污染物传质过程的模型研究是AS技术的关键因素,详细介绍了近年来AS系统的理论模型方法及研究进展,并对其效果进行评价.  相似文献   

11.
为了提高高校优质中水的处理与回用率,提出了适用于高校优质中水的处理与回用系统,设计了中水原位处理设备,并进行了试验验证.结果表明,沉淀-SOBMR-过滤设备能够实现无动力、自动化运行,尤其适合于盥洗和洗浴废水的处理.沉淀单元对盥洗废水COD和SS去除率分别为23.8%和55.7%;SOBMR单元对盥洗废水COD和SS去除率分别为35.8%和27.9%;过滤单元能有效去除废水中绝大部分SS,且能耐受SS冲击负荷,对废水COD去除率先增后降,受水力负荷的影响,负荷越小,处理效果越好.整个系统出水水质满足杂用水对COD、SS和色度等要求,可用于冲厕和杂用.每套处理装置可节约水资源151.2 m3/a,设备投资回收期为2.01年,具有巨大的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12.
植物生态浮床的制备及其对富营养化水体的净化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针对福州市闽侯县旗山大学城景观湖某富营养化实验水区,制备了一种应用型植物生态浮床。原位修复结果表明,负载美人蕉(Canna coccinea Mill)的生态浮床对浮床周围的小生境有一定的修复效果;对美人蕉根际圈的微生物数量跟踪显示,在60 d内,微生物数量增加了2个数量级,微生物种类无明显变化,但不同植株根际圈的微生物种类存在一定差异。  相似文献   

13.
柴油机排气微粒对环境危害严重,研究开发排气过滤技术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措施之一.利用表面密集排列短纤维的导电泡沫陶瓷作为微粒过滤器的滤芯,对柴油机排气微粒的过滤效率可达90%,并可进行原位通电加热再生,再生后过滤效率不下降.同时,对表面纤维化导电泡沫陶瓷的过滤机理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4.
在对沉积物的修复技术中,原位覆盖技术能够降低污染物向水体的释放,降低污染物对底栖生物和水生生物的生物可利用性,以及能够减少污染物向下游的迁移.在本研究中,将活性炭添加到受HCHs、DDTs污染的沉积物中,考察了活性炭剂量、粒径以及活性炭与沉积物接触的方式对HCHs、DDTs水相平衡浓度的影响,及对半渗透膜(SPMD)吸...  相似文献   

15.
聚丙烯酰胺对活性污泥特性的影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高分子混凝剂PAM投加是强化污泥造粒的有效方法,但PAM的投加对活性污泥中微生物群落以及对其生化降解性能的影响尚缺乏系统性研究。为此,通过实验室小型实验,在SBR中连续投加PAM,运用FISH等微生物检测技术,研究了PAM对活性污泥的影响。在PAM投量为3 mg/L的条件下,反应器中活性污泥的生长过程与对照反应器没有根本性差别,且PAM投加后MLSS浓度和单位重量污泥的生物量均有一定增大,污泥的沉降性能也得到改善。FISH检测的结果表明,与对照反应器相比,总细菌、亚硝化菌、硝化菌的个数分别由9.1×105、1.8×105和1.1×105CFU/mL增长到1.0×106、2.0×105和1.2×105CFU/mL,说明PAM没有对各种菌落的生长产生不利影响。连续运行80 d的结果也表明,投加PAM的反应器中COD和氨氮的去除均有所改善。  相似文献   

16.
将不同摩尔比Fe3+与OH-([Fe3+]:[OH-]=1:0、1:1、1:2和1:3)反应获得原位水解生成的羟基氧化铁(insituFeOxHy),研究了具有不同水解程度的羟基氧化铁对凝聚吸附除磷效能与机制。研究显示,InsituFeOxHy对磷的去除率随铁投量增大而升高,且均在中性pH范围内具有最佳除磷效果;在相同铁投量条件下,磷去除率随着[OH-]:[Fe3+]的升高而降低;当体系碱度较低时(pH〈6),引入OH-可促进Fe3+水解而提高除磷效果。4种羟基氧化铁均可在15s内可快速吸附磷,且吸附过程符合准二级动力学模型;Freundlich模型均可很好地描述磷在4种羟基氧化铁表面的吸附行为。磷酸盐吸附后,InsituFeOxHy表面Zeta电位明显降低,且[Fe3+]:[OH-]为1:0的羟基氧化铁降低最为显著。结合MINITEQ计算软件磷酸盐、铁盐形态分析结果显示,对于碱度较低的体系,通过投加一定量OH-可促进Fe3+水解,进而使得其更易与水中H2PO4-与HPO2 4-结合,生成具有多核羟基的磷酸铁络合物,进而提高除磷效果。  相似文献   

17.
以二氰二胺和柠檬酸铋为原料,采用一步水热法合成原位N掺杂(BiO)2CO3纳米片自组装分等级微球结构。采用XRD、SEM、XPS、FT-IR、UV-Vis DRS和PL等对合成的材料进行表征,结果表明,不同二氰二胺加入量会对(BiO)2CO3的形貌结构、禁带宽度以及电子-空穴复合率产生显著影响。二氰二胺在水热过程水解柠檬酸铋,同时N原子原位掺杂进入(BiO)2CO3晶格。N掺杂使(BiO)2CO3的光响应范围大幅拓展至可见光,通过价带XPS获得了掺杂N元素减小(BiO)2CO3禁带宽度的证据。在可见光照射下,原位N掺杂(BiO)2CO3分等级微球结构表现出对液相罗丹明B和气相NO优异的可见光催化降解活性,高于N掺杂TiO2和C掺杂TiO2。研究结果对拓展N掺杂作用向非TiO2体系的转变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土壤、地下水中有机污染物的就地处置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有机化合物对土壤、地下水的污染已引起世界各国的普遍关注.地层介质中的有机物主要以自由态、挥发态、溶解态和固态4种形态存在.有机污染物的自然降解能力较差,如不进行人工清除,在自然环境中它们可能存留长达几十年之久,对土壤、地下水资源构成长期的威胁.传统的开挖处理技术不仅费用昂贵,而且当贮油设施的地表被利用时则无法进行开挖处理(如有建筑物等).近年来,以地下冲洗法、土壤抽水法和地下水曝气法为代表的有机污染物就地处置技术得到了迅速的发展.本文对这3种技术进行概要的介绍,总结指出决定这些技术可能性的主要因素是地层介质的通透能力,有机物的挥发、溶解能力及其可生物降解能力,并列出目前的主要有机污染物挥发、溶解及生物降解能力的相对强弱作为制定具体处置技术的参考指标.  相似文献   

19.
介绍了土壤气相抽提、生物通风和空气喷射等3种土壤原位修复技术的概念,简述了它们修复受污染土壤的适用范围和修复机理,并对影响3种修复方法的各种因素进行了详细论述.展望了土壤气相抽提、生物通风和空气喷射技术在我国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