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用富集因子法探讨了不同垂直高度与不同地区颗粒物中元素的富集程度,地壳元素与人为污染元素的分布状况,大气中气相硫(SO_2中之硫)、固相硫(颗粒物中之硫)及总硫(气相硫与固相硫之总和)之间的相关性。初步结果得知:Pb与S在天津被测地面、空中(200米、400米)及海面上富集最高。S在12月份比9月份的富集因子高,这反映了冬季燃煤增加的影响。气相硫与固相硫均与总硫有显著相关性,但气相硫与总颗粒物(TSP)无相关性。  相似文献   

2.
浑善达克沙地大气降尘颗粒物特征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讨近地层大气降尘量及其颗粒物粒径分布和固沙植被对降尘的控制效应,对评价沙区固沙植被生态功能具有重要意义。利用沙尘水平通量采集器和垂直降尘缸采集了浑善达克沙地多伦县近地层不同高度(50、100和200 cm)沙尘样品,并利用称重法和激光颗粒分析仪分别测定大气降尘量和颗粒物粒径分布特征。结果表明,50、100、120、200 cm高度水平沙尘通量分别为327.1、196.3、199.6、116.4 mg·m~(-2)·h~(-1);50、100、200 cm高度垂直降尘量分别为518.6、270.6、34.6 mg·m~(-2)·h~(-1)。水平沙尘通量中颗粒物粒径主要分布在2μm以下,且随着高度增加,水平沙尘通量中的极细颗粒物含量总体呈增加趋势。垂直降尘颗粒物粒径主要分布在100~250μm范围内,且随着高度增加,200μm及以下粒径的颗粒物含量呈降低趋势,而200μm以上粒径的颗粒物含量则呈增加趋势。乔木林地拦截降尘量高于天然草地,且天然草地拦截大气降尘颗粒物粒径分布在50~150μm之间,乔木林地拦截大气降尘颗粒物粒径分布在150~250μm之间。垂直降尘量或水平沙尘通量随高度增加而减少,而颗粒物粒径分布差异明显;不同固沙植被的降尘量及其颗粒物粒径分布不同。  相似文献   

3.
城市高层建筑大气颗粒物污染和噪声垂直分布特征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空气颗粒物和噪声为研究对象,利用颗粒物监测仪和噪声仪,研究了颗粒物和噪声在不同天气状况下以及垂直方向上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1)在0~56m之间,TSP、PM_(10)随高度增加而减小,56~116m之间随高度增加而增大.低空中的PM_(2.5)、PM_1相差不大,而100 m以上高空中的PM_(2.5)、PM_1污染程度明显大于地面.(2)天气条件影响颗粒物污染程度.晴天和大风天颗粒物的污染相对较轻,阴天时污染最重.(3)L_(eq(A))随高度增加而增大,最高点(116 m)处的噪声比地面高约4 dB.晴朗和阴天条件下,噪声差别不大;在大风天气条件下,高层建筑顶层的噪声污染较重.  相似文献   

4.
上海市郊春节期间大气颗粒物及其组分的粒径分布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利用电称低压冲击仪(ELPI)在线监测上海市嘉定区2009年春节前后不同粒径(50%切割粒径分别为:0.03、0.06、0.11、0.17、0.26、0.40、0.65、1.00、1.60、2.50、4.40、6.80μm)大气颗粒物的粒子数浓度变化.对比春节与非节日期间该地区大气颗粒物(<0.49、0.49—0.95、0.95—1.50、1.50—3.00、3.00—7.20、>7.20μm)中Na、Mg、Al、K、Ca、Ti、V、Cr、Mn、Fe、Co、Ni、Cu、Zn、As、Se、Pb 17种元素,F-、Cl-、NO 2-、SO24-、NO 3-、Na+、NH 4+、K+、Mg2+、Ca2+10种离子与有机碳(OC)、元素碳(EC)质量浓度的粒径分布.结果表明,春节对于大气颗粒物粒子数浓度的影响主要集中在0.11—1.60μm.如果以3.00μm为界将大气颗粒物划分成细(≤3.00μm)和粗(>3.00μm)颗粒物时,春节影响体现在细颗粒的元素为:Na、As、Pb,且主要集中于<0.49μm颗粒中;春节影响集中于大颗粒(>7.20μm)的元素为:Ni、Co;没有受到显著影响的为:Ca、V、Mn、Fe、Z...  相似文献   

5.
近海海洋大气颗粒物中元素浓度及粒径分布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刘平生  胡朝晖 《环境化学》1994,13(6):498-503
本工作用质子激发X荧光分析光测定近中国海域上空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中14个元素的浓度、粒径分布及富集因子。研究发现,在开阔海域大气污染元素和地壳元素主要来自亚洲大陆长距离输送的贡献,海水元素浓度受海盐气溶胶的控制,估算近中国海域大气中的尘土量为0.4-2.3μg/m^3,尘土粒子的输入量控制着海洋大气颗粒物中地壳元素浓度。  相似文献   

6.
中国大气颗粒物中金属元素环境地球化学行为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方凤满 《生态环境》2010,19(4):979-984
大气颗粒物金属污染已成为目前大气污染的研究热点之一。文章梳理、分析归纳了中国近年来大气颗粒中金属元素的环境地球化学方面的研究。目前研究较多的是Fe、Ca、Mg、Si等地壳元素和Cu、Pb、Cd、Zn、Hg等污染元素;大气颗粒物中对人体有害的Cu、Pb、Cd、As、Zn等污染较严重,而Cr、Mn、Co、Ni等污染较轻。大气颗粒物中金属含量随时间分布变化显著,总体上呈现冬季〉秋季〉春季〉夏季的特点,空间分布上一般北方燃煤城市大于南方一般城市;城市内部一般工业区〉交通区〉居民区〉郊区;金属元素在细粒径颗粒(〈2μm)中高,粗颗粒(〉2μm)中低,尤其以污染元素明显。污染元素与地壳元素的垂直分布规律差异较大。大气颗粒物中金属元素的富集程度与元素种类、区域类型、季节变化、粒径大小等有关。最后,提出应加强大气颗粒物中金属元素空间分布差异、时间分布的尺度及差异性研究;同时加强超细颗粒物的研究,以便建立大气颗粒物金属元素与人类健康关系的风险模型。  相似文献   

7.
植物通过叶片对颗粒物的吸附作用能够有效降低大气中颗粒物的浓度。用攀援植物进行绿化是城市绿化的重要手段,五叶地锦(Parthenocissus quinquefolia)作为中国北方地区常见的攀援绿化植物,研究其对大气颗粒物的吸附效果能够为降低大气中颗粒物浓度、改善环境质量、优化绿化方法提供一定依据。选取道路旁和校园内两处采样地点,距地表不同采样高度对五叶地锦叶片进行采样,使用扫描电镜和软件相结合的方式,对叶表面吸附的颗粒物进行计数,对颗粒物进行粒径分级,通过X射线能谱仪对叶表面吸附颗粒物的元素组成和颗粒物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五叶地锦能够有效吸附不同粒径的大气颗粒物,对粒径在0.2~2.5μm的细颗粒物吸附数量占总吸附颗粒物数量的90%以上。颗粒物粒径越小,吸附在叶表面的数量越多。叶片上、下表面由于叶表面形态特征的不同,对吸附颗粒物数量有影响,五叶地锦叶片上表面对不同粒径范围的颗粒物吸附数量均明显高于下表面。道路旁2.5 m高度处叶表面上细颗粒物密度为8.4×106/cm2,校园内2.5m高度处叶表面上细颗粒物密度为5.2×106/cm2。环境对植物吸附颗粒物的数量有明显影响。叶表面吸附的颗粒物的组成元素受环境影响,道路叶片上吸附颗粒物元素组成中Si、Ca、Fe含量高。文章所采用的方法对植物叶片吸附颗粒物数量和元素组成的分析能够直观地反映出植物在减缓大气污染、减少PM2.5等颗粒物上所起到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大气颗粒物(particulate matter, PM)可能携带病原微生物,会对人体健康产生影响,因此,对大气颗粒物中微生物的采集和分析已成为当今的研究热点。本文对大气颗粒物中微生物的采集方法和分析方法(培养法、菌群多样性组成谱测序和宏基因组学技术)的研究进展进行简要概括,着重介绍不同条件下(区域、时间、粒径、天气条件和气象因素)大气颗粒物中微生物的分布状况差异,并对引起相关差异的原因进行了探讨,旨在为深入认识大气颗粒物中微生物的分布特征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用核子微探针进行单个大气颗粒物的分析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沙因  谷英梅 《环境化学》1995,14(6):518-523
本文对单个大气颗粒物进行了分析研究,用核子微探针对首钢地区单个大气颗粒物进行了扫描分析,用三维等高线法给出了各种元素在一群单个大气颗粒物中的二维分布。从一群单个大气颗粒物中各元素的二维分布可对首钢地区大气污染的特征及来源进行分析研究。  相似文献   

10.
采用Andersen八级采样器于2016年10月—2017年1月对保定市某居民小区室内外颗粒物进行分级采样测定,利用扫描电子显微镜(SEM)与能谱分析仪(EDS)对颗粒物的形貌与元素相对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PM_(1.1-4.7)是室内外可吸入颗粒物的主要组成部分.室外PM_(4.7—10)与PM_(1.1)占比受大气污染水平影响较小,粒径小于2.1μm颗粒物(PM_(2.1))主要由1.1μm以下颗粒物(PM_(1.1))构成.在相同污染条件下室内可吸入颗粒物的总浓度仅为室外的44%.室外C元素占比高于室内,颗粒物主要为烟尘集合体,有小部分球形飞灰;室内Al、Ca、Fe元素所占比例高于室外,颗粒物呈现烟尘集合体、飞灰、矿物共存现象.  相似文献   

11.
焦作市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砷的分布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利用原子荧光法对焦作市春、夏、秋、冬四季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中水溶性重金属砷的分布特征及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研究表明:焦作市水溶性砷主要富集在PM2.1中,且颗粒物粒径越小,其富集砷的能力就越强,各级颗粒物中4级、5级、6级(0.41~2.1μm)范围内砷的含量最高,其总含量约为5.71~19.96 ng/m3,三者在不同月份所占比例高达73%~86%;由于形成机制与影响条件不同,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中砷表现出明显的季节变化特征,总体趋势为冬季〉秋季〉夏季〉春季,主要原因为冬、夏季燃煤量增加,春季大气污染源减少,地表植被覆盖密集,空气环境质量较好;燃煤是焦作大气中砷的主要来源之一,且其对大气细颗粒物(粒径≤2.1μm)中砷的贡献最明显。  相似文献   

12.
不同高度大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粒径分布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在天津地区20m,40m和60m三个不同高度同步采集冬季大气颗粒物中PM10样品,测定了16种多环芳烃(PAHs)含量.不同高度PM10中PAHs的含量均表现出大气颗粒物中随高度先增后降的趋势,颗粒物质量中值直径(MMD)也呈现类似规律,但PAHs总浓度的MMD则呈向上递增的趋势.不同高度PAHs的粒径分布差别不大,高分子量的PAHs主要集中在空气动力学直径Dp<2um的细颗粒上,而Dp>2um的粗颗粒上低分子量的PAHs相对较多.  相似文献   

13.
为了探究鄱阳湖悬浮颗粒物(SPM)重金属空间分布特征,在鄱阳湖及其主要支流设置了59个采样点,采用ICP-MS分析了悬浮颗粒物中金属元素As、Cd、Cr、Cu、Ni和Pb的含量.结果表明,鄱阳湖悬浮颗粒物中金属元素As、Cd、Cr、Cu、Ni和Pb的质量浓度均值分别为74.40、5.92、343.24、99.27、61.61、160.32 mg·kg~(-1),分别是江西省土壤背景值的7、59、7、5、5和3倍,表明鄱阳湖悬浮颗粒物中6种金属元素均有明显的富集效应,其中Cd的富集程度最为严重,需要高度关注.鄱阳湖悬浮颗粒物重金属元素As、Cd、Cr、Cu、Ni和Pb呈现相似的空间分布格局,整体上呈现中部南部北部的趋势,这是由鄱阳湖重金属污染源的分布、水动力条件和地形特点共同作用的结果.  相似文献   

14.
李海燕  石安邦 《生态环境》2014,(11):1852-1860
城市地表颗粒物作为重金属的重要载体,严重危害城市人群和水体,已成为城市环境的重要研究对象。阐述了对地表颗粒物重金属的空间、粒径、赋存形态等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进行系统分析的意义。通过对国内不同城市不同功能区的重金属(主要为:Zn、Cu、Cd、Pb)数据进行对比分析,各功能区重金属污染情况为:Cu、Pb:工业区〉商业区〉交通区〉居民区〉休闲区;Zn:工业区〉交通区〉商业区〉居民区〉休闲区;Cd:交通区〉工业区〉商业区〉居民区〉休闲区,同时各功能区中Zn、Pb含量波动性较大。整体上国内工业区、交通区和商业区地表颗粒物重金属污染严重。与我国的土壤重金属背景值相比,4种金属中Cd污染程度最为严重。探讨了与国外部分城市地表颗粒重金属污染特征之间的差异,指出国内城市重金属含量均值整体上低于欧美发达城市,而国内一线城市重金属含量明显偏高。系统分析了颗粒物重金属的粒级效应,赋存形态以及生物有效性。综述了城市交通活动(主要为交通流量、车辆行驶速度、变速频率、车辆类型、道路特征等)、降雨冲刷事件、雨前干燥期、大气风力作用、和其他因素对地表颗粒物重金属分布特征的影响。某种程度上,道路车辆的行驶速度和变速对颗粒物重金属累积的影响作用大于交通流量。不同降雨事件和雨前干燥期对重金属分布特征影响的研究结论不一,但地表颗粒对大气PM2.5重金属贡献较大。今后应在以下方面进一步加强对城市地表颗粒物重金属的研究:建立颗粒物粒径划分标准;加强重金属在降雨冲刷过程变化规律的分析;探讨地表颗粒物与大气颗粒物重金属转换关系;还应开展中小型城市,城乡结合部(城中村)地表颗粒物重金属污染特性研究。  相似文献   

15.
北京大气颗粒物碳质组分粒径分布的季节变化特征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为了解有机碳(OC)和元素碳(EC)在北京大气颗粒物中的季节变化、粒径分布和来源,于2010年3月—2011年2月采用惯性撞击分级采样器采集大气颗粒物样品,热光碳分析仪测定其中有机碳和元素碳质量浓度.结果表明,OC在粗细粒子中含量相当,EC主要存在于细粒子中,在<2.1μm颗粒物中分别占(52±11)%和(70±22)%.OC存在明显的季节变化,冬、夏季高于春、秋季,而EC则表现为冬、秋季大于春、夏季.OC和EC粒径分布呈"双峰型",细粒子段峰值分别位于0.43—1.1μm和0.43—0.65μm,粗粒子段峰值均位于4.7—5.8μm.四季峰值对应的粒径段、峰宽和峰高存在差异.OC与EC粒径分布和相关性的季节变化表明,冬季OC与EC的主要来源为燃煤排放,夏季EC的主要来源为机动车尾气.  相似文献   

16.
有机污染物是大气颗粒物的重要组成部分,约占颗粒物质量的20%-50%.颗粒物中的有机污染物具有高毒性,长期暴露能够给人群带来潜在的健康风险;有机污染物参与气溶胶成核,影响空气质量和能见度,进而改变区域气候,其引起的健康与环境效应已成为民众关注的焦点.大气颗粒物中有机污染物的分析技术是准确判断其来源和污染特征的重要一环.本文对颗粒物中常见有机污染物的分析技术、污染特征及主要来源进行了综述.系统介绍了有机污染物的样品采样、提取净化和分离分析技术,对比了不同分析方法的优势,总结了我国大气颗粒物中有机污染物的时空分布和气粒分配特征,并探讨了引起相关差异的原因,为后续深入认识大气颗粒物中有机污染物的分布特征提供参考.最后,对大气颗粒物中有机物的分析技术和发展方向进行了总结与展望.  相似文献   

17.
柳州市大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的分布特征及来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采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检测了柳州市大气颗粒物样品中的PAHs,比较了柳州市各区大气颗粒物中多环芳烃含量的差异以及不同季节对多环芳烃含量的影响,讨论了其分布规律及污染源。  相似文献   

18.
采集了上海市交通主干道金沙江路距路肩不同距离(近站位、远站位)近地表大气颗粒物样品24个,使用全谱直流电感耦合等离子光谱仪测定其As、Cr、Cu、Pb、Mn、N i等重金属元素浓度。结果表明,大气颗粒物的质量浓度及其重金属绝对浓度在每个采样点的近站位均高于远站位,而部分大气颗粒物的重金属相对浓度表现为远站位高于近站位;金沙江路沿线由外环到内环方向,大气颗粒物的质量浓度有明显降低的趋势,而大气颗粒物重金属含量具有明显的升高趋势,这与机动车的行驶速度是相关的。  相似文献   

19.
为了研究地表颗粒物中重金属含量在城市不同功能区的分布特征及其潜在生态风险,以西安市临潼区为研究区,选择工业区、居民区、商业区、交通区和旅游休闲区5个不同功能区,共采集75组地表颗粒物样品,采用火焰原子吸收光谱(A3)测定了样品中重金属Pb、Cd、Cu、Cr的含量,分析了不同功能区地表颗粒物重金属的分布特征及其污染来源,并采用潜在生态指数评价法对不同功能区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进行评价。结果表明:西安市临潼区地表颗粒物重金属Pb、Cd、Cu、Cr均存在一定程度超标,平均质量分数分别为258.52、1.85、92.30、83.39 mg?kg~(-1),分别是西安市表层土壤背景值的12.08、20.56、4.31、1.33倍,中国土壤背景值的9.94、19.07、4.08、1.37倍。4种重金属中Pb、Cd、Cr受人类活动影响导致空间变异性较大,而Cu的变异系数为0.3,表明其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小。不同功能区地表颗粒物重金属污染差异较大,Cu、Pb表现为工业区商业区交通区居民区休闲区;Cr、Cd表现为交通区工业区商业区居民区休闲区。重金属潜在生态危害系数大小顺序为CdCuPbCr。5个功能区的生态危害水平均为强生态危害等级(Ⅲ级),其中,交通区与工业区潜在生态危害水平最高。优化工业生产和减少交通污染是改善临潼区地表颗粒物重金属污染的有效措施。  相似文献   

20.
唐卓悦  卢迪  沈振兴  雷亚莉 《环境化学》2021,40(12):3714-3720
可溶性铁(Fe)一方面作为营养元素影响着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另一方面作为氧化剂对大气二次气溶胶的形成也有重要影响.本文分别开展了西安市混合功能区冬夏季不同粒径大气颗粒物的观测研究,通过使用改良的液体波导毛细管池(LWCC)测定颗粒物中酸性介质提取的可溶性铁浓度,并探究其季节变化、昼夜分布及粒径分布特征.季节分布特征表明,可溶性Fe(Ⅱ)浓度冬季高于夏季,而可溶性Fe(Ⅲ)浓度则夏季高于冬季.不同价态的可溶性Fe的季节分布特征差异明显,白天PM2.5中可溶性Fe(Ⅱ)和总可溶性性Fe的质量浓度和溶解度都大于夜晚的PM2.5样品,Fe(Ⅲ)则白天与夜晚无明显区别.粒径分布结果表明,溶解性Fe主要分布在细颗粒物中,且大气颗粒物的粒径越小,Fe(Ⅱ)sol与Fe(Ⅱ)total之比的变化范围越大,可溶性Fe(Ⅱ)和Fe(Ⅲ)之间的转化更为活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