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经国务院批准,从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据了解,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我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灾害损失日趋严重。国家减灾委办公室有关负责人表示,"防灾减灾日"的设立,有利于唤起社会各界对防灾减灾工作的高度关注,有利于全社会防灾减灾意识的普遍增强,有利于推动全民防灾减灾知识和避灾自救技能的普及推广,有利于各级综合减灾能力的普遍提高,能最大限度地减轻自然灾害的损失。  相似文献   

2.
<正>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损失不断增加,重大自然灾害乃至巨灾时有发生,我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场大地震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堪称国家和民族史上的重大灾难。为表达对灾害遇难者的追思,增强全民忧患意识,提高防灾  相似文献   

3.
<正>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五个"防灾减灾日",主题是"识别灾害风险,掌握减灾技能"。5月6日至12日为防灾减灾宣传周。中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中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中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灾害损失日趋严  相似文献   

4.
《生命与灾害》2020,(5):F0002-F0002
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最为严重的国家之一,灾害种类多、分布地域广、发生频率高、造成损失重。在全球气候变化和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背景下,近年来,我国自然灾害损失不断增加,重大自然灾害乃至巨灾时有发生,我国面临的自然灾害形势严峻复杂,灾害风险进一步加剧。2008年5月12日,四川汶川发生里氏8.0级特大地震。这场大地震给全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的心理压力和难以愈合的心灵创伤,堪称国家和民族史上的重大灾难。  相似文献   

5.
今年5月12日是全国第十二个防灾减灾日。我国是世界上自然灾害发生频繁、灾害种类较多、受灾害影响最严重的国家之一。据统计,仅2019年,各种自然灾害共造成1.3亿人次受灾,直接经济损失3270.9亿元。  相似文献   

6.
自然灾害灾情信息管理工作,是提前防御自然灾害、高效组织灾害救援救助行动的前突环节和重要举措,对各级政府、基层组织科学决策灾害应对、全面减轻灾害损失、最大限度保障群众生命财产安全、维护灾区社会安定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针对广州市当前灾情管理工作存在的普遍问题,本人结合多年来的工作实践,浅谈做好灾情管理工作的几点看法和认识。  相似文献   

7.
许厚德 《安全》2001,22(3):41-42
1 灾害事故的严重威胁 在我国,灾害和事故造成的破坏愈来愈严重。在20世纪90年代的10年中,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增长了5倍。在1990~1998年的9年中,我国自然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平均为人民1533亿人民币,相当于年国民生产总值的3%~6%,每年的灾害损失,超过国家财政收入的1/4以上。其它事故伤亡破坏也十分严重。1998年全国工矿企业、交通、民航、铁路、船舶及火灾事故,造成了近10.4万人死亡。其中道路交通事故占首位,死亡约78067人,第2位是矿山事故,死亡约9221人。因火灾死亡2389人。灾害事故已经成为未来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严重障碍。  相似文献   

8.
宁丙文 《劳动保护》2015,(4):114-115
<正>据联合国电台网站消息,2015年3月4日,联合国秘书长潘基文在出席《2015年减少灾害全球评估报告》发布仪式时表示,世界正在经历越来越频繁和激烈的自然灾害。世界范围内的灾害每年所造成的损失大约在2 500亿美元到3 000亿美元之间。他呼吁各国采取集体行动,将防灾减灾纳入可持续发展的议程之中。报告指出,在许多国家,气候变化正在加剧发生灾害的风险,并增加灾害成本。据测算,在加勒比地区,仅同热带气旋有关的灾害年平均损失在2050年之前会达到14亿美元。全球每年如果在灾害风险管理方面投  相似文献   

9.
介绍了我国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的现状及加强安全减灾信息管理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航空运输易受多种外部因素干扰,评估不同情景下航线网络的运行水平对有效减轻外部干扰具有重要意义。运用复杂网络方法,分别构建国内3家航空公司(A、Z、M)无向加权航线网络。基于网络拓扑结构,进一步考虑空间灾害影响,利用加权度中心性、加权介数中心性和机场灾害风险度识别重要节点,并设计随机、蓄意和自然灾害3种灾害情景,借助网络效率和最大连通子图相对大小评估航线网络抗毁性。结果表明:3家航空公司的航线网络对随机灾害具有较强的抗毁性,而对蓄意灾害表现出脆弱性;其中,基于加权介数中心性的蓄意灾害对航线网络的破坏性最大,且蓄意灾害下Z航线网络更容易瘫痪;暴雨对3家航空公司航线网络的破坏力大于沙尘暴大于随机灾害,且自然灾害下M航线网络更容易瘫痪。  相似文献   

11.
1引言厦门是福建省自然灾害较为严重的区域之一,灾种多、灾期长,发生频率高、受灾损失重。灾害事故类型主要包括以暴雨洪涝、台风气旋为代表的气象水文灾害和以滑坡、崩塌、泥石流为代表的地质灾害。厦门还处在地震断裂带上,已经有400多年没有发生地震,一旦发生地震,极有可能引发海啸等自然灾害。此外,厦  相似文献   

12.
《江苏劳动保护》2008,(3):40-40
次生灾害,是指由原生灾害诱导出来的灾害。次生灾害多发生在气象灾害与地质灾害领域,具有隐蔽性和突发性的特点,危害性大。 衍生灾害是指由于人们缺乏对原生灾害的了解,或受某些社会因素和心理影响等,造成的盲目避灾损失,以及人心浮动等一系列社会问题引起的灾害。  相似文献   

13.
爆炸灾害的预防和控制乃当务之急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我国爆炸事故近年来屡屡发生,灾害严重,损失巨大。爆炸灾害的预防与控制己是当务之急。当前的主要研究内容,有各种工业粉尘爆炸、气液贮罐爆炸、工业生产中的静电灾害、各种爆炸灾害的实验观测和监控技术、防护与控制技术、模拟与仿真技术、易燃易爆物的危险性评估和系统安全性分析、燃烧转爆炸机理和热爆炸(热自燃)机理等方面。简略介绍了爆炸灾害预防、控制国家重点实验室的筹建工作,希望得到同行专家的指导和帮助,并开展合作研究。  相似文献   

14.
2021年12月11日上午,以"风险普查人人参与减轻灾害家家受益"为主题的上海市第一次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主题宣传活动在闵行区虹桥镇万象城户外广场举行. 全国自然灾害综合风险普查是习近平总书记亲自出题、亲自部署、亲自推动的一项重大国情国力调查,是新中国成立以来首次开展的全国性、综合性自然灾害摸底调查,是提高我国自然灾害...  相似文献   

15.
金磊 《安全》2005,26(1):15-17
1 次生灾害不容忽视 次生灾害也称二次灾害,指的是在重大自然灾害(原生灾害)发生后,与其伴生或衍生(引发)的灾害.它往往会形成一条灾害链,持续地给人类社会带来深重的灾难.有时,次生灾害带来的危害会远远超过主灾.  相似文献   

16.
2002年我国事故与灾害状况综述   总被引:3,自引:36,他引:3  
本对我国2002年的安全生产事故及自然灾害情况进行了总结和评述。包括火灾(城乡火灾、森林火灾、草原火灾)、天气气候特征、农业自然灾害(干旱、洪涝、风雹、低温冻害)、海洋灾害(风暴潮、赤潮、海浪)、地质灾害(地震、泥石流、水土流失)等。  相似文献   

17.
今年5月12日是我国第13个全国防灾减灾日,主题是“防范化解灾害风险,筑牢安全发展基础”。2008年5月12日,一场有着巨大破坏力的地震在四川汶川发生,造成重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经国务院批准,自2009年起,每年5月12日为全国防灾减灾日。此举一方面顺应社会各界对中国防灾减灾关注的诉求,另一方面提醒国民前事不忘、后事之师,更加重视防灾减灾,努力减少灾害损失。  相似文献   

18.
东南亚地区是世界上自然灾害频发地区之一,地震、台风等严重的自然灾害每年给这一地区的国家和民众造成重大的人员和财产损失。为了应对频发的自然灾害,减少损失,最大限度地挽救群众生命财产,东南亚各国政府、军队在东盟的灾害管理框架下积极参与本地区的灾害救援行动,并在长期的灾害救援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有许多值得我们借鉴的好的做法。本文就东盟国家之一的马来西亚,  相似文献   

19.
雷电是联合国“减灾十年委员会”公布的十大自然灾害之一。我国雷暴活动频繁,全国有21个省会城市雷暴日在50天以上,最多可达134天。据不完全统计,我国每年因雷击造成人员伤亡达3000~4000人,财产损失50~100亿元人民币。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雷击事件和雷电灾害损失呈逐年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20.
城市在社会发展的进程中起着主要作用,然而,城市灾害造成的严重后果已经对当今社会的发展构成了严重的阻碍,如何确定城市灾害总体风险等级并提出相应的对策措施亟需探讨。本文在分析城市常见四大类灾害(自然灾害、事故灾害、公共卫生灾害、社会安全灾害)的基础之上,进行城市灾害评估流程的介绍,包括灾害识别、灾害分析、灾害评价、提出对策措施,从而为城市灾害的总体等级的确定奠定初步的理论基础。以青岛市统计局相关资料为依据,对青岛市的城市灾害风险等级进行评估,确定其风险等级并提出相关建议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