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日本环境厅人士认为,酸雨可能在未来对日本构成威胁,对其森林、湖泊等生态系统产生影响。应防患于未然,努力掌握酸雨发展动向,积极开展调查研究。由于目前对酸雨的认识还不够全面,对酸雨机理也不十分清楚。因此,应对酸雨进行连续性监测,准确地作出预报,以便采取对策。 1.对酸雨的调查工作 1975年~1979年,日本进行了“湿性大气污染调查。”这是日本酸雨调查工作的开始。1973年~1976年夏季,日本关东地区以及邻近的静罔县、山梨县报告说,当地发生了  相似文献   

2.
前 言 酸雨是大气污染物的一种特殊形式。据全国酸雨普查,西南地区是我国的强酸雨区。1982年至1985年贵州省酸雨监测结果表明:贵州省中部的贵阳市、遵义市、安顺市、都匀市是我省酸雨污染最为严重的核心区域。 安顺市酸雨监测工作始于一九八二年。在冬、春、夏、秋四季的2、5、8、11月份,采集每次降水样品,测其pH值,并分析了部分样品中 SO_4~(2-)、NO_3~-、NH_4~+、Ca~(2+)等离子的含量。1983年10月本站参予了贵州  相似文献   

3.
镇江市酸雨污染现状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镇江市近年来对酸雨的监测资料,论述了酸雨对环境已构成污染危害,并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4.
杭州市酸雨现状、特点及控制对策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酸雨对农业生态系统、水生生态系统、森林生态系统、构筑物和各种物品带来的严重危害已成为普遍性的环境污染问题。酸雨形成机理复杂,影响范围大、地域广,又具有远距离输送的特点,为了有效地控制酸雨的发生与发展,必须对酸雨的成因、分布加强环境监测和研究。近十年来杭州市做了大量的工作,积累了相当数据。现将杭州市酸雨现状、特点作粗浅分析并提出相应的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5.
中日合作研究项目:酸沉降对陆地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其控制对策的研究,于1990至1995年期间在中国重庆地区进行。本文是该项目最终研究结果主要方面的报导,包括大气污染和酸雨的状况,酸沉降对池塘、森林和土壤生态系统的影响以及大气污染和酸雨控制对策。该项研究为今后酸沉降生态监测的研究,打下了有力的基础。  相似文献   

6.
酸雨分布的广泛性及危害性已成为一个世界性的问题。酸雨研究是当今环境科学一项重要的内容。我国是多酸雨的国家之一,其中长江以南诸省酸雨发生的频率较高,雨水的 pH值也较低,小于 pH4的酸雨已屡见不鲜。酸雨对植物及农作物的影响程度和它的危害性,是许多环境科学工作者所关心和讨论的问题。我们在前几年研究酸雨对农作物种子发芽及几种蔬菜早期生长影响的基础上,近年来进行了酸雨对水稻生长和结实影响的研究,现将初步结果报道如下。  相似文献   

7.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酸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已引起人们的广泛重视。由于酸雨所涉及的地区有不少是广大的农作区,它对作物的影响无疑将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正常的雨水呈弱酸性,是由空气中的CO_2溶解在水中形成碳酸引起的,pH值约为5.5。由于大量工业污染物(如SO_2、NO_2等)被排放到空气中,遇水形成强酸,使雨水的pH值急剧下降,形成酸雨。酸雨不仅伤害农作物的叶片,也可以造成土壤酸化。目前,国内外在酸雨对农作物生长发育方面的报道,大多集中在酸雨对农作物叶片的伤害及产量的影响,而对酸雨引起的农作物生长发育过程中的生理变化报道甚少。为此,本文研究硫酸型酸雨对小麦  相似文献   

8.
本文对近四年来浙江省酸雨大普查的实测资料进行综合分析,并结合浙江省的实际情况,对该地区酸雨时空分布和化学组分构成的特征、影响因素和发展趋势进行研究。燃煤排放的硫氧化物是酸雨形成的主要来源,地形和气候是加剧酸雨形成的重要条件,酸雨形成加剧存在着潜在性危险,酸雨正从城市向农村蔓延。  相似文献   

9.
桂林市酸性降水特征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对桂林市1994年7月至1995年6月开展的中日合作项目区域酸性沉降物调查监测的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并结合桂林市酸雨现状及特征提出了防治对策。  相似文献   

10.
酸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已成为全球性的重大环境问题,本文在总结了世界酸雨现状、酸雨的生态危害、酸雨对土壤系统的影响及生态系统酸沉降敏感性等方面研究现状的基础上,对各方面的研究进展、存在的问题及发展趋势进行了评述和展望,并提出了若干研究方向及进一步研究需要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1.
酸雨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本文综述了近些年来国内外酸雨对植物生长影响的研究概况。认为酸雨对玉米及某些品种的大豆花粉的萌发有抑制作用;酸雨对松林虫害的发生具有潜在的促进作用。还认为酸雨与干旱、酸雨与SO_2对植物的复合影响具有明显的协同效应。  相似文献   

12.
冯宗炜教授长期从事森林生态环境和生态恢复工程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1)他是我国酸雨研究奠基人之一。80年代主持中国科协19个学会参加的《酸雨对大农业危害及其对策》的大型学术活动与野外考察,推动了我国酸雨的深入研究。近15年来,一直主持国家攻关和国际合作酸雨生态影响研究,首次定量提出了我国南方10省市酸雨对农林生态系统的危害损失,和重酸雨区受害森林恢复配套技术,为国家酸雨控制区的确定和防治提供了科学基础,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排名第一;(2)1960年创建中国科学院湖南会同森林生态站,率先阐明杉木纯林连栽生态退化机理,并培…  相似文献   

13.
酸雨对污染环境中重金属化学行为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综述了酸雨对污染环境中重金属化学行为的影响。在酸雨作用下 ,不同环境介质中重金属活性明显增强 ,化学形态转化明显 ,迁移能力和生态危害能力亦明显加强。探讨了控制酸雨发生、重金属污染环境修复技术以及开展复合污染环境化学风险评价的必要性  相似文献   

14.
利用连云港酸雨观测资料和颗粒物浓度数据,分析了2008—2016年该地区酸雨的变化特征,同时讨论了酸雨发生前污染物浓度及其源地分布特点。结果表明:(1)统计时段内,连云港南、北部年均酸雨日数分别为33.2、21.3d;酸雨的年均pH分别为4.35和4.46,均达到强酸雨等级;8—9月酸雨日数最多,1月最少,但冬季酸雨频率较高。(2)连云港南、北部酸雨发生前平均连续无降水日数分别为2.8、4.0d,且连续性降水的酸雨酸性并不会因为前一天有降水而明显减弱。(3)酸雨开始前,南部地区大气中SO2平均质量浓度达27.6μg/m3,为北部地区的两倍。基于拉格朗日混合单粒子轨迹(HYSPLIT)模式的后向轨迹聚类分析表明,西北和偏南两种路径在连云港南、北两地强酸雨发生前气团轨迹中占比较大,均达60%以上,其源地分别对应华北和长三角两个工业集中、SO2等污染物排放高的地区。  相似文献   

15.
广州地区酸雨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广州地区降水酸度、酸雨频率的年际变化进行了研究,发现近十几年来广州地区的酸雨污染有所减缓,但2001-2003年有恶化的趋势.为探究原因,追溯主要酸雨污染物来源,并对各酸雨污染物进行综合评价,结论表明,广州地区的大气环境已从过去的以SO2为主的煤烟型污染转变为以NOX为主的氧化型污染.还讨论了广州地区气象条件对酸雨形成的影响.  相似文献   

16.
浙江省酸雨现状及其对农业可持续发展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调查研究了浙江省酸雨污染现状。结果表明,全省的酸雨污染呈增强趋势,从“六五”期间到“八五”期间,降水pH年均值从5.0以上降至4.7以下,酸雨率从35%升至63.3%,全省酸雨覆盖率达95%,而且酸雨污染由城市向农村蔓延。同时,对酸雨对浙江省农业持续发展的影响进行了评述。  相似文献   

17.
模拟酸雨对农作物种子发芽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近年来降落酸雨的地方越来越多,雨水的酸性也愈来愈强。在西欧、北美、日本等地,雨水的 pH 值多半在4.0—4.5,个别的曾达到2.1。酸雨问题目前已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我国开展酸雨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模拟酸雨淋溶过程中对南方主要土壤重金属Cu的缓冲及释放现象。结果表明,土壤的Cu释放量随淋溶模拟酸雨pH值的下降而增大,酸雨的pH值是影响土壤重金属离子释放和迁移的主要因素,当pH〈3.0时,Cu的释放量明显增加,并且增长迅速。此外,淋溶量也是影响土壤中Cu释放的重要因素。  相似文献   

19.
本文在分析了已采集的土壤和雨水样品中一些主量和微量金属元素的基础上,利用实地采集的混合酸雨,加入极少量的稀酸和稀碱调制成不同pH值的酸雨,按一定的水土比分别加入部分土壤样中作酸雨对土壤中一些主量和微量金属影响的试验,并研究了它们的迁移机理。研究表明:土壤中主量金属元素K、Na、Ca、Mg溶出量基本上是随着酸雨PH值的增高而减少,但微量金属元素则不呈现这种规律。这除了和土壤中的母质有关外,还和这些金属元素对环境pH值的选择性、有机胶体、无机胶体以及酸雨中的碱性阳离子和有机阴离子的存在和作用有一定的关系。  相似文献   

20.
《环境污染与防治》2006,28(1):75-75
由俄罗斯、美国、瑞典等国的科学家组成的国际科研小组。在俄罗斯圣彼得堡附近开展酸雨对土壤和森林的影响研究。研究发现,50年内,酸雨巳使肥沃的土壤退化到云衫属树林不再能健康生长的程度。研究人员认为,即使当地气候比以前更温暖、湿润,树木生长仍会出现上述恶劣影响。俄罗斯提供了酸雨时代前保存的土壤样品,使测量和追踪酸雨对土壤及树木的影响得以顺利进行。研究认为,该项成果对美国东北部森林.尤其是纽约州北部山区有参考意义,那里的土壤对酸雨更为敏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